最新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必考部分 第十及其发展 第30讲 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课下达标练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6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0讲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教案人民版课时名片课标要求:(1)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2)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考纲明示:(1)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主干知识理一理]一、宗教改革运动1.历史背景(1)文艺复兴宣扬了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人们要求改革教会。
(2)德国经济分散,政治分裂,受教皇的压迫最深,被称为“教皇的奶牛”。
(3)导火线:教皇出售“赎罪券”,激起德国民众的愤怒。
2.开始标志: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3.主要思想(1)人的灵魂的得救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即“信仰得救”理论)。
(2)人人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与对话。
(3)《圣经》代表着理性与思想自由。
4.实质:用资产阶级神学取代封建神学,是新兴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斗争。
5.影响(1)形成了新的基督教分支——路德教和其他新教派。
(2)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
(3)它使西欧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二、专制下的启蒙1.背景(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
(2)近代科学的兴起。
(3)新航路的开辟。
(4)英法等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
(5)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与封建制度矛盾尖锐。
2.概况(1)时间:17~18世纪。
(2)范围:从英、法开始、扩展到德国和荷兰等欧洲国家。
(3)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4)意义:为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和舆论上的准备。
3.代表及主张1.宗教改革运动就是要清除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吗?试答提示:否。
宗教改革并不反对基督教,所反对的是封建的教会与宗教思想。
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把人们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第30讲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课下达标练(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马丁·路德说:“所有信奉上帝的俗人都有资格出现在上帝面前,为他人作祈祷,相互传授有关上帝的道理……。
”路德的观点( )A.宣扬了人人平等的观念B.打破了人们对宗教的迷信C.主张世俗权力高于教权D.反对罗马教会垄断教义解释权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路德反对教会传教的作用,D项符合此信息,故选D项。
A项从题中无法体现。
B项表述错误,宗教改革并没有否定宗教信仰。
C项从题中无法体现。
A、B、C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应排除。
2.之所以说宗教改革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主要是因为它( ) A.使人们获得灵魂自救的自主权B.使人开始摆脱基督教神学束缚C.旨在冲破封建专制制度的藩篱D.使人开始从神灵和自然的控制下觉醒解析:选A。
宗教改革强调“因信称义”,挑战教皇的权威,使人获得了灵魂自救的自主权,故A项正确;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文主义,已经使人摆脱基督教宗教神学的束缚,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并未涉及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冲击,故C项错误;人的觉醒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开始,故D项错误。
3.有学者认为“相对于路德的只把上帝等同于人的信仰,使人在获得思想的神圣性的同时而牺牲了人的行动自由的宗教思想,加尔文的宗教改革让上帝直接呈现于世俗生活、日常生活和职业劳动中,使现实的经济活动获得神圣性的宗教思想显然是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由此可见加尔文的思想主张( )A.与路德的主张有着本质不同B.比路德的思想体系更为科学合理C.限制了人们精神信仰的自由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解析:选D。
加尔文与路德的主张是坚持基督教信仰,坚持因信称义,两者并无本质之别,故A项错误;无论是加尔文还是路德都是坚持宗教信仰,与科学相悖,故B项错误;路德与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代表的是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所以并不是限制了人民信仰的自由,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使现实的经济活动获得神圣性的宗教思想显然是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加尔文的理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做了辩护,故D项正确。
4.从1527 年起,英王亨利八世以《圣经》中的弟娶兄嫂无后的故事为由,要求与王后离婚,结果遭到教皇拒绝批准。
愤怒的英王便开始对抗教廷,秘密与安妮·博林结婚,国会立法脱离罗马教廷,进行宗教改革,建立以国王为最高统治者的英国国教会。
教皇不懂爱,由一场离婚案引发的宗教改革从本质上反映了( )A.路德教派提倡的因信称义影响巨大B.人文主义思想进一步的传播C.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教会的矛盾D.世俗王权与神权的尖锐对立解析:选C。
材料讲述了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故事,与路德的教义不一样,故A项错误;英国国教的确立体现了世俗封建主与罗马教皇之间的争夺,故B项错误;宗教改革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故C项正确;英国宗教改革后,神权依然存在,不过英国的教皇变成了国王,故D项错误。
5.“‘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理解为对教会某些弊病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
”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 A.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进行的B.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运动实质C.宗教改革是因为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D.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进行彻底的改革解析:选B。
材料并未涉及“异端的形式”,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说明宗教改革一词,并不能反映该运动的根源、本质,故B项正确;材料论及宗教改革的本质,非引发改革的原因,故C项错误;该项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6.宗教改革中晚期,市民、农民不满已取得的成就,自发冲击天主教会。
马丁·路德撰文公开煽动诸侯贵族像打疯狗般地绞杀农民。
因此,路德被认为是“出卖市民资产阶级的宗教改革”和“背叛农民革命的叛徒”。
据此可知( )A.路德主张温和的宗教改革运动B.宗教改革最终背弃了资产阶级C.宗教改革没有反映农民的利益D.路德改变了对世俗统治者态度解析:选A。
本题考查的路德宗教改革的局限性。
从材料可知,路德反对农民、市民以暴力手段推进改革,因此他主张温和的改革方式,故A正确。
路德宗教改革反对天主教的统治,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农民的利益,故B、C错误。
路德把罗马教廷作为打击对象,无意从根本上触动世俗封建制度,在某种程度上还要争取他们的支持。
因此他对世俗统治者(诸侯贵族)的态度是一贯的,故D错误。
7.卢梭认为,分权是对人民主权法则的反动,分走了本应完全属于人民的权利,制约了本应至高无上的人民意志。
由此看出卢梭思想中( )A.强调民主与法治原则B.践行社会契约C.主张直接民主D.反对分权学说解析:选D。
“法治原则”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根据史实我们不难知道卢梭是一位反对分权法治的启蒙思想家,故A项错误;“践行社会契约”表述虽然正确,但是材料并未体现,故B项错误;“主张直接民主”,非但材料没有体现,也并不符合历史上卢梭的思想主张,故C项错误;“分权是对人民主权法则的反动,分走了本应完全属于人民的权利,制约了本应至高无上的人民意志”,不难看出这里卢梭是反对分权学说的,故D项正确。
8.卢梭认为社会不平等经历了三个阶段:私有制使不平等牢固起来,富人通过法律强化这种不平等;产生国家机关,实现强者对弱者的统治即政治不平等;出现专制暴政,然后革命暴力推翻专制君主,走向更高级的平等。
对卢梭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认为出现私有制是历史的倒退B.指出了历史是辩证发展过程C.找到了社会发展的深层推动力D.论证了人民革命权的合理性解析:选B。
根据“社会不平等经历了三个阶段”无法证实私有制的出现是进步还是倒退,故A项错误;根据“富人通过法律强化这种不平等”“实现强者对弱者的统治即政治不平等”“革命暴力推翻专制君主,走向更高级的平等”可看出历史从不平等走向平等的过程,是历史辩证的过程,故B项正确;历史发展的深层动力是生产力,故C项错误;材料中虽然谈到革命,但革命的性质是民主革命,不能确定是赋予人民革命的权力,故D项错误。
9.1792年,英国作家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发表了《对妇女权益的辩护》。
她指出,启蒙运动是建立在对于所有人的理性的理想之上的,如果女性也有理性,那她们也应该拥有与男性同样的权利。
这表明18世纪( )A.英国启蒙运动走向新发展B.欧洲妇女权益得到较大的提高C.工业革命提高了妇女地位D.现代女权运动取得突破性发展解析:选A。
从题干来看,英国作家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基于启蒙运动是建立在所有人的理性之上,那么有理性的女性也应该拥有与男性同样的权利,由此可见此时的启蒙运动已经由倡导理性发展到要求男女平等,说明英国启蒙运动走向新发展,故A项正确;题干中英国作家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是在对妇女权益进行辩护,表明此时妇女权利并未得到较大提高,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妇女经济地位,但题干内容是要求提高妇女政治地位,因而C选项与题意不符,故错误;题干仅对妇女权利进行辩护,未体现女权运动的发展成果,故D项错误。
10.美国学者孟德卫认为:“在18世纪的法国,没有神圣启示的儒学,作为一种令人赞赏的哲学被反基督教的启蒙思想家接受。
信奉自然神论和开明专制的中国君主成了启蒙思想家向欧洲宣传的极好典范。
”这表明( )A.中国制度符合启蒙思想家的设想B.启蒙思想家吸收了儒学合理成分C.中国已经成熟实施开明专制制度D.启蒙思想和儒学有共同的价值观解析:选B。
据材料,启蒙思想家利用中国的儒学和“信奉自然神论和开明专制的中国君主”来宣扬理性主义和反对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抓住材料“没有神圣启示的儒学,……被反基督教的启蒙思想家接受”,故B项正确;“开明专制的中国君主”是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宣传,当时中国仍是君主专制制度,故C项错误;D项说法本身错误,故D项错误。
11.弗兰克·萨克雷在他的《世界大历史》一书中说道:“启蒙思想,要求我们摈弃上帝启示和传统教条,强调理性和自然规律,并且相信人类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据此可以判断,启蒙思想( )A.推动了人们观念的解放B.与科学革命互相促进C.摈弃了天主教的教义D.开启了理性主义之旅解析:选A。
根据材料“启蒙思想,要求我们摈弃上帝启示和传统教条,强调理性和自然规律,并且相信人类有无限发展的可能”启蒙思想的推动作用,可以看出其强调的是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看出科学革命,故B项错误;摈弃了天主教的教义片面,对材料的概括不全面,故C项错误;开启了理性主义之旅片面,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D项错误。
12.孟德斯鸠曾指出,英国革命把封建贵族打垮以后处于最危险的状态,很有可能会蜕变成最可怕的一种专制,个人最自由的情况实际上是专制产生最可怕的一个契机。
材料反映出孟德斯鸠( )A.反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B.赞成英国的立宪政体C.违背了三权分立精神D.同情英国的封建贵族解析:选B。
材料信息是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一种解释,并非反对,故A项错误;据材料“英国革命把封建贵族打垮以后处于最危险的状态,很有可能会蜕变成最可怕的一种专制,个人最自由的情况实际上是专制产生最可怕的一个契机”可知赞成英国的立宪政体,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违背三权分立精神,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同情英国的封建贵族,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文化,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的过程)。
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渗透。
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尚书·五子之歌》中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梁惠王上》中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周易·乾》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谈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论语·为政》中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孟子·公孙丑上》中讲,“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摘编自宋乃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材料二西方的文化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说“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马丁·路德认为“信仰即可得救”;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精神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