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56.50 KB
- 文档页数:17
第39讲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一、孙中山首倡三民主义1.背景(1)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加深,民族危机严重。
(2)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高涨。
(3)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2.提出:孙中山在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写的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三民主义。
3.内容(1)民族主义: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
(2)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
[易错提醒]“平均地权”≠“平分土地”平均地权是孙中山用以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其用意是打击封建土地私有。
平均地权的实质是实行资产阶级土地私有制,并不是平均分配土地,更不是满足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要求。
(1)它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
(2)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方向。
(3)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鼓舞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4)对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促成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起了巨大作用。
(5)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多次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失败;孙中山认识到革命力量在人民群众之中;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2.提出: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3.含义(1)民族主义:突出反帝的内容;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2)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3)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4.意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是孙中山在近代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
阶段特征总体特征:从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爆发(1840~1912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并日益加深时期,是中国近代化起步并日益发展时期。
政治上: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清朝中央机构日益半殖民地化,并开展新政、预备立宪和教育改革等自保活动。
农民阶级先后发动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给中外反动势力沉重打击。
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戊戌变法失败后,民主革命日益成为救国的重要选项。
经济上:随着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动。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洋务派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有了初步发展。
中国经济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思想上:封建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维新改良思想、三民主义相继产生。
社会生活上: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大众传媒手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12讲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的抗争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1.背景(1)世界: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中国:国力渐衰,社会危机严重。
2.概括(1)发动战争战争名称条约内容影响两次鸦片战争①《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②之后条约内容: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传教士传教权等特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后因俄德法三国干涉未能得逞)、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刺激列强瓜分中国。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15讲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与三民主义一、“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原因(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
(2)直接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
(3)主观原因: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2.代表:林则徐、魏源。
3.主张: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4.作用: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中体西用”思想(地主阶级洋务派)1.背景(1)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形势。
(2)清政府内部分裂,出现了洋务派。
2.代表:中央以奕?,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
3.主张(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2)“师夷长技以自强”。
4.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筹划建设近代海军。
5.影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轻巧识记“一、二、二、三”识记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一个层面:学习西方技术。
二个派别:抵抗派、洋务派。
二个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
三点影响:冲击了传统观念;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1.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经济上,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局限: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它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2.康梁维新思想(1)背景: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民族危机严重;经济上,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第41讲医疗与公共卫生学案【复习目标】1.了解古代疫病流行及防治的主要史实以及中国古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认识中医药在防治疫病中的作用;了解西医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及其意义。
2.了解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过程及其主要内容,认识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基础梳理】知识点一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一、历史上的疫病1.概念:指由细菌、病毒等强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疫情(1)天花:古埃及时期,天花席卷尼罗河沿岸,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罹患天花。
18世纪时,欧洲天花肆虐,俄国彼得二世、法国路易十五等多位君主就死于天花。
中国清朝的康熙皇帝也得过天花。
被天花传染的普通百姓不计其数。
(2)鼠疫:6世纪时,地中海沿岸暴发鼠疫,大量人口死亡,造成拜占庭帝国人口锐减一半。
14世纪时,欧洲鼠疫大流行,由于患者身上出现众多黑斑,故被称为“黑死病”。
黑死病流行了3个世纪,欧洲人口死亡过半,导致劳动力短缺,生产停滞,欧洲许多地区发生严重饥荒。
3.危害:疫病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甚至导致政治、经济的变动。
(1)古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前期,雅典突然暴发严重的鼠疫,造成包括雅典将军伯里克利在内的一半以上军民的死亡,雅典政治的走向明显转变。
(2)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在巴比伦身染疫病而亡,亚历山大帝国随之土崩瓦解。
(3)中国明朝末年鼠疫横行,明军、大顺军以及大量民众染病,大批患者死亡。
(4)17世纪暴发于墨西哥的黄热病,在美洲、非洲与欧洲国家流行,肆虐两个世纪。
(5)20世纪早期,斑疹伤寒在俄国和波兰大流行,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1918—1919年,全球暴发大流感,死亡人口在2 000 万人以上。
4.防疫(1)重视公共卫生与疫病防治①古罗马非常注意公共卫生,把修建饮水道、下水道当作重要工程。
②中国古代的防疫措施:中国古代不少地方官,在任期间组织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灾之后,及时掩埋尸体,发放药物,采取各种方法预防疫病。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引言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是了解过去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的重要工具。
在高中阶段,历史课程的复习对于学生提高思维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份高中历史复习教案,帮助教师有效组织学生的学习,并达到提高学生历史素养的目标。
一、教学目标1. 通过复习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回顾并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2. 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学习历史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前置知识回顾:回顾学生已经学过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其影响等。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讨论和问答等方式进行。
2. 重点知识强化:选择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点进行强化复习。
可以采用知识填空、选择题、解答题等形式,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和思考。
3. 历史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历史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释其中的历史事件、人物的行为和决策,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4. 课外阅读推荐:给学生推荐一些历史相关的优秀读物,鼓励学生主动阅读,培养学生的历史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或展示一幅历史图片,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兴趣。
2. 前置知识回顾:教师通过问答、讲解、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梳理学生的思维导图,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重点知识强化:教师选择历史课程中的重点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进行强化学习。
可以使用教科书、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4. 历史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几个典型的历史案例,通过分析案例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其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教师可以适时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阐述观点,并进行有益的讨论。
5. 课外阅读推荐:教师向学生推荐一些与历史相关的优秀读物,并简要介绍其内容和重要观点。
教师鼓励学生阅读,可以组织书评或读书分享活动,让学生共享阅读的乐趣并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019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案第6讲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考纲考情】【考向预测】(1)从命题角度看,一是对牛顿经典力学、进化论和相对论等内容的识记或辨析;二是对科技成果的评价以及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从命题特点看,多用展示或评价科技成果等方式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对史料进行辨析和推理的能力。
(3)命题趋势看:高考对本单元内容的考查会集中在侧重于考查对经典力学、相对论和进化论等内容的识记或者辨析,对科技成果的评价以及科技进步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题型将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通常会链接必修一或必修二的内容进行综合考查。
【主干知识强化记忆】考点1 科学革命——物理学与生物学的发展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1.经典力学——奠基(1)背景①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②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建立①标志: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
②内容:物体运动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③特征: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3)意义:经典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
2.相对论和量子论——发展【概念解释】近代科学是在搜集材料的基础上,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从经验定律上升为系统的科学理论。
它是建立在观察、试验基础上的实验科学,并广泛应用数学方法使科学知识日益精确化;同时发展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和以归纳推理为主要手段的研究方法,确立了一系列定量的科学定律。
二、生物进化论1.背景(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冲击了基督教神学。
(2)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相继发生,人们的视野不断拓宽,思想更加开放。
(3)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4)拉马克的早期生物进化思想开始形成。
2.标志: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
3.内容(1)生物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进化而来的,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2)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原理。
4.意义: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将生物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认知深化】1.近代科学发展的原因(1)思想解放促进了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①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从思想上解放了人和人性,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激发了人对宇宙、自然和人自身的探究热情。
近代天文学革命就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以人文主义为武器反对封建神学的斗争中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直接为打破地心说提供了思想动力和精神基础。
②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对人们思想的解放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条件。
(2)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的思想解放①近代天文学革命打破了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支柱之一——地心说,给神学以极大冲击。
②牛顿用数学的研究方法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为启蒙思想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对启蒙运动的开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③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生物学领域掀起了一场革命,进化论的观点开始挑战基督教神学所宣扬的神创论,极大地冲击了基督教神学思想,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
考点2 “文明”原力——三次科技革命一、“蒸汽时代”的到来1.条件(1)政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2)经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3)科技: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进程(1)标志:瓦特改良蒸汽机。
(2)应用:工业部门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3)推广:19世纪三四十年代,蒸汽机在欧洲和北美被广泛采用。
3.影响(1)工业生产:机器大工业工厂形成,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
(2)城市进程: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
(3)世界联系:蒸汽动力在交通运输工具上的应用,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1.条件: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长距离的输变电技术日趋成熟,电力被广泛应用。
2.进程: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促使电力成为新能源。
3.影响(1)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垄断组织形成。
(2)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3)使城市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大的变化。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1.概况(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1969年,美国建立起四个站点的网络,促成了互联网的诞生。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影响(1)积极: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促进了社会交往方式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工作、社会交往方式。
(2)消极: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认知深化】一、科技革命“双刃剑”的特点(1)积极影响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
②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③政治上要求进一步民主化,使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普遍获得了一些政治权利。
④第一次工业革命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形成了垄断组织,部分地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互联网产生,更加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⑤扩大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并提高了征服能力。
(2)消极影响①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加剧了当地的贫穷与落后。
第三次科技革命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②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③如果无限制地发展工业,必然会造成资源浪费和枯竭。
④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犯罪等,都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一些青少年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蒸汽机和电气技术应用的不同之处【高考真题再现】1.(2013·全国卷Ⅰ)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B.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2.(2011·全国卷)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3.(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5)英国哲学家培根倡导一丝不苟地记录经验性的实验,促进科学的发展;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张用数学法则作为表述人类理性的最高法则,从事科学研究。
17世纪一位科学家承袭了他们的传统,他创立的理论体系A.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B.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C.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理论D.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4.(2018年海南历史17)有学者在评价一项科学成就时指出:它使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一次类似牛顿力学定律出现时所带来的划时代变化。
这项成就应该是( )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C.普朗克的“量子假说”D.赫胥黎的“人猿同祖说”5. (2018年江苏历史17)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
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
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A. 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B. 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C. 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D. 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6.(2018年江苏历史17)牛顿认为宇宙是按照可测量的、可描述的机械原理进行运转的。
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没有人能够确知一个电子的运动轨迹,因为通过光来观测电子这个行为本身将会扰乱电子的位置。
与这一认识变化相关的是A. 经典力学的诞生B. 进化论的传播C. 电气革命的出现D. 量子论的提出7.对下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A.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B.科学发挥最重要的作用C.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D.信息化普及贯穿全过程8.(2016·海南卷)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
机器人的使用() A.缓解了人口压力B.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D.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9.命题点:中西科技的比较(2014·课标全国Ⅰ,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材料二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
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
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
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
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
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仿真模拟训练】1.(美)约翰•R•麦克尼尔在《能源帝国》中写道:从1780年到1880年的100年间,英国利用自己的煤炭储备所提供的能源建立了世界上技术最先进、最有活力和最繁荣的经济。
这主要得益于()A. 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推广B. 内燃机创制与使用C. 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D. 飞机和轮船的出现2.15~17世纪,欧洲水轮、风车的制造和控制、使用,冶金、纺织、玻璃和眼镜制造、钟表制造等行业,都有较快的发展。
这些行业较快发展的主要作用是()A. 推动了欧美国家殖民扩张的进程B. 为近代科技创新提供了技术条件C. 成为地理大发现时代的科技基础D. 为近代代议制确立创造政治环境3.下图是1861年英国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