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物理学上的扩散原理,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做跨膜运动,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称为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水溶性小分子或带电离子借助载体或通道,由细胞膜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跨膜转运过程不消耗能量。
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功能进行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称为主动转运。
静息电位:细胞静息状态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细胞在进行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阈刺激:当刺激持续的时间和刺激的变化率一定时,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电位:能使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全部打开,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局部电流:静息部位膜内负外正,兴奋部位膜极性反转,兴奋区与非兴奋区之间存在的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
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及其表现,动作电位是细胞兴奋的客观指标。
兴奋性: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或特性,阈刺激和阈程强度是衡量细胞兴奋性的指标。
极化:细胞安静状态下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的状态。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表示膜的极化状态减弱,这种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称为去极化。
绝对不应期:在兴奋发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加多强的刺激,也不能使细胞再次兴奋,这段时间称为绝对不应期。
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后兴奋性逐渐恢复受刺激后可发生兴奋,但刺激强度必须大于原来的阈值,这段时间称为相对不应期。
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区域(1/2I+A+1/2I),是肌肉收缩和舒张的最基本单位。
在体骨骼肌安静时肌节长度约为2.0~2.2微米。
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安静情况下,未受刺激的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膜内K†浓度高,K†向外扩散;由于细胞内的阴离子不能通过细胞膜,因此出现“外正内负”的跨膜电位差;随着K†向外扩散的进行,这种电位差加大;而这种电位差是K†向外扩散的阻力,当这种阻力(电位差)和K†向外扩散的动力(浓度差)相等时,K†向外净扩散为0,膜电位不再发生变化而稳定于某一数值,即K†平衡电位。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一、名词解释1.单纯扩散2.易化扩散3.经载体的易化扩散4.经通道的易化扩散5.被动转运6.主动转运7.受体8.静息电位9.极化10.去极化11.超级化12.复极化13.动作电位14.阈电位15.局部兴奋16.绝对不应期17.终板电位18.兴奋--收缩耦联19.前负荷20.后负荷21.等长收缩22.等张收缩23.单收缩24.强直收缩答案: 1.单纯扩散是指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跨细胞膜转运的过程。
2.易化扩散是指某些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差的跨膜转运。
3.经载体的易化扩散是指一些亲水性小分子物质经载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转运。
4.经通道的易化扩散是指各种带电离子经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5.被动转运是指物质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不需消耗能量。
包括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6.主动转运是指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提供能量而实现的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7.受体是指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并结合特异性化学信息,进而引起细胞产生特定生物学效应的特殊蛋白质。
8.静息电位是指静息时细胞膜两侧存在的电位差。
9.极化是指静息电位存在时细胞膜所处的“外正内负”的稳定状态。
10.去极化是指静息电位的减小即细胞内负值的减小。
11.超极化是指静息电位的增大即细胞内负值的增大。
12.复极化是指细胞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的恢复。
13.动作电位是指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给细胞一个有效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它是细胞产生兴奋的标志。
14.阈电位是指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15.局部兴奋是指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产生的较小的、只限于膜局部的去极化。
16.绝对不应期是指组织细胞在兴奋后最初的一段时间,无论给予多大的刺激也不能使它再次兴奋。
17.终板电位是指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终板膜产生的去极化电位。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填空:
1、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特征为:、和。
2、动物体内所含的液体统称为体液,可简单分类为和,其中组成成分和数量都相当恒定。
3、机体功能调节方式包括、和。
4、反射弧包括、、、、和、五个组成部分。
5、反馈调节可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其中,血液凝固、分娩以及排尿等过程属于调节,而激素分泌、呼吸、体温、血压等生理过程的相对稳定主要通过调节实现。
6、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方式包括,,以及。
7、生物体可兴奋细胞包括:和。
8、动作电位的特点有:、、。
9、K+主要分布在细胞内(液),Na+主要分布在细胞外(液),这种质膜两侧离子不均匀分布和跨膜移动必然导致生物电的产生,一般静息电位主要是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是的平衡电位。
选择:
1、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
A.收缩反应
B.分泌
C.神经
D.反射活动
E.电位变化
2、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A.细胞内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B.细胞外液理化性质保持不变
C.细胞内液化学成分相对恒定
D.细胞外液化学成分相对恒定
E.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相对恒定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反应
C.适应
D.正反馈调节
E.负反馈调节
4、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在于:
A.为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B.保证足够的能量储备
C.使营养物质不
致过度消耗 D.与环境变化保持一致 E.将内部功能活动固定在一个水平
5、兴奋性是指机体的下列何种能力?
A.对刺激产生反应
B.作功
C.动作灵敏
D.能量代谢率增高
E.运动
6、内环境是指:
A.机体的生活环境
B.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C.细胞内液
D.胃肠道内
E.机体深部
7、组织处于绝对不应期,其兴奋性:
A.为零
B.较高
C.正常
D.无限大
名词解释:
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
钠-钾泵:
兴奋性: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问答题
1.根据离子学说,阐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2.简述跨膜信号传导的主要方式。
答案:
1. 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
2. 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3.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4. 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元,传出神经,效应器
5. 正反馈,负反馈
6. 简单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
7. 肌细胞,某些腺体细胞
8. “全或无”现象,时间总和现象,空间总和现象
9. K+,Na+
1.E ;
2. E;
3. A ;
4. A ;
5. A ;
6. B ;
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