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力学 第7章 位移法
- 格式:ppt
- 大小:1.69 MB
- 文档页数:61
位移法结构力学知识点概念讲解位移法是结构力学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通过计算结构的位移来求解结构的内力、应力和变形等问题。
它的基本思想是建立结构的位移与应力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位移方程和边界条件,求解结构的位移分布,进而获得结构内力、应力和变形等信息。
1.位移概念:结构的位移是指结构中各点相对于参考点的位置变化量。
通常用向量形式表示,位移向量包含所有结构节点的位移分量。
位移分量包括两个方向的位移:横向位移和纵向位移。
横向位移是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变化,纵向位移是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置变化。
2.位移分布方程:位移分布方程是描述结构位移与应力之间关系的基本方程。
根据结构的力学特性和边界条件,可以建立位移方程。
一般情况下,位移方程包含多个线性方程,通过求解这些方程组,可以得到结构的位移分布。
常用的位移分布方程包括静平衡方程、变形方程和边界条件等。
3.静平衡方程:静平衡方程是结构力学中最基本的方程之一,它描述结构受力平衡的条件。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结构的受力和位移之间存在其中一种关系。
通过建立结构受力平衡的方程,可以获得结构的位移分布。
4.变形方程:变形方程是位移法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它用来描述结构的变形与应力之间的关系。
根据结构力学理论,结构受到外力作用时,会发生形变,形成内力和应力。
通过建立变形方程,可以求解结构内力和应力分布。
5.边界条件:边界条件是位移法中必须考虑的条件,它是解决位移方程的关键因素。
边界条件主要包括结构的支座约束条件和结构受力边界条件。
支座约束条件指明结构的一些节点固定或受到特定的位移限制,受力边界条件指明结构的一些部分受到特定的外力或力矩作用。
6.内力和应力计算:通过求解结构的位移分布,可以计算得到结构的内力和应力。
内力是指结构中各点所受的力的大小和方向,包括轴力、剪力和弯矩等。
应力是指结构内部各点处的应力大小和方向,包括正应力和剪应力等。
7.变形计算:位移法可以用来计算结构的变形情况,包括横向变形和纵向变形。
结构力学中的位移法
位移法是基于以下假设的:结构单元之间的约束全部通过边界条件来
体现,结构中的材料是线弹性材料,结构中的每个单元之间是相互独立和
互不干扰的。
位移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假设结构的位移场,然后利用位移场的表达
式和边界条件,推导出结构的应力、应变和位移等信息。
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结构的约束条件:根据结构的平衡条件,确定结构各部分之间
的约束关系。
一般包括边界条件和连接条件等。
2.建立位移场:通过将结构的变形分解为一系列位移函数的线性组合,建立位移场。
常用的位移函数包括常数、线性函数、二次函数等。
3.推导位移场的表达式:利用结构的几何关系和材料的力学性质,根
据平衡条件和应力-应变关系,推导出位移场的表达式。
4.边界条件和连接条件:利用结构的边界条件和连接条件,确定位移
场中的待定系数。
5.应力和应变的计算:利用位移场的表达式和应力-应变关系,计算
结构中各点的应力和应变。
6.变形和位移的计算:利用位移场的表达式,计算结构中各点的变形
和位移。
7.校核:通过校核位移场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验证所得结果的准确性。
位移法的优点是可以处理各种复杂的边界条件和载荷情况,适用于各
种不规则结构。
但是位移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要求解一些复杂结构时,可能需要大量的计算和繁琐的推导过程。
总之,位移法是结构力学中一种重要的解决结构问题的方法,通过确定结构的位移场来分析结构的力学性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实际工程中,位移法被广泛运用于结构设计和分析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结构分析方法。
第八章位移法P12345iαB B '∆BB ''iu iN iαii l ,A A∆BB 'i αB ''ii sin u α∆=选择基本未知量∆iiii u l EA N =ii sin u α∆=iiii sin l EA N α∆=Psin N i i =∑αP sin l EA i 2ii =⋅∑∆αi2ii sin l EA P α∆∑=Psin l EA sin l EA N i2ii i iii αα∑=物理条件几何条件平衡条件变形条件§8-1 位移法的基本概念ABCPθAθA荷载效应包括:内力效应:M 、Q 、N ;结点位移效应:θAA BAθABM AθACM CPAAB AB AM i θ=4ACAC A M i Plθ=-3316AACM ABM AB AC M M +=0AB A AC A i i Pl θθ+-=343016ABCPθAθA实现位移状态可分两步完成:分析:1)叠加两步作用效应,约束结构与原结构的荷载特征及位移特征完全一致,则其内力状态也完全相等;2)结点位移计算方法:对比两结构可发现,附加约束上的附加内力应等于0,按此可列出基本方程。
1)在可动结点上附加约束,限制其位移,在荷载作用下,附加约束上产生附加约束力;2)在附加约束上施加外力,使结构发生与原结构一致的结点位移。
位移法基本作法小结:(1)基本未知量是结点位移;(2)基本方程的实质含义是静力平衡条件;(3)建立基本方程分两步——单元分析(拆分)求得单元刚度方程,整体分析(组合)建立位移法基本方程,解方程求出基本未知量;(4)由杆件的刚度方程求出杆件内力,画弯矩图。
∆Aθ∆AθABABM ABC qPAθABM CPA关于刚架的结点位移未知量:角位移、和线位移2、线位移:(1)忽略轴向力产生的轴向变形---变形后的曲杆与原直杆等长;(2)变形后的曲杆长度与其弦等长。
结构力学位移法结构力学是研究结构物的力学性能和变形规律的科学,位移法是结构力学中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
它通过计算结构物各个节点的位移,进而求解出结构物的应力、应变等力学参数。
下面将详细介绍位移法的原理和应用。
一、位移法的原理位移法是一种基于力的平衡方程和位移的相关性质来计算结构物响应的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建立结构物的整体刚度方程,解这个方程得到各节点的位移,再根据位移计算出相应节点上的应力和应变。
在应用位移法时,首先需要确定结构物的受力状态,即施加在结构物上的外力和边界条件。
然后,根据结构物的几何约束条件和材料特性,建立结构物的整体刚度方程。
这个方程是一个描述结构物节点位移与受力关系的方程,通常表示为[K]{D}={F},其中[K]是结构物的刚度矩阵,{D}是节点位移矩阵,{F}是节点受力矩阵。
解刚度方程可以得到节点位移矩阵{D},再通过位移与应力或应变的关系,计算出各个节点上的应力和应变。
常用的位移与应力或应变的关系包括伯努利梁理论、平面假设等。
最后,根据应力或应变条件,判断结构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二、位移法的应用位移法广泛应用于各种结构物的力学分析和设计中,特别是对于复杂结构和非线性问题的分析更具优势。
1.梁和框架的分析对于梁和框架结构,可以根据位移法计算出节点上的位移、弯矩、剪力和轴力等力学参数。
通过对结构物的力学性能的准确分析,可以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和优化。
2.刚架和刚构的计算在刚架和刚构的计算中,位移法可以用来求解节点刚度,从而得到结构物的受力分布和变形情况。
这对于评估结构物的稳定性和刚度有重要意义。
3.非线性问题的分析位移法还可以应用于非线性结构的分析,如软土地基的承载力计算、非线性材料的应力分析等。
在这些情况下,结构物的刚度和应力等参数会随着受力状态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需要通过迭代的方法来求解。
4.动力分析位移法也可以用于结构物的动力分析。
动力分析主要研究结构物在动态载荷下的响应和振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