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将相和》 -人教部编(统编版).doc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将相和的故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故事中角色的思想品质,学习团结一致、以大局为重的精神。
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廉颇和蔺相如的品质。
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故事所传达的深意。
学习难点: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非常有趣且富有深意的课文――《将相和》。
你们知道“将”和“相”分别是什么意思吗?“将”是指的军队中的将军,“相”则是指的国家的宰相。
那么,他们之间为什么会“和”呢?他们又是怎样从不和到和的呢?这个过程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深刻的启示?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去探寻“将”与“相”之间的故事,体会他们的智慧和胸怀,从中感受团结与大局为重的重要性。
现在,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之旅吧!二、初读感知理清层次1.简介历史背景。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3.速读课文,思考:(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2)讨论交流: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负荆请罪。
三、深入研读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的哪句话告诉了我们答案。
“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2.“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来台!”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和嫉妒……)3.课文分段详细讲解。
【第1自然段讲解】在战国时期,秦国成为了最强大的国家,并且频繁地对其他国家发动进攻。
这一现象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秦国的强大源于其有效的政治改革和军事策略。
6 将相和【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14个生字,读准“强、划”等3个多音字,会写“召、臣”等14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7个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4.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重难点】1.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3.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璧、臣”等1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削”的读音,会写“召、臣”等14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7个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教学过程】板块一速读了解背景,聚焦指导方法。
1.比赛激趣。
比一比谁一眼看到的内容多。
(1)课件出示作者简介,闪现5秒钟。
课件出示: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出生,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太史令司马谈之子。
称号: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代表作:《史记》,是中国最早的通史。
(2)引导交流:你看到了多少内容?比较《搭石》中学习的速读方法,这次你是怎么做到看这么多内容的?预设:我看到了司马迁写的代表作《史记》等信息。
我的方法是一眼看到更多内容,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去看。
(3)课件出示故事背景,闪现10秒钟。
课件出示: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当时,秦、楚、齐、赵、燕、魏、韩七个国家比较强,称为“战国七雄”。
其中,秦国很强大,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
秦国不能集中更多的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廉颇、蔺相如的品质,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3.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1.理解廉颇、蔺相如的品质。
2.学习本课生字和重点词语。
教学难点:1.体会廉颇、蔺相如的品质。
2.理解课文中的成语。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还记得周瑜和诸葛亮的故事吗?2.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故事——《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讲述了廉颇和蔺相如两位将军的故事。
下面,我们来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完课文后,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故事内容。
三、课堂讲解1.简述故事内容战国时期,廉颇和蔺相如分别担任赵国和秦国的将军。
由于误会,廉颇和蔺相如产生了矛盾,相互不和。
蔺相如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胸怀,化解了矛盾,使得两国和平相处。
2.分析廉颇和蔺相如的品质廉颇:勇敢、忠诚、正直、有担当。
蔺相如:智慧、胸怀、大度、识大体。
3.学习本课生字和重点词语生字:廉、颇、蔺、和、相、让、怀、勇、智、误、解、和、同。
重点词语:和、让、怀、勇、智、误会、化解、团结、协作。
4.体会廉颇和蔺相如的品质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误会,以及如何化解误会。
分享廉颇和蔺相如的品质,引导同学们学会团结协作,珍惜友谊。
四、课堂练习1.请同学们用本课学到的成语“将相和”造句。
廉颇和蔺相如为什么会产生矛盾?蔺相如是如何化解廉颇和自己的误会的?你认为廉颇和蔺相如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吗?为什么?2.拓展阅读:推荐同学们课后阅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了解更多关于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
六、课后作业1.抄写本课生字和重点词语。
2.用本课学到的成语“将相和”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将相和》,同学们对廉颇和蔺相如的品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2024年统编版五四制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2024年统编版五四制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详细内容为《将相和》。
该文以赵国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他们如何在面对困境时,以智慧和勇气达成“将相和”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了解“将相和”的含义。
2. 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3.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相和”的意义。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将相和”的道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学具:课本、作业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现实生活中的合作故事,引发学生对合作的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梗概,勾画出生字、新词。
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人物形象,解读“将相和”的含义。
4.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句子仿写。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句子仿写练习。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运用“将相和”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将相和》2. 人物:廉颇、蔺相如3. 关键词:合作、智慧、勇气、和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以“将相和”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答案示例:通过学习《将相和》,我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与他人合作,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2. 拓展作业:收集有关合作的名言警句,与同学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关于合作的故事,提高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
同时,加强家校联系,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理解词语的含义,并能正确运用”。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学生能够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理解“将”与“相”的职位及其重要性。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分析,提升文本解读和概括能力。
-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会到文章中蕴含的团结合作、顾全大局的精神。
-学生能够培养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2. 教学内容重点:-理解《将相和》的故事情节及其寓意。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难点:-理解战国时期复杂的历史背景及其对故事的影响。
-体会文章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内涵。
3. 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讲解故事背景和重点字词。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相关图片,增强直观感受。
4. 教学资源-教材:《将相和》课文及相关练习。
-教具:投影仪、电脑。
-多媒体资源:战国时期历史背景视频、相关图片。
5. 教学过程6. 课堂管理-小组讨论时,指定小组长负责组织和记录,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发言机会。
-设立课堂纪律规则,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适当提醒和纠正。
-通过表扬和鼓励,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7. 评价与反馈-课堂小测验:检查学生对重点字词和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期末考试:包含《将相和》课文内容的题目,评估学生的整体掌握情况。
-收集学生反馈: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8. 教学反思-课后总结本次教学的成功之处和不足。
-分析学生反馈和课堂表现,发现教学问题。
-根据反思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 五年级语文《将相和》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复述《将相和》的故事内容。
-学生能够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成语,如“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教学设计第1篇】一、查阅资料,了解背景。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课前可先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的情况,并做到适当摘录,以丰富学生知识,为学文作好铺垫。
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教师可给他们创设一个展示、交流的机会,在课前几分钟里,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信息,这样,既为顺利地读懂课文打下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的好习惯。
二、理清脉络,分清因果。
1.初读感知,设疑激趣遵照大纲中阅读教学要从整体入手的原则,我们在教学伊始,可首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读准、读通的前提下,教师可借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课文生字新词(包括课后题4的词语)的认读情况,对课文整体感知的情况以及对“将”“相”“和”三字的理解。
然后由“和”字引出“不和”。
此时教师可设疑激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失和?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言归于好了呢?学生带问题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最后通过讨论,初步理出故事的来龙去脉,即前两个故事是失和的原因,第三个故事是事情的结果。
2.分清因果,突破重点《将相和》一文篇幅较长,三个故事的.处理不能平均用力。
可以重点段“完璧归赵”为主,教师扶学指导,并渗透一定的学习方法或思路,然后发挥群体优势,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学后两个故事,做到长文短讲,省时高效地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
(1)扶读悟法。
细读“完璧归赵”,引导学生弄清两个问题:一是该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各是什么;二是你从中体会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画出有关语句并谈出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蔺相如的动作、语言和语句来体会,如“上前一步”“往后退了几步”“举起”等动作的描写;“他理直气壮的说”“大大方方地说”等语言的描写。
通过练读体会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也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理直气壮”地读,“大大方方”地说,尽可能地站在人物的立场体会他当时的心理,从而读出人物的语气。
第二单元策略单元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第6课将相和设计依据与构思《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
课文巧妙地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得整篇文章脉络清晰,通过描绘人物的言行,刻画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有勇有谋和廉颇知错能改的人物形象,歌颂了他们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
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试着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
然后,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交流阅读体会。
最后,引导学生互相交流,探究、归纳快速阅读第一个小故事的方法,鼓励学生用这种方法阅读第二个和第三个小故事。
这样既引导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又给了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深入探究的空间。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材分析课文《将相和》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同时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正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了解将相之间是怎样由不和到和好的。
阅读中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
▍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璧、臣〞等13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字,认识多音字“强、划、削〞等,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
3.在理解每个故事的根底上,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4.了解将相之间是怎样由不和到和好的。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勇于改正的精神;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难点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故事的前因后果。
2. .在理解每个故事的根底上,弄清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将相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
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三、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一些相关历史资料。
2、制作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
2、介绍司马迁和《史记》。
我国的古代文学名著浩如烟海,里面有许多栩栩如生的
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
我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叫司马迁,他写了一部杰出的著作《史记》,请同学们读读“资料袋”。
3、《史记》这部著作有五个部分,“列传”这一部分是记叙大臣和重要人物的。
今
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出示课题,齐读课题,解题(将是谁?相是谁?)针对课题质疑。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3、理清脉络。
①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写了几件事情?
(3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
②借助这3个小标题,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小结: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用拓展小标题的方法)
③这三个故事中,你对哪个故事最感兴趣?
四、学习“完璧归赵”这个故事
1、从“璧”入手,介绍和氏璧,介绍时代背景。
2、引入1-3自然段,了解“完璧归赵”的起因。
引:满朝的文武大臣和赵王商议了这么久,决定了没有?(没有)
作者的表现手法真高明啊!正当大家为难的时候,这种写法为谁的出场做了铺垫?(蔺相如)
3、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呢?自学课文4—10自然段,抓住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
神态等细节描写的词句作批注。
4、同桌交流。
5、全班交流。
第八自然段
体会“理直气壮”(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①从语言上体会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他的理直气壮?(撞碎、强逼)体会到什么?
指名读、评价、男生读、全班读
②从动作上体会
观察这幅图上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抓住秦王、蔺相如的神态和动作)
此时此刻,蔺相如心里怎么想?
找出这段话中描写动作的词,体会到什么?(理直气壮、无所畏惧)
指名读、全班读、师生配合读
第九自然段
①体会做法:蔺相如为什么没有走?(使者风范、无畏强暴)
②体会语言“大大方方”(心中坦荡、无谓)
③指名读、齐读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他才肯叫出来。
(考虑周全、缓兵之计)
蔺相如说:“这块璧有点小毛病……”(机智过人)
6、小结:蔺相如在与秦王的交手中,凭借他过人的机智、不畏强权的胆识,周密安
排,最后完璧归赵。
7、回到学习要求里提出的问题,填空:
蔺相如是个机智过人、勇敢无畏、热爱祖国的人。
8、想不想看看司马迁在《史记》原文中对蔺相如的评价。
出示资料。
五、总结。
板书设计:
将相和
廉颇蔺相如
完璧归赵机智、勇敢、爱国
渑池会见
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