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将相和
- 格式:pdf
- 大小:748.91 KB
- 文档页数:8
浙教义务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将相和课时安排本课为浙教义务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将相和」,预计需要1课时(40分钟)完成。
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主题。
2.能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特点,理解人物性格。
3.能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性写作,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1.故事的理解与主题把握。
2.人物特点的分析与性格把握。
3.如何展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从课文开头开始,让学生猜测「将相和」这个标题的意义,并询问学生对于古代将相的了解。
2. 阅读理解(15分钟)让学生在课本上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
故事内容简述如下:南楚国有将相叫做钟繇,他为人刚正不阿,深受百姓的爱戴。
有一天,有一伙人打算借口来访将相,实际上是想暗杀将相。
将相识破了这个阴谋,并成功防范了这次暗杀事件。
此后,他变得更加谨慎,要求紧紧把关,决不让他人轻易接近。
阅读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将故事情节复述一遍,并就以下问题进行回答:1.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2.将相为什么变得更加警觉和谨慎?3. 人物性格分析(15分钟)让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人物,重点分析将相的性格。
帮助学生提取将相性格的关键词,比如刚正、不阿、谨慎、警觉等等。
在学生进行分析的同时,引导他们思考将相性格对于故事主题的作用。
4. 创意性写作(5分钟)在课堂上,让学生动笔,自己构思一个故事情节。
要求学生模仿「将相和」的形式,写出一个故事的开端,描述一个与主人公有关的神秘事件。
学生可以在文中加入自己创造的人物,并尽量在文中反映出自己对于主人公的性格设定。
5. 收尾(5分钟)在课堂末尾,进行总结。
请学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1.你对于「将相和」这个故事有什么样的新理解?2.在创造你自己的故事中,你觉得哪些地方最难?课后作业请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写的故事作业交给老师,老师将选择留给学生3篇优秀作品并进行张贴。
参考资源浙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语文《将相和》说课稿(精选5篇)语文《将相和》说课稿(精选5篇)作为一位出色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的语文《将相和》说课稿(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义务教材六年制第11课《将相和》。
本课是第12册教材第四组“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一重点训练工程中的课文。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
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个小故事表达形式相似,各有中心。
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严密相关。
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作以下设计:1、认知目标: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廉颇、璧、侮辱”等7个词语。
2、操作目标: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完璧归赵、绝口不提、理亏、示弱、能耐”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三是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四是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
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教师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六年级语文课文《将相和》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理解故事的发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生字词的学习。
角色形象的分析,故事情节的把握。
2.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分析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变化。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图片和历史背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利用课文音频,帮助学生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图片和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4.2 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
4.3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分析角色形象和故事情节。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评价学生在朗读、表达和讨论中的表现。
5.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生字词的掌握和课文的理解。
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创新思维能力。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互动: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发展。
(2)学会通过关键词和句子来概括段落大意。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发展。
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2)通过关键词和句子来概括段落大意。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将相和》。
2. 生字词卡片。
3. PPT或黑板。
4. 教学录音机或播放器。
5. 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或提问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和新知识点。
3. 课堂讲解:(1)老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新知识点,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
(2)老师讲解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情节发展。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5. 课堂练习:(1)老师给出相关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2)老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课堂小结:(1)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故事情节的思维导图。
《将相和》资料
简介:
将相和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后,大将不满位居自己之上,想要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只好处处回避廉颇。
廉颇得知蔺相如相忍为国,大受感动,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从此将相和解,同心辅佐,对抗强大的。
后来形容文武大臣不结私怨,一心为国。
战国时赵国舍人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
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
老将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只凭着口舌之功却比他官大,对此心中很是不服,而屡次对人说:“以后让我见了他,必定会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
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后两人和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475—前221)。
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
七雄并峙,战火频繁。
秦国是最强的一个。
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
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
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
“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
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六年级语文教案-《将相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课文《将相和》的阅读与理解,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词语的解释与运用。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将相和》的主要内容,把握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2.2 教学难点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课文中的词语解释与运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4.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将相和》,感受故事的魅力。
4.3 理解课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讨论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4.4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4.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作业内容学生根据对本节课的学习理解,回家后向家长讲述故事《将相和》的主要内容。
5.2 作业要求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讲述故事内容,家长签字确认。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通过评估了解学生对课文《将相和》的理解程度,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6.2 评估方法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学生口头叙述等方式进行评估。
6.3 评估内容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掌握、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以及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反思目的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7.2 反思内容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
7.3 改进措施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第八章:拓展活动8.1 活动目的通过拓展活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