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肾论治月经病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5
夏桂成教授分七期论治月经病早期的补肾调周法将月经周期的分为4期:经后期、经间期、经前期、行经期,经夏教授多年摸索后的调周法按7个时期论治:经后初期,经后中期,经后末期,经间排卵期、经前前半期、经前后半期,行经期。
通过燮理阴阳达到修复、重建月经周期。
①经后初期:月经干净后3-5天,亦有更长时间者,表现为无明显带下。
治当滋阴养血,阴虚轻者,方用归芍地黄汤,常用药:当归、白芍、山药、山茱萸、熟地黄、牡丹皮、茯苓、泽泻、续断、桑寄生、怀牛膝等。
阴虚重者,雌激素偏低,癸水衰少者,可用二甲地黄汤,常用药:龟板、鳖甲、白芍、山药、山茱萸、熟地黄、女贞子、牡丹皮、茯苓、紫河车、山茱萸、怀牛膝等峻补肾阴。
②经后中期:月经干净3-5天后的一段时间内,开始出现少量带下。
治当滋阴养血,稍佐助阳,须加入少量助阳药,如:菟丝子、肉苁蓉等。
常选滋肾生肝饮合菟蓉散,常用药:丹参、赤芍、白芍、山药、山茱萸、牡丹皮、茯苓、熟地黄、续断、菟丝子、肉苁蓉、泽泻等,阳中求阴。
③经后末期:时间较短,一般2d~3d,与经间期相连。
表现带下量增多,或有少量锦丝带。
治当滋阴助阳,阴阳并调。
经后末期常与经间排卵期密切相关,接近重阴的较高水平,这时需要阴阳并调,并却促使其气血活动,方用补天五子种玉丹加减,常用药:丹参、赤芍、白芍、山茱萸、山药、熟地黄、牡丹皮、茯苓、续断、菟丝子、怀牛膝、杜仲、五灵脂、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巴戟天等。
④经间排卵期:一般在两次月经周期的中间,以出现较多透明锦丝样带下为标志,持续时间根据数律分别有7、5、3天不同。
治当补肾活血。
夏教授自拟补肾促排卵汤,药用:当归、赤芍、白芍、山药、山茱萸、熟地黄、牡丹皮、茯苓、续断、菟丝子、紫石英(鹿角片)、五灵脂、红花、川芎等。
⑤经前期前半期,又称黄体期。
出现高温相6-7天之内。
为阳长运动的重要时期,此期患者常常表现为阳长的不足,所以此期的治疗是扶助阳长,保持重阳的持续。
具体说来又有血中补阳,阴中求阳,气中补阳之分,代表方有毓麟珠、右归饮、健脾温肾汤等,此乃法中之法。
妇科经病中医辩证医治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指出月经病和肾功能有关,和脾、肝、气血、冲脉、人脉、子宫也相关。
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虚证,即“不荣则痛〞,是由于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造成的,这类人平常应注意调补,补气养血或滋补肝肾。
二是实证,即“不通则痛〞,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这类人宜祛淤止痛,活血通气。
现代人缺少运动,多为不通之症:①血虚型: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清稀,伴有眩晕,失眠,心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无力。
②肾虚型:证见月经初潮较迟,经期延后,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质薄,伴有腰酸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脉沉。
③血寒型: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或色淡质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沉迟无力。
④气郁型: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排出不畅,伴有小腹胀痛,乳胀胁痛,精神抑郁,舌正常或稍暗,脉弦涩。
⑤血热型:症见经来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或有块,伴心烦口渴,腰腹胀痛,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
⑥实热型:症见月经提前而至,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而稠,伴心烦,口干,面红,尿黄,便干症。
中医学认为医治月经不调应先明确病症原因,即可对症施治。
医治月经不调,一般会从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着手,中医效果在于对病症的标本兼治为中医较好的方法,需要患者依据病情选择使用,不可因为误用西药而耽误就医。
中医认为经水出于肾,故调理月经的根本在于补肾。
通过调理使得肾气充分,精血旺盛,则月经自然通调。
补肾法以填补精血为主。
脾的功能是化生血液,补脾胃可以充分身体的血源。
扶脾法以健脾升阳为主。
而疏肝理气的目的则在于调畅气机,疏通气血,如果气血调和,则月经通调。
疏肝法需掌握郁结之主症。
一、月经病辩证月经病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并伴随月经周期出现病症的疾病。
月经病主要是依据期、量、色、质来辩寒热、虚实。
一〕从热分析,有实热、虚热和郁热1.实热的表现是月经先期,经量多,经色深红,质地粘稠,夹有血块;2.虚热的表现是月经先期,经量少,经色红,质地粘稠;3.郁热的表现是月经先期,经量或多或少,经色紫红或红。
• 1638•光明中医2020 年6 月第35 卷第11 期CJGMCM June 2020. Vol 35. 11参考文献[1]杨金风.无比山药丸加减方辅治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肾阳虚型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8,34(2) :200-202.[2]王超.苏黄止咳胶囊治疗感染后咳嗽的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13.[3]高亮.阮诗玮教授依据中医运气学说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4.[4]金劲松.水陆二仙丹治疗肾病综合征大鼠蛋白尿的作用机理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学院,2007.[5]桂玉然.更年安怡方对围绝经期妇女亚健康状态干预的临床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学院,2006.[6]王惠君.肾络宁对IgA肾病模型大鼠系膜细胞、细胞外基质和相关细胞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D].天津:天津中医学院,2002.[7]韩冰,刘强,张守琳.赵振昌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临床经验总结[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4(20) :62~64.(本文校对:郎迪收稿日期:2020 -02 -27)耿开仪教授从肝肾不足论治月经病经验总结#李文清孙路耿开仪摘要:所谓男妇两科同一治,所异调经崩带癥,嗣育胎前并产后,前阴乳疾不相同[1]。
不难看出,调经占妇科病的首位。
耿开仪 教授,1928年出生于江苏沐阳,毕业后曾留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原名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后因故调回本地医院造福家乡百姓。
耿老博读古医籍,博采众长,临床工作七十载,擅长治疗妇科疾病,曾被评为我市首位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拥有耿开仪名老中 医工作室。
现年91岁的耿老,仍然精气十足,思路清晰,为一方百姓解除疾病痛苦,可谓国之瑰宝。
笔者有幸跟师于耿老,将跟师 学习经验总结于此,与耿老之渊博学识相比如九牛一毛,但仍欲将耿老治疗月经病的经验介绍给大家,望耿老经验得到很好的传 承,亦为我们后辈中医事业的发展给予借鉴与启迪。
2012年2月*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人民医院(137400)2011年12月15日收稿关键词:中药;针刺疗法;排空障碍中图分类号:R656.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4-0021-01中药合并针刺治疗胃肠道术后排空障碍体会刘佃青**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硕士研究生(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5004)2011年12月11日收稿关键词:围绝经期综合征;肾虚;肾阴肾阳;滋肾养血汤中图分类号:R711.7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4-0021-02曲秀芬教授从肾论治围绝经期综合征经验撷要刁庆玲*刘丽丽*曲秀芬**“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学谓之“经断前后诸证”,是指女性绝经前后由生育期向老年期过渡的生理转化时期,伴有月经紊乱或绝经、阵发性烘热汗出、烦躁易怒、情绪不稳、腰背酸痛、五心烦热、头晕耳鸣、心悸失眠等与绝经有关的症状。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目前我国女性已约有2/5步入围绝经期,其中约有3/4的女性出现症状,3/10的患者症状严重。
围绝经期综合症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占女性一生中约1/3的时间,不但影响女性健康和生活质量,临床研究还发现,绝经后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大幅度上升,使患者饱受身心痛苦,因此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治疗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1祖国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本病在古医籍中未见有独立记载,但其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散见于“年老血崩”、“老年经断复来”、“百合病”、“脏燥”、“心悸”等病症的论述中。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是关于本病病机的最早论述;《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记载了治疗妇人脏躁的首选方剂;《妇人大全良方·调经门·妇人天癸过期经脉不调论方论第十九》曰:“妇人天癸过期而经脉不调,或三四月不行,或一月再至,腰腹疼痛。
中医补肾疗法对妇科月经疾病的治疗功效月经病是一种指月经的经量、周期、经期、经质和经色等发生异常的变化,或者伴随月经的周期,或者在经断的前后出现的一种明显的疾病,是妇科常见的临床多发病。
主要的月经病有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先期、经期延长、月经后期、月经过多、经间期出血、月经过少,以及由功能失调引起的子宫出血、痛经、闭经、代偿性月经、围绝经期综合征、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所致月经异常和绝经后出血等。
肾主月经,冲任之本在肾。
因此补肾治疗月经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临床资料来我院进行月经病治疗的患者共100例,皆为门诊病历。
其中月经先期患者12例,月经后期患者11例,月经先后不定期患者14例,月经过少患者18例,月经过多患者16例,月经延长患者14例,经间期出血患者5例,痛经患者23例,经行乳胀患者18例,经行头痛患者6例,经行发热患者3例。
年龄最小患者17岁,最大患者47岁,其中以21~43岁患者居多。
二、治疗方法我国的中医普遍认为,血是月经的主要成分,月经的正常产生,受到脏腑、气血和经络之间功能的相互调节与滋养,与肾、脾、心肝关系尤为密切。
由此可见,月经是否按时到来,首先依赖于脏腑功能的协调与滋养,使精血能够充盛,同时经脉变得流畅,血海可以按时满溢,那么月事则以时下。
因此,我们认为调治月经周期应按照以下原则如下:前两个星期,将滋肾健脾养血作为主治方面,使精血能够充盛,为月经的到来准备充分的物质基础。
方药:党参13g,云苓l5g,白术12g,菟丝子15g,枸杞15g,女贞子l3g,五味子10g,川断13g,白芍15g,首乌20g,麦冬12g,当归12g。
每日服用一剂,共l2天。
第三个星期,将补肾健脾作为主治方面,在之前方的基础上去除枸杞、女贞子等滋阴的药物,增加淫羊藿10g、补骨脂12g等补肾阳的药物,有利于促进卵泡的成熟以及排卵的作用。
每日服用一剂,共6天。
第四个星期,将益气、活血、养血为主治方面,同时引血下行,有利于促进月经的来潮。
《傅青主女科》从肾论治妇科疾病举例标签:傅青主女科;肾;妇科疾病1肾与月经病月经的产生以肾为主导,调经以补肾为主,历代医家对调经方法仁智互见,各有所长。
《傅青主女科》提出“夫经本于肾”、“经水出诸于肾”之说,并创制了治肾调经诸方药。
如经水先期篇曰“先期而来少者,火热而水不足也”,方用两地汤,有“不必泄火,只专补水,水既足而火自消”之意,使肾中水火平衡则经水自调;经水后期篇指出“妇人有经水后期……盖后期而来少,血寒而不足”,方选温经摄血汤,方中重用“熟地、白术、白芍”,意在大补肝、脾、肾之精血以调经,即“补中有益,温之收功”;经水先后无定期篇提到“夫经水出诸肾,而肝为肾之子,肝郁则肾亦郁矣;肾郁而气必不宣,前后之或断或续……”方选定经汤,意在“疏肝之郁,即开肾之郁”,肝肾之气舒而精通,肝肾之精旺而水利。
皆旨在补肾益气血,兼行气血,使“肾精充溢,而经水自行”。
2肾与带下病带下病的病机早在《内经》中已指出是“任脉为病”。
《傅青主女科》提到“带下俱是湿证”,脾主运化水湿,而脾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肾阳的温煦作用,说明带下病不仅与脾相关,而且与肾关系密切。
傅氏曰“黄带,乃任脉之湿热也”。
方选易黄汤,有“补任脉之虚,清肾火之炎”之意。
方中不仅仅应用祛湿之法,而加用黄柏清肾火,肾与任脉相通相济,解肾中之火,即解任脉之热,肾火得清则湿有所去,其病自愈。
3肾与妊娠病《傅青主女科》妊娠恶阻篇中提到“夫妇人受妊,本于肾气之旺也,肾旺是以摄精,然肾一受精而成娠,则肾水生胎……”,说明妇女能摄精受孕,孕后胎儿能正常生长发育,全赖肾中精血滋养。
若肾虚则肾精匮乏,胎失所养,或肾气虚弱,胎失所系,胎元不固。
妊娠少腹痛篇曰“夫胞胎虽系于带脉,而带脉实关乎脾肾。
脾肾亏虚,则带脉无力,胞胎即无以胜任矣,方选安奠二天汤,旨在补先后天之脾肾,以固胞胎之气血。
4肾与产后病新产之后,气血两虚,元气虚损最易引起各种产后疾病,因此在治疗方面以大补气血为主,古人有“产后宜温”之说。
从肾论治月经病
【关键词】月经病中医病机肾
月经病系妇科常见病、多发病。
调治月经病,首先应了解月经的生理病理、发病因素。
引起月经病的主要病因是寒热湿邪侵袭、内伤七情、房劳多产、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和体质因素。
但其发病的本质是由于肝脾肾三脏功能紊乱,气血、冲任二脉失调。
其中尤以肾的功能失调最为重要。
本文就肾与月经的生理、病理关系,以及从肾论治月经病的临床意义探讨如下。
1 中医对肾与月经的生理关系的认识
肾藏精,主生殖。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精者,身之本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素问·六节藏象论》又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故肾具有生成、贮藏和施泄精气的功能,而以贮藏为主,使肾精不无故流失。
肾为天癸之源。
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天癸竭,则月经断绝。
随着肾气的充盛,每月天癸必至,呈现消长盈亏的月节律,经调而子嗣;其后又随肾气的虚衰,天癸亦渐竭,经断无子。
故肾为天癸之源。
肾为冲任之本。
冲脉为血海,广聚脏腑之血,使子宫盈满;任脉为阴脉之海,使所司之精、血、津液充沛。
任通冲盛,月事以时下,若任虚冲衰则经断无子,故冲任二脉直接关系月经的潮止。
然而冲任的通盛以肾气盛为前提,所以冲任之本在肾。
肾为气血之根。
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血调和,经候如常。
《冯氏锦囊秘录》说:“气之根,肾中之真阳也;血之根,肾中之真阴也”。
阐述了肾有阴阳二气,为气血之根。
肾与胞宫相维系。
胞宫司月经,肾与胞宫相系。
《素问·奇病论》云:“胞络者,系于肾。
”《难经》云:“命门者……女子以系胞。
”又肾经与冲脉下行支相并,与任脉交于关元,与督脉同贯脊,故肾与冲、任、督脉相关,肾与胞宫相系,冲、任、督同起于胞中。
肾与脑髓相通。
肾主骨生髓通脑,脑为元神之府,主宰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月经的产生,亦离不开脑的调节。
总之,月经生理以脏腑功能正常、气血调和为基础,更以肾气充盛,天癸泌至,任通冲盛,胞宫成熟为轴心,而肾则在此轴心中多渠道、多层次、多位点对月经的产生发挥主导作用。
2 肾在月经周期调节中的作用
月经周期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丘脑下部、脑垂体、卵巢激素作用于子宫,使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变化,称为下丘脑-垂体-卵巢轴,此轴又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
依据肾藏志、藏精、主骨生髓以及髓聚为脑的理论,可知肾与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在月经产生的过程中,具有下丘脑一级的调节功能;肾中产生的天癸,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是促成月经产生的重要物质,在月经产生的生理过程中,始终对冲任胞宫起作用。
从功能的吻合上看,天癸在月经产生过程中,有相当于垂体前叶产生促性激素的作用,因此,天癸具有垂体一级的调节功能。
“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可见冲任是直接作用于胞宫的环节,并使经血来潮。
现代医学认为,
卵巢分泌的激素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变化,并使内膜剥脱出血,月经来潮。
因此,冲任对胞宫、卵巢对子宫,在月经产生过程中两者之间有明确的对应关系,类似于卵巢的功能。
可见,在月经产生的机制中,中医学的肾-天癸-冲任-胞宫的过程与现代医学的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的性腺轴环路相对应,从而为肾主导月经提供了理论依据。
综上所述,肾对妇女月经的影响,不仅主宰着肾-天癸-冲任-胞宫之间的协调,还可以通过胞脉直接作用于胞宫。
女子从月经开始来潮至月经闭止,整个生理阶段主要都取决于肾。
3 辨证论治肾无论在月经的生理还是病理的发生过程中都具有其特殊意义,故临床调治月经病当从肾论治。
易水学派赵献可主张“调经以滋水为主”。
傅青主从对经水本源的明确认识,确立了补肾是调经第一要法。
现代中医妇科对补肾调经之法亦十分重视,在临床上分为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及阴阳两虚。
3.1 肾气虚冲任之本在肾,若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损伤肾气,致精不化血,冲任血海匮乏,可发生闭经、月经迟发、月经过少等;肾气虚,封藏失职,冲任不固,可致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
临床上常用补益肾气之法调治,从肾阴阳两方面着手调补,阳生阴长,肾气自旺。
或在调补肾阴阳之中适当加入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等以养先天。
常用方如肾气丸、加减苁蓉菟丝子丸、补肾固冲丸。
若先天不足,天癸不能至期成熟、泌至,又常于补肾益气方药中佐以健脾阳胃、益胃生津之品,先后天共养之。
3.2 肾阳虚肾阳虚,命门火衰,上不能暖土,水湿下注,发为经行浮肿、经行泄泻等;肾阳虚,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聚湿成痰,痰浊阻滞冲任、胞宫,可致月经后期、闭经等;肾阳虚,血失温运而迟滞成瘀,血瘀阻碍生机加重肾虚,致肾虚血瘀,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更为复杂的疾病。
此时宜温补肾阳,补益命门之火,所谓“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常用药如附子、肉桂、巴戟天、肉苁蓉、仙灵脾、仙茅、补骨脂、菟丝子、鹿角霜、益智仁、蛇床子等。
代表方如右归饮、右归丸等。
须注意其性味热者不可过用,因“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
3.3 肾阴虚多因先天不足,素体阴虚或青春期天癸初至或更年期天癸将竭,或房劳多产,或久病、热病、大病耗伤肾阴。
肾阴虚精血不足,冲任血虚,血海不能按时由满而溢,可致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等;肾阴虚,冲任、胞宫胞脉失养,可致痛经等;若阴虚生内热,热伏冲任,迫血妄行,发为崩漏,经间期出血等。
此时宜滋肾益阴,常用地黄、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等。
方如左归丸、六味地黄丸等。
阴损可以及阳,阳损可以及阴,故滋肾补肾时,应注意滋阴不忘阳,补阳不忘阴。
正如《景岳全书》所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
总之,肾在月经的生理、病理上具有重要地位,月经病从肾论治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月经病的治疗应立足以肾为本,只有使
肾之阴阳平衡,冲任调和,月经才能正常来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