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29《将相和》廉颇简介北京版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1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29将相和蔺相如简介北京版蔺相如,生卒不详,战国时期赵国上卿,为赵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相传为河北曲阳人。
在强秦意图兼并六国、斗争逐渐尖锐的时候,不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让秦国的图谋屡屡受挫,更难得的是,他有容人之量,以大局为重,“先国家而后私仇”,是一位胸怀广阔的政治家。
他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他,无畏的胆略,超人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和以国事为重的思想品德,可以说是驰誉九州,光耀千古。
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我们展现了蔺相如光彩夺目的人生片断。
1。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29将相和原创教案北京版【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林祥入的活动为线索,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写出了蔺相如在秦赵两国矛盾冲突中为赵国立下的功劳,以及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过程。
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凸现了蔺相如、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美德。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含3个多音字“答 dā”、“便pián”、“削xuē”)以及新词,认读2个字2.感受人物形象,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体会他们的爱国思想,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学习评价课文中的人物。
4.给3个故事加小标题,了解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5.复述或表演其中一个故事。
【教学重点】感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结构的独特。
【学情分析】学生对课文中讲的故事应该有所耳闻,但对当时的历史了解得不会很清楚,对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也许弄的不是很明白,对当时的各国利害关系学生也不会很清楚,所以建议老师、学生查一些历史资料,了解战国七雄的情况,清楚当时各国的利害关系。
【教学方法】讲读法、自学法【教学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
设计本课书的教案时,依据新课标的要求,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的联系。
努力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的平台。
指导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小标题,是一种概括能力的训练。
学生按课文中已出现的“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概括当然可以,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的其他概括方法也应肯定,关键是要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
至于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只要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不必要求过高。
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
将相和【教学目标】1。
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准备】1.学生预习课文:(1)读准生字词语,通读课文.(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三个小故事,分别是哪些小节?(3)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2。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题讲析】本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蔺相如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这两件事上建立奇功,被赵王封为上卿,职位高于老将廉颇,廉颇很不服气,想让蔺相如下不了台,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利益,有意避让他,廉颇明白真相后,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的事.【文章脉络】【主题探讨】主题解说:本文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及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同时还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思想。
感悟心语:蔺相如胸襟广阔,智勇双全,为国家利益不计个人得失,高风亮节,难能可贵。
在他忍辱退让行为的感化下,廉颇知错就改,负荆请罪,用一片赤诚赢得一生的朋友,换来了国家的安宁。
其实,小到一个集体,大到—个社会,都必须以和为贵,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写作技巧】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所谓典型事件就是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使人物形象具体可感、生动逼真。
本文通过“完璧归赵”刻画了蔺相如的深谋远虑,才智过人;“渑池之会”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机智勇敢;“负荆请罪"高度赞扬了他容忍大度的宽阔胸怀,也表现了廉颇直率勇敢、热爱国家和知错就改的品质.这种描写方法就是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
将相和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制勇敢和对友胸怀宽广,忍辱推让的好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从三个小故事中任选一个演一演。
教学重点: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引入,整体感知1.同学们,你们喜欢历史故事吗?为什么喜欢?你知道的历史故事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历史故事--板书:将相和2.请同学们读课题。
看到课题时,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呢?3.(检查预习〕通过预习,你解决了哪些问题?(学生板书文中出现的三个小故事)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明白呢?二、深入探究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书。
1.请你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故事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2.全班交流。
相机指导朗读。
3.你喜欢谁?为什么?(学生板书自己喜欢的理由,就是人物具备的品质)4.他们两个人使我们喜欢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爱国之心)三、作业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自由结合,练习表演故事。
第二课时一、回忆1.说自己弄明白的问题。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
这三个故事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二、深入探究1.继续读书,讨论这些问题。
继续讨论。
2.交流。
三、表演小组表演自己喜欢的小故事。
大家认真看,看后做评论:哪里演得好,哪里不好,为什么?四、总结1.通过学习,解决了哪些问题?有什么收获?获得了什么启发?2.有哪些不满意的地方?如何修改?3.还有哪些问题?我们课下讨论,查找资料解决好吗?五、作业小组合作,编写课本剧。
《将相和》相关知识1。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燕、魏、赵、韩,成为“战国七雄”。
秦国是最强的一个。
秦国地处函关谷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边是富强的齐国,而西是最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2.大夫,我国古代一种官职,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的一级大夫。
3。
卿,一种官职,分为上卿、中卿、下卿。
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
廉颇在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38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灯光》说课稿一、说教材《灯光》是六年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组课文大多以革命故事为题材,学习这些文章,可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和美好情感的熏陶。
《灯光》是一篇回忆性文章。
主体部分通过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精神,说明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课文内容通俗易懂,饱含深情,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教育的优秀教材。
二、说学情文中所写的战争年代与学生所处的和平环境相去甚远,学生知之甚少,可能无法体验当时的处境,因此,课前要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和六年级语文素养的学习,特别是考虑到学生平时对这类文章接触的不是很多,故理解这篇课文的深刻感情时有一定的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教材本单元教学要求:“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还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结合本课及学生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
《将相和》相关知识1。
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燕、魏、赵、韩,成为“战国七雄”。
秦国是最强的一个。
秦国地处函关谷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边是富强的齐国,而西是最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有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2.大夫,我国古代一种官职,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大夫"是最高的一级大夫。
3。
卿,一种官职,分为上卿、中卿、下卿。
上卿是诸侯下面最高的官职。
廉颇在赵惠文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38年)的时候,因伐齐有功,已经被提升为上卿;蔺相如也做上卿,但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在廉颇的右边,秦汉以前以右为尊,所以课文中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5 科学幻想之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了解科学幻想家凡尔纳一生的作品及他的科学设想付诸实践的故事,感受凡尔纳惊人的想象力和预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和全班交流相结合的形式交流阅读感受,体会“科学幻想之父”这一称谓的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科学幻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大胆进行科学幻想的情趣.教学重、难点:感受凡尔纳的与众不同之处,明白幻想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认识科学幻想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步骤: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海底两万里》呢?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你们在课下已经搜集了关于“儒勒.凡尔纳”的相关资料,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凡尔纳的相关资料,激发孩子们学习文章的兴趣。
同时可以检查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将相和教学目的:1.掌握生字词;2.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3.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点:准确概括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预习提示:本文篇幅较长,但故事情节并不难懂,语句也不难读,历史故事也为学生喜闻乐见,预习时要能理解字词,熟练地读通课文,并考虑课后作业问题。
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要重点用于概括人物特点和搞清联系上。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组织分段,仔细阅读第一大段;开始接触第二大段。
教学步骤:一、启发谈话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
(学习方法)①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②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
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
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4.小结。
①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②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③设疑。
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围绕线索考虑)④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
课后反思:学生能过正确的写出短文的小标题。
学生能通过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分析人物的个性品质。
这篇课文,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故事内容不是重点,更不算难点,结合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有关论述,我确定了“蔺相如”和“廉颇”从“和”到“不和”的发展过程和内在原因为学习的重点。
难点定为理解三个故事各自的原因和结果以及这三个故事之间的互相因果关系。
《将相和》教案一、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从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好品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4.复述“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二、教学重点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学习生字词2、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人新课1.“战国时候”是什么时候?(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离现在两千多年了。
)2.秦国是当时“七雄”中最强的一个,总有吞掉其他国家的野心。
赵国的东面是比较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3.今天我们学习的《将相和》就是发生在秦,赵两国之间的故事(板书:将相和)。
三、检查预习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课文,课后纠正字音。
3.说一说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4.课题中的“将”“相”分别指的是谁?“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四、讲读课文的第一部分1.默读第一部分。
(出示“完壁归赵”挂图)2.思考讨论:(1)“完壁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2)给这一部分加小标题。
(完壁归赵)3.指导朗读第一部分。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顾全大局和廉颇的知错就改的品质。
教学过程:一、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回忆这部分的主要内容二、讲读课文第二部分(出示“渑池相会”的挂图)1.指名读第二部分。
2.思考、讨论:(1)“渑池相会”的前因、后果是什么?从“渑池相会”可以看出蔺相如是怎样的个人?(2)给第二部分加小标题。
(渑池相会)3.指导朗读第二部分。
三、讲读课文第三部分(出示“负荆请罪”挂图)1.指名读第三部分。
2.思考、讨论:(1)第一、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有什么联系?(2)第三部分主要内容是什么?教师讲解“上卿”。
渑池之会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二十年),秦昭王想和赵国讲和,以便集中力量攻击楚国,于是派使者到赵国,约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境内)见面,互修友好。
赵王害怕,想不去,大将军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商议,认为赵王推辞不去不好,就劝赵王去:“秦王约您会议,如果大王不去,那就显得赵国力小而胆怯了,还是去好。
”赵王听从了廉颇、蔺相如二人的建议,与蔺相如一起去了。
廉颇带领大军把赵王送到边境,临分手。
对赵王说:“这次大王去渑池,路上来回的行程,加上会见的时间,估计前后不会超过三十天.为了防止意外,要是过了这个日期大王还未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了。
廉颇还在边境上布置了大量的军队,防备秦国的进攻.到了渑池,见到秦王,双方行过礼,便在筵席上叙谈,酒到中巡,秦王对赵王说:“我听说你喜欢鼓瑟,我这里有瑟,就请你奏一支曲子助助兴吧!”赵王不敢推辞,只好弹了一曲。
这时,秦国的御史走了过来,在简上写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宴会,秦王命赵王鼓瑟。
蔺相如见此不悦,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击缶,我这里有个缶,请你敲敲缶让大家高兴高兴。
”秦王听了勃然大怒,不答应。
蔺相如又端起缶走过去,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敲。
蔺相如就说:“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应,我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
”秦王的侍卫看到秦王受到胁迫,慌忙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双眼,大喝一声,吓得侍卫连连后退,秦王很不高兴,也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回头叫来赵国的御史,也把这件事情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宴会,赵王命秦王敲缶助兴。
秦国的群臣说:“请赵王送十五座城给秦王作为献礼。
”蔺相如也说:“请秦王把国都咸阳送给赵王作为献礼.”直到酒筵完毕,秦始终不能占赵的上风。
赵国调集了大军提防秦国进犯,秦国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金色花我的伯父鲁迅先生1.课前,可要求学生搜集有关鲁迅的资料,如,鲁迅逝世前后的一些情况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别人写的有关鲁迅的文章,鲁迅先生自己写的文章。
渑池之会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二十年),秦昭王想和赵国讲和,以便集中力量攻击楚国,于是派使者到赵国,约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今河南渑池县境内)见面,互修友好。
赵王害怕,想不去,大将军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商议,认为赵王推辞不去不好,就劝赵王去:“秦王约您会议,如果大王不去,那就显得赵国力小而胆怯了,还是去好。
”赵王听从了廉颇、蔺相如二人的建议,与蔺相如一起去了。
廉颇带领大军把赵王送到边境,临分手。
对赵王说:“这次大王去渑池,路上来回的行程,加上会见的时间,估计前后不会超过三十天.为了防止意外,要是过了这个日期大王还未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了。
廉颇还在边境上布置了大量的军队,防备秦国的进攻.到了渑池,见到秦王,双方行过礼,便在筵席上叙谈,酒到中巡,秦王对赵王说:“我听说你喜欢鼓瑟,我这里有瑟,就请你奏一支曲子助助兴吧!”赵王不敢推辞,只好弹了一曲。
这时,秦国的御史走了过来,在简上写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宴会,秦王命赵王鼓瑟。
蔺相如见此不悦,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击缶,我这里有个缶,请你敲敲缶让大家高兴高兴。
”秦王听了勃然大怒,不答应。
蔺相如又端起缶走过去,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敲。
蔺相如就说:“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应,我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
”秦王的侍卫看到秦王受到胁迫,慌忙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双眼,大喝一声,吓得侍卫连连后退,秦王很不高兴,也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回头叫来赵国的御史,也把这件事情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宴会,赵王命秦王敲缶助兴。
秦国的群臣说:“请赵王送十五座城给秦王作为献礼。
”蔺相如也说:“请秦王把国都咸阳送给赵王作为献礼.”直到酒筵完毕,秦始终不能占赵的上风。
赵国调集了大军提防秦国进犯,秦国也不敢有什么举动。
5 负荆请罪1。
拼写小关卡。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廉将军一再挡我们的道,太欺负人了,我实在咽.(yān yè yàn)不下这口气。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29《将相和》廉颇简介北京版
廉颇,战国末期赵国名将。
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率军攻齐,取昔阳(今河北晋州西北),因功封为上卿。
曾居功自傲,不服蔺相如位居其上,后感其顾全大局,负荆请罪,结成生死之交,合力抗秦。
三十九年十二月,攻取魏之畿(今大名东南),次年,又攻魏之防陵(今河南安阳西南)、安阳(今安阳西南)。
五十四年,率军驻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抗秦,虽初战失利,但很快摸清秦军弱点,转而采取坚壁避战的方针,欲拖垮远道而来的秦军。
次年,赵王中秦离间计而以赵括取代为将,赵军随即因错误的作战指导而惨败。
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受封尉文之地,号信平君,摄行相国职。
同年,率军8万大败40万燕军于鄗(今河北高邑东南),杀其将栗腹,遂与赵将乐乘进围燕都,逼其割5城求和,后又助魏攻燕。
二十一年(前245),攻取魏繁阳(今河南内黄西北)。
赵悼襄王时,因不满乐乘取代其位而攻走乐乘,自己亦逃至魏都大梁(今开封),但不被重用,欲返赵效力。
赵王困于秦之攻伐,欲复用廉颇,然其使者受权臣郭开贿赂而毁之。
廉颇终不被赵复用。
后又至楚为将,郁郁不得志,卒于寿春(今安徽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