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将相和
- 格式:pdf
- 大小:767.18 KB
- 文档页数:8
《将相和》是一篇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将军和一只蝴蝶,通过两者之间的对话,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一、故事梗概《相和》的主人公是一个将军,在一天的早晨,他正准备出征,却发现自己的前额上,多了一只小蝴蝶。
他十分恼怒,于是大喊大叫,用劲抽打,可是却怎么也打不走这只小蝴蝶。
将军不解,问蝴蝶:“你怎么跟着我呢?”小蝴蝶回答:“我就是跟着你啊。
”将军更加不解:“我去打仗,你跟来做什么?”蝴蝶笑着说:“别人说,将军出征,肯定要成大功,我来学习。
”将军听了,感到这只小蝴蝶很可笑,于是又用力打了一下,蝴蝶飞走了。
将军想:“如果我打败了敌人,当然是功高震主,无人能敌;如果我失败了,那么,连一只小蝴蝶都跟我出征,将会被人讥笑。
”于是,将军放下了武器,开始用心思考问题,展开了人生的另一番探险之旅。
二、教学目标1、阅读、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2、通过对本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3、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道理,明白胜利与失败并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三、教学过程1、导入请同学们看一下课桌上放置的一支笔,问他们:“你们认为笔的功用是什么?”同学们纷纷说出了:写字、画画、做题等等。
然后再问:“如果我把这支笔的端头断了,还能用吗?”同学们想了想,都回答说:“不能。
”2、整体阅读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将相和》这篇文章。
在课堂上梳理文章情节,了解文章主旨。
3、精读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寓意深刻的句子,在课上和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进行话题扩展,让课堂更加活泼有趣。
4、练习请同学们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在班级内朗读出来,同时讲述故事寓意和自己的感悟。
欢迎同学们发挥想象,创作一些自己的故事,并进行分享。
五、复习巩固在课堂的请同学们自己复述一遍《将相和》这个故事,同时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故事的寓意。
六、教学要点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的教学要点包括:1、理解寓言故事《将相和》的主旨和内涵;2、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和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3、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道理,明白胜利与失败并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6 将相和 6 将相和
第一课时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司马迁
约前145年出生,夏阳(今陕西韩
城南)人。
司马谈之子。
称号: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
想家。
代表作:《史记》是中国最早的通
史。
司马迁祠
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475-前221)。
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
七雄并峙,战火频繁。
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
赵国的东面是高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
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
“完壁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
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和氏璧是一块宝玉的名称,有一段不平凡的来历。
6 将相和
而那位富翁,却日日夜夜忙于算帐点钱,总是挖空心思,考虑如何赚大钱,发洋财。
”
“这是小胡克迪普克。
瞎子生气地叫道:“如果不是香的,难道还是臭的吗?”
这时,大家简直笑出了眼泪。
sky娱乐/
听了狐狸的“判决”,鸭子说:“那好吧,我的朋友,我承认自己有罪。
”
鼠王扫视了一下满场洗耳恭听的鼠民们,越发显得来劲了:“大家说,这世上谁最聪明?人类最聪明,因为人类没有尾巴!如果我们除去了尾巴,就会变成象人类一样聪明;同时我越来越痛恨那些笨蛋的祖先们,为什么要遗传给我们这样一根奇丑无比的尾巴,若除去它,我们大家会漂亮许多,肯定个个风流倜傥,到时候就不难找到对象了。
,
他种了很多棵榴梿树,由于辛勤的照顾,每次都结了许多榴梿。
《将相和》说课(精选12篇)《将相和》说课篇1【说课内容】人教课标版第十册18课《将相和》。
【教材简析】本课是第十册教材第五组“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一重点训练项目中的课文。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
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
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
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
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作以下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廉颇、璧、侮辱”等7个词语。
2、操作目标: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完璧归赵、绝口不提、理亏、示弱、能耐”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三是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四是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法、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
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具准备〗借助挂图、投影仪、等辅助教学。
【教学程序】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教师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将相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课文《将相和》的基本内容和含义。
2.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和抒情表达。
3.启发学生思考历史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点1.助力学生了解和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提高学生对于历史文化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1. 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者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状态。
例如,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将相和》这首诗是哪个朝代的?有什么背景故事吗?”2. 学习课文(3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帮助学生理解和解读每个词句的含义和感情。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问或者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分析诗歌(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形式、语言和表达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歌中的对比手法有哪些?•诗歌中表达了哪些思想和情感?4. 朗读和表演(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朗读和表演。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选择合适的语调和表情来朗读诗歌。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朗诵的技巧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5. 总结和展示(10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学习的内容和收获。
可以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诗歌的意义和感受,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诵或表演。
四、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其他经典的诗歌作品,并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组织学生进行创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写诗的乐趣。
3.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将相和》的历史背景,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
但也有部分学生在理解上仍然存在困难,需要进一步指导和激发兴趣。
为此,可以在下一次的教学中,增加一些相关背景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此外,对于学生的表演和创作,可以进一步提供指导和反馈,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将相和课文教案(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
该课文选自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战国时期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理解“将相和”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协作的品质,体会“将相和”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理解“将相和”的含义。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信息,进行合理推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作业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战国时期廉颇与蔺相如的画像,引导学生了解这两位历史人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2)通过例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将相和”的含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分享自己的感悟。
5. 随堂练习教师设计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将相和”的重要性,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廉颇与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2)谈谈你对“将相和”的理解。
2. 答案:(1)廉颇:勇猛、直率;蔺相如:机智、谦逊。
(2)答案不唯一,只要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表达出对“将相和”的理解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应及时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课后阅读与战国时期相关的历史故事,增加知识储备。
(2)组织学生参加关于“团结协作”的主题活动,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29将相和蔺相如简介北京版蔺相如,生卒不详,战国时期赵国上卿,为赵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相传为河北曲阳人。
在强秦意图兼并六国、斗争逐渐尖锐的时候,不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让秦国的图谋屡屡受挫,更难得的是,他有容人之量,以大局为重,“先国家而后私仇”,是一位胸怀广阔的政治家。
他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和思想家;他,无畏的胆略,超人的智慧,博大的胸怀和以国事为重的思想品德,可以说是驰誉九州,光耀千古。
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我们展现了蔺相如光彩夺目的人生片断。
1。
六年级语文下:将相和 9卞和献玉,断双足不减其志,虽封侯不动其心,其意不在封禄,而在玉石之分,贞诳之明,其志其忠,令人钦敬,传为千古佳话。
楚厉王、武王,视宝玉为顽石,诬贞士为诳人,颠倒黑白,有眼无珠。
李白怀才不遇,道路坷坎,尝诗咏其事,讽喻世态: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郑。
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古风》);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
荆山长号泣血人,忠臣死为刖足鬼。
(《鞠歌行》)卞和抱璞泣血,《韩非子》和李白均未言明何处荆山。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以人名,荆山之地多传说卞和采玉的故事。
其一,湖北阳新说。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荆山在湖北××县北五十里,并引《舆地纪胜》云:为卞和得璞之所。
其二,湖北××县说。
《辞源》(商务印书馆1983年修订版)释荆山:《书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汉《孔安国传》:北据荆山,南及衡山之阳。
相传卞和得璞于楚荆山,即此。
《太平寰宇记》云:卞和得璞开荆山,即此;顶上有池,并有石室,相传云是卞和宅。
清《一统志》谓:下有抱玉岩,即卞和得玉处。
《中国名胜词风俗》:湖北××县城西约75公里的荆山南麓,峰峦峻秀,松柏葱郁,洞窟幽奥,溪泉萦回;有岩高百仞,壁削如屏,曰:玉印岩,相传卞和得璞于此,故名。
岩下有天然石室,高6丈,阔5丈,深四丈,内供卞和像;室右壁有方形石穴,传为卞和取玉旧迹;岩上有石洞,可容200余人;洞顶有池,周40余步,旁有卞和庙,传为卞和住宅旧址。
其三,安徽××县说。
《太玉府志》载:××县东南十六里,介天成湖与长河之间,有大、小二山,曰大荆,曰小荆;上有鹤迹、龟文之石。
《九域志》谓:大荆山即卞和得玉处。
山崖有寒壁二字,为明御史骆曾所刻。
荆山寒壁为芜湖八景之一。
宋时宣城人梅尧臣有《荆山》诗云:和楚人,滋楚地;泣玉山,无所记。
但见楚人夸产玉,古庙幽幽无鬼哭;倘有鬼,定无足。
将相和课文缩写_六年级作文篇一:《将相和》缩写赵王得到了一块和氏璧,被秦王知道了,承诺十五座城池来换,赵王很为难,便叫了机智勇敢的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前去见秦王。
秦王见到和氏璧赞不绝口,但绝口不提城池之事,蔺相如见秦王没有半点诚意,便借口要回了和氏璧,并举起和氏璧欲向柱子碰去,秦王怕碰碎了,只好和蔺相如约定了交换和氏璧的时间和地点,蔺相如完璧归赵,赵王封他为大夫。
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无奈,鼓了一段,秦王叫人记下。
蔺相如见状,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不肯,在蔺相如的要挟下,秦王无奈只好击缶,蔺相如也让人记下,秦王没有占到便宜只好放走赵王。
蔺相如再次立功,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听闻不服,说了很多轻视的话,蔺相如知道了便躲着廉颇,众人很不理解,蔺相如却说:“秦王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是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国我们不和,必定消弱了赵国实力。
廉颇知道后自感惭愧,便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去找蔺相如请罪,从此,他们成了最好的朋友,同心协力保护赵国。
篇二:《将相和》缩写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
一天,赵王得到了和氏壁,秦王写信说愿拿十五座城交换。
赵王和大臣很着急,不知去还是不去,这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说要他去送,保证公平。
他到了秦国,献上和氏壁,秦王却没有提十五座城,蔺相如想法子要了回来,秦王只好和蔺相如约定在一个典礼交换,他知道秦王没有诚意,就先把和氏壁送回了赵国,在典礼上,秦王没有办法,只好把蔺相如送了回去。
赵王封他为上大臣。
又过了几年,秦王和赵王在渑池风面,秦王让赵王鼓瑟,赵王鼓了一会儿,秦王记下: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
蔺相如看不惯,他让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只好为赵王击了一下,赵王也记下来:秦王为赵王击缶。
蔺相如又被评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不服气,蔺相如也躲着他,蔺相如的手下却看不顺了,问他为什么,他说,他这为了国家的利益,要是他们闹不和,秦国就会趁机打来的。
《将相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一)教材分析《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
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讲述了将相之间从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
突出表现了蔺相如的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廉颇的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
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
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
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二)设计理念从教材特点、年段特点出发,在教学中,我着力体现以下设计理念:1、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人文性的根应该深深地扎在语言文字里。
为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读文、解字、品词、析句、有的放矢、自主思考,在使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2、坚持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育理念。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举一反三、由此及彼两个环节,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放还给学生——人物让他们自己评,理由让他们自己说,结论让他们自己得。
而教师则扮演一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引导者角色,于关键处助学生一臂之力。
(三)教学目标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应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一理论,我把教学目标定为:认知目标:认写本课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操作目标:一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每个小故事加标题,培养朗读、复述及概括能力;二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故事主要人物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品质。
领悟三个小故事间的内在联系和文章的命题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了解中国几千年来“和”为贵的人文理念。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精读练习26 将相和(语文S版,含解析)(一)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
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赞扬,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蔺相如看这情形,明白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心,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义正词严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秦王怕他确实把璧撞碎了,抓紧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郑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1.蔺相如是如何样把献给秦王的璧又拿到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2.“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蔺相如什么缘故如此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来源:学§科§网]3.从那个故事中,你觉得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他见秦王没有诚心,便谎称璧有点儿小毛病,要指给秦王看,因此璧又到了蔺相如手里。
[来源:学#科#网]2.是为了让秦王信守承诺,交付十五座城。
3.他是一个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人。
(二)________________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忙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将相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要如列传》改写的,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爱国精神。
三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即第一个故事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前两个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
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结果。
第三个故事又是第一、二个故事的结果。
如果把这三个故事看成一个整体,课文的第一句话“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又是整个故事的起因。
全文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人物性格鲜明,很受学生的喜欢。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及语文学习的能力,而且本班学生,大多喜欢学习语文。
因此读课文以及对课文的简单理解对他们来说已经不十分困难。
虽然故事情节并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读懂廉颇,读懂秦王、赵王,还需要下番工夫。
因此本节课会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言行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上,并由此引发对“和”的思考,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文中的人物。
三、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从三个小故事中抓住人物的言行感受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朋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可贵精神以及廉颇骁勇善战、勇于改过的好品质,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感悟将相和好的根本内涵。
3.学习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这一写作方法。
四、教学重点从三个小故事中抓住人物的言行感受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和对朋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可贵精神以及廉颇骁勇善战、勇于改过的好品质,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五、教学难点理解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感悟将相和好的根本内涵。
六、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那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将相和”。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写作品梗概作文将相和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我是一个六年级的小学生,最近在语文课上学习了一篇散文《将相和》。
老师布置了一个写作文的作业,让我们对这篇文章做一个大概的介绍和感想。
我觉得这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写作能力的机会,所以决定努力把这篇散文的内容写出来。
这篇散文的作者是老舍,他可是当代著名的文学家哦。
他用幽默诙谐的笔触,生动有趣地描写了曾祖父和祖父之间的一段有趣经历。
故事发生在北京的一个四合院里。
作者的曾祖父会下棋,而且棋艺很不错。
有一天,一个自称是"将相和"的游手好闲的人来到他家,自告奋勇要和曾祖父下棋切磋。
曾祖父平时最喜欢下棋了,就欣然应允。
开始下棋时,曾祖父并没有把这个"将相和"放在眼里。
可是越打越发现,这家伙的棋艺了得,曾祖父难以取胜。
这时,祖父也在一旁看着,看到曾祖父快要输棋了,就暗暗帮衬曾祖父。
祖父使了一些小手段,让"将相和"被搞糊涂了。
就这样,一盘好棋被祖父搅黄了。
曾祖父虽然赢了,但心里过意不去,不认为这样赢是真正的本事。
"将相和"也看穿了祖父的小动作,但他只是嘿嘿一笑,并没有当面揭穿。
最后他神秘地离开了,留下一句:"曾家祖孙真是对棋高手!"这件有趣的小事说明,曾祖父是个老实厚道的人,不愿意用不正当的手段赢棋。
而祖父虽然做了些小动作,但也是出于好心,想帮助曾祖父赢棋。
至于那个"将相和",虽然输了棋,但他也是个谦逊有风度的人,没有斤斤计较。
三代人的性格特点都从这个小故事可以体现出来。
文章透过一件小事,描写了曾祖父、祖父和"将相和"的性格特点,展现了他们谦逊、机智、幽默的一面。
虽然只是一段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作者却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它写得活灵活现,让读者能够从中体会到乐趣和人生哲理。
这篇散文给我的感受就是:不管发生什么小事,都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用幽默诙谐的方式去看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