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税史
- 格式:ppt
- 大小:81.00 KB
- 文档页数:30
中国财税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财税史是指中国古代财政和税收制度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古代,财政和税收制度一直是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中国财税史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夏商周时期的财政制度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财政制度发展的起始阶段。
在这个时期,国家的财政主要依靠贡赋制度来进行征税。
贡赋制度是指国家依靠对各个部落、王国进行征收金银、丝绸、米粮等物品的税赋来进行财政收入,这主要是通过各个部落和王国向中央政府交纳税赋来实现的。
这种财政制度的特点是依附于封建制度,以及以物品支付税赋为主要形式。
在夏商周时期,国家的财政主要用于进行国家建设、军事活动和公共事务。
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各个部落和王国向中央政府交纳的税赋,同时还有一些国家经营的行业和开采资源所得的收入。
二、秦汉时期的财政制度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财政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国家的财政制度明显有所改革和发展。
在秦汉时期,财政的收入主要依靠国家实行的赋税制度和统一的货币制度。
在秦朝时期,实行的是均田制和农田赋税制度,即按照土地的面积大小和等级来确定赋税额度,这种制度是以物品支付税赋为主要形式。
在汉朝时期,推行的是中央集权的赋税制度,即由中央政府直接对百姓征收赋税,这种制度是以货币支付税赋为主要形式。
同时,汉代还采取了一定程度的赋役并举政策,即在对百姓征收赋税的同时还要求他们参加一定数量的军役。
在秦汉时期,国家的财政主要用于进行国家建设、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和对外扩张,以及地方官僚的俸禄等开支。
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对百姓的赋税,同时还有一些国有企业和军国工业所得的收入。
三、隋唐时期的财政制度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财政制度发展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国家的财政制度明显有所改革和发展,同时国家的财政收入也有了一定的增长。
隋唐时期实行的是均田制和赋税制度,即按照土地的面积大小和等级来确定赋税额度,这种制度是以物品支付税赋为主要形式。
第一章中国奴隶社会的国家财政本章要点:国家财政萌芽的出现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特征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收入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支出第一节国家财政萌芽的出现一、国家萌芽的出现1、部落联盟(国家雏形):(1)原始人群(170万年前):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2)母系氏族社会(五万年前):1)“只知其母,不知其父”2)一切生产资料都归氏族成员所有,贫富与共,没有剩余产品。
(3)父系氏族社会(5000年以前):黄帝、尧、舜、禹时期1)农、牧业分工2)剩余产品出现3)展开神事、军事、民事工作二、中国财政制度的形成1、黄帝、尧、舜时期:随机性的贡、献贡宝玉、贡弓箭;献白环玉块2、禹时期:开始形成贡赋等财政制度第二节奴隶社会的财政特征与财政收入一、奴隶社会经济与政治特征1、夏、商、西周三代,约1299年夏启,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2、实行奴隶制度3、以农立国:农业、畜牧业二、夏、商、西周时期财政特征1、土地王有(1)天子:土地所有权(2)诸侯、卿大夫、士等奴隶主:土地使用权,不能买卖和转让(3)奴隶主受封土地后,承担各种义务定期朝觐、缴纳贡赋、奉命出征“一不朝,贬其爵;再不朝,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2、制定贡赋(1)贡赋:“禹别九州岛,量远近,制五服,任土作贡,分田定税,十一而赋”(2)助、彻:对劳动者征收的田税和力役3、分田制禄以分田赐奴作为贵族和各级官吏的俸禄,不再另拨经费4、公私不分: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不分三、夏、商、西周的财政收入制度(一)夏朝:两种田赋一是按土地征收定额田赋以相邻几年的收获量取平均值,什一而税缴纳方式:五服制。
即按各地诸侯的土地距离王城的远近,划分为“甸、侯、绥、要、荒”五服,如:甸服:距王城五百里内,侯服:甸服以外五百里甸服二是贡:即以下献上。
中国税收的胚胎阶段。
任土作贡:以本地所出产的土特产品贡献给天子。
以技术之生产物纳税,而与广义之农产物相对照之别种税。
【税史演义二】夏、商、周时代2016-02-09北京国税夏朝(约公元前2080年-公元前160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自禹开始,到桀灭亡,共传十四世,十七王,历时约480年。
据传,夏兴起于崇山(禹父鲧封于崇),禹建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
夏王朝的建立使农耕时代逐渐走向繁盛,《论语》史传“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夏禹选择了以农立国的战略。
夏朝的势力逐渐扩大到今山西、陕西、河北和山东一带,并进至江汉流域、四川、浙江以远地区。
夏朝稳定的农耕经济创造了劳动剩余,于是也自然创造出了国家和阶级,统治者为了维护对剩余产品的不断占有以及对贫穷者的统治,开始逐步建立起军队、官吏、监狱等统治工具。
同时,税的起源也伴随着农耕时代的繁盛而慢慢开启帷幕。
只有当国家出现以后,为了实现国家职能的需要,才产生了税收。
正如恩格斯所说,“为了维持这种公共权力,就需要公民缴纳费用--捐税。
捐税是以前的氏族公社完全没有的”。
最早的赋税是根据土地出产而征收的,赋税自然离不开土地,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税”在古代汉语中是会意字,左边为禾木,右边为“兑”,喻示着税最早起源于农业,农业税的雏形是以禾苗或粮食为代表的“实物税”,百姓缴税就是缴粮,其后才出现“劳役税”、“货币税”等。
税收的出现,是人类由蒙昧状态跨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但税收自始至终,作为国家重器的身份始终未变,聚财的功效始终未变,强势的秉性始终未变。
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载:“自虞夏时,贡赋备矣。
”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在出现完整意义上的国家政权的同时,就已孕育形成完整的税收体制。
《尚书·夏书·禹贡》载:“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做贡”,《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解释为“任其土地所有,定其贡赋之差”。
夏朝已经朦胧意识到“均税赋”的课税原则。
夏之贡,其实是贡赋并重,赋税包含两部分:一是九州之物产,即各州向国家进献土特产作为贡品;二是国家根据各地土质的肥瘠,分土地为三等九级,并按等级征收田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