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建筑概况[课堂课资]
- 格式:ppt
- 大小:3.12 MB
- 文档页数:90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章节简介】绪论第一节自然条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1、为了抵御严寒,北方的房屋朝向采取南向,以便冬季阳光射入室内。
在温暖潮湿的南方,房屋多采取南向或东南向,以接受夏季凉爽的海风,或在房屋下架空干阑式构造,流通空气减少潮湿。
;森林地区往往则采用井干式壁体。
为了防止野兽也有采用干阑式构造。
第二节中国建筑发展的几个阶段1、商朝已经有了成熟的夯土技术。
2、北宋随着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该拜年了汉以来历代都城采用的封闭式里坊制度,改为沿街设店。
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结构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木结构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其中抬梁式使用范围最广。
2、斗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栱,层叠装配。
斗栱最初用于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于外檐支撑出檐的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的节点上,而出檐的深度越大,斗拱的层数也越多。
3、斗栱的发展商末已有,到汉朝大量使用,到唐朝斗栱样式逐渐统一,并用栱的高度作为梁坊比例的基本尺度。
后来这种基本尺度发展成模数制,即是“材”。
“材”的大小共有八等,而“材”又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宽。
这种做法简化了设计手续,可预制加工,提高了施工速度。
4、宋朝以后随着柱身加高,房屋空间的扩大,木构架节点上使用的斗栱越来越少,这种由复杂趋向去简练的过程到明清两代更为显著。
5、穿斗式也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间距小,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
其主要特点是用较小的柱与“穿”,做成相当大的架构。
这汇总架构在汉朝已经相当成熟。
6、井干式使用天然圆木或者方形矩形断面木料层层累叠,商朝后期的陵墓已使用井干式木椁。
7、古代木架构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优点:a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类似于框架结构,建筑物灵活性极大;b便于适应不同气候条件;c又减少地震危害可能性;d材料供应方便。
8、周初有了瓦,战国时代出现花纹砖和大块空心砖,汉代已经有预制配装的空心砖坟墓,且出现了各种花纹的贴面砖(类似瓷砖装饰)。
一、夏朝建筑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禹建立了我过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夏王朝前后大约500余年,经历了5个世纪,有17个帝王先后做为统治者。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将夏朝定性为一个奴隶性国家,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便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
二里头遗址图夏代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是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也是现今发现最早的大型宫宫殿遗址。
它被认为是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暴君夏桀的都城遗址(此说法直到现在学界仍存在争议),约4000年前的夏朝末期,夏朝的最后一代君主,勇武残暴的夏桀沉迷酒色,他即位后的第33年,发后征伐有缗氏,有缗氏抵挡不住,进贡给他一个美女,名叫妹喜。
夏桀十分宠爱妹喜,于是“筑倒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
遂大兴土木,新建一座宫殿。
据说这座新的宫殿十分雄伟壮观,人站在下面向上看,感觉宫殿似乎向自己倾过来。
因此称之为“倾宫”。
二里头1号宫殿复原图在《尔雅》中有“宫谓之室,室谓之宫”的记载,说明早期宫、室在字意上并无不同,指人们居住的房屋,但从夏朝开始,建筑随着社会阶级的分划形成不同的等级,今天意义中的“宫”也已经产生。
二里头2号宫殿复原图二里头夏朝晚期的宫殿中,有一个108米*101米的夯土台,其东北角略内凹。
这个夯土台四周有柱廊围合,形成封闭的庭院形式,其中除西侧是单廊形式外,其余三边均为回廊形式。
庭院北部正中有单独的夯土台基,推测是主体宫殿的基址,基址上呈现有3米*8米矩列式排列整齐的柱洞。
与主体宫殿相对的庭院的南墙上也设有面宽8间的大门,推测主殿是坐北朝南的制式。
二里头宫殿已呈现出采用土木结合的构筑方式,而且建筑也已呈现庭院式的格局,并有了“门”“堂”的区分。
这些单体建筑形式是我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渊源。
由于宫殿遗址中没有任何遗物留存,人们推测夏朝的宫殿建筑还没有脱离原始的“茅茨土屋”的简单形式,建筑相对来说仍然很简陋。
简述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发展历程
中国建筑展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它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从古至今,中国建筑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五个时期:从古至今,中国建筑的发展可以大致分为五个时期:
一、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221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建筑有所发展,但仍没有太多的创新,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稍作调整。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西周时期的宫殿建筑,它们以其特殊的形式闻名遐迩,在宫殿的布局中,稳重、高雅是普遍的特点。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完善发展的时期。
秦始皇建国后,他封封大小诸侯,建立朝代,推行大规模的政治统一,同时大力推行兴建城池,以抗御外敌,因此古代建筑在此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
三、隋唐时期(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一个非常有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建筑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风格,如唐代的式样,隋代的式样,它们在色彩、细节、融汇等方面都有所区别,也都具有独特的风格,这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
四、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911年)
在这个时期,宋元明清时期的建筑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建筑作品,其中以宋代和明代的建筑最为突出,它们的建筑艺
术具有很高的技艺水平,同时也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结合得淋漓尽致。
五、近代、现代时期(公元1911年—今)
这是中国建筑发展的最新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筑以“以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思想为指导,建起了许多新式的建筑,从而使中国建筑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6年)一、社会背景:夏、商、周、春秋。
有人殉,出现青铜、铁器,最早的甲骨文字。
二、夏:(公元前 21 世纪─公元前 16 世纪)河南偃师二里头成汤都城━━西亳宫殿遗址:遗址为一残高300mm─800 mm的夯土台,南高北低,台东西宽为108m,南北深101m ,近于方形,东北角有缺;周边环廊,形成庭院,南边正中是门,庭院北部有一堂基,上有一座宽八间,进深三间的殿堂;计 36 个柱位,柱径 400mm,每柱外有两个擎檐柱,柱径为180-200mm。
殿东,廊下突出部应是东厨。
这是我国最早的封闭式庭院和最大木构架夯土建筑。
(教科书6页图1-13)制陶、铜,葬无殉,随葬品多,有铜制嵌玉礼器;无文字。
《礼记》:“城郭沟池以为固”;《竹书纪年》:“大飨诸侯于钧台”;“帝芬,三十六年作环土”;“帝癸,一名桀;二十二年商侯履来朝,命囚履于夏台”;《史记.夏本记》:“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门不敢入。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
卑宫室,致费于沟壑。
”三、商:(公元前 16 世纪─公元前 11 世纪)奴隶制发展时期,有家奴,手工奴,没有农奴;用奴隶殉葬。
始有文字;使用青铜,青铜器有:斧、刀、锯、凿、钻、铲等。
⒈商中期,河北藁城台西村宫殿遗址;占地面积约五百多平米,共 12 座房子,其中一座半穴居,其余皆地面建筑。
房子大小不一,有单间的,有二间三间相连的。
【二号房子】二间,正面朝东;南北面宽 10.35M,东西进深 3.6M。
在房基沟槽两边,云母粉画出的白线,线条笔直,转角规整;说明该建筑是根据设计画线的,这是我国建筑史上最早的一例。
地基平整后挖去 0.5M 活土层再填入纯净的暗褐色胶性土,每 50-80mm厚就用小石夯实,这是我国早期建筑的特点。
外墙下部为板筑夯土墙,上半用土坯垒成。
(十二号房子有21层土坯墙,土坯之间用草泥胶结。
土坯尺寸是:390×300×60mm)使用土坯是一大进步,也是用砖的前声。
商代的建筑基本简介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下面是有商代的建筑基本简介,欢迎参阅。
商代的建筑基本简介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商朝的统治以河南中部黄河两岸为中心,东至大海,西抵陕西,南抵湖北、安徽,北达河北、山西、辽宁。
在商朝,我国开始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已发现的记载当时史实的商朝甲古卜辞已有10余万片。
大量的商朝青铜礼器、生活用具、兵器和生产工具,反映了青铜工艺已达到了相当纯熟的程度,手工业专业化分工已很明显。
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以及大量奴隶劳动的集中,使建筑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1983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以东五六公里处的尸沟乡发现了一座早商城址,由宫城、内城、外城组成。
宫城位于内城南北轴线上,外城则是后来扩建的。
宫城中已发掘的宫殿遗址上下叠压三层,都是庭院式建筑,其中主殿长达90米,是迄今所知最宏大的早商单体建筑遗址。
商朝后期迁都于殷,它不仅是商王国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也是当时的经济中心。
遗址范围约30平方公里,中部紧靠洹水,曲折处为宫殿,西面南面有制骨、冶铜作坊区,北面东面有墓葬区。
居民则散布在西南、东南及洹水以东地段。
宫殿区东面、北面临洹水,西、南两面有壕沟作防御。
遗址本体分为北、中、南三区。
北区为王室居住区,中区为商王朝庭、宗庙部分,南区为祭祀场所。
中、南二区房基下均有殉葬奴隶,反映了奴隶主的残暴。
而宫室周围的奴隶住房,则仍是长方形与圆形的穴居。
商代的建筑延伸阅读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已有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
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王都建设、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瞩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