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教简-第二章-夏商西周的学校教育
- 格式:ppt
- 大小:1006.00 KB
- 文档页数:17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奴隶社会的全盛时期。
在这一时期,西周统治者对教育非常重视,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学校教育制度。
本文将从西周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内容、学校体系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西周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1. 学在官府:西周教育制度的最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
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普通百姓无法接触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文献典籍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造成“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的现象。
2. 官师合一、政教一体:在“学在官府”体制下,形成了官师合一、政教一体的教育模式。
官吏既有行政职责,又有教学的任务。
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尚未分离,教育内容与政治、宗教紧密相连。
3. 等级性:西周教育制度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对象等方面都体现出等级差别。
贵族子弟享有优先受教育的机会,而普通百姓的教育机会相对较少。
二、西周学校教育制度的内容1. 六艺:西周学校教育内容以“六艺”为主体,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礼教是核心课程,包括政治、宗法、人伦道德规范礼仪等方面的知识教育。
2. 礼教:礼教是西周时期最重要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广泛,包括吉、凶、军、宾、嘉五个方面。
礼教的目的在于灌输尊卑上下的等级观念和宗法王观念,强化西周王权的政治地位。
3. 乐教:乐教主要是学习有关宗教祭祀乐舞的知识,包括音乐、舞蹈、诗歌及雏形的戏剧、作文。
乐教是国学主课之一,由大司乐总其责。
4. 书教:书教主要包括文字、书法、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西周时期,文字已较为成熟,书法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
5. 数教:数教主要包括数学、天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西周时期,数学、天文、地理等学科已有一定的发展。
三、西周学校体系1. 小学:西周继承了商代关于大学、小学的划分,根据学生的年龄将学校也分为两级。
儿童年幼时在家庭中首先进行家庭教育,到了10岁左右即可进入小学。
小学分为两种,一种是设在王宫东南附近的供王室子弟就读的贵胄小学,一种是设在国之西郊的供其他贵族子弟就读的普通小学。
中外教育简史中国教育简史大纲第一编先秦时期的教育第一章中国原始时期的教育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中国原始教育的内容:1、早期的生产劳动教育。
2、早期的社会生活教育。
3、原始宗教活动中的教育。
学校教育的萌芽:1、成均:五帝时代的“大学”,以乐教为主。
2、虞庠之学:教育内容侧重于敬老慈幼。
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3、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第二章夏、商、西周时期的教育一、夏商的教育1、夏代的学校有学、校、序等。
夏尚武,军事教育是序、校的重要教育内容。
2、商代的学校瞽宗是新见于商代的一种学校。
商代学校的主要教育内容:习礼、习武及进行读、写、算的教学。
其中习礼的内容主要是学习祭祀和乐歌;习武的内容主要是习射。
二、西周的教育1、“学在官府”的教育行政体制“学在官府”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意指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师不分。
2、西周的官学系统西周学校已有较完备的制度,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专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贵族子弟而设,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又分设大学与小学。
天子所设大学,有“五学”之称,即中“辟雍”,南“成均”,北“上庠”,东“东序”,西“瞽宗”。
诸侯所设的大学称“泮宫”。
乡学是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
三、以“六艺”为纲的教育内容“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书、数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是“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礼”是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是政治伦理道德教育课。
“乐”和“礼”紧密相联、互为表里。
乐修内,礼修外。
乐和礼共同构成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中心。
乐是综合艺术课。
“射”、“御”之教是军事训练课。
“书”、“数”之教是基础文化课。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学术下移与士阶层崛起学术文化开始挣脱官守的藩篱,向民间扩散。
而士阶层在这次学术扩散中起到了桥梁和急先锋的作用。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教育一、简答1、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
(1)教育目的是为生产生活服务;(2)教育的社会性和公共性;(3)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4)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2、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发展,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成为可能;(2)社会事务日渐繁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3)文字的产生,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
奴隶主为了管理需要,制定法基规章,由文字记录并汇集成书,由官员掌握,这是“学术官守”的历史现象。
主要体现为官师合一和政教合一,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
学在官府的这种历史现象源于西周的生产水平和社会制度。
即“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学而民无学”,普通百姓只有广义上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教育,而此类教育通常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进行。
西周的政治体制是奴隶主贵族专政的“世卿世禄”制。
在这种体制下,统治阶级对教育高度垄断,故而形成了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
2.六艺:是西周学校的基本教育内容。
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类似政治伦理课,包括了当时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总观六艺教育体现出了文武兼备、德才兼备、内外兼修,忽视自然科学等特点,它反映了当时西周社会“修己治人”的教育目标,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对其后的教育家以及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有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一、名词解释1.有教无类: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所谓无类指无差等:无出身贫富之差、无地域国家之分、无年龄的限制。
该主张打破了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促进了私学教育的发展。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对教学方法的精辟阐述。
按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其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中国教育史精简笔记第一章原始公社和夏、商、西周的教育第一节教育的起源和古代学校的萌芽一、原始社会的生活和教育的起源原始教育的特点: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几个特点:①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
②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以及社会生活常识。
③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
④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二、古代学校的萌芽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①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
②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③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就有必要和可能建立有组织的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
“成均”第二节西周的教育制度一、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西周的学校:大概可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1、国学西周的“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
西周的“国学”按入学年龄和程度分成小学、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大学设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
2、乡学西周“乡学”是按照当时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只有小学一级。
二、西周学校的老师和教育内容西周教师:教育宗旨主要通过老师来贯彻,通过教育内容来体现,西周的教育制度是政教一体,官师合一的,这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
古代的典章文物,有专官执掌,唯官有书、礼、乐、射、舞所用的器具,由典乐官执掌,唯官有器,欲学者必就官而学,因此学校老师都由官史兼任。
教育内容: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
西周“国学”与“乡学”的教学科目如下:(一)“国学”的教学科目1、乐教2、三德3、六艺4、六仪5、六舞(二)“乡学”的教学科目1、六礼2、七教3、八政4、乡三物三、西周的幼儿教育和女子教育幼儿教育:西周时代的幼儿教育极为重视,贾谊认为,中国很早就有“蚤(早)喻教与选左右”的思想。
《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课程类别:教师教育必修课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其中实践学时: 0 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中国教育史》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是让学生了解中国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产生、变革和发展轨迹及其演变规律的知识;二是树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发展观,形成批判的思维品质,具备初步的教育史研究能力;三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鼓舞学生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二、课程教学要求1.注意本课程与教育学原理、中国历史等课程相关内容的链接,注意学科的贯穿。
2.注意讲清本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在保持课程的科学性及系统性的基础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并努力反映本学科的新成就,新动向。
3.教学过程中注意处理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教育发展的关系。
4.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学生能运用一定的历史研究方法去独立探寻教育史的相关问题;能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集思广益,借古明今,对我国当前教育提出反思性建议。
5.注意帮助学生确立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使学生能正确评价不同历史时期不同背景下教育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产生原因,理解其现实意义;能正确看待和评价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深入了解后继的思想。
6.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7.在教学中处理好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必要时对重点章节,可在讲授基础上,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并进行课后学习兴趣小组讨论,写出读书报告,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本课程以中国历史、教育学等为先行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课程重点:本课程的重点是从先秦时期中国文化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起点到汉唐儒学核心地位的形成及宋元以后理学的发展做系统的分析和梳理,思考中国文化、教育的特征;对民国时期教育变革的动力及阻力进行思考,分析其历史和现代意义;对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发展做客观理性的思考和分析。
2019年小学教育专业自考本科《中外教育简史》真题及复习资料2019年小学教育专业自考本科真题《中外教育简史》真题和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
1.在西周负责国之学政的是()A.天子B.大司徒C.大司乐D.太宰2.提出“虚一而静,专心有恒”、“解蔽救偏,兼陈中衡”教学原则的教育家是()A.孔子B.孟子C.老子D.荀子3.“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确立于()A.西周B.秦朝C.西汉D.东汉4.设立“回回国子学”朝代是()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5.“监生历事”制是哪个朝代管理国子监的措施()。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6.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是()A.京师同文馆B.北洋水师学堂C.时务学堂D.京师大学堂7.中国的科举制度废止于()A.1862年B.1898年C.1905年D.1911年8.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确立了“六三三”学制,该学制也称为()A.壬寅学制B. 癸卯学制C. 壬戌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9.我国近现代第一个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家是()A.蔡元培B.黄炎培C.陶行知D.陈鹤琴10.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训的学校是()A.苏维埃大学B.抗日军政大学C.黄埔军校D.延安大学11.古希腊著名的政治教育著作《理想国》的作者是()A.苏格拉底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昆体良12.西欧中世纪的教会学校主要有修道院学校、主教学校和()A.文法学校B.弦琴学校C.耶稣会学校D.堂区学校13.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学者托马斯莫尔的代表作是()A.《巨人传》B.《论学究气》C.愚人颂》D.《乌托邦》14.标志着英国近代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法案是()A.福斯特法案B.巴尔福法案C.巴特勒法案 D哈多报告15.贯穿在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指导性原则是()A.教育性B.直观性C.循序渐近性D.教育适应自然16.下列作品中由瑞士教育家培斯泰洛奇撰写的是()A.《林哈德与葛笃德》B.《爱弥儿》C.《教育诗篇》D.《教育漫话》17.首创“幼儿园”名称,为近代学前教育奠定基础的德国教育家是()A.赫尔巴特B.第斯多惠C.福禄贝尔D.洪堡18.欧洲新教育运动中提出“公民教育”和“劳动学校”思想的教育家是()A.凯兴斯坦纳B.蒙台梭利C.杜威D.克伯屈19.主张用发现法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的教育流派是()A.要素主义B.永恒主义C.结构主义D.存在主义20.《给教师的建议》的作者是苏联的()A.克鲁普斯卡娅B.马卡连科C.赞可夫D.苏霍姆林斯基二、填空题。
中国教育史考研习题及答案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的需要和人类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和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2、商代的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3、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和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
4、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和。
5、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6、“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的局面。
7、“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
8、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_》、《___》、《__》、《》、《__》、《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二、单项选择题()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B、御C、诗D、数()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A、孝B、礼C、忠D、仁()5、在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提出“庶→富→教”这一思路的是哪位教育家?A、孟子B、孔子C、荀子D、老子三、判断题()1、西周时期所谓的“乡学”就是设在农村中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