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睡眠呼吸暂停
- 格式:pdf
- 大小:144.19 KB
- 文档页数:5
第二章填空题1.人类环境中内环境包括( 生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外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南丁格尔认为环境是影响生命和有机体发展的所有(外界)因素的总和,这些因素能够(缓解和加重)疾病和死亡的过程。
3.自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包括(自然气候)、( 地形地质)和环境污染三方面影响。
4.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影响因素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 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吸烟污染、温度过高或过低、(辐射)、(废料)和( 室内空气)污染。
5.护理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
6.医院环境可分为社会环境和(物理环境)环境。
社会环境又可以分为(医疗服务)环境和(医院管理)环境。
7.护士应尽可能地为患者创造安静的环境,特别注意“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和(关门轻)。
8.噪声强度在(50-60)dB时,即能产生相当的干扰。
9.医院物理环境指医院的建筑设计、基本设施以及院容院貌等为主的物理环境,是表层的、(具体)的和(有形)的。
10.一般室温保持在(18-22)℃较为适宜。
新生儿及老年患者,室温以保持在(22-24)℃为佳。
第三章填空题1.患者单位的设备及管理要以患者的(舒适)、(安全)和有利于患者(康复)为前提。
2.护理人员铺床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先(床头),后(床尾);先(近侧),后(远侧)。
3.卧有患者更换床单法清扫床褥和橡胶单的原则是:自(床头)至(床尾);自(床中线)至(床外缘)。
第四章填空题1.舒适包括(生理)舒适、(心理精神)舒适、(环境)舒适和(社会)舒适四个方面。
,232.造成住院患者不舒适的原因很多,常见有身体、心理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因素其中环境因素包括(环境陌生)、(环境不洁)等内容。
3.引起疼痛发生的原因包括(温度)刺激、(化学)刺激、(物理)损伤、(病理)改变及心理因素。
第五章填空题1.患者清洁卫生的内容包括:(口腔)护理、(头发)护理、(皮肤)护理、(会阴部)护理和晨晚间护理。
基本内容辅助手段时间分配三、睡眠的评估(一)影响睡眠的因素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
环境因素环境会促进或干扰睡眠。
睡眠环境的变化可以改变睡眠状况,研究者发现,在新环境中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的比例会有所变化,特点是异相睡眠减少,入睡时间延长,觉醒的次数增加等。
心理因素任何强烈的情绪,如焦虑害怕或感情上的痛苦等都会干扰原有的睡眠状况。
住院病人由于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感到焦虑、不安和恐惧,而产生心理压力等,也会影响其睡眠。
个人睡眠习惯一些人喜欢在睡前洗热水澡、喝杯牛奶、阅读报纸、听听音乐等,如将这些习惯改变,可能会使其出现睡眠障碍。
食物因素一些食物的摄入会改变睡眠状况。
如L-色氨酸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肉类、乳制品和豆类中含有较多L-色氨酸,这种物质能促进入睡,可缩短入睡时间,被认为是一种天然的催眠剂。
对于睡眠不佳者,鼓励其睡前喝一杯热奶可以帮助入睡。
饱饭后发困也是L-色氨酸的作用所致。
再有,少量饮酒能促进放松和睡眠,但大量饮酒却会抑制异相睡眠。
咖啡由于含有咖啡因,会干扰睡眠,使人兴奋,浓茶亦有与咖啡相同的作用,故对于睡眠状况不好的人,应限制其摄入这类饮料,避免在睡前4~5h饮用。
体育锻炼有些研究者报告体育锻炼可增加慢波睡眠第Ⅲ、Ⅳ时相的睡眠量,但也有报告说其可减少异相睡眠。
但在睡前几个小时内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肌肉放松和增加睡眠。
内分泌变化内分泌的变化会影响睡眠。
妇女在月经期普遍感到疲劳,希望增加睡眠以补充体力。
绝经期妇女常睡眠不好,激素补充疗法可改善睡眠状况。
疾病影响许多疾病及其症状都可影响睡眠,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都会引起睡眠活动的改变。
患有精神分裂症、恐怖症、强迫症等精神疾病的病人,常常处于过度的觉醒状态。
药物影响长期服用安眠药,停药后往往会导致病人对药物的依赖或使睡眠障碍更加严重。
睡眠障碍的定义基本内容辅助手段时间分配美国精神医学会:连续睡眠障碍时间长达一个月以上睡眠障碍的程度足以造成主观的疲累、焦虑或客观的工作效率下降、角色功能损伤。
第十三章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 SAHS)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睡眠状态下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或)低通气,引起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睡眠中断,从而使机体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
病情逐渐发展可出现肺动脉高压、肺心病、呼吸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
【定义和分类】(一)定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是指每晚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反复发作30次以上或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 AHI)≥5次/小时并伴有嗜睡等临床症状。
呼吸暂停是指睡眠过程中口鼻呼吸气流完全停止10秒以上;低通气是指睡眠过程中呼吸气流强度(幅度)较基础水平降低50%以上,并伴有血氧饱和度较基础水平下降≥4%或微醒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是指每小时睡眠时间内呼吸暂停加低通气的次数。
(二)分类根据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时胸腹呼吸运动的情况,临床上将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分为中枢型(CSAS), 阻塞型(OSAS), 混合型(MSAS)。
中枢型指呼吸暂停过程中呼吸动力消失;阻塞型指呼吸暂停过程中呼吸动力仍然存在;混合型指一次呼吸暂停过程中前半部分为中枢型特点,后半部分为阻塞型特点。
如图2-13-1,三种类型中以阻塞型最常见,目前把阻塞型和混合型两种类型统称为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
【流行病学】以OSAHS为例,在40岁以上人群中,美国患病率为2%-4 %,男性多于女性,老年人患病率更高,西班牙1.2%-3.9%,澳大利亚高达6.5%,日本约1.3 %-4.2%,我国香港地区4.1%,上海市3.62%,长春市为4.81%。
【病因和发病机制】(一)中枢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central sleep apnea syndrome, CSAS ) 单纯CSAS较少见,一般不超过呼吸暂停患者的10%,也有报道只有4%。
人教版最新内科学理论大纲(权威)第一篇内科学绪论(自学)目标要求了解: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内科学的范围、内容、学习方法和发展,内科疾病的诊断与进展。
自学内容内科学的范围、内容、进展,内科疾病的诊断,学习内科学的要求和方法。
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第一章总论(自学)目标要求了解:呼吸系统疾病流行病学、防治及研究进展。
自学内容1、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及死亡情况2、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3、呼吸系疾病的主要影响因素、诊断(常见症状体征及常用实验室检查)、防治展望。
第二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自学)第一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第二节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第三章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目标要求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表现、分级、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及治疗。
了解:本病的概念、流行病学、病因、病理、病理生理、发病机制及预防。
教学内容1、概念2、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制吸烟、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空气污染、感染、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
3、病理及病理生理4、临床表现(1)症状:慢性咳嗽、咳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
体征:肺气肿征。
(2)实验室及特殊检查:肺功能检查,胸部X线、CT,血气分析及其他。
5、诊断根据高危因素、病史、症状、体征及肺功能检查,综合分析确定,分5级。
6、鉴别诊断同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癌的鉴别。
7、并发症呼吸衰竭、自发性气胸、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8、防治稳定期治疗,急性发作期治疗,治疗指南。
第四章支气管哮喘目标要求掌握: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了解:本病的概念、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制、预后及预防。
教学内容1、概念2、病因及发病机制免疫学机制、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及神经机制。
3、临床表现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或咳嗽,胸部过度充气,广泛哮鸣音、呼气音延长。
4、实验室和其他检查痰液检查,呼吸功能检查,血气分析,胸部X线,特异性变应原的测定。
内科学教学大纲Internal Medicine(供5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使用)前言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范围广,专业多,它不仅是全科医学各科的基础,而且与许多医学基础和临床学科有密切关系。
内科学的教学对于培养有科学创新精神的优秀临床医学生具有普遍性意义。
近年来随着生物学、化学、物理、数学和基础医学理论与技术蓬勃发展,临床医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与深入,内科学相应也进入一个飞跃发展的阶段。
内科学的任务是在基础医学各课程的基础上,系统的讲授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加强基本技能训练,适当的介绍一些虽不常见但在理论和实践中有着重要意义的疾病。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对内科学教学带来的相应变化,介绍国内外医学新进展,结合临床实践,进行启发式教学,鼓励自学和讨论,培养学生勤思考、多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要在为病人服务的临床实践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医风,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为医学事业刻苦学习,拼搏进取。
本大纲根据目前内科学知识更新的情况和21世纪医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内科学》(第八版)和2009年《内科学教学大纲》为基础进行修订,供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
大纲所列内容可通过课堂讲授、自学、讨论、多媒体及临床见习等方式进行教学。
划线部分为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内容,其他为一般熟悉和了解内容。
内科学的教学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采用系统讲课和临床见习的方式,总学时130学时,理论授课100学时,临床见习30学时。
第二阶段为内科毕业实习,在第五学年进行。
本课程为考试科目,理论课考核采用笔试方式进行,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
其中平时成绩以临床见习时带教老师给出的成绩为依据进行综合评定。
教学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理论学时数实验学时数第一篇绪论自学第二篇呼吸系统疾病共21 6第一章总论 1第二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自学第三章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第四章支气管哮喘 2第五章支气管扩张症 2第六章肺部感染性疾病 2第七章肺结核 2第八章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2第九章间质性肺疾病自学第十章肺血栓栓塞症 1第十一章肺动脉高压与肺源性心脏病 2第十二章胸膜疾病 2第十三章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自学第十四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第十五章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 2第十六章烟草病学概要自学第三篇循环系统疾病共24 6第一章总论0.5第二章心力衰竭 2.5第三章心律失常 3心电图检查 3第四章动脉粥样硬化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3第五章高血压 3第六章心肌疾病 3第七章先天性心血管病自学第八章心脏瓣膜病 3第九章心包疾病 2第十章感染性心内膜炎 1第十一章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自学第十二章主动脉和周围血管病自学第十三章心血管神经症自学第四篇消化系统疾病共19 6第一章总论 1第二章胃食管反流病 1第三章食管癌自学第四章胃炎 1第五章消化性溃疡 2第六章胃癌 2第七章肠结核和结核性腹膜炎 1第八章炎症性肠病 2第九章大肠癌自学第十章功能性胃肠病自学第十一章慢性腹泻自学第十二章脂肪性肝病自学第十三章自身免疫性肝病自学第十四章药物性肝病自学第十五章肝硬化 3第十六章原发性肝癌 1.5第十七章肝性脑病 1.5第十八章胰腺炎 1.5第十九章胰腺癌自学第二十章消化道出血 1.5第五篇泌尿系统疾病共12 3 第一章总论 2第二章肾小球病概述 1第三章肾小球肾炎 2第四章肾病综合征 2第五章IgA肾病自学第六章继发性肾病自学第七章间质性肾炎自学第八章尿路感染 1第九章肾小管疾病自学第十章肾血管疾病自学第十一章遗传性肾脏疾病自学第十二章急性肾损伤 1第十三章慢性肾功能衰竭 2第十四章肾脏替代治疗 1第六篇血液系统疾病共9 3 第一章总论0.5第二章贫血概述0.5第三章缺铁性贫血 1第四章巨幼细胞贫血自学第五章再生障碍性贫血 1第六章溶血性贫血 2第七章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自学第八章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自学第九章白血病 2第十章淋巴瘤 1第十一章浆细胞病自学第十二章骨髓增生性疾病自学第十三章脾功能亢进自学第十四章出血性疾病概述0.5第十五章紫癜性疾病0.5第十六章凝血障碍性疾病自学第十七章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自学第十八章血栓性疾病自学第十九章输血和输血反应自学第二十章造血干细胞移植自学第七篇内分泌系统和营养代谢性疾病共9 3 第一章总论 1第二章垂体瘤自学第三章巨人症和肢端肥大症自学第四章腺垂体功能减退症 2第五章生长激素缺乏性侏儒症自学第六章尿崩症自学第七章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自学第八章甲状腺肿自学第九章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2第十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自学第十一章甲状腺炎自学第十二章甲状腺结节与分化型甲状腺癌自学第十三章库欣综合征 1第十四章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自学第十五章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自学第十六章嗜铬细胞瘤自学第十七章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自学第十八章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自学第十九章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自学第二十章伴瘤内分泌综合征自学第二十一章糖尿病 3第二十二章低血糖症自学第二十三章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自学第二十四章肥胖症自学第二十五章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常自学第二十六章高尿酸血症自学第八篇风湿性疾病共4 3 第一章总论0.5第二章风湿热自学第三章类风湿关节炎 1第四章系统性红斑狼疮 1.5第五章脊柱关节炎自学第六章干燥综合征自学第七章原发性血管炎自学第八章特发性炎症性肌病自学第九章系统性硬化病自学第十章雷诺现象与雷诺病自学第十一章骨关节炎自学第十二章痛风 1第十三章骨质疏松症自学第十四章纤维肌痛综合征自学第九篇理化因素所致疾病共2第一章总论0.5第二章中毒 1.5第三章中暑自学第四章冻僵自学第五章高原病自学第六章淹溺自学第七章点击自学合计100 30总计130绪论目的要求1、熟悉学习内科学的方法2、了解内科学的发展及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医学的影响.教学内容1、现代医学的兴起,医学的发展概况2、《内科学》系统介绍人体各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与预防,熟悉学习方法,培养“临床思维”的科学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