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指南
- 格式:ppt
- 大小:85.00 KB
- 文档页数:22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疾病概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简称OSAS),是由于某些原因而致上呼吸道阻塞,睡眠时有呼吸暂停,伴有缺氧、鼾声、白天嗜睡等症状的一种较复杂的疾病。
好发于肥胖、老年人。
上呼吸道任何一个部位的阻塞性病变都可致OSAS。
OSAS表现为鼾声响度大于60dB,妨碍同室人睡眠者,及伴睡眠期呼吸暂停,呼吸暂停指数大于5以上;夜间血氧饱和度测值偏低,在睡眠期呼吸暂停期间胸腹部可见用力呼吸动作,于憋气末可听到一阵暴发性响鼾并呼出一口长气,并经纤维内窥镜及CT、多导睡眠图等辅助检查可利于诊断。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治疗的原则是,要依据患者症状轻重,临床并发症多少,引起上气道阻塞的病因及患者身体状况,采用不同治疗。
最常见的手术方式为悬雍垂腭咽成形术。
症状体征40-60岁多见,男性超重中老年人更常见。
临床特征是由响亮鼾声、短暂气喘及持续10秒以上的呼吸暂停交替组成,呼吸暂停表现口鼻气流停止,但胸腹式呼吸仍存在。
呼吸暂停产生窒息感及伴随身体运动可突然惊醒,出现几次呼吸后再次入睡。
睡眠时频繁翻身或肢体运动,可踢伤同床者;有时突然坐起,口中念念有词,突然又落枕而睡。
白天感觉疲劳、困倦、没精神、晨起头痛、迟钝,以及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和警觉力下降。
可出现抑郁、焦虑、易激惹、口干、性欲减退和高血压等。
疾病病因鼻咽喉部结构异常导致上呼吸道缩窄,是睡眠中气道阻塞的主要原因。
诊断检查多导睡眠图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
在每夜7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反复发作30次以上,每次10秒以上,或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指全夜睡眠期平均每小时呼吸暂停和低通气总次数)>5次。
低通气指呼吸气流减少50%以上时间超过10秒。
呼吸暂停在NREM睡眠1、2期常见,3、4期罕见,REM睡眠期最常见。
NREM睡眠3、4期缩短,平均睡眠潜伏期常在10分钟以内。
治疗方案可用非手术疗法,如减肥、侧卧睡眠、避免睡前饮酒和使用镇静剂等。
也可采用药物疗法,国内从美国引进的鼾夫康口含片及喷剂配合使用可以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彻底治愈打呼噜,它们消喉毒,强免疫,从根本上解除打鼾的根源,治愈后不会复发。
OSAHS诊疗指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一、定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OSAHS)是指睡时上气道塌陷阻塞引起的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伴有打鼾、睡眠结构紊乱、频繁发生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等病征。
呼吸暂停是指睡眠过程中口鼻气流停止≥10s.低通气(通气不足)是指睡眠过程中呼吸气流强度较基础水平降低50%。
以上,并伴血氧饱和度(SaO)3%或伴有觉醒。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通气不足)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 AHI)是指平均每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和低通气(通气不足)的次数。
阻塞性呼吸暂停是指呼吸暂停时口鼻无气流通过,而胸腹呼吸运动存在。
二、诊断1、诊断依据:(1)症状:患者通常有白天嗜睡、睡眠时严重打鼾和反复的呼吸暂停现象。
(2)体征:检查有上气道狭窄因素。
(3)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检查每夜7h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及低通气反复发作30次以上,或睡眠呼吸暂停和低通气指数≥5。
呼吸暂停以堵塞性为主。
(4)影像学检查:显示上气道结构异常。
(5)鉴别诊断:OSAHS需与下列疾病鉴别: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低下、肢端肥大症、发作性睡病、喉痉挛、声带麻痹、癫痫、神经肌肉疾病等。
2、OSAHS分度分度 AHI轻度 5~20中度 21~40重度 >40附:低氧血症分度分度最低Sa0(%)轻度 >85中度 65~84重度<65注:以AHI为标准对OSAHS分度,注明低氧血症情况。
例如:AHI=25,最低SaO(%)=88,则报告为“中度OSHAS合并轻度低氧血症”2、阻塞部位分型:I型:狭窄部位在鼻咽以上(鼻咽、鼻腔)II型:狭窄部位在口咽部(和扁桃体水平)III型:狭窄部位在下咽部(舌根,会厌水平)IV型:以上部位均有狭窄或有两个以上部位狭窄三、手术治疗基本原则1、对OSAHS强调综合治疗2、解除上气道存在的结构性狭窄因素:3、根据阻塞部位制订手术方案,对多平面狭窄的患者可行分期手术;4、建议对重度患者术前行正压通气治疗1~2周或气管切开术;5、手术中应保留基本结构、维持和重建功能;6、无手术禁忌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基层版)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基层版)写作组疾病发生和背景介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是指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
临床上可表现为打鼾,且鼾声不规律,患者自觉憋气,甚至反复被憋醒,常伴有夜尿增多,晨起头痛、头晕和口咽干燥等一系列症候群。
由于夜间反复出现大脑皮层的觉醒和觉醒反应,正常睡眠结构和节律被破坏,睡眠效率明显降低,白天出现嗜睡,记忆力下降,严重者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行为异常。
夜间反复发生的呼吸暂停和低通气造成慢性间歇低氧,二氧化碳潴留,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全身炎症反应以及氧化应激反应增强,抗氧化能力不足,从而引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及代谢紊乱,尤其是2型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
目前普遍认为OSAHS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同时又是引起猝死、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因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的OSAHS 患病率大约在4%左右,实际患病率可能会更高一些,随着超重和肥胖人群的不断增多,本病的患病率还会相应升高。
虽然OSAHS在我国城乡基层单位是一种常见病,然而由于本病的诊断需要特殊的设备––多导睡眠仪(PSG),治疗中又需要无创通气技术,因而目前只有大、中城市三级医院或部分二级医院可以对本病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致使大量患者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给人民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同时由于长期以来这方面的科学普及工作做得不够广泛和深入,以至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打鼾不是病,不需要进行系统的检查和治疗,甚至错误地认为打鼾是"健康有福"的标志,相关的卫生管理部门对于本病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必要的重视。
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医务人员及群众对本病的认识,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特别是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诊治水平,我们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2011年修订版)》的基础上,组织了国内部分呼吸病学专家,并邀请部分基层工作的呼吸科医生共同讨论、制定了OSAHS 诊治指南基层版。
《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又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指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
《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为OSA的基层诊疗提供了规范性指导,以下主要为实践版指南中关于OSA的诊断和治疗内容。
1基层医院(1)简易诊断方法和标准:适用于缺乏专门诊断仪器的基层单位,主要根据病史、体检、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等,其诊断标准如下:①至少具有2项主要危险因素,尤其是表现为肥胖、颈粗短或有小颌或下颌后缩、咽腔狭窄或有扁桃体Ⅱ度肥大、悬雍垂肥大,或甲状腺功能低下、肢端肥大症或神经系统明显异常。
②打鼾、夜间呼吸不规律或有屏气和憋醒(观察时间应≥15 min)。
③夜间睡眠节律紊乱,特别是频繁觉醒。
④白天嗜睡(ESS评分>9分)。
⑤SpO2:监测趋势图可见典型变化、氧减指数(ODI)>10次/h。
⑥引起1个及以上重要器官损害。
符合以上6条者即可做出初步诊断,有条件的单位可进一步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SG)或便携式诊断仪(PM)监测。
(2)初筛PM检查:经全面、综合的临床睡眠评估,如疑有OSA,在全面评估基础上PM可代替标准PSG用于高度疑为中、重度OSA 患者的诊断。
2上级医院(1)整夜PSG监测:是诊断OSA的标准手段,一般需要整夜≥7 h 的睡眠监测。
(2)夜间分段PSG监测:在同一天晚上的前2~4 h进行PSG监测,之后进行2~4 h的持续气道正压(CPAP)压力调定。
1诊断标准(1)出现以下任何1项及以上症状:①白天嗜睡、醒后精力来恢复、疲劳或失眠。
②夜间因憋气、喘息或窒息而醒。
③习惯性打鼾、呼吸中断。
④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心力衰竭、心房颤动、2型糖尿病、情绪障碍、认知障碍。
(2)PSG或PM监测: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h,以阻塞型事件为主。
(3)无上述症状,PSG或PM监测:AHI≥5次/h,以阻塞型事件为主。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治疗临床指南》(2013)解读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是近几十年来逐渐被认识的疾病,它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改变是慢性间歇低氧和睡眠片段化,进而引起全身多系统损伤,导致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并发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OSAS与难治性哮喘[1]、难治性高血压[2]、胰岛素依赖[3]密切相关,而且Winsconsin睡眠研究室经过8年的随访,发现被调查者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从2.6/h 升高到5.1/h,肥胖和习惯性打鼾者AHI升高明显,疾病的这一进展性使尽快明确OSAS病理生理学机制和合理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关于OSAS的诊治越来越成为探讨的焦点。
2011年我国发表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修订版)》,分别从概念、临床评估、病情分级和治疗角度对2002年指南进行了更新[4],但对于OSAS的治疗并没有给出详细的分析。
OSAS的治疗应基于患者的症状、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对风险的认知程度和相关并发症情况进行选择,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持续气道正压(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CPAP)通气、手术(包括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激光辅助悬雍垂软腭成形术、射频消融术以及咽成形术、扁桃体切除术、腺样体切除术、鼻中隔成形术、下鼻甲射频消融或鼻部手术联合术等)、口腔矫治器、减肥等,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症还没有完全统一,而且疗效的研究数据有限,缺乏系统的比较,因此给临床上OSAS的治疗带来了许多困惑。
2013年美国内科医师学院(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ACP)汇集并总结了1966年-2012年期间MEDLINE发表的所有相关英文文献,发布了OSAS治疗指南[5],该指南是基于OSAS治疗的以下问题进行总结的:(1)成人OSAS的不同治疗方法疗效如何?患者的临床特征或病情严重程度是否有助于治疗选择或预测治疗成功?(2)对于非手术治疗患者,其治疗依从性与哪些因素相关?(3)提高治疗依从性是否改善临床预后?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将结合指南和自己的体会与大家一起解读2013版OSAS的治疗指南。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防治手册(2024年版)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防治手册(2024年版)1. 概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Sleep Apnea Syndrome,简称SA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可分为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Central Sleep Apnea Syndrome,简称CSA)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简称OSA)两大类。
该病会导致患者睡眠质量下降,日间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严重时可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等并发症,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本手册旨在为广大患者及医务工作者提供关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防治知识,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2. 病因及症状2.1 病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病因可分为中枢性和阻塞性两大类:- 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CSA):由于大脑呼吸中枢的功能异常,导致呼吸在睡眠中突然停止。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SA):由于上气道软组织松弛或解剖结构异常,导致气道在睡眠中阻塞,呼吸暂停。
2.2 症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主要症状包括:- 睡眠质量下降:患者常感夜间睡眠不深,睡眠周期混乱。
- 打鼾:声音响亮,伴有间歇性呼吸暂停。
- 日间疲劳:患者在白天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降低。
- 情绪波动: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 体征:肥胖、颈围增大、上气道软组织肿胀等。
3. 诊断与评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诊断主要依据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简称PSG)结果。
PSG可对患者的睡眠质量、呼吸暂停及低通气情况进行全面评估。
3.1 PSG监测PSG监测包括以下项目:- 脑电图(EEG):记录大脑活动。
- 眼电图(EOG):记录眼肌活动。
- 胸腹运动:记录呼吸运动。
- 血氧饱和度:监测血氧水平。
- 鼾声监测:记录鼾声及呼吸暂停事件。
3.2 诊断标准根据我国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诊断与治疗指南,诊断标准如下:-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SA):每晚7小时睡眠中,呼吸暂停次数≥30次或呼吸暂停指数≥5次/小时。
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多学科诊疗指南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多学科诊疗指南(完整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以睡眠打鼾伴呼吸暂停和日间思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睡眠呼吸疾病,患病率为2%-4%。
该病可引起间歇性低氧、高碳酸血症以及睡眠结构紊乱,并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脑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2型糖尿病等多器官多系统损害。
研究表明,未经治疗的重度OSA患者病死率比普通人群高3.8倍。
国内20家医院的数据证实,我国OSA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为49.3%,而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中OSA患者占83%,治疗OSA对这部分患者血压的下降效果肯定。
此外,OSA人群发生卒中的概率是对照组的4.33倍,病死率是对照组的1.98倍。
OSA对身体多个系统都会造成损害,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全身性疾病。
因此,对于OSA对身体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医师、患者及全社会都应予以重视。
为更好地指导我国医师的睡眠医学临床实践,XXX组织专家基于当前循证医学证据,结合国内临床实践,广泛征求涵盖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精神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口腔科和减重代谢外科等专业组专家的意见并反复讨论,制订本指南。
第一部分概述一、指南的编写方法本指南成立了多个工作组,涵盖上述各学科。
其中,多学科专家工作组具体分为:诊断及辨别诊断组、内科合并症诊疗组、无创通气治疗组、口腔科治疗组、耳鼻咽喉科治疗组、减重代谢外科治疗组、合并其他睡眠停滞疾病治疗组。
依据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及2016年《中华医学杂志》发表的《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基本方法及程序》,本指南工作组对相关性较高的指南和共识进行评价,并使用GRADE方法进行证据质量评价和推荐意见分级(表1,2),通过筛选最终纳入指南和共识22部,其中英文12部、中文10部。
指南相关的一些重要领域可能并不能在既往文献中找到理想依据,则基于临床经验判断的专家共识。
通过系统检索,本指南需最终纳入4个主要临床问题:(1)适合国人的OSA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方法及标准;(2)OSA病因学及合并症评估方法的选择;(3)OSA伴发其他睡眠障碍的处理问题;(4)OSA多学科联合诊疗的流程及路径。
2020中国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指儿童睡眠过程中频繁发生部分或完全上气道阻塞,干扰儿童的正常通气和睡眠结构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
《中国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诊断与治疗指南(2020)》制订的目的是规范我国儿童OSA临床诊疗决策,为儿童OSA诊疗提供依据。
主要推荐意见临床问题1:在儿童OSA的诊断中,哪些临床症状和体征需要重点关注?在症状方面,推荐首先关注有无打鼾以及打鼾的频率,其中打鼾≥3晚/周需要重点关注(1 A)。
在症状方面,推荐关注睡眠憋气、呼吸暂停、张口呼吸、呼吸费力、睡眠不安、遗尿、白天嗜睡、注意力缺陷或多动、学习成绩下降等表现(1 B)。
小年龄儿童应关注张口呼吸、反复觉醒、情绪行为异常等(GPS)。
在体征方面,推荐重点关注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肥大、腺样体面容以及肥胖(1 B)。
无论是单一或者联合症状和体征,与多导睡眠监测(PSG)相比都不能可靠地诊断儿童OSA,推荐结合其他诊断方法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1 B)。
临床问题2:在PSG指标中,对儿童OSA具有直接诊断意义的关键指标是什么,其诊断的推荐界值是多少?在问题1相关症状的基础上,PSG是诊断儿童OSA的标准方法。
推荐OAHI>1次/h作为儿童OSA的诊断界值,利于早期发现需要干预治疗的SDB患儿;另外AHI、OAI和最低血氧饱和度对儿童OSA的诊断也有重要参考意义(1 A)。
临床问题3:如何基于PSG指标来制订OSA严重程度分级?建议基于PSG指标进行OSA严重程度分级,参考标准如下:轻度:1次/h<OAHI≤5次/h;中度:5次/h<OAHI≤10次/h;重度:OAHI>10次/h(2 B)。
不推荐使用扁桃体大小等指标进行OSA的严重程度分级(1 B)。
临床问题4:便携或简易替代诊断工具(如脉氧仪)的诊断价值如何?推荐使用PSG进行儿童OSA诊断(1 A);对于没有条件开展PSG的机构,建议临床医生使用脉氧仪等经过临床验证的便携式睡眠监测设备,并充分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问卷等临床信息进行综合诊断,必要时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完善PSG进行确诊(2 C)。
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多学科诊疗指南(完整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以睡眠打鼾伴呼吸暂停和日间思睡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睡眠呼吸疾病,患病率为2%-4%。
该病可引起间歇性低氧、高碳酸血症以及睡眠结构紊乱,并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脑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2型糖尿病等多器官多系统损害。
研究表明,未经治疗的重度OSA患者病死率比普通人群高3.8倍。
国内20家医院的数据证实,我国OSA患者高血压患病率为49.3%,而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中OSA患者占83%,治疗OSA对这部分患者血压的下降效果肯定。
此外,OSA人群发生卒中的概率是对照组的4.33倍,病死率是对照组的1.98倍。
OSA对身体多个系统都会造成损害,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全身性疾病。
因此,对于OSA对身体危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医师、患者及全社会都应予以重视。
近年来,相关学会发布了一系列有关OSA的诊疗指南,但这些指南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尚存在以下问题:(1)国际指南纳入的证据绝大多数来源于欧美人群,在指导我国临床实践时存在一定局限性;(2)睡眠监测和气道评估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对OSA及其合并症的认识,需进一步验证其是否适用于国人的临床实践;(3)目前不同学科诊治技术的涌现和国际新标准的出台,强调了OSA多病因诊疗的重要性,但国内尚缺乏基于多学科的OSA病因学评估及诊疗路径;(4)国内外尚缺乏针对OSA 伴发其他睡眠障碍的诊疗指南。
为更好地指导我国医师的睡眠医学临床实践,中国医师协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基于当前循证医学证据,结合国内临床实践,广泛征求涵盖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精神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口腔科和减重代谢外科等专业组专家的意见并反复讨论,制订本指南。
第一部分概述一、指南的编写方法本指南成立了多个工作组,涵盖上述各学科。
其中,多学科专家工作组具体分为:诊断及鉴别诊断组、内科合并症诊疗组、无创通气治疗组、口腔科治疗组、耳鼻咽喉科治疗组、减重代谢外科治疗组、合并其他睡眠障碍疾病治疗组。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完整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又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nea syndrome, OSAHS),是指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
临床上可表现为打鼾,鼾声大且不规律,夜间窒息感或憋醒,睡眠紊乱,白天出现嗜睡,记忆力下降,严重者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行为异常[1]。
为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OSA诊治水平,我们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2011年修订版)》、2015年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基层版)》和2017年的《睡眠呼吸疾病无创正压通气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草案)》的基础上,邀请了部分基层工作的全科医生共同讨论,结合国内外最新文献和实践经验,制定了OSA的基层诊疗指南[2,3,4]。
本指南只讨论成人OSA。
一、OSA相关术语定义[1,2,3]1.呼吸事件主要包括阻塞型呼吸暂停(obstructive apnea, OA)、中枢型呼吸暂停(central apnea, CA)、混合型呼吸暂停(mixed apnea, MA)、低通气(hypopnea)、微觉醒等。
2.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 hypopnea index,AHI):睡眠中平均每小时呼吸暂停与低通气的次数之和。
3.成人OSA:在成人中,OSA定义为每夜7 h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及低通气反复发作30次以上,或AHI≥5次/h。
呼吸暂停事件以阻塞型事件为主,伴打鼾、睡眠呼吸暂停、白天嗜睡等症状。
4.治疗出现的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treatment-emergent central sleep apnea):OSA患者在接受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CPAP)治疗过程中,当达到最佳治疗水平时,阻塞性呼吸事件清除,但新出现CA或低通气事件,中枢性AHI≥5次/h,或以潮式呼吸为主。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基层诊疗指南(完整版)一、概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又称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nea syndrome, OSAHS),是指患者在睡眠过程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1]。
临床上可表现为打鼾,鼾声大且不规律,夜间有窒息感或憋醒,睡眠紊乱,白天出现嗜睡,记忆力下降,严重者出现认知功能下降、行为异常。
症状的出现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可一项或多项,也可没有症状。
目前普遍认为OSA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是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糖尿病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引起猝死、道路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1,2],因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上海市2000年初期的数据表明,OSA患病率估计为3.62%[3],随着超重和肥胖人群的不断增多,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上升,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诊治水平,我们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2011年修订版)》[4]、2015年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基层版)》[5]和2017年的《睡眠呼吸疾病无创正压通气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草案)》[6]的基础上,邀请了部分基层工作的全科医生共同讨论,结合国内外最新文献和实践经验,制定了OSA的基层诊疗管理指南。
由于成人OSA和儿童OSA 诊断标准、病因、治疗不同,本指南只针对成人的OSA。
(一)相关定义[1,4,5]1.呼吸事件的分类和定义:(1)呼吸暂停(apnea):指睡眠过程中口鼻呼吸气流消失或明显减弱(较基线幅度下降≥90%),持续时间≥10 s。
(2)阻塞型呼吸暂停(obstructive apnea, OA):指上述呼吸暂停发生时,胸腹式呼吸仍然存在。
系因上气道阻塞而出现呼吸暂停,但是中枢神经系统呼吸驱动功能正常,继续发出呼吸运动指令兴奋呼吸肌,因此胸腹式呼吸运动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