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土壤酸碱性和缓冲性
- 格式:ppt
- 大小:105.00 KB
- 文档页数:12
《土壤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A14101学时:32学分:2.0修读专业:林学、林学(双外语)大纲文本一、课程的主要内容土壤学是研究土壤发生分类分布、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状、利用和改良的科学。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土壤的形成,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土壤分类、分布等。
根据授课专业特点,基本的章节内容分列如下:第一章绪论1、土壤在农林业生产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土壤及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3、近代土壤学的发展概况4、土壤学的学科体系及学习土壤学的作用和任务第二章地质学基础1、地球的一般特征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的物理性质,地球的圈层结构。
2、矿物矿物的概念,矿物的物理性质,常见造岩矿物的识别特征。
3、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特征及常见岩石。
4、地质作用与地形地貌地质内力作用和地形地貌,地质外力作用和地形地貌。
第三章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1、风化过程风化作用及其类型。
2、风化产物的类型风化产物及其地球化学类型、母质类型。
3、土壤形成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学说。
4、土壤剖面及形态特征自然土壤、耕作土壤剖面的形成及其形态特征。
第四章土壤生物1、土壤动物土壤主要动物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土壤微生物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土壤藻类及其与土壤的关系。
3、植物根系及其与微生物的联合植物根系形态,根际与根际效应,根际微生物,菌根,根瘤。
4、土壤酶土壤酶的来源与存在形态,土壤酶的种类与功能,土壤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
第五章土壤有机质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组成2、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土壤有机质矿质化和腐殖化过程。
3、土壤腐殖质土壤腐殖质的分组,土壤腐殖酸的性质。
4、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与调节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及生态环境方面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的调节。
第六章土壤质地、结构与孔性1、土壤质地土壤固体颗粒及其性质,土壤质地划分,土壤质地与肥力,土壤质地改良等。
2、土壤结构土壤结构体类型及其形成,土壤结构性评价,土壤结构体的改善等。
第九章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过程一、名词解释:1、土壤活性酸: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所表现的酸度。
2、土壤潜性酸: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的H+和Al3+所引起的酸度。
3、土壤缓冲性:狭义:土壤抵抗酸碱物质,减缓pH变化的能力。
广义: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包括对氧化还原、污染物质、养分等。
指抗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4、碱化度:指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钠离子占阳离子交换量的百分率二、土壤酸碱性对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影响如何?1.对土壤肥力的影响:1)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土壤细菌和放线菌适宜于中性和微碱性环境;在强酸性土壤中真菌则占优势。
2)对土壤胶体带电性影响土壤环境pH 值高时,土壤胶体负电荷数量增多,相应于阳离子交换量也增加,土壤保肥性、供肥性增强。
3)对土壤养分有效性影响●在pH6.5附近,大多数营养元素的有效性都较高。
●N、K 、 S元素在微酸性、中性、碱性土壤中都较高。
●P元素在中性土壤中有效性最高, pH<5和pH>7时有效性降低。
●Ca和Mg在pH6.5-8.5有效性大,在强酸性和强碱性土壤中有效性较低。
●Fe、Mn、Cu、Zn等微量元素有效性在酸性和强酸性高。
●Mo在酸性土壤中有效性较低,pH>6时有效性增加。
2.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不同植物对土壤酸碱反应的要求是不同的,各有一定的适应范围。
有些植物能适应较宽的pH值范围,有些植物却对土壤pH值非常敏感,这是各种植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形成的。
大多数植物均适于在pH值4-9环境中生长。
三、简述酸性土、碱性土的改良。
1. 土壤酸性的调节:一般采用施石灰的办法。
农村烧柴后的草木灰中和酸性土效果也很好。
2.土壤碱性的调节用石膏来改良。
还可施用其它的化学物质如:硫磺(经土壤中硫细菌的作用氧化生成硫酸)和明矾(硫酸铝钾)、磷石膏、亚硫酸钙、硫酸亚铁、工业废料等,都能降低土壤碱性。
四、土壤为什么具有缓冲性?1. 土壤胶体的阳离子交换作用是土壤产生缓冲性的主要原因2.土壤溶液中的弱酸及其盐类组成的缓冲系统3.土壤中两性物质的存在4. 在酸性土壤中,铝离子也能对碱起缓冲作用第十章土壤养分和肥料一、植物所必须的营养元素有哪些?1.大量元素:(1)C H O 天然营养元素(2)N P K 植物营养三要素或肥料三要素(3)Ca Mg S 中量元素2.微量元素:Fe Mn Zn Cu B Mo Cl (Ni)二、土壤养分的来源有哪些?矿物质,土壤有机质,其他来源如生物固氮、大气降水、施肥三、简述氮、磷、钾三种元素在土壤中的的形态以及不同形态对植物的有效性如何?1.土壤中的氮素以两类形态存在: 无机态氮和有机态氮,大部分的土壤氮以有机态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