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6
在日军威胁下,《申报》复刊,完全为日军报道部所控制。
1942年日军军部突然派人查封《申报》。
12月6日,日本海军派汉奸陈彬和以“军管会”的名义接管《申报》,并任命陈为社长。
日本投降当天,陈彬和潜逃,《申报》停刊。
这个时期的《申报》副刊是文艺副刊《春秋》(1933年1月10日创刊)以及1938年复刊后新创的若干专刊,如《战时青年》、《游艺界》、《大众周刊》、《国医与食养》等等。
史量才名家修,江苏南京人。
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新闻事业家。
1908年任《时报》主笔,1912年任《申报》总经理。
《申报》敢于抨击时弊,揭露当局的黑暗统治,因而声誉雀起,发行量骤增,使得《申报》成为国内著名大报。
1927年,他购得《时事新报》的全部产权,1929年,他又从美商福开森手中收买了《新闻报》的大部分股权,一跃而为上海乃至中国新闻界最大的报业集团。
“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痛感国土沦丧,内战连结,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十分不满,迸发出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思想日趋激进,政治态度更加鲜明,开始了他人生道路上的最大转折。
《申报》在他的主持下,成为抗日进步力量的喉舌。
因此遭到了国民党的嫉恨,在1934年11月13日,国民党特务枪杀了史量才。
副刊《自由谈》《申报》副刊,堪称现代文学史。
在1911年8月24日创刊,至1949年5月停刊,共出了39年。
创办前期,其内容以刊登记叙风花雪月、奇闻轶事、诗词歌赋的文章以及小说连载为主。
1932年有中国报业巨擘之称的史量才(时任《申报》总经理),改组“自由谈”,聘请留法回国的黎烈文任主编,约请鲁迅和茅盾两大名家,以千字左右的杂感文刊登在“自由谈”上。
此举引来许多老作家和左翼青年作家撰稿投登。
一时间“自由谈”的内容五光十色、热闹活泼,除杂感外,还有散文、随笔、文艺评论、科学小品和短篇翻译等,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每天一篇针对时局形势、社会风尚习惯而写的议论性杂感“花边文学”,如瞿秋白与鲁迅合作发表的《儿时》、《〈子夜〉和国货年》等。
《申报》在新闻实践应用中的贡献研究《申报》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停刊于1949年5月26日,历时78年,共出版25600期。
它是近代中国最有势力、影响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商业性中文报纸。
作为最早创办的现代意义上的中文报纸,《申报》经过几代报人的努力,不断推行自身的改革,在办报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很多独到的方法,奠定了现代报业的发展方向,为日后我国形形色色的报纸发展树立了典范。
一、业务革新影响深远《申报》由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几大板块组成,形成了所谓的《申报》模式,是一份具有现代意义的报纸,现今的中文报纸从内容到形式上基本延续了这一传统。
(一)早期《申报》新闻业务改革的影响。
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创办《申报》,因其以盈利为主要目的,所以十分注重办报质量,不断改进新闻业务。
为《申报》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的同时,也为其他商业性报刊起到了示范作用。
早期《申报》对新闻业务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提高新闻的时效性。
《申报》是在国内第一家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的报纸。
津沪电报线路1881年12月交付使用后,《申报》立刻利用这条电报线路传递南北各报新闻。
②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
《申报》关于杨乃武被诬与葛华氏通奸并唆使后者谋杀亲夫一案的连续报道达3年之久,使之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一大社会新闻。
③加强报纸言论工作。
美查声称,“利”和“义”并不完全对立,办报为了盈利,并不排斥在必要时仗义执言,报纸的言论要“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知小民稼?{之苦”。
④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这是《申报》在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造性举措。
该报公开征集竹枝词等文艺类作品,并在版面上特辟文艺类作品的篇幅,以满足当时主要读者群―旧式文人的兴趣爱好。
这一创举为后起的《字林沪报》、《新闻报》所效仿,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河。
⑤刊载新闻图片。
1876年后,《申报》开始使用新闻图片。
是年8月18日,《申报》在其发表的题为《拿获九龙山匪党》的新闻中,插刊了用木版雕刻的“九龙山匪党”的臂章图样,为申报刊出第一张新闻图片。
简述20世纪30年代初《申报》改革的基本情况。
史量才遇难说明了什么?在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申报》报纸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
这些改革的基本情况如下:1.报纸改版:《申报》进行了版面和样式的改版,使其更加时尚和现代化。
这种改版使报纸更具视觉吸引力,吸引了更多读者的关注。
2.报道内容改革:《申报》改革了报道内容,增加了对社会问题和民生状况的关注。
它开始积极报道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农民问题等,并揭露不公和社会不平等现象。
3.编辑团队的改革:为了推动报纸的改革,编辑团队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引入了新的编辑和记者。
这些新的编辑和记者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推动了报纸的创新和进步。
4.主张民主和进步:《申报》改革期间,主张民主和进步思想在报纸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它倡导价值观的转变,提倡民主自由、科学理性和社会进步的观念,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史量才遇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重大悲剧事件,他是《申报》报纸的主编,在报纸改革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于1931年在上海被反动势力暗杀身亡。
史量才遇难说明了以下几点:1.反动势力对改革努力的压力:史量才的遇难暴露了当时国内反动势力对于报纸改革的抵制和打击。
他的遇难表明一些势力不愿意看到报纸改革带来的进步和变革。
2.捍卫新闻自由和言论权利的重要性:史量才的遇难也凸显了新闻从业人员的危险和风险。
这段历史提醒我们重视保护新闻自由和言论权利,为新闻从业人员提供安全和良好的工作环境。
3.史量才的精神和影响依然存在:史量才在改革过程中的努力和奉献精神仍然存在,他的遇难激励着后来的新闻从业人员为了崇高的事业而不断奋斗。
史量才遇难的悲剧事件对于《申报》报纸的改革和中国新闻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使人们认识到保护新闻自由和言论权利的重要性,同时也激励了后来的新闻从业人员追求真实、勇敢和坚持的精神。
宝宝我爱你,我们一定会幸福一、《申报》《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为上海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日报,在我国近代新闻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该报主要由英国商人美查创办,最初的主笔是蒋芷湘。
1907年,美查将《申报》出售给中国报人席子佩,1912年席子佩将其转售给史量才,从此开始了《申报》第二个辉煌时期。
1949年5月26日,《申报》停刊,前后历时78个年头。
特别要提到的是,《申报》是以营利为宗旨的报纸,《申报》的主人将报纸作为企业来办。
因此,他们把商业经营原则运用于报纸管理,这是我国近代商业报纸的一个重要发展。
早期的《申报》的内容大致有:本馆告白、本馆条例、论说序文;本埠新闻、外埠新闻;广告及货物价格表、船期。
《申报》创刊之始,就登载了征文艺类作品的启示,不久就开设了文艺栏目。
同时,《申报》还针对当时商业报纸的不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1)每日一篇“言论”,且都在头版。
(2)《申报》重视言论也重视新闻。
(3)对于新闻的报道与写作,《申报》也有值得称道之处。
《申报》对几件特殊特殊新闻的处理,使它名声大振:一是1873年对于“杨乃武案”的报道,这是我国报纸最早采用连续报道方式报道的重大的社会新闻。
二是对于战事新闻的报道。
三是《申报》首用电报传递谕旨及重要新闻,我国的第一条电讯就是由《申报》于1882年1月16日刊出的。
四是《申报》注重文艺与广告。
在中国报刊史上,《申报》第一次将近代报纸的四项基本内容:新闻、言论、文艺和广告综合在版面上,这在我国新闻报刊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开端。
同时,《申报》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扩大报社的业务。
《申报》在与《新闻报》的竞争中实施的改革:(1)更新宗旨(2)改良形式(3)革新设备与技术(4)扩大信息来源(5)强化时事评论(6)增加新闻席子佩管理期间,对《申报》做了进一步改革。
一是文字运用了改良圈点法,方便了读者阅读。
二是在1909报纸由单面印刷改为双面印刷,同时改变了过去书本式的版式。
申报的兴衰《申报》是我国近代社会很有影响的报纸。
它1872年创刊,经历了清末、民国到1949年上海解放前后长达78年,为近代报刊发行史之最。
本书的记述着重在评述该报以下几个特点:一、上海近代新闻纸是舶来品。
上世纪50年代门户开放前后,进入上海的一些西方商人和传教士创办中文报刊,传人西方新闻纸,他们一般只雇佣几个中国人,主要由自己经办。
而《申报》创办人美查,虽然是英国人,但他主管经营报纸,而把编撰工作全部交给了当年的清朝秀才,形成了“洋人出钱,秀才办报”的特殊形式。
这些学有专长的秀才们,依据我国固有文化和表达形式,引进了西方新闻纸的形式和格调,创造了近代报纸的中国特色,实现了西方舶来品的中国化,奠定了中国近代报纸的雏形。
二、民国前后,《申报》产权转归为中国人所有,由著名报人史量才接办。
史量才决心要把《申报》办成为“民众的喉舌”。
在当时政治环境下办民间的报纸,史量才主张要政治上自主,经济上独立。
而经济上独立,企业化经营,又是报纸生存和发展,支持政治自主的重要条件。
但为此,也有人把《申报》斥之为一张只想多登广告,做生意赚钱的报纸。
本书则以报纸发展的实践来证明,在当时市场经济条件下,正是以企业化经营使报社获得一定盈利,借此采用先进技术,改进设备,建筑报业大楼,使报纸走上现代化道路。
至于史量才的政治上自主,也不是没有任何政治倾向,而恰恰是在“五四”科学民主思潮影响和爱国进步人士的支持下,抗击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成为当时反帝爱国、民主进步统一战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恰恰是其他报刊难于承担的。
三、在长达78年、日复一日的记载中;《申报》反映了近一个世纪朝代更迭、风云变幻、社会变化发展的全景。
记载了经济、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等及国际事态方面的史实。
由于报纸一般不受政治集团的影响,其记载是真实、客观和公正的。
最近上演的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冰海遇难,报纸于1912年4月17日,即遇难后的第三天就报导了,而且如实地反映了船员们冷静、勇敢的悲壮情景。
史量才对《申报》发展的贡献“谈旧中国报纸必谈《申报》,谈《申报》必谈史量才”,史量才对《申报》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悠久、影响较大的报纸。
它并非近代最早的报纸,但却算得上是第一张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报纸。
从新闻评论、专栏文章、副刊专刊、读者服务以及围绕报业为中心创办年鉴、月刊、丛书等新闻文化事业等方面,都是近代报纸的典范。
“谈旧中国报纸必谈《申报》,谈《申报》必谈史量才”,史量才对《申报》的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一、适应形势的办报思想史量才的办报思想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前一阶段是在“九一八”之前,主张“无偏无党”、“经济独立”、“以报传史”;“九一八”之后,转向“传达公正舆论,诉说民众痛苦”,办报目的走向造福社会。
这一转变对于《申报》的发展产生了有利的影响。
史量才接手《申报》时,正值国内军阀混战之际,对于一张民营报纸,只有超然中立,才能在新闻界立稳脚跟。
《申报》素以“公正报道,不偏不倚”自诩,表现为:“国家人事很少触及,专谈小问题,而且文笔曲折,兜圈子,耍笔头,不伤脾胃,不管痛痒,有人比之为太上感应篇。
”在报纸的所有权上坚持独立自主,抵制政治集团的收买。
为了保证政治上的独立地位,抵制新闻界歪风,史量才重视报纸的发行及广告收入,1921年广告收入达近百万元。
为了保证巨大的发行量,史量才着力于更新设备等基础建设,促使《申报》的出报能力不断提高。
史量才认为“日报者,属于史部,而更为超出史部之刊物也。
”因此他主张报纸的记载要真实、客观和公正。
《申报》前期虽然在言论上比较谨慎,但其新闻报道却始终是中国各大报中最为出色的。
史量才不惜花巨资建立起遍及国内的新闻网,在伦敦、巴黎、柏林、华盛顿等大城市组织特约记者和通讯员队伍,1931年更在南京、汉口等二十九个大中城市设立分馆,被誉为“旧中国的《泰晤士报》”。
在“以报传史”的思想指导下,史量才接手《申报》之初,便做了一件对后世功德无量的事情——花费巨资,从一名老读者手中收购保存完整的前四十年的旧《申报》,为以后的新闻史研究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史量才和《申报》报业巨子史量才史量才,从他与《申报》结缘的那天起,就注定了他这一生的事业上的辉煌,也注定了《申报》将走向更高的历史高度。
于是,研究《申报》就不能不提史量才,探究史量才也离不开对《申报》的参考。
《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
,是一份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性报纸。
《申报》的创办人是同治初年来华经营茶叶和布匹的英国人安纳斯托·美查(E. Major)。
由于在中国待久了,美查对中国情形熟悉,学会了中国语言、文字。
在生意不好时,美查决定改营办报。
1871年美查和他的三位友人,以每人出股银400两,合计1600两作为股本,创办了《申报》。
美查根据生意场上的经验,深知要使华文报纸得以生存和发展,在内容上就必须符合华人的要求。
因此,他嘱咐馆内同事说:“这报是给华人看的,文字应从华人方面着想。
”《申报》创立后,美查颇信任华人,并放手让他们去做。
面对一种新创的新闻纸事业,在几位主笔和馆内人员的努力下,《申报》从形式到内容不断改进,很快战胜了它在上海的竞争对手《上海新报》和其它华文报,销量从初创时的600份,到1889年美查离开时,增加到6000份。
取名《申报》,源于民间喜用“申”字来代表上海。
美查也知道,若把这张新办的报纸冠上“申”字,一看就知道是上海办的报纸,故正式名谓《申江新报》,缩写为《申报》。
初办时《申报》每两天出一刊,从第五号起每天出版(星期日休刊)。
《申报》曾用过中国毛太纸、赛连纸、机制油光纸和竹连纸印刷,都是单面印,每张8版,每版长宽各约9英寸。
1909年起开始使用新闻纸两面印刷。
“将天下可传之事,通播于天下”如果用现代的眼光看《申报》的创刊号,它从形式到内容都显得稚嫩。
全部八个版面称得上新闻的只有一篇,另一篇转载港报的内容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地址,算不上是新闻。
但这并不影响《申报》创刊号的主要目的,即以“本馆告白”和“本馆条例”来公布主人办报纸的宗旨、方针以及稿约和广告经费等重要内容。
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沈惠敏徽州师范07文科2班摘要:在中国的报业史上,最闪亮的报刊莫过于《申报》,若说最闻名的报人,那就是史量才。
史量才用他的聪慧使《申报》成为了历史上虽不是办报最早,却是最具现代意义的报纸。
他被冠以报王的称号,不仅是因为他的经营手段,更因为他的人格和精神,在那种动乱的年代,他能坚守爱国的信念,将《申报》作为战斗的战场,在面对强权的要挟时,他不屈不卑,一直在为人民做喉舌。
他的人格和品质深深的感动着我们,即使最后他死了,但却也永远的活在我们的心中。
关键词:史量才;《申报》;袁世凯;蒋介石《申报》作为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报纸,它的成功是我们所能见证到的。
然而在它的背后还有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磨灭的。
他为《申报》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若非有他,不会有那个在百年报业史上散发出夺目异彩的《申报》。
他是伟大的,他的精神鼓舞着所有的人,他为中国报业、中国人民所做的一切,都令世人感到敬佩,这个人就是史量才。
那么,他又是怎么样发展《申报》的呢?对此,我进行了一些浅略的研究。
一.办报前的史量才史量才(1880-1934),名家修,出生于江苏省江宁县。
光绪二十五年中秀才。
戊戌变法后,受到维新思潮的影响,放弃了科举。
于光绪二十七年考入杭州蚕学院,同年,在泗泾创办养正小学堂,毕业后,于光绪三十年在上海创办女子蚕桑学院,同时在南洋中学、育才学堂、江南制造局工学堂、务本女校任教。
并在后来与黄炎培发起组织江苏学务总会。
为反对清廷向列强借款筑路,参加收回路权运动,被举为江苏铁路公司董事。
光绪三十四年,史量才任《时报》主笔兼职和专职编辑,辛亥革命后,参加江苏独立运动,曾清理江海关财务,后被选为江苏省议会议员。
1912年秋,三十二岁的史量才得到实业家张謇等实业家的支持,以十二万元从席子佩手中买下了当时已有四十年历史的《申报》。
1916年还清张謇等在《申报》中的股款,从而使《申报》摆脱了张謇等的影响,从此真正踏上了办报之路,开创了一生的事业。
二.《申报》的创办与史量才接手前的状况《申报》于1872年4月30日创刊,由英国人安纳斯脱·美查和三个友人共同筹资出版发行,目的完全为盈利,因而十分重视办报质量。
是外国人所办的报刊中第一家一直由中国人主笔的报刊。
当时的全名为《申江新报》,因为“申”字常被用来代表上海,于是⑴就缩写为《申报》。
《申报》是上海历史上第二家创刊的中文报纸。
创办初期主要是以国人的口味为主,不刊登西方宗教文章,主要宣传的是孔孟思想,还针对市民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发表了不少社论,在有限的范围内对某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揭露。
《申报》的版面分为新闻、评论、文艺和广告,由此奠定了我国中文报纸四大块的基本结构。
《申报》的报价每份仅8文铜钱,除了在上海本地发行,又在杭州设立了分销处,以后又逐渐开展到其他城市,销量逐步上升。
创办初期,重视新闻报道,重视猎奇性、趣味性强的社会新闻,在其他城市聘请特约记者,以报道当地新闻。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冬,华人经理席子眉病逝,其弟席子佩继任《申报》经理,美查公司因《申报》经营不振,而所属江苏药水厂又急待筹款扩充,最后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正式以75000元代价将《申报》全部产业出让给席子佩等人。
1909年正式签订合同,主权依归国人。
在席子佩得到《申报》的经营权之后,未善加管理,导致《申报》的销量一跌再跌,几近破产。
无奈于1912年以12万元将《申报》卖给史量才等人。
卖出后席子佩便感到后悔,1915年,他聘请律师向法院起诉,说他卖的是报馆产业,“申报”两字商标并未卖出⑵给史量才等人。
结果史量才败诉,又拿了245000元付给席子佩,作为承购商标的费用。
从此,这家由英商美查创办于1872年的近代报纸,才真正摆脱了外国人的掌控,成为中国人自己经营的一张报纸,基本上代表着江浙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三、史量才对《申报》发展的贡献史量才对《申报》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经营手段和他的人格,都使《申报》有了足够的势力和精神力成为报业中最闪耀的一颗星。
那么,史量才究竟有着什么样的人格和经营手段呢?(一)办报立场史量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对军阀和蒋介石不满,又认为报纸是民众的口舌,总要为人民说话,才站得住脚。
九一八事变后,他更坚定了爱国民主的立场。
他聘请著名进步人士黄炎培做《申报》设计部长,请李公仆主持《申报》流通图书馆和业余补习学校。
他经营的《申报》不仅大力宣传抗日救国,反对妥协退让,而且成为针对内战、反对蒋介石统治,要求实行民主的阵地。
“无党无偏,言论自由、独立之精神、服务社会”是他办报的思想核心⑶,他生前把幸福寄托在完全独立的报纸上,包括经济上的独立,不接受任何政治势力、军阀的津贴,不听命于任何一个政治集团,不受官方和军阀的操纵。
有人说:“史量才和《申报》的无党无偏,不带色彩的独立精神,并不是没有自己的观点,只是这种观点是不以任何一个政党集团的利益出发,而是以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出发。
”⑷(二)史量才的经营手段报纸虽然是在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但也有其盈利的一面。
史量才在经营的方面也展现了惊人的天赋。
最为著名的是他开创了报纸的中缝广告。
这在中国的报业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这一开创为报馆带来了许多的盈利,这也是他为何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还清所欠张謇等债务的原因之一。
在之前那么久的时间里,没有一个人想到了利用中缝,那对于报纸而言是多么大的浪费。
也正是《申报》对广告的重视,广告版数也迅速增多,报纸在广告上的广泛运用促生了中国广告代理商的出现,广告代理商是由报纸广告代理人演变而来的。
《申报》报刊中就列有“苏杭等地有欲刊告白者,即向该报店司人说明……并须作速寄来该价,另加一半为卖报人饭资。
”⑸这里所谓的告白就是广告,“卖报人”就是最初的广告代理人,“饭资”就是广告代理费。
《申报》后来刊登了第一个名人广告,并且最早对分类广告展开研究,在近代中国广告发展的辉煌时代,《申报》是当时广告承载量最大的一份报纸。
他的广告经营方式甚至影响到后来独立广告代理公司的形式。
⑹《申报》当时是以采访国内外大事和社会新闻为主要内容,对时政不时发出评论。
并且招罗了鸳鸯蝴蝶派为他主持副刊“自由谈”,并约请了鲁迅、巴金、茅盾等当时国内著名的作家为“自由谈”文艺作品撰稿人。
在当时,有许多的读者都是相当关注鲁迅等人的作品和“自由谈”中所发表的文艺作品,而史量才将两者结合起来,使得《申报》的销量再次攀升。
进入黄金时代的《申报》的发行量已达15万份,为了让读者能在最快的时间内看到新闻,史量才花费了巨资聘请了大量的人力,进行邮寄,也因《申报》新闻的及时性使得其成为当时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
⑺(三)史量才与各种势力的周旋史量才在办好报纸的道路上走得并不是一帆风顺,他选择事事为民喉舌,自然会与多方政治势力有摩擦,而且报纸向来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少不了要与政治势力的领头人物打交道。
他所得罪的人不计其数,而有两位却是当时的枭雄人物。
1、史量才与袁世凯袁世凯窃取大总统后,又做起了皇帝梦,紧锣密鼓的进行复辟帝制的美梦。
他深知舆论的厉害,便派人调拨专款15万大洋,派《亚细亚报》总经理薛大可南下行贿报界。
当时的《申报》在整个中国的影响已经非常大了。
所以,作为报社社长的史量才自然成为了其行贿的主要对象。
于是,薛大可一到上海,便派人带信给史量才,大意为:“只要《申报》不发表反对帝制的议论,支持袁世凯做皇帝,便可得到巨额津贴。
”⑻当时的史量才正受到席子佩的诬告,被罚大宗赔款,经济上陷入了困顿的境地。
在这种情形下,史量才毅然拒绝受贿,让人转告薛大可:“报章职责高于天,但以良心立论,不受津贴。
”⑼不仅这样,在第二天他还揭露了袁世凯的这一行为。
《本馆启事》刊登了在《申报》1915年9月3日头版头条,所占位置与字体引人注目,启事开门见山,一上来就点名了刊登这则启事的原因:“有人携款15万元,来沪运动报界,主张变更国体者。
”⑽随之表明向来不收贿赂的操守:“按本馆同人,自民国二年十二月二十日接受后,以至今日,所有股东,除营业盈余外,所有馆中办事人及主笔,除薪水分红外,从未受过他种机关或个人分文津贴及分文运动。
”⑾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下令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废除民国纪年。
但到了“洪宪元年”的1月1日,《申报》仍用民国纪年。
10天过去了,《申报》刊头还是民国纪年而无“洪宪”字样。
袁世凯得知后大怒,发布消息曰:“本年改洪宪元年,今查上海各报仍有沿用民五年者,应即知各报馆,若再沿用,不奉中央政令,即按报纸条例严行取缔,停止邮递…”史量才非常聪慧,钻了该消息的空子,只去了“中华民国五年”字样,却并未调用“洪宪”纪年。
到了1月24日,史量才接到了日报工会转来的上海警察厅公函:“如不用洪宪纪年,即奉令停止邮寄,本厅辖管地内,如3日内不遵改,一律禁止发卖,并将报纸没收…”⑿为了报纸的生存,继续为民之喉舌发挥作用,史量才只得答应,将“洪宪元年”四字的位置放在报纸的第4行,而“洪宪元年”的字体也只相当于如今的8号字,小得连笔画都分辨不清,对此,大家自然都心知肚明。
2、史量才与蒋介石1931年12月15日,蒋介石在汪精卫和孙科的压力下被迫第二次下野,通电请辞国民政府主席等职。
而就在这一天,史量才的《申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时评《欢送》,“欢送”蒋介石离开南京,滚回老家,并且还详细列举了他的种种不得人心的政策。
蒋介石在看到报纸后,拍桌大骂史量才。
蒋介石在离开南京前,派人暗杀了邓演达。
宋庆龄得知后,悲愤的写下了《国民党不再是一个革命团体》。
她在文中强烈的谴责了蒋介石的卑劣行径,并直接宣称中国国民党不再是一个革命团体,而蒋介石就是灭国民党之人。
当时无人敢发表这篇文章,唯独史量才看到后说:“这么好的文章为什么不发?这是孙夫人亲自签名要求发表的,不是报纸造谣,我们没有不登的道理。
”并在第二日《申报》的头版头条刊登了宋庆龄的文章。
⒀此时的史量才已然成为了蒋介石的心腹大患,但蒋介石明白想要除去史量才并不容易。
于是他第二次复出后多次拉拢史量才,封官许愿,重金相诱,史量才仍不为所动。
当蒋介石在忙于“剿匪”时,《申报》又连续发表了三篇时评,《剿匪与造匪》,《再论剿匪与造匪》,《三论剿匪与造匪》,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政治黑暗如此”“举国之匪皆黑暗之政治所造成”“政治不清明,民生不安定,虽十次武力围剿,亦必无功。
”⒁在这一年间发生了许多的事情,使蒋介石和史量才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蒋介石终于在戴笠给他呈上的《申报》相关材料上狠狠的写下了六个大字,“申报禁止邮寄。
”后来经过史量才的朋友的多方求情,加上禁邮并未对《申报》影响力有所减弱,于是提出了三个恢复邮寄的条件:“一是《申报》改变反政府态度,总编辑陈彬必须离开,由一向社论温和、少谈政治的张蕴和代替;二是接受国民党中宣部派员指导;三是立即辞退陶行知、黄炎培等重要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