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成功原因新探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5
课后达标检测(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皖南八校高三联考)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与西方国家进行了多次交涉,承诺保证它们在中国的利益,甚至向英国保证不在某某地区用兵。
这反映出日本( ) A.希望西方国家配合作战B.充分利用了列强间矛盾C.大肆出卖中国国家利益D.企图从外交上孤立中国解析:选D。
从材料中日本对西方国家的承诺可知,此举会使日本获得西方国家的支持,避免西方国家干涉日本侵华,会使中国失去国际支援,故D项正确。
2.(2019·齐鲁名校教科研协作体某某、某某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调研)“这次战争证明,欧洲海战陆战的方法不仅白人能用,黄人也能用;贵国非常之进步,最使我惊醒,我们中国长夜迷梦,会因为贵国打击而破灭,然后大步进入醒悟阶段。
”材料中的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解析:选B。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西化程度更高的日本击溃了“中体西用”的清王朝,而这场战争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故B项正确。
3.(2019·某某省45校联考)“战争重组了新的东亚国际关系……大清国原始制度被震撼,大中华汉民族为中心的一代有识者,毅然投身角逐乱世的政治舞台。
”上述材料中的“战争”指(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C。
根据材料“战争重组了新的东亚国际关系……大清国原始制度被震撼,大中华汉民族为中心的一代有识者,毅然投身角逐乱世的政治舞台”可以判断此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改变了亚洲传统的国际关系,日本地位上升,中国地位急剧下降,故C项正确。
4.(2019·某某高三摸底)1896年,朝鲜正式照会清政府,从此正式成立朝鲜帝国,结束以前的朝贡藩属关系。
这能反映出( )A.清政府主动放弃对朝鲜的控制B.日本侵略计划的失败C.朝鲜开始成为一个主权国家D.中国实力在一定程度上的削弱解析:选D。
高考历史专项复习《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十年真题2023年1.(2023年湖北卷)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2.(2023年海南卷)轮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
创办初期,李鸿章通过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使它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
从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
由此可知,该局()A.得益官方扶助,实力匹敌洋商B.过于依赖官方,不利自身成长C.专意谋取贴补,影响竞争公平D.享有垄断特权,助推同业发展3.(2023年湖北卷)[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材料一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
西周“六艺”重视射、御。
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
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
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
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
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
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
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
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
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
——据《宋史》《明史》等材料二“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
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
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
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
2020年3月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Mar.2020第40卷第2期Journa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C 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40No.2收稿日期:2020-01-05《申报》广告画的产生背景与创作模式探究沈冠东(盐城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江苏盐城224007)摘要:《申报》广告画是我国近代美术介入商品经济的一种社会实践,它不仅体现了近代斗媚争妍的商业宣传,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申报》的辉煌。
《申报》广告画的产生,缘于近代印刷图像市场的发展和近代报刊新式职业画师的出现。
《申报》广告画的创作模式,就条规而言更多地隐含于当时的社会共识与广告制度之中。
《申报》广告画的创作模式演变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桿鼓相应。
关键词:《申报》;广告画;商业美术;美术环境;商业宣传;创作模式中图分类号:J12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873(2020)02-0078-09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申报》广告画的美术考古学研究"(19YJA760051)。
作者简介:沈冠东(1974—),男,盐城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南京工业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设计艺术研究。
DOI:10.16401/ki.ysxb.1003-6873.2020.02.023《申报》1872年4月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停刊。
《申报》广告画是《申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我国近代美术介入商品经济的一种社会实践,是近代商业广告的图像化表达,其丰富的图像创作经验,对当下实用美术创作仍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本文试图从美术考古学视角揭示其产生背景与创作模式,研究《申报》广告画的近代美术史、广告史价值,进而丰富上海近代美术史的书写。
一、《申报》广告画生成的美术环境(―)近代图像印刷市场获得长足发展我国古代印刷图像大多数是木刻雕版,为人工印刷,而近代印刷主要指非传统木刻雕版且主要为机械力的印刷术。
报刊文章㊁学士论文:‘生活“周刊(1925 1933)早期研究文献钩沉王㊀建㊀田郁辰㊀㊀ʌ摘要ɔ本文回顾了‘生活“周刊研究历史上被忽视的两类早期文献:其一是刊登在民国时期报刊上带有研究性质的评述文章,其二是1950年燕京大学新闻学学士论文㊂它们的学术价值在于:民国报刊文章提供了‘生活“周刊研究的早期议题,如最早论述了当代 邹韬奋研究 中著名的 九一八转变论 以及‘生活“周刊的成功之道, 读者信箱 栏目中的编读关系等,提供了洞见和史料;燕京大学的学士论文则是最早系统研究‘生活“周刊的文献,建构了新闻传播学式的基本分析框架,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信息,堪称 开山之作 ㊂ʌ关键词ɔ‘生活“周刊㊀民国报刊㊀学士论文㊀早期研究一㊁‘生活“周刊略传‘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最为著名的大众期刊之一,1925年10月由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起初由王志莘任主编,每期出4开1张,第二卷起(1926年10月)由邹韬奋接任主编,徐伯昕则负责 除编辑和会计之外的事务 ①㊂在他们的努力下,杂志由 4开小报 转型为 16开订本 ,初步具备了现代期刊的样式;相继开辟了 小言论 读者信箱 各国通讯 萍踪寄语 等栏目,颇受读者欢迎;确立了 以读者为中心 的办刊路线,实现了办刊宗旨及期刊形态的两次转型:由 机关刊物 到 都市文化生活杂志 再到 时政新闻评述杂①许觉民:‘出版家徐伯昕同志传略“,见江苏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㊁常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新文化出版家徐伯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版,第8 50页㊂志 ;创造了同一时期民国杂志发行量的最高纪录(1931年10月双十特刊15.5万份),成为坐拥百万读者①的大刊名刊㊂但, 九㊃一八 后的‘生活“周刊因 政治色彩浓厚 ,走 激进主义路线 ②,主张社会制度变革,遭到蒋介石政府的言论审查及暴力镇压,于1933年12月出版至第50期时被迫停刊,理由是 言论极为反动 污蔑中央㊁妄造谣言㊁诋毁党国领袖 ③一代名刊至此终结㊂‘生活“周刊在20世纪80年代后迎来了 两次复刊 :第一次,上海青年报社于1985年1月6日恢复出版‘生活周刊“,定位为 生活类周报 ,关注民生,设置 现代冲击波 大特写 等特色栏目,风行一时,发行量最高达30万,2019年元旦起休刊,内容并入‘青年报“周日刊并保留微信公众号运营④;第二次,北京生活㊃读书㊃新知三联书店于韬奋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在1995年1月14日恢复出版‘三联生活周刊“,立志做 中国的‘时代“周刊 ,目前已成为一份 社会声誉良好 在主流人群中有着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新闻和文化杂志 ,并运营网站㊁移动客户端㊁微信公众号等数字阅读平台⑤㊂民国时期的‘生活“周刊虽然仅存世8年2个月,但其内容包罗万象,记录了转型时期城市平民阶层林林总总的生活形态,反映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城市社会的政治㊁经济及文化的发展与嬗变,在中国近代期刊史㊁政治史㊁城市文化生活史等领域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较高的研究价值⑥㊂通常认为,‘生活“周刊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随着邹韬奋研究的繁盛而逐渐起步与深入的,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㊂但笔者梳理研究文献和研究资料时发现,在当代‘生活“周刊研究中,绝大多数研究者没有提及或无意中忽视了两种早期研究材料:一种是民国报刊上带有研究性质的评述文章,另一种则是1950年燕京大学新闻学学士对‘生活“周刊的系统研究论文㊂本文尝试一一披露之,揭示其史料价值,为研究者增加 资料饱和度 ㊂96报刊文章㊁学士论文:‘生活“周刊(1925 1933)早期研究文献钩沉①②③④⑤⑥Parks M.Coble,Jr.Chiang Kai-shek and the Anti-Japanese Movement in China :Zou Tao-fen and the National Salvation Association ,1931-1937,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1985,Vol.44,No.2,pp.295-296.孙敬可:‘ 生活⓪及其系列刊的激进化研究(1925 1936)“,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39 46页㊂翟俊千:‘训令公安局抄发上海生活周刊反动言论记载仰饬属一体遵照严为取缔由(转发训令为中央宣传委员会第一二八六号公函)“,‘汕头市市政公报“1932年第84期,第91 94页㊂媒通社:‘ 生活周刊⓪宣布即将休刊,世纪杂志风流云散“, /a /283502115_99953831,2018年12月21日㊂参见‘三联生活周刊“官方网站.赵文:‘ 生活⓪周刊(1925 1933)与城市平民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1 4页㊂二㊁带有研究性质的报刊文章:‘生活“周刊研究的早期议题检索民国文献数据库①可知,‘生活“周刊出现在民国其他报刊中最多的内容通常为杂志广告㊁刊物介绍㊁出版消息及普通的评述文章;有小部分内容借‘生活“的名气制造话题以吸引眼球,如办刊宗旨为 民众精神上的娱乐场 的‘艺园“周刊②及其继任者‘国民公论“,就常刊登攻击‘生活“周刊的内容并作为杂志宣传之 吸睛点 ③;还有对‘生活“周刊展开猛烈批判的文章,暂不赘述④㊂除上述内容外,民国报刊上亦出现了部分带有研究性质的文献,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但也能为‘生活“周刊研究提供参考或史料㊂这些文章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对杂志办刊质量的深入考察1929年发表在‘广东国民大学周报“的文章‘良好读物之生活周刊“⑤,虽为介绍,但作者对‘生活“周刊进行了详细考察,如内容本身的质量㊁外界的批评意见等㊂该文提出了 良好读物 的 三个标准 ,即 切要原则㊁普遍原则㊁经济原则 ,除此之外,还要符合 内容㊁形式㊁定价 的特定要求㊂根据这些标准和要求,作者一方面考察了‘生活“周刊的宗旨㊁办理人及内容质量,认为其内容 确能与其所标之宗旨相符 ,不仅拒绝登载 一切枯燥无味及无关痛痒之文字 ,还提倡关注 人生之求学恋爱职业三大问题及其他之社会问题 ;另一方面则引述了国内知名人物对该刊之意见,如王云五㊁朱经农㊁沈君怡㊁汪英宾㊁胡适之㊁陈布雷等,论证了‘生活“周刊确为 良好读物 ,值得阅读,并非 草率之推荐 ㊂显然,这类 第三方评价 文献为当代研究者侧面感知‘生活“周刊的办刊成效提供了有效的信息㊂07中国出版史研究2021年第1期①②③④⑤包括但不限于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中国近代报刊库,大成故纸堆老旧期刊㊁报纸等全文数据库,国家图书馆民国图片资源库等㊂创刊于1931年1月,创刊地在上海,停刊于1931年12月,共35期㊂由艺园周刊社编辑并发行㊂或名为‘艺元周刊“㊂原为三日刊,第11期改为周刊㊂属时政评论刊物㊂参见艺英:‘驳斥生活周刊荒谬绝伦的救国计划(附图)“,‘艺园“1931年第1卷第34期,第462 465页;艺英:‘生活周刊文字不通的凭证(一)“和‘生活周刊文字不通的凭证(二)“,分别载于‘国民公论“1932年第1卷第36期第500 503页及第1卷第37期第514页㊂参见葛莠:‘评生活周刊“,‘现代中学生“1930年第3期,第109 118页;舒权:‘生活周刊的七十二变“,‘现代中学生“1930年第6期,第120 121页;舒月:‘生活周刊批判“,‘现代出版界“1932年第3期,第1 4页㊂林沛鎏:‘良好读物之生活周刊“,‘广东国民大学周报“1929年第2卷第9期,第41 45页㊂(二)对杂志工作人员的访谈如,大约1931年9月,‘十日“旬刊对邹韬奋进行了面对面访谈㊂谈及‘生活“周刊的内容编辑时,邹韬奋认为 没有事实的文章,是会给读者唾弃的 ,事实最应注意的是要有 时间性 ,文章的立论 要适切,要平正,要刺进读者的心坎,引起读者的同情 等㊂邹韬奋还透露了‘生活“周刊的经营状况,即当时有固定订户三万多,销数每期达八万份,分销处国内外有二三百处,每月支出约一万元,出版丛书四种,第一卷到第五卷已出合订本并再版① 这类文献中 论 的成分较少,但记录了大量事实信息,能够作为史料供研究者交叉验证㊂(三)对杂志政治倾向的分析部分带有研究性质的报刊文章出现在‘生活“周刊停刊之后㊂其中,1939年穆俊发表在‘译报周刊“上的文章是笔者所掌握材料中最早提出 九一八转变论 的文献㊂该文认为,‘生活“是 许多中学生和职业界的青年 最亲密的友人 ,之所以能获得 广大读者的拥戴 ,是因为它抓住了民众对政治现实㊁生活状况的 失望 和 不满的情绪 ,以及要求 彻底改造 的心理需求㊂‘生活“周刊以敢说敢言的姿态,展示出 为保全人格报格而决不为不义屈 的斗争精神,使广大读者能够宣泄不满情绪,满足心理期待,继而产生信任㊂在政治倾向的转变上,穆俊认为 九一八 事变是 中点 ,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生活“多讨论 人物评述㊁事业与修养㊁求学与职业㊁大家庭与小家庭㊁谈迷信㊁谈电车卖票人揩油是不是正当的一类问题 ,带有很深厚的 五四运动的传统 ,尤其是反封建这一点,但政治上却是改良主义,着眼于个人的改进而非整个政治制度的变革;后期的‘生活“则站在了民族主义运动的前沿,通过介绍新的社会改造理论和实践活动,主张社会制度的彻底变革㊂不过‘生活“周刊在这一时期虽脱离了改良主义,但 仍没有把握到中国民族革命运动中阶级的内容 ,之所以呈现出一种进步的形象,是因为 反映了当时群众的情绪要求 ,直至后期的‘新生“‘永生“‘大众生活“‘国民“的创办,政治上才真正成熟②㊂这份文献的主张与后世 邹韬奋研究 中流行的 革命范式 一脉相承,‘生活“周刊研究也因此带有明显的 工具论 色彩:对杂志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是作为研究邹韬奋思想转变的手段,其基本论调是 九一八转变论 ,从而失去了对‘生活“作为大众传播媒介17报刊文章㊁学士论文:‘生活“周刊(1925 1933)早期研究文献钩沉①②德生:‘生活周刊编者访问记“,‘ 十日⓪旬刊“1931年第2卷第31期,第194 195页㊂穆俊:‘漫谈十年来周刊的变迁:从 生活周刊⓪到 译报周刊⓪“,‘译报周刊“1939年第2卷第3期,第14 15页㊂的本体论意义上的探讨①㊂(四)对杂志成功原因的探讨1946年寒松发表在‘读书与出版“(生活书店主办)杂志上的文章是笔者所掌握的最早系统分析‘生活“周刊 成功之道 的文献㊂寒松作为亲历者在文中回顾了杂志的发展历程,认为其成效源于六个方面:1.得人,韬奋的认真成就了‘生活“;2.自由,中华职业教育社 绝不干涉 ;3.内容精彩㊁丰富有趣;4.与读者联系密切,通过 读者信箱 栏目及其他途径与读者开展经常性互动;5.与实际运动联系,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6.与时俱进,及时转变办刊宗旨㊁调整刊物内容②㊂直到如今,绝大多数围绕这一议题的研究文献仍在这篇文章建构的分析框架之中,所做的是进一步细化或者修修补补的工作㊂(五)对栏目及编读关系的评述如今的‘生活“周刊研究选题中有许多围绕其栏目展开,如 小言论 读者信箱 等,但最早的文献应为1946年刊登在‘读书与出版“月刊上的一篇评述 读者信箱 栏目的书评文章③㊂所评之书名为‘生活周刊信箱选集“,为 读者信箱 内容选编,共70篇,分为求学㊁职业㊁社交㊁恋爱㊁婚姻㊁家庭六编㊂文章认为,社交㊁恋爱㊁婚姻等向来是任何报刊 凡设立信箱一定最多遇到的问题 ,是五四运动以来时代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产物,而‘生活“周刊本着 为读者竭诚服务 的精神和态度,以 读者信箱 栏目为沟通平台, 实事求是地设计解决的办法 并 帮助读者认识这一问题,使他看出这一个人问题的社会背景 ,从而 更进一步使人能够由这一个别问题的处理而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㊁人生观 ㊂也就是说, 读者信箱 栏目中的编读往来从来不是就事论事地帮读者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其做更为宏观和正确的考察,进而认识到问题的来由及解决方案,即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㊂这份文献虽为书评,但也重点评述了 读者信箱 栏目所体现出的杂志做事风格,开启了后世研究者进一步探讨‘生活“周刊 编读关系 的大门㊂除上述所举的期刊文献外,报纸如‘申报“‘新闻报“也刊登了一些提及‘生活“周刊并对文中议题有粗浅分析的文章④,但并未深入,本文不再一一评析㊂27中国出版史研究2021年第1期①②③④具体内容可参考郝丹立:‘韬奋新论:邹韬奋思想发展历程研究“,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第1 16页㊂寒松:‘生活周刊“,‘读书与出版“1946年第8期,第12 13页㊂佚名:‘一生的幸福前途(生活周刊信箱选集)“,‘读书与出版“1946年第5期,第15页㊂灵光:‘几种周刊“,‘申报“1936年5月14日;则仕:‘戒三楼狂言“,‘申报“1947年12月10日㊂总之,这一类刊登在民国报刊上带有研究性质的评述文章,虽然不能与现代意义上的学术文献相提并论,而且数量偏少,分布广泛,查找起来难度较大,但并非全无价值,至少这些文献中的议题开启了‘生活“周刊研究及韬奋研究的历史进程,能够提供一些研究洞见或研究资料㊂从这个角度出发,笔者将它们视为‘生活“周刊研究准备阶段的产物,具有奠基作用㊂三㊁燕京大学学士论文:‘生活“周刊系统研究的 开山之作在笔者所掌握的全部材料中,一篇于1950年完成的燕京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对‘生活“周刊开展了多方面的探讨;经笔者多方查证之后推断,不同于民国报刊上带有研究性质的文章,这份文献应是‘生活“周刊研究历史上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学术论文㊂该论文名为‘生活周刊的研究“,为燕京大学文学院新闻学学士论文,作者董敏增,其导师为中国史专家齐思和教授㊂论文手稿原藏于燕京大学图书馆,现已并入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㊂该文共有四章,内容涉及‘生活“周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多个方面,以下将简述并评点之㊂(一)第一章:史略本章记述了‘生活“周刊的发展历史,介绍办刊缘由㊁刊物主编㊁宗旨㊁形态变化等基本信息㊂总体上,董敏增将‘生活“周刊的期刊形态划分为新闻纸型和杂志型两个时期:前者指1925年10月创刊至1929年11月,包括第一卷至第四卷共4年时间,为单张报纸形式,每星期日出版,最高发行量4万多份;后者指1929年12月到1933年12月停刊,包括第五卷至第八卷共4年时间,为册子形式,每星期六出版,最高发行量15.5万余份㊂谈及‘生活“周刊办刊性质和办刊目的的变化时,董敏增论述到,当‘生活“由个人出发点转到集体出发点时,开始抨击 黑暗反动势力 ,因此遭受当局迫害,但同时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敬重和援助,具体表现在:尽管被蒋介石政府禁邮,但依靠读者,利用铁路㊁轮船㊁民航等交通形式,刊物销路 不但不因此减低,反而经常增加起来 ,只是最后仍难逃厄运㊂(二)第二章:业务组织第一节㊀管理原则 记述了杂志的管理原则及管理制度㊂‘生活“实行 民主集中制 ,包括选举制㊁定期做工作报告㊁少数服从多数㊁严格执行决议等,在章程的约束下,杂志社形成了含理事会㊁人事委员会㊁监察委员会和全体社员大会在内的组织架构㊂除此之外,37报刊文章㊁学士论文:‘生活“周刊(1925 1933)早期研究文献钩沉47中国出版史研究2021年第1期本节还介绍了‘生活“在工作待遇㊁资产所有及内部组织等方面的基本原则㊂第二节㊀营业方针 描述了‘生活“周刊的营业性质和经营原则㊂ 服务社会㊁赢利归全体㊁以共同努力增进全体社员福利㊁社务管理民主化 四大信条奠定了‘生活“的办刊基调,杂志因此走上了不同于完全商业报刊的道路㊂如纯粹靠经营收入,从不接受外来资本和外来津贴,因此就会出现 赚钱 和 服务 ㊁ 商业 和 事业 的问题㊂面对矛盾,‘生活“的选择是 力求顾到服务目的,也要自给自足 ㊂为此杂志采取三大措施,即 节约㊁推广销路㊁增加广告 :减少人力费用及物质支出以厉行节约;继续生产优质内容㊁竭诚服务读者以扩大销数;前期主动拉广告,后期则严格选择广告等㊂盈利之后,‘生活“周刊全数用于事业上,在不增加读者支出的基础上继续扩充篇幅,出版特刊㊁画报等,并提高稿费,优待作者㊂(三)第三章:内容分析第一节㊀内容类别 考察了‘生活“周刊的内容㊂董敏增认为‘生活“虽为综合性刊物,但短小精干,颇为通俗并有趣味,其内容可分为六大类,包括论著㊁介绍与报告㊁长篇著作㊁杂文㊁社会问题㊁广告与插图等,见表1㊂表1㊀‘生活“周刊的内容分类大类小类论著小言论㊁专论㊁论坛介绍与报告国内通讯㊁人物介绍㊁书报介绍长篇著作小说㊁长篇纪事杂文杂感㊁笔记㊁趣闻㊁信札㊁新闻㊁流亡㊁研究贡献㊁生活报导㊁诗歌㊁短简等社会问题读者信条㊁社会写真广告与插图广告㊁照片在本节中,董敏增还考察了‘生活“周刊两个时期的内容差异㊂方法为:先抽取报纸型时期的第二卷第四卷及杂志型时期的第五卷第八卷,再抽取每卷第1㊁11㊁21㊁31㊁41㊁51期,按照表1六大分类统计其篇幅或篇数并求均数㊂根据所得数据,作者比较了第二卷第四卷的数据,认为内容类别的篇幅或篇数变化能够证明报纸型时期‘生活“周刊的杂志性质在发生转变,同时社会影响亦日益扩大;比较第五卷第八卷的数据,发现杂志型时期的‘生活“周刊更为关注社会问题,社会影响力㊁读者基数均有了质的提升㊂本章第二节探讨了‘生活“周刊两个时期的编排方式㊂董敏增抽取每卷至少一期刊物作为样本,从分栏㊁分类㊁版面出发,依次解析了样本中的版面样式及报头㊁刊例㊁目次㊁栏目㊁文章㊁广告㊁照片的编排及特色㊂本章第三节分析了‘生活“周刊的广告㊂作者考察了杂志的广告原则,1 8卷中的广告面积占比情况及广告类别㊁广告刊价等,如下所示㊂1.广告原则‘生活“的广告 和其他文字一样 要向读者负责任,以免危害社会 ,因此有 五不登主义 的广告原则,即 妨碍道德的广告不登,招摇惑众的广告不登,花柳病药的广告不登,滑头医生的广告不登,有国货代用品的外国货广告不登 ㊂可即便如此,上门登广告的客户亦不在少数, 最多的时候达五六十家 ㊂2.广告面积占比董敏增统计了每卷中广告面积占比情况(见表2)㊂他认为,广告面积占比的趋势变化可以反映出‘生活“周刊事业发展的情形,见图1㊂表2㊀‘生活“周刊1 8卷广告面积占比详情卷次时间跨度广告面积占比第一卷1925年10月11日至1926年10月17日13%第二卷1926年10月24日至1927年10月30日17%第三卷1927年11月6日至1928年11月11日19%第四卷1928年11月18日至1929年11月24日28%第五卷1929年12月1日至1930年12月7日24%第六卷1930年12月13日至1931年12月26日45%第七卷1932年1月9日至1932年12月17日40%第八卷1933年1月7日至1933年12月16日39%图1㊀‘生活“周刊1 8卷广告面积占比趋势图57报刊文章㊁学士论文:‘生活“周刊(1925 1933)早期研究文献钩沉3.广告类别董敏增将广告分为五类,即文化广告㊁医药广告㊁金融广告㊁百货日用品广告㊁其他广告㊂他在抽样统计第二㊁四㊁六㊁八卷各类广告数目后发现,‘生活“周刊中百货日用品广告最多,其次是文化广告㊁医药广告㊁金融广告,其他广告最少㊂4.广告价格‘生活“周刊的广告刊价前后共有三次更改㊂新闻纸型时期的刊价如表3所示;第五卷改成册子之后,普通广告位置价格为每方吋一元,第六卷之后改为每方吋一元五角,直至停刊①㊂表3㊀‘生活“周刊新闻纸型时期的广告价格(单位:元)广告面积大小卷次第一卷第四卷1版20781/2版12471/4版7.5291/8版415.51/16版 2.591/6版6231/12版312总之,从这篇70多年前的论文描述中,大致可以推测‘生活“周刊广告的整体样貌,尤其是1 4卷的广告情况,作为史料,弥足珍贵㊂(四)第四章:‘生活“的主张第一节㊀初期的性质 认为‘生活“周刊初期的宗旨是 以有趣味有价值的材料,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力谋社会改造 ,工作方针为 要替社会造成一个人人的好朋友,使之都能得到这位 好朋友的安慰 ,事业发展是 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进为目的 ㊂第二节㊀后期的主张 认为‘生活“周刊后期再也不是宣传职业教育的刊物,而是站在67中国出版史研究2021年第1期①此处作者论述有误,实际上,自第五卷第35期开始,‘生活“周刊广告价格已是普通位置每方吋一元五角,到第七卷第19期时,普通位置每方吋一元八角,直到停刊未发生变动㊂大众立场,面对现实,意图改革社会㊁力主抗敌救国的言论机关㊂这一时期,‘生活“周刊提倡团结抗日,反对当局妥协卖国,主张 民众的团结 与 直接的斗争 ㊂(五)附录附录一为韬奋小传,简要回顾了邹韬奋的一生;附录二为韬奋编著书刊表,包括公开出版的图书著作及公开发行的报纸杂志等㊂如前所述,这篇于70多年前完成㊁共97页近2万字的学士论文采用了历史研究及描述统计的分析方法,运用历史材料及客观数据,将‘生活“周刊视为独立的研究对象,系统考察了其发展历程㊁办刊宗旨㊁业务组织㊁媒介经营㊁传播内容㊁版面设计及广告形态,建构了新闻传播学式的基本分析框架,虽略显简陋,但总体而言其观点㊁论证㊁证据等符合规范,称之为现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并不为过㊂可以说,这篇尘封许久的学士论文在‘生活“周刊的 规范化 及 现代化 研究之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甚至当今研究中的诸多议题仍在这个基本框架之内㊂除此之外,董敏增的论文还为当今的‘生活“周刊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㊂以广告研究为例,经笔者查证,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生活“周刊1 8卷影印本①为上海生活书店于民国二十三年十月(1934年10月)发行的改排版,其中5 8卷与原版无异,但1 4卷却由4开报纸改排成了16开册子,虽然正文内容未变,但广告却遭到了大幅度的 阉割 ,几乎 面目全非 ,为‘生活“周刊的广告研究带来极大不便,尤其涉及1 4卷的广告内容㊁广告面积㊁广告价格时,甚至会误导研究者做出违背史实的论断;而这篇论文则基于原版广告进行论述,为还原1 4卷的广告形态贡献了可信度高的珍贵材料㊂当然,这篇论文亦非完美无缺,也有一些值得商榷及改进之处,如对杂志内容及广告类别的分类并非完备且互斥,对广告价格的描述与史实有出入,总体分析框架中并未涉及对‘生活“周刊知名栏目的分析,以及对杂志的组织㊁经营㊁社会政治参与等缺乏深入且细致的分析 但瑕不掩瑜,仍须肯定其学术价值㊂四、结㊀语受邹韬奋研究的影响,2009年以前的‘生活“周刊研究总体上处于依附地位,研究成果77报刊文章㊁学士论文:‘生活“周刊(1925 1933)早期研究文献钩沉①如1980年人民出版社影印版㊁邹韬奋纪念馆官方网站中的在线版㊁民国报刊数据库中的版本等㊂。
申报课题讲座的心得体会(通用6篇)申报课题讲座的心得体会(通用6篇)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申报课题讲座的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申报课题讲座的心得体会篇1这学期以来我积极投入了学校的课题研究。
回顾研究之路,感觉既充实又有实效。
“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这是我最大的体会。
一、主动学习,注重过程课题研究重在过程,这是我校参与课题研究老师的共识。
而我更是努力经历真正的研究过程,体味研究的酸甜苦辣。
为了了解到最新最切合实际的知识,我经常研读相关的理论书籍,学习其中的精华理论,追踪先进的理念思想,努力提高自我的研究修养。
积极吸收。
通过阅读,我认识到:教师要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心理倾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进行分层设组。
用动态、发展的观点对待学生,随时注意学生的发展变化,作必要的层次调整。
然后规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各类学生各有所获,使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都得到提高,在各自的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一次学习后都有一种成功感在激励着自己,在不断获取成功和递进中得到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心理体验,激发再次成功的欲望。
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积极参与,勇于实践平时不管多忙多累,我总能认真及时完成课题组布置的各项研究任务。
尤其是针对其中的问题研究,我总是进行深入地学习与思考,力求在实践摸索中找到答案。
学习反思内容也都是我在认真学习相关文章之后的真切感受。
在研究中,我发现班上同学基础差异特别大,我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它分成A、B、C三层,其中基础性问题以复习类、基本类的问题,面向暂困生学生;中档题则面向中等生学生;难度大的问题,通过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面向优等生学生。
一、研究缘起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由来已久。
20世纪是世界新闻传播技术发展最快的100年,本文试考察旧中国电子媒介初露端倪时,印刷媒介对电子媒介的兴起的反映。
选择五四运动时期的《申报》作为研究对象理由有如下几点: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19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也给旧中国带来了新的传播技术。
从19世纪末开始,西方现代摄影技术、电影摄制技术、无线电传声技术传入中国。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摄影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新闻、插图和招贴画中。
1923年,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这些媒介因其生动的表现方式,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
《申报》的影响力:它记录了晚清以来中国发展历程,是旧中国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史量才在1912接手《申报》后,大力改革,创造了《申报》的黄金时代。
本文选取的1919年到1924年正是《申报》处于发展繁荣的阶段。
以此为研究对象,可以管中窥豹,从中了解当时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共存的情况。
五四运动促进了全国民众的思想解放,民众对于新思想的渴求以及民众的科学文化水平的限制,使得大众媒介得到迅速发展。
本文选取五四运动及之后共计6年(即1919-1924年)的《申报》中,有关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的报道内容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在电子媒介兴起之初,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之间是如何共处,并寻求发展的。
二、现有研究综述(一)“《申报》中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研究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申报》印刷媒介”“《申报》电子媒介”为主题进行精确搜索,找不到相关论文。
分别以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所包括的具体表现形态为主题进行精确搜索,在1999年到2011年的期刊中以“《申报》报纸”、“《申报》杂志”、“《申报》照片”、“《申报》录音”、“《申报》录像”为主题词都没有相关论文;以“《申报》书籍”为主题词可以搜到5篇相关论文,以“《申报》电影”为主题词也仅搜到5篇相关论文。
摘要《申报》在1872年创刊初期曾尝试刊登小说,但不久便停刊了,直到1907年才再次刊登小说。
自1907年复刊小说以来,1907年至1911年间《申报》刊载了大量的创作小说和翻译小说。
长篇创作小说在主旨上以批判官场、揭露政治黑暗较为多见,在体式上可分为章回体小说和非章回体小说。
章回体小说中的《自由女》《绣衣盗》等作品虽用传统的通俗小说体式但有一些新的变化,具有创新性。
非章回体小说中的《滑稽生》《缦卿小传》等作品尝试用现代小说模式进行创作,具有现代性意识。
短篇创作小说主要以唤醒国民为目的,重视小说对时事的及时反映,同时也描摹社会风俗、民生百态,题材广泛,严肃性与趣味性并存。
《申报》上刊载的翻译小说主要译自欧美国家,且多为侦探小说和言情小说,整体特色较为鲜明。
翻译小说的作者和译者大多难以确认身份,张春帆是可确认身份的译者中较有名气的一位。
张春帆译作的发现有利于加深对张春帆的认识。
《申报》短篇翻译小说中不乏意译自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童话故事等世界名著中的篇章。
1907年至1911年间《申报》刊载的小说作品,是晚清时期报刊小说的缩影,影响着晚清小说生态,促进了我国近代小说的发展。
关键词:晚清;《申报》;小说AbstractThe SHUNP AO attempted to insert the novel in the early days of its publication in 1872, but it was soon discontinued and it wasn’t until 1907 that the novel was republished. The SHUNP AO published numerous original novel and translated fiction between 1907 to 1911.To be more specific, original novel centers mostly on the criticism of officialdom and disclosing political darkness, and it is divided into pattern of serial novels and non-serial novels. The work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Novel including Freedom Female, Embroidrey Garment Thief, were changed in a tradition popular style, which has certain creativity. Besides, works such as Funny Guy and Manqing’s Biography in non-serial novels were written in modern fiction mode, which has the consciousness of modernity. Short original fictions, its main purpose is not only to arouse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timely reflection of current affairs, but also describe social customs and people’s livelihood by a wide range of subjects in which seriousness and interest coexist. The translated novel published in SHUNP AO mainly from American and European countries, with distinct features, mostly are detective story and romantic fiction. Although most authors and translators of the translated novels is difficult to identify, Zhang Chunfang is one of the famed translators who can be identified. There are no lack of considerable world masterpieces in the short translated fictions of SHUNP AO, such as Shakespeare’s and fairy tales. The novels of SHUNP AO published from 1907 to 1911, an epitome of the press novel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nfluence the Late-Qing novel profoundly and facilitate Chinese modern novel’s development.Key words: the Late Qing Dynasty; SHUNP AO; novel目录摘要 (I)Abstract........................................................................................................................ I I 绪论. (1)一、选题缘起 (1)二、研究现状 (1)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8)第一章晚清《申报》刊载小说的总体形态 (9)第一节1907年之前《申报》刊载小说的历程 (9)第二节1907-1911年《申报》刊载小说的概况 (14)第三节晚清《申报》所刊小说体现的小说观念 (24)第二章晚清《申报》刊载的长篇创作小说 (28)第一节长篇创作小说的概貌 (28)第二节长篇创作小说中的章回体小说 (31)第三节长篇创作小说中的非章回体小说 (37)第三章晚清《申报》刊载的短篇创作小说 (51)第一节短篇创作小说对时事政治的反映 (51)第二节短篇创作小说对社会民生的反映 (54)第三节短篇创作小说中的滑稽气质 (56)第四章晚清《申报》刊载的翻译小说 (59)第一节晚清《申报》所刊翻译小说的总体情况 (59)第二节张春帆及其翻译作品 (75)第三节晚清《申报》短篇翻译小说与名作意译 (85)结语 (101)参考文献 (103)附录一《申报》(1907-1911)刊载的小说目录 (108)附录二《申报》(1907-1911)长篇创作章回体小说回目 (118)附录三《申报》(1907-1911)所刊小说的广告 (123)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135)后记 (136)绪论一、选题缘起晚清时期,随着思想的进步和近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各地兴起办报热潮,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19· 榆林模拟)英国汉学家蓝诗玲解释为自己的著作起名为《鸦片战争》是因为“这场战争关键就在鸦片”,“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对华鸦片贸易依然是英国财政的重中之重”。
英国政府之所以重视鸦片贸易,主要在于( )A.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B.英国政府急需鸦片贸易扭转贸易逆差C.鸦片贸易捍卫了英国“自由贸易”原则D.鸦片贸易对于英国的政治影响力至为重要解析:选B。
由于英国在中国正当的商品贸易中处于逆差,故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以扭转贸易逆差,故B项正确。
2.(2019·山西45校高联考)19世纪后期,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药材、衣服无不课税,而美国出口到中国的药剂、衣服,却享有免税的特权。
美国获得如此权益是通过( ) A.领事裁判权B.允许外国在华设厂C.开放通商口岸D.协定关税解析:选D。
“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药材、衣服无不课税,而美国出口到中国的药剂、衣服,却享有免税的特权”体现了美国通过关税的方式获得对中国贸易的特权,以达到倾销的目的,这与协定关税的条款有关,故D项正确。
3.(2019·北京海淀区期中)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本国然。
”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平等条约的条款是( ) A.“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B.“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C.“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
”D.“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解析:选C。
“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指的是领事裁判权,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说的是开放五口为通商口岸,故A项错误;“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指的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故B项错误;“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指的是双方互相保证侨民安全,与“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本国然”所强调的不受中国法律制裁不相符,故D项错误。
《申报》成功原因新探郑琛琛(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2)[作者简介]郑琛琛(1984—),女,湖南长沙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主要学习和研究新闻发展史。
[内容摘要]《申报》是近代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目前学术界对其成功原因的探讨已有很多,但还不够充分。
本文选取进入二十世纪后《申报》如何从上海地区的同业竞争中获益为出发点,以《时报》对《申报》的影响为例,从《时报》的新闻业务改革对《申报》的启示、两报间的人员流动以及两报间的消长关系三个方面入手,重新探讨了《申报》的成功原因。
[关键词] 《申报》;《时报》;同业竞争《申报》是我国近代社会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它是英籍商人美查在1872年4月30日创办的,由清末至民国,直到1949年停刊,运行长达77年,报史悠久。
其中以史量才主持的22年间最为鼎盛。
那么,史量才手中的《申报》何以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呢?首先,史量才接管之前,《申报》影响力已有40年的积累。
《申报》在美查主持时期,确定了以赢利为目的的办报方针,不断借鉴工商企业的管理经验,发展迅速,为今后的逐步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12年史量才购进《申报》后,经营有方,又使《申报》事业上了一个新台阶。
他继承了美查企业化的经营管理理念,视广告和发行为其生命线,不遗余力地改进发行,开拓广告,并重金引进先进技术,建造新馆址,使报馆赢利大幅上升。
史量才还深谙人才的驾驭之道,使《申报》人才之盛位居各报之首。
同时,史量才时期的《申报》恰好处在上海地区近代报业大发展的潮流中。
此时国内党派林立、争斗激烈、国际政坛也同样风云多变,这都大大刺激了人们对新闻的需求,而上海正是国内外重要新闻信息的集中地,“发行满足人们新闻需求的大报,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有了可能”。
[1]同时,一战爆发后,西方列强自顾不暇,中国的民族资本得以迅速发展,作为发展中心地上海因而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这样一来,各报馆不但有了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设备,也拥有了广阔的消费市场。
这些政治及经济因素的推动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报坛呈现出繁盛景象,《新闻报》、《时报》、《时事新报》等民营媒体均有了长足的发展,纷纷跻身于企业化大报的行列。
此时,各同业报纸之间既相互竞争,又彼此激发,例如,《申报》创办《星期增刊》、《常识增刊》后不久,《新闻报》便效仿创办了《新新闻》和《新知识》。
当然,“新闻报也有领导《申报》的地方”[2],其《经济新闻》及《教育新闻》专栏均领先于《申报》,办得很有特色。
在这种同业间的相互激发中,各个报馆都有获取了不少营养,其中,《申报》受益最多。
本文即以《时报》为例,力求探讨《申报》成功的原因中《时报》对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此项因素之前虽也有所提及,但还不够充分。
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海地区每隔10年左右便诞生一份大报,《申报》创办32年后,《时报》也出现在望平街上。
这两家民营媒体在此后的发展历程中一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既有业务改革上的取长补短,也有报馆工作人员间的流动,其中,尤以《时报》对《申报》的影响为甚。
《时报》“独创体裁、不随流俗”的改革意识给了《申报》很大启发,《申报》的老板史量才也正是在《时报》与新闻媒体结缘。
史量才接管后的《申报》能迅速地发展壮大,与早期《时报》高水平的基础有着密切关系。
一、《时报》创刊时《申报》之情形《时报》创刊于1904年6月12日,正值望平街上的“老爷报”——《申报》暮气已深之时。
1889年美查回国后,《申报》即由董事挨波诺脱(E. O. Abuthnot,履泰洋行经理)主持,以席子眉(裕祺)为买办,黄式权(协埙)为主笔,“此后《申报》极为保守,读者以官绅为主,特重科举与士绅新闻,致内容及版面均不求改进。
”[3]1894年甲午战争后,新的报纸相继产生,“精神形式,力求更新,以促世人注意,独有《申报》仍坚守旧时态度”[4],尤其戊戌政变后,“康、梁遁逃海外,清慈禧太后怒之甚深,政府诸公因求媚慈禧之故,不得不将顺其意。
主笔政者因为迎合政府诸公之故,更不得不附和其词”[5],从而使报纸的方向逐渐背离了人心所向,发行数量急剧下降,从过去最盛时的近万份下跌1904年时六、七千份。
据1907年《申报》主笔伍特公回忆,当时“沪上各报之主义亦随风气而变易。
独本报(申报)则固步自封,力排新学。
犹忆余在校课余入阅览室时,各报辄一纸而数人聚阅,独《申报》常被闲置案上,苟有因老同学,辄以顽固、腐败等名词诋之。
”[6]而创办之初的《时报》却正与《申报》情形相反。
《时报》原是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日本时设计创办的政党报纸,欲将其视为自己在国内的重要喉舌,“其命名曰《时报》及发刊词与体例,皆任公所撰述”,“初办时所登论说,亦多系任公从横滨寄稿来者”[7]。
而后因对康、梁保皇党事“种种不肯尽力”而与其关系渐远,转为锐意推行新闻业务改革。
其创办人狄楚青曾表示:“吾之办此报非为革新舆论,乃欲革新代表舆论之报界耳”[8]。
《时报》创刊后,立即鹊誉四起,吸引了大批知识界人士眼球。
胡适曾在《十七年的回顾》中这样评价《时报》:“他的内容与办法,也确然能打破上海报界的许多老习惯,能够开辟许多新法门,能够引起许多新兴趣。
因此《时报》出世之后,不久就成了中国知识阶级的一个宠儿,几年之后,《时报》与学校,就成了不可分离的伴侣了。
”《时报》的崛起对于《申报》无疑是个很大的刺激,看着自己被《时报》抢去的销路和一落千丈的广告收入,美查股份公司董事长埃皮斯脱终于意识到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二、《时报》对《申报》1905年改革之影响1905年2月7日,《申报》在第一版发表《本馆整顿报务举例》,正式宣布更新报纸宗旨为:“世界进化,理想日新,无不袭故蹈常,不敢饰邪荧众”[9]。
随后几年,《申报》接连进行了几次大的业务改革,在具体的措施上也是博取《时报》之长,包括改良版式、多用专电、改变言论政策、增加副刊等等。
“简单说来,《时报》的贡献,是在十七年前发起了几件重要的改革。
因为适合时代的需要,故后来的报纸也不能不尽量采用,就渐渐的变成中国日报不可少的制度了。
”[10]1、报刊形式方面的影响《时报》创刊以前,报与刊都采用书本式,无甚区别,“至《时报》始废弃书本形式,而形式上发生一大变迁”[11]。
《时报》首创了今天这种“对开报纸、分为四版、两面印刷”的现代型版式,使报与刊得以区分。
在版面编排上,《时报》“务求显醒”,实行分栏设目,“如论说、谕旨、电报及紧要新闻,皆有一定之位置,使读者开卷即见,不劳探索。
其记载本国新闻以地别之;外国新闻,以国别之”。
字体“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五号、六号字模及各种圈点符号,俱行置备。
其最要紧之事则用大字,次者中字,寻常新闻用小字。
论说批评中之主眼,新闻中之标题,皆加圈点以为识别。
”[12]而《申报》的改革也是从刊式入手,吸纳了《时报》编辑方针中的先进之处,接连几次对过去“标题与正文字体大小一样,工、农、商、文和社会新闻均混编在一起”的老版式进行改革。
据曾虚白的《中国新闻史》记载,“二十世纪初,《申报》在版面及篇幅方面,均有改进。
1905年,采用分栏编辑法,新闻分类编辑。
1907年,改良圈点法,以便利阅读。
同年篇幅增为三大张,翌年增为四大张。
1910年1月25日,由单面印刷改为双面印刷,并以白报纸代替油光纸。
版式乃成现代报纸之形式。
”[13]2、评论文章的影响创办“时评”专栏是《时报》创刊时的大手笔之一。
最初在清政府“不准议论政事、不准臧否人物”[14]的禁令下,是没有评论的。
后来禁令被解除,各报的评论文章又无法避免八股之味,“‘论说’比较芜杂,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没有确立新闻评论的品格”[15],很难激起读者的兴趣。
当时《申报》所登载的评论文章也正是这样,往往不痛不痒,陈词滥调,被称为“报章八股”。
而《时报》的时评却短小精悍,特色鲜明,该报三个新闻编辑均有自己负责的评论专栏:陈景韩负责“时评一”,主评国内要闻;包天笑负责“时评二”,主评外埠新闻;雷奋负责“时评三”,主评本埠新闻。
每篇评论均紧密结合当天重大新闻发表,篇幅短,时效性强。
特别是陈景韩的短评,笔锋老辣犀利,见解独到深刻,“仅仅数语,能以少许胜人多许”[16]。
各报见到《时报》的短评很受读者欢迎,都纷纷效法,于是短评风行一时,取代了“论说”的地位,“从此开创了中国报纸言论由‘论’进入‘评’的阶段”。
[17]为了扭转其论说文的背离人心所向的局势,《申报》也“改变言论政策,赞同变法维新,选刊有关时事投稿”。
[18]改革后,《申报》效仿《时报》开辟“申评”专栏,且每篇评论的字数被减少到一千字以内,与时事无关的文章均被剔除。
若遇到重要事情或紧急情况,同一天内有时还会刊登两篇评论。
改革前的论说文中称颂慈禧太后大骂康梁的词句也都变成了支持维新变法的言辞,改革后的第一篇评论《述东瀛渡岁之感》便开宗明义地引用了饮冰室主人的话,为康梁平反,表示与以前视康梁为乱臣贼子的态度划清界线。
[19]随后,《新闻报》创办了“新评”专栏,每版辟有“新评一”、“新评二”、“新评三”,这些评论短小精悍、通俗易懂。
也深受一般市民读者欢迎。
3、副刊的影响《时报》一创刊就很注重文艺,尤其是小说,特辟有“小说”专栏,刊载了许多世界名著,例如法国科学幻想小说家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雨果的《悲惨世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等作品,均为国内较早的白话译本。
随后不久,在包天笑的主持下,《时报》增设了副刊《余兴》,专门刊载除新闻、论说及时评以外的杂著。
这也是中国新闻史第一份真正意义上的副刊。
1911年8月24日,《申报》因“世势日进、人事日繁”而再次发起业务改革,效法《余兴》创办了自己的副刊《自由谈》。
在《本报改革要言》中,《申报》宣称此次改革之本意是欲将“详尽”与“简便”二者兼得,为保证“新闻之中举事直笔不染时下浮华之习,而游戏解颐之文章亦不可尽无”,[20]特辟“申报第三张”刊登副刊《自由谈》。
《自由谈》第一任主编为王纯根,“内容有嬉笑怒骂的文字及以幽默的笔调讥刺时事者;有用缠绵悱恻的语调,以激发人之天良者;亦有以词严义正的文章,启发人之正义感者。
可说是集严肃与诙谐于一炉的刊物。
”[21]纵观《申报》一系列改革中所采取的措施,其中改良版式、改革论说文章、创办时评这几方面正是当时《时报》推行业务改革中的几个亮点,因此,《申报》不可避免会受影响。
除此之外,《申报》还受《时报》影响加重了对新闻的报道,在《时报》独家刊出粤汉铁路交涉秘密档案之后不久,1905年冬《申报》也独家刊出沪宁铁路秘档。
[22]“自《申报》改革而后,其言论记载,益为世人所重视。
昔日厌弃《申报》者,今皆争相购阅,销路亦顿改旧观。
”[23]《申报》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度过难关,确不能忽视《时报》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