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中国新式报刊的产生.pptx
- 格式:pptx
- 大小:3.10 MB
- 文档页数:59
第二章中国新式报纸的产生1、怎样评价19世纪外报的作用和影响?答:从外国人在华办报的性质来看,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扩张活动的一部分。
他们所办的外文报刊,是直接为他们的侵略活动服务的信息、舆论工具;他们所办的中文报纸则旨在炫耀宣传,企图使中国西化、殖民地化。
影响:(1)使中国人认识现代报刊的功能,产生自办报刊的强烈愿望。
(2)为中国人提供了办报的方法和经验,并是一批中国人受到了新闻工作的职业训练。
(3)在印刷技术和设备上,为中国人创办报刊准备了物质条件。
《循环日报》:于1874年2月4日在香港创刊,是早期国人自创报刊最为出色的一份,由王韬与友人合伙创办并自任主笔。
它是一份综合性商业日报,主要登载商品行情、航运信息、广告、新闻、论说等。
成立初的论说大多是王韬执笔。
在论说中,王韬鼓吹向西方学习,变法自强这些论说颇有思想和学识,产生一定的影响。
《循环日报》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份以论说著称的报纸。
2、简述王韬的生平与主要贡献。
王韬: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六合丛谈》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端,在香港创办中国人自办成功最早的中文日报—《循环日报》。
撰写了大量政论文章,主张“中体西用”,鼓吹变法自强。
他的政论文体不拘一格,有所创新,后来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报人影响极大。
他将部分政论汇编成《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
主要贡献:(1)鼓吹国人办报。
主张中国自行办报,在各省会城市办报,还要办西文报。
(2)重视报刊政论。
他认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因此应“博采舆评”。
(3)致力于改革文风。
他的文章采用浅显文言,议论时政,坦诚己见。
对后来报章体的形成与流行,起到了先导作用。
3、简述国人办报的主张。
对于报纸的基本功能的重要作用的认识:(1)“通达”是报纸的基本功能(2)报纸能够传播知识,广开民智。
(3)报纸应立言议政(4)报纸应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5)报纸应参与国际斗争,维护国家利益。
一、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1、近代报刊出现的时代背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进人19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为了开拓市场,追求更大的利润,它对外进行疯狂的侵略和掠夺,非洲、西亚、中亚、南亚甚至中国近邻东南亚的许多国家都先后沦为它的殖民地。
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对它、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但是中国大门紧闭,不能进来。
当时的中国,政治上是个封建统一的大帝国,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外交上奉行闭关自守的政策。
中国的外贸城市仅限于广州一处,这就和急于扩大市场的英国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为此,英国曾多次提出要清政府放宽限制,扩大贸易,但都遭到清政府的断然拒绝,为了强占中国广阔的商品市场,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政策。
英国的海外传教事业和它的海外殖民事业是紧密配合的。
早在1795年英国海外传教组织伦敦布道会成立不久就筹划到中国传教,随着对中国鸦片走私贸易的扩大,进人19世纪,去中国的实际行动就提上了日程。
1807年伦敦布道会派遣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来华。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1782~1834)祖籍苏格兰,1803年人神学院学习,随即成为伦敦布道会的教徒。
1804年要求来华传教,经过三年准备,1807年春搭乘美国商船三叉戟号到了广州。
他先在广州后在澳门学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还冒险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
但由于中国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印书,马礼逊的宗教活动进展不大。
1813年应马礼逊请求,伦敦布道会又增派一名传教土米怜(WilliamMime 1785?1822)来华协助工作。
1814年米怜考察南洋群岛并向华人聚居区传教,受到当地官员的礼遇。
回来后,他与马礼逊总结了传教经验:中国方言多,清王朝又禁止传教,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不如用中国统一的文字在海外华侨中进行书面宣传,然后再向中国内地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