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创办人
- 格式:doc
- 大小:90.50 KB
- 文档页数:2
在日军威胁下,《申报》复刊,完全为日军报道部所控制。
1942年日军军部突然派人查封《申报》。
12月6日,日本海军派汉奸陈彬和以“军管会”的名义接管《申报》,并任命陈为社长。
日本投降当天,陈彬和潜逃,《申报》停刊。
这个时期的《申报》副刊是文艺副刊《春秋》(1933年1月10日创刊)以及1938年复刊后新创的若干专刊,如《战时青年》、《游艺界》、《大众周刊》、《国医与食养》等等。
史量才名家修,江苏南京人。
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新闻事业家。
1908年任《时报》主笔,1912年任《申报》总经理。
《申报》敢于抨击时弊,揭露当局的黑暗统治,因而声誉雀起,发行量骤增,使得《申报》成为国内著名大报。
1927年,他购得《时事新报》的全部产权,1929年,他又从美商福开森手中收买了《新闻报》的大部分股权,一跃而为上海乃至中国新闻界最大的报业集团。
“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痛感国土沦丧,内战连结,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十分不满,迸发出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思想日趋激进,政治态度更加鲜明,开始了他人生道路上的最大转折。
《申报》在他的主持下,成为抗日进步力量的喉舌。
因此遭到了国民党的嫉恨,在1934年11月13日,国民党特务枪杀了史量才。
副刊《自由谈》《申报》副刊,堪称现代文学史。
在1911年8月24日创刊,至1949年5月停刊,共出了39年。
创办前期,其内容以刊登记叙风花雪月、奇闻轶事、诗词歌赋的文章以及小说连载为主。
1932年有中国报业巨擘之称的史量才(时任《申报》总经理),改组“自由谈”,聘请留法回国的黎烈文任主编,约请鲁迅和茅盾两大名家,以千字左右的杂感文刊登在“自由谈”上。
此举引来许多老作家和左翼青年作家撰稿投登。
一时间“自由谈”的内容五光十色、热闹活泼,除杂感外,还有散文、随笔、文艺评论、科学小品和短篇翻译等,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每天一篇针对时局形势、社会风尚习惯而写的议论性杂感“花边文学”,如瞿秋白与鲁迅合作发表的《儿时》、《〈子夜〉和国货年》等。
《申报》是英国商人美查(Ernest Major)于1872 年4 月30日在上海创办的中文报纸,历时77 年,是中国存在时间较长、影响巨大的商业报纸。
案件简述:1873 年的浙江余杭县,豆腐店伙计葛品连及其妻毕秀姑即小白菜租住举人杨乃武家。
葛品连多疑善妒,葛母凶悍泼辣。
虽无真凭实据,最终传出小白菜与杨乃武关系暧昧的流言。
1873年初冬,葛品连患病后染痧症不治身死。
葛母怀疑小白菜与杨乃武合谋毒害其夫,请人写诉状递进余杭县衙。
余杭知县刘锡彤挟私报复,便诬指杨乃武“夺妇谋夫”,酷刑逼供、屈打成招:小白菜以“谋杀亲夫”之罪名被拟凌迟处死;杨乃武被污蔑为“通奸杀人”,判为斩首示众,并报杭州知府定罪。
知府以此定罪报浙江按察使署,浙江巡抚草率从事,维持原判上报刑部。
后在舆论监督下,清朝当局为杨乃武与“小白菜”平反昭雪,制造冤案的各级官员均受惩处。
申报对“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报道:申报是报道杨案最早最多的报纸。
从1874 年1月7日到1877年5月7日连续发表刊载了44条消息,18篇论说,8 则评论或按语,14 篇谕折,1 份状子,1 则广告,是中国新闻史上力度最大、连续时间最长的冤案报道。
1874年1月6日《申报》刊登第一篇新闻《记禹航某生因奸谋命细情》,仅仅把该案作为一桩普通的社会新闻报道,既不深究真相,也没细察事实,不负责任地煽情说“邻有卖浆之妻,小家碧玉、凤韵天然;生(指杨乃武)窃好之,时肆调谑;眼波眉语、相视莫逆;乘间密约、订以中宵”。
随着对此案的深入了解,《申报》分别以《讲述禹航某生因奸谋命事案情》、《禹航生狱中自毙》、《禹航生并非监毙》、《杭州来信》等几篇跟踪报道详述杨乃武与小白菜身陷黑牢的种种情状;此案经过县、府、省三级审理,疑点颇多、民间多怨。
《申报》隐隐感到此官司虽已定为铁案,但酷刑之下何求不得?背后更有重要黑幕待揭。
《申报》深谙新闻规律,使用煽情手法:杨乃武在狱中被大杖击昏,却写成“狱中自毙”,第二天又出更正“禹航生并非监毙”。
《申报》浅析内容摘要:《申报》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历史最久,影响最大,规模最完善的一家报纸,经历了中国近代史的大部分和现代史的全部。
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具有深刻的研究价值,因此《申报》在历史上的地位,是学术界公认的。
本文将对它的新闻内容及特色,广告营销,经营管理以及政治倾向进行浅析。
关键词:《申报》、新闻特色、经营管理、广告营销、政治倾向《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历史最久,影响最大,规模最完善的一家报纸,经历了中国近代史的大部分和现代史的全部。
它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史料,而且它本身的发展,也给现代的报业发展以很深刻的启迪。
《申报》历史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1872年至1909年为英商办报时期;1909年至1912年为买办办报时期;1912年至1942年为民族资本家办报时期;1942年至1945年为日伪办报时期;而1945年至1949年为国民党办报时期。
前后历经78年,共出版25600号,是中国近代历史中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影响甚至扩展到海内外。
著名报人徐铸成曾说:“在我幼年的江南穷乡僻壤,都是把《申报》和报纸当做同义语的。
”①下面本文就开始从各个方面对《申报》进行浅析。
一、《申报》的新闻内容与新闻特色《申报》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
“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①凡上海及江南主要城市的商业、金融、贸易、交通等变化都有刊载,对上海租界的报道比较多。
值得一提的是,《申报》为了提高新闻的时效性,最先使用了电报。
1874年1月30日,它刊出了国内报纸的第一条电报新闻。
1882年1月16日,《申报》刊出了国内报纸的第一条新闻电讯,开辟了我国报纸利用电报在国内传递新闻的新路。
《申报》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
自1874年4月18日起,《申报》开始报道杨乃武被诬与葛华氏通奸并唆使后者谋杀亲夫一案的有关消息,报道长达三年之久,自此开始了社会新闻的报道。
介绍《申报》(Shun Pao)为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
原先全称《申江新报》,创刊于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1872年4月30日)。
创办人为英商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1]1949年5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上海防务后,因《申报》为中国国民党党产而宣布停刊。
前后总计经营77年,共出版25600期。
历史背景1843年,因清政府对英战败,上海被迫作为五口之一城市,开埠通商。
西方的科技文化迅速涌入上海,随之而来的亦有新闻报纸。
1861年,上海首份汉语报纸《上海新报》创刊,此后的十多年里,由字林洋行出资、美国传教士伍德担任主编的《上海新报》一直占据上海的中文报业。
尤其是《上海新报》开办时,时值太平天国夺取了苏、杭,并预备进军上海的时期。
当时《上海新报》通过发表即时的战争通讯稿而一举获得上海市场的青睐。
由于占有大量市场,使得《上海新报》获得大量的广告收益,因而也使得许多别的在沪商人意识到在上海办报所蕴含的巨大经济潜力。
而英商安纳斯脱•美查亦是其中之一。
创刊申报创刊号《申报》的创办者英商安纳斯脱•美查起初和他的哥哥菲而特利克•美查一起于1860年到沪,从事进出口贸易。
在《上海新报》获得成功以后,美查的买办陈莘庚于是建议他也办一份中文报纸。
当时美查已经来华将近十多年,因而对于本埠的情况了如指掌,并且也略懂汉字。
他发现当时上海的英文报纸已经种类繁多,但是华文报纸只有《上海新报》一份。
尽管租界是外国人的势力范围,但是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后租界涌入大量华人,因而汉语报纸将会有极大的市场。
开办前,为了更好的经营汉语报纸,美查先生曾委派中国人钱昕伯前往香港进行考察,同时根据香港相关汉语报纸来确定《申报》的相关计划。
1872年4月30日,美查连同他的英国友人怀特、普来亚和约翰•瓦基洛三人一起筹资开办的《申报》正式创刊。
美查担任报纸的全权负责人。
《申报》自开办开始便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尽管是以营利为主,但是还是参考香港的经验,以本埠华人为主要群体,顾及本埠华人的利益。
《申报》的发展历程及影响《申报》是中国现代新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报刊之一,在中国文化和政治史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单介绍《申报》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申报》最初创刊于1893年,由刚刚回国的杨衢波创办,其宗旨是“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提出时代问题”,这是当时中国报刊的共同使命。
杨衢波认为,只有通过对于教育、文化和实业等方面的宣传和倡导,才能够引导新的思想观念,并且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随着时代的变迁,《申报》在宣传教育、文化传播、思想启蒙、新闻报道等方面逐渐地形成了其自身的特色,慢慢地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的佼佼者。
在1927年至1937年的十年间,《申报》更是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在《申报》的发展史上,其经历了许多有趣的变化和事件。
其中一些重要事件包括:杨宇霆接手《申报》之后,刊登了胡适、陈寅恪等许多文化名家的文章,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载体;1924年4月,《申报》的编辑部和民国政府关系恶化,杨宇霆被迫流亡法国;1927年,当时的主编苏曼殊集合了一批知名的文化名流,大力发动文化运动;同年6月,《申报》发表了史诗《长江》,引起轰动。
1932年,杨惟义以总主编的身份接手《申报》,将其发展成为了一个以政论为主导的报纸。
《申报》不仅在新闻传媒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中国文化和政治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具体来说,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申报》通过其镜头和笔触记录了上海的城市生活和中国各地的重大事件,成为了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载体。
其新闻报道追求真实、及时、客观的原则,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同时,《申报》对于艺术、文化、科学等领域的关注也对于中国传媒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其次,《申报》在政治上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世纪末的中国是充满动荡和变革的历史时期,而《申报》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它的存在为许多反对封建制度的人士提供了一个发声的平台,同时也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推进了一步。
我国近代著名民营大报《申报》的发展历程《申报》,上海的第二家中文商业报纸,创刊于1872年,由英商美查等四人集资创办,目的完全为盈利,因而十分重视办报质量。
在外国人所办报刊中,申报为第一家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
初创时期特点:重视新闻报道,重视猎奇性、趣味性强的社会新闻。
在其他城市聘请特约记者,以报道当地新闻注重新闻的真实性,派记者实地采访,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
如报道杨乃武与葛华氏通奸一案,最早刊登旅行通信等。
为提高实效性,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
如刊出第一条国内报纸的电报新闻,第一条国内新闻电讯,第一次用电报传递有关科举考试的消息,在国内报纸中最早发布号外。
为迎合中国读者,从办报人员到风格都尽量中国化。
报纸版式采用中国传统书册式。
加强报纸言论工作,声称“利”与“义”不完全对立。
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也是其一大创举。
在发行、广告等报业经营业务上,《申报》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
采用廉价销售的营销策略,雇用报童在街头叫卖报纸,请人给各商号上门送报,同时加强外埠发行工作。
大力招刊广告。
申报馆除了出版《申报》外,还利用其人力物力资源优势经营其他出版事业,出版文艺副刊和实事画报,经营书局。
①出版发行各类期刊包括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在国内率先出版以图画为主的刊物《瀛寰画报》;发行我国最早使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报纸《民报》。
②兼营书籍出版业务。
影响: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我国中文商业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申报成为我国商业性报纸的一个成功典范。
1912年史量才接办后的《申报》1912年史量才接办后,对《申报》进行改革:(1)大力开展广告业务,设广告推广科,使广告成为该报赢利首要来源;(2)抓好发行环节,设立报纸推广科,并向外埠发展:(3)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使其成为当时全国设备最新、最完备的报纸;(4)为避免政争牵连,该报实行政治不偏不倚,轻言论重新闻的编辑方针,聘请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任驻京特派记者,用大量专电等政治新闻补充言论不足,同时加重报纸的知识性、趣味性内容。
《申报》的发展历程:
1.创办初期(1872年-1898年):1872年4月30日,英国商人
美查在上海创办了《申报》。
主要是以新闻报道为主,内容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新闻。
同时,《申报》也积极推广新知识和新技术,如科学、医学、教育等领域的知识,成为当时上海市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
2.全盛时期(1898年-1928年):《申报》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
力和读者群,成为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它不仅报道国内外新闻,还开设了各种专栏,如小说、诗歌、戏剧、评论等,吸引了大量读者。
这一时期,《申报》的发行量迅速增长,成为旧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3.衰落时期(1928年-1949年):1928年,国民党政府接管了《申
报》。
此后,《申报》的新闻报道受到政府的严格审查和控制,其独立性和客观性受到削弱。
在这一阶段,《申报》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4.停刊(1949年):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人民政府接
管了《申报》。
不久后,《申报》因故停刊,结束了其77年的办报历程。
《申报》的发展历程及影响作者:刘立红来源:《新闻爱好者》2010年第10期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中国创办了首批中国近代报刊。
其中,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就是《申报》。
《申报》的发展历程共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初创时期、全盛时期以及衰落时期。
1912年,史量才接办《申报》后,明确办报宗旨为“无党无偏、言论自由、为民喉舌”,使《申报》得到飞速发展,创造了《申报》的黄金时代。
《申报》因见证、记录了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关键词:《申报》?摇史量才全盛时期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
”的确,唐朝时期就出现了具有新闻传播初步功能而且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
到了近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人、传教士来到中国,首批中国近代报刊出现了。
其中,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就是《申报》。
1872年初英商安纳斯·美查等人在上海集资创办了《申报》。
《申报》原全称《申江新报》,“申”字常被用来代表上海,于是就缩写成了《申报》,它从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廿三日)创刊,至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办了77年,共出版2.56万号。
回顾《申报》的发展历程,共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初创时期目的完全为盈利,因而十分重视办报质量。
在外国人所办报刊中,申报为第一家一直由中国人主持笔政的。
《申报》聘用举人、秀才为主笔,刻意适合中国读者口味,不刊登西方宗教文章,主要宣传孔孟思想;还针对市民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发表了不少社论,在有限的范围内对某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揭露。
申报的版面分为新闻、评论、文艺(副刊)和广告,由此奠定了我国中文报纸四大块的基本结构。
《申报》的报价十分便宜,每份只要八文铜钱。
《申报》除了在上海本地发行,又在杭州设立了分销处,以后又逐渐扩展到其他城市,销量逐步上升。
创办人:安纳斯托·美查(E· Major)
国籍:英国
职业:是同治初年来华经营茶叶和布匹的商人
办报前提:安纳斯托·美查在中国待久了,美查对中国情形熟悉,学会了中国语言、文字。
在生意不好时,美查决定改营办报。
1871年美查和他的三位友人,以每人出股银400两,合计1600两作为股本,创办了《申报》。
美查根据生意场上的经验,深知要使华文报纸得以生存和发展,在内容上就必须符合华人的要求。
办报主张:1雇用华人;2从形式到内容不断改进;3抓住接近性的心理,“申”
字代表上海,由此命名
《申报》总经理史量才
史量才(1880~1934),江苏江宁人,1912年任《申报》总经理,1934年11月13日,死于国民党特务的暗杀。
收购申报:1912年秋天,在社会急剧转型之际,三十二岁的史量才得到张謇等实业家
的支持,以十二万元从席子佩手里买下了已有四十年历史的《申报》(当年9月23日订约,10月20日正式移交),从此踏上办报之路,开创了一生的事业。
他毕业于杭州蚕桑学堂,在上海创办了蚕桑女子学校,曾在《时报》做过兼职和专职编辑,接触过近代报业。
正是他
将《申报》发扬光大,发展成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在百年报业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异彩。
民国五年(1916年)还清了张謇等在《申报》中的股款,从而使《申报》摆脱了张謇等影响。
自任总经理,开始对版面内容有所改变。
《申报》以采访国内外大事和社会新闻为主要内容,对时政不时发出批评,如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为了扩大销路,史量才招罗了一些鸳鸯蝴蝶派的文人,为他主持副刊“自由谈”,连载了不少才子佳人的小说。
在他的苦心经营下,《申报》销路大增,史量才在报界的威望也不断提高,1927年,他又收买了《新闻报》股权,成为上海报业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