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俄罗斯师范教育改革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97.50 KB
- 文档页数:18
转型期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及其启示摘要转型期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的观念、结构、培养方向都发生明显的变化,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通过分析研究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特点和取得的成就,并与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相比较,对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转型期中图分类号:g65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7-0143-02transformation of russian higher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enlightenment//dong hongmei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ssian higher teacher education concepts, structure, orientation of training have undergone a significant change, showing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chievements of higher teacher education reform in russia and compared with our higher teacher education, higher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ducation h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key words russia; higher teacher education; transition 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applied language, dalian business school, dalian, liaoning, china 1160331 转型期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1.1 转型期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观的改变俄罗斯的高等师范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时进入全面转型阶段,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即“构建个性化的师范教育观”。
俄罗斯教师教育改革历程探析本文概要介绍了俄罗斯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并分析了当前俄罗斯教师教育的发展现状。
[标签]俄罗斯教师教育师范院校俄罗斯教师教育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历史。
把教师教育看作是国民教育的基础,重视师范教育和师资的培训与提高,一直是俄罗斯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
一、沙皇俄国时期的教师教育17世纪以前的俄国,整个社会文化水平低下,俄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主要由教会操办。
到了18世纪,沙皇政府意识到改革教育事业是转变俄国落后状态的必要途径,开始由国家举办教育,在各城市设立中小学校。
1779年,伊丽莎白女皇批准开办莫斯科大学,并开办了附属俄国第一所师范学堂,学习年限三年,学生除学习专门学科外,还学习教育学并进行教育实习。
1786年,沙皇政府颁布《国民学校章程》,规定在各省城设立中心国民学校,在每个县城设立初级国民学校。
彼得堡中心国民学校附设师资讲习班,为各地中心国民学校培养教师,中心国民学校完成培训初级国民学校师资的任务。
1804年,彼得堡师范学院成立,后又改名中央师范学院,为文科中学、私立学校、寄宿中学乃至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师资,学制六年。
其中两年讲授普通教育课程,三年学习专业课程(哲学、法学、数理和文史),最后一年学习教育学。
1819年,中央师范学院改建为彼得堡大学。
俄国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乌申斯基拟定了《师范学校章程草案》、《师范学校方案》,系统提出了建立师范教育机构的设想,指出:“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必要条件,其数量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民教育的水平与发展,任何规程和教学大纲,学校中的任何人为的机构,无论它考虑得多么周密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没有教师人格对学生的直接影响,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是不可能的。
”19世纪60~70年代,一些地方自治机构按照乌申斯基的设想开办了地方师范学堂和师范学校。
师范学堂学制3~4年,主要课程为神学、俄语和教会斯拉夫语、算术、几何、俄国和世界史、地理、自然、习字、图画、教育学原理以及小学教学法、体操、唱歌和教学实习等。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俄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摘要:为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国内部分高校纷纷开始探索俄语教育教学新方向。
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俄语教育教学界在课程体系优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办学平台拓展、数字化教学的实施、教师队伍水平提升等方面取得的不俗成绩,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俄语人才。
关键词:一带一路俄语教育教学改革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一、“大俄语”概念的提出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刘利民在2022年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中国俄语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上提出了“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俄人文合作与交流以及丝路经济带上的大俄语构想,提出了“大俄语”概念,就是现在常说的俄罗斯区域学的概念,更广义上讲就是斯拉夫学的概念。
它应该是以俄语为基础、为中心,学术视野和研究范围不断拓展,向着人文合作的各个领域,向着经济贸易合作的各个领域,向着更大的地域和空间延伸和发展。
[1]“大俄语”概念的提出,对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培养复合型俄语人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教育教学实践1.优化课程体系本科阶段致力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俄语“听说读写译”技能,课程涵盖了阅读类,语法类,写作类,听说类,翻译类五大类型,因此导致课程种类多而杂,教师教学压力大,学生学业负担重。
鉴于此,各高校采取压缩课程的方式,将“阅读”和“写作”综合成“读写课”,将“听说”和“翻译”综合成“视听说”课等,还在原有的俄罗斯国情文化类课程和应用类课程基础上增加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族的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课程。
2.创新培养模式为培养出多样化、具有竞争力的俄语人才,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纷纷积极探索、创新复合型俄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了“俄语+专业”“俄语+外语”“俄语+区域国别”等人才培养模式。
“俄语+专业”模式指学生同时辅修俄语专业和其他学科的知识。
如中国人民大学俄语系与法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商务学院联合推出了“俄语+知识产权、俄语+国际政治、俄语+工商管理”的“3+2”跨学科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吉林大学曾提出“俄语+经济,俄语+政治”的培养模式;哈尔滨工业大学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实施了“俄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双学位模式;江苏师范大学与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联合推出了“俄语+金融工程”“俄语+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的“3+2”本科培养模式、江苏师范大学还与莫斯科国立经济统计信息大学联合推出了“俄语+国际贸易”的“1+1”硕士培养模式。
俄罗斯学前教育历史研究与改革新政综述俄罗斯学前教育历史研究与改革新政综述摘要俄罗斯的学前教育伴随着俄罗斯社会的变革而出现了新的形势。
根据20XX 年俄罗斯出台的修订版的《幼儿园教育与教学大纲》,近几年,俄罗斯政府加大了对学前教育的资金投入,优化了师资队伍的结构,调整了教学大纲,改善了教学模式,加大了对学前教育机构的监管力度,使学前教育呈现良好的态势,由于“市场经济”的概念已波及教育领域,因而造成对改革的本来目的——保护儿童免受生理、心理的伤害,保证儿童与个人特点相适应的自由发展权的歪曲,大部分学前机构的改革具有形式的、表面的特点。
许多幼儿园追求额外收入,导致教育质量的降低,损害了儿童及其家长的利益。
因此,俄罗斯采取措施为学前教育改革提供法律保障。
关键词俄罗斯;学前教育;新政苏联国家教育委员会在戈尔巴乔夫的“社会人道化”思想指导下,开始进行教育改革,于1989年6月16 日批准了《学前教育构想草案》。
但在这之后不久,一场“八月事件”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俄罗斯迅速走上私有化的道路。
市场经济的全面过渡与推行、经济体制的全面私有化,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混乱。
这对整个俄罗斯的社会面貌产生了深刻影响,也给俄罗斯的文化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致使教育经费奇缺,教师待遇低下、素质下降等问题日益严重,学校教育改革也迟滞不前。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俄联邦政府于1992年7月10日,颁布了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签署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使俄罗斯的学前教育,在《学前教育构想草案》的基础上,根据《教育法》的规定,遵循教育改革的民主化、人道化及非意识形态化的宗旨,开始了步履艰难的改革。
一、改革学前教育的工作目标与管理模式(一)改革工作目标1919年俄共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第二个党纲中,把学前教育看作是“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基础”之一,并提出广泛发展幼儿园和托儿所体系的任务,以期达到“改善公共教育和解放妇女”的目的。
因此,学前机构有两个重要职能:社会生活职能和教育职能。
俄罗斯教育现代化的研究杨爱琳; 孟令霞; 王丛民【期刊名称】《《林区教学》》【年(卷),期】2019(000)010【总页数】3页(P93-95)【关键词】俄罗斯; 高等教育; 改革; 现代化【作者】杨爱琳; 孟令霞; 王丛民【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5引言教育是一个国家兴盛的标志,没有教育就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目前,俄罗斯教育不断向民主法治化管理过渡,教育的不断完善促进了俄罗斯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当今世界,教育成为提高国民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因此,高等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俄罗斯高等教育要与发达国家的教育进行竞争需要俄罗斯人民对教育改革政策的大力支持,发挥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和积极作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供必要的教育资源,并在此基础上,面向教育现代化建立相关的改革机制。
一、俄罗斯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俄罗斯在满足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需求及确保现代教育质量的前提下,提出俄罗斯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
教育现代化既是一项教育活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改革,不应仅局限于教育领域,应该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所有俄罗斯公民、家庭成员、联邦和地区的国家机构、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机构都应成为推进实施教育现代化战略的重要力量。
俄罗斯教育现代化为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机制。
俄罗斯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知识型人才。
当前,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在国家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推动下取得了实质上的进步。
每一个俄罗斯家庭都受到了教育现代化的积极影响。
教育行政机构以人为本、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此大力推动现代化战略的实施。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更多的学生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专业技能。
教育现代化要面向全社会,实施教育现代化要以学校为核心,教学改革模式要以社会为中心,不断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在实施现代化的同时提高全民知识水平,保证教育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俄罗斯教育改革模式的历史文化研究摘要:本论文旨在探讨俄罗斯教育改革模式的历史文化研究。
首先,本文将介绍俄罗斯古代教育模式及其历史发展。
其次,本文将探讨俄罗斯现代教育改革模式的实践和发展。
最后,本文将分析俄罗斯教育改革模式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展望。
通过对俄罗斯教育改革模式的历史文化研究,本文旨在为构建具有独特优势的中国教育改革模式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俄罗斯教育改革;历史文化研究;古代教育模式;现代教育改革;优缺点正文:一、俄罗斯古代教育模式及其历史发展俄罗斯古代教育模式来源于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及希腊文化。
在中世纪,俄罗斯主要依靠修道院来开展教育活动。
修道院的教育内容主要涵盖基督教教义、拉丁文和希腊文。
在18世纪之前,俄罗斯的教育体系相对封闭,知识阶层主要由贵族儿童组成。
但是,在彼得大帝时期开始,俄罗斯开始大力推行教育改革,设立了一系列学校、图书馆等公共教育机构,致力于培养年轻一代的知识技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俄罗斯的教育体系逐渐完善。
在19世纪,普及教育政策成为俄罗斯政府的重要政策之一,小学向乡村地区开放,职业学校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俄罗斯政府持续增加对教育体系的投入,创立了一些世界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俄罗斯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
二、俄罗斯现代教育改革模式的实践和发展自1990年代初期开始,俄罗斯政府加大了对教育改革的力度。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教育法规改革:俄罗斯政府颁布了新的教育法规,鼓励学校和家庭开展更多互动,在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质量管理方面进行改革。
2. 课程改革:俄罗斯政府配合新的教育法规,推行新的课程改革方案,涵盖科学、文化、体育、宗教等各个方面。
3. 教育经费投入:俄罗斯政府持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维护和建设新的教育基础设施,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
4. 教师培训:俄罗斯政府注重提高教师的政治、文化素养,推行新的教师培训课程,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三、俄罗斯教育改革模式的优缺点俄罗斯教育改革模式的优点主要包括:1. 历史悠久,教育体系完善:俄罗斯教育源远流长,教育体系完善。
俄罗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借鉴研究作者:李宇辉来源:《高教学刊》2016年第10期摘要:教师质量是教育质量的魂,教师教育质量是教师质量的根,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是教师教育质量的基。
我国教师教育由于受“示范性”、“学术性”和“学科本位”的影响,在课程体系上树立不起“双专业”课程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育的质量。
俄罗斯自独立以来,对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大胆、有益、卓有成效的改革,为俄罗斯始终处于世界教育强国的地位建立了坚实的保障体系。
文章对俄罗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并与我国教师教育体系进行比较,总结归纳出俄罗斯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和借鉴性。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中国;俄罗斯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0-0005-03Abstract: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is the soul of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education is the root of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teacher's education is the basis of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education. Teacher's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curriculum system cannot establish the course concept of "double major"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model", "academic" and "subject standard", which affects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education. Since its independence, Russia has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bold, beneficial and fruitful reforms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teacher's education, which has established a solid guarantee system for Russia's position as a world education power. This paper reviews and analyzes the Russian teacher's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and compares it with our teacher's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end, it sums u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ferences of the Russian teacher's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Keywords: teacher's education; curriculum setting; China; Russia俄罗斯教师教育课程注重学术性和师范性(教师的职业特性)的结合、基础化与综合化的结合;学时长、内容多、面广、量大、專业知识系统化,具有均衡性和选择性,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可复制、可借鉴性高。
当前俄罗斯师范教育改革研究张男星2012-11-22 11:44:42 来源:《全球教育展望》(沪)2007年7期作者简介:张男星,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
(北京100088)内容提要:本文从师范教育的体系安排,师范教育的学科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师范教育的管理三个方面梳理和概括了俄罗斯师范教育的改革现状,分析了改革的三个演变阶段及其指导思想,以及所提出的值得思考的几个启示:重视实习,突出师范性;减弱政治性,指向教师职业需求;划分层次,实现不同定位的培养。
关键词:俄罗斯师范教育改革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变。
其中,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包括师范教育也都随之进行了相应的转变,完成或逐步在完成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改革。
本文将从两个大的方面来阐释俄罗斯师范教育的变化:一是梳理和概括现状以显示变化;二是诠释与分析变化以寻找启示。
一、俄罗斯师范教育的改革现状本文选择师范教育的体系安排,师范教育的学科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师范教育的管理三个方面来梳理和概括俄罗斯师范教育的改革现状。
(一)师范教育的体系安排1990年代以来,俄罗斯师范教育已经构成了多层级的开放式体系,其重要目的是使学习者有权在任何一个阶段离开高校并获得与水平相称的学位,同时又可以随时进入师范教育领域进行继续学习和再培训,以适应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
1992年俄罗斯教育部通过了《关于在俄罗斯联邦建立多层次高等教育的决议》,并于1992年6月发布了《关于建立多级结构师范教育体制》的225号令。
俄罗斯师范教育便沿着这样的政策方向形成了“不间断师范教育体系”,如图所示。
俄罗斯师范专科学校的毕业生有资格在9年一贯制学校任教;师范学院的毕业生有资格在各种中等专业学校包括文科中学、私立学校以及师资培训机构任教;师范大学则主要是对专门人才进行基础培训并培养硕士研究生,以及发挥对地区教育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作用,具有非师范的功能。
而在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上,5年制培养专家规格的模式仍占主流。
俄罗斯师范教育体系基本继承了前苏联的两级师范教育体系(中等和高等),改革幅度并不是很大,但变化也是明显的:第一,仍属于封闭型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即教师主要由师范院校培养,要想在普通学校任教必须接受正规的师范教育,但又呈现出一种新现象。
一方面,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尤其是莫斯科师范大学等名校有相当大比例(根据专业方向有所变化)的毕业生,并未从事教师行业,而是大量流向了更高收入的商业流通、服务领域去工作。
另一方面,非师范的部属专业院校开设师范班,综合性大学开设教育系,以扩大和提高师资的培养。
如莫斯科地矿学院开办了培养化学专业教师的培训班,普希金语言学院开设了语言学的师范专业,布拉茨克工学院开设了培养信息学教师的专业。
更为有意义的是,著名的莫斯科大学也创办了师范教育系,着重培养大学教师(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ъ)。
据统计,目前俄罗斯从事培养师范人才的高校有135所,其中有43所国立大学,43所国立师范大学,33所国立师范学院,16所国立工科大学。
[1]第二,仍存在最低级别的师范教育——师范中专,却又出现了许多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形式:(1)出现了属于中等师范性质但实力却相当于我国师专的“师范专科”。
它由师范中专升格而来,略低于师范本科,却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要生源之一,甚至一些师范专科对应一些高等师范学院形成对口招生。
在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只包括本科段以上阶段,所以,“师范专科”不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而只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个类别。
1995年,全俄师范类院校共有362所中等师范教育机构,其中师范中专287所,师范专科学校75所,而2001年的官方统计是,俄罗斯不间断师范教育体系中有670多个教育机构,其中,师范中专有183所,师范专科有346所。
(2)出现了师范教育领域内的“升格”与“合作”现象。
一是低层次向高层次升格。
如师范中专升为师范专科,师范专科升为师范学院,师范学院升为师范大学。
如1992年只有5所师范学院升格为师范大学,1993年有13所,1994年有29所,1995年为39所,到1997年已有近60所,约占高等师范院校总数的60%左右。
二是创办分校或综合体。
俄罗斯高等师范教育系统有97所学校和5个分校。
并且,在一些地区的中心,师范院校通过系统内的整合创建教学-科研-师范综合体,从而把小学、中学、高校和大学后教育结合在一起。
三是高中设立师范班或兴趣小组,从高中生里培养与选拔未来的师范生。
四是各师范教育机构之间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如超过90%的师范专科学校与高等师范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一些高等师范院校还同时与几所师专进行合作。
(二)师范教育的学科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解体后,俄罗斯将中等、高等教育全部纳入职业教育的范畴,也即,中等教育就是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就是高等职业教育。
有关中等和高等师范教育的改革方向也放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之中,当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力度要大得多。
自1994年以来,俄罗斯一直在致力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国家教育标准以及教学计划的制订和修改,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历经1994年、2000年到2005年已是第三代修改版了。
下面将以《中等职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1994年《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2000年《高等师范教育的国家标准和示范性教学计划》、2005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等官方文件为依据,概括俄罗斯师范教育的学科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状况。
这里主要介绍高等师范教育的学科方向、专业和课程设置状况。
1. 学科方向和专业设置俄罗斯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科方向分为10个:“自然科学与数学”、“人文和社会科学”、“教育和教育学”、“保健”、“文化与艺术”、“经济与管理”、“信息安全”、“服务领域”、“农村与市场经济”、“技术与工艺学”。
每一个学科方向又下设许多专业。
“教育与教育学”学科下设有37个专业,但不是所有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都要学这些专业,每个专业都是对应着一定的培养规格而言的,详见表1。
2. 课程设置目前,俄罗斯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分为4个系列:普通人文和社会-经济课程系列;普通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系列;一般职业课程系列;专业课程系列。
每个系列一般都分三个部分:俄罗斯联邦部分、民族-地区部分、学校部分。
其中联邦部分对应前面各个课程系列所占的数量分别是6-7门、3-5门、7-20门和10-30门,其数量范围在28-55门之间。
下面我们以“教育学”专业为例来反映这样的课程设置状况,见表2。
俄罗斯不同专业的师范教育,尤其是5年制专家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都由表中体现的四个课程系列组成。
其中,除了“人文、社会-经济基础课程系列”是所有专业都一致的以外,其它几个课程系列则会随专业特性有所调整:一方面是不同专业在相同课程上的数量会有所增减。
如人文社会专业在“自然科学知识”等部分课程的学时就会减少。
另一方面是不同专业除了“专业课程系列”不一样外,在“一般职业课程系列”也会增加一些跟专业相近的课程。
如信息专业开设“信息学习理论与教学法”,历史专业开设“历史和社会知识学习理论与教学法”等等。
值得说明的是,重视实习一向是俄罗斯师范教育的传统。
俄罗斯各师范院校都为学生安排了充实的实习计划,一共要进行不少于20周时间的实习,而且是分配到各个学年中去进行,也就是说,每年的实习时间不少于1个月。
二、俄罗斯师范教育改革的演变及其启示要全面和深入地理解上述俄罗斯师范教育改革的现状,并从中看到其特点或于我们有益的思想和做法,这就需要把改革放入一个历史演变过程中来看,进而在此基础上将俄罗斯师范教育的改革当作一件连续发展的事件来把握。
(一)改革的基本演变过程我们可以初步将20年来俄罗斯师范教育的改革分为三个演变阶段:第一阶段:80年代中后期到苏联解体这个时期,师范教育改革的重心在于教育内容的改变。
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被分为三个板块:一是“文化基础课程”,占25%,用以保证发展教师的世界观,为他们生活和职业自觉创造条件,掌握实用的教育学知识。
二是“教育-心理学基础课程”,占18%,用以发展教师的自我认知,将其创造性显现于分析、设计、实施教学活动中。
三是“专业课程”,占57%,用以使师范生掌握具体学科的专业知识,并为今后的个性发展打下基础。
三个板块的学习都重视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还增强了师范教育的伦理学、美学、逻辑、世界文学、外语、音乐和造型艺术的课程学习,并且开设了一些综合性的课程单元。
当然,师范生直接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始终贯穿在师范教育的培养过程中。
第二阶段:俄罗斯联邦独立到2000年这个时期,师范教育改革的重心是两个:一是重构师范教育体系以及结构调整。
这随着1992年发布的《关于建立多级结构师范教育体制》文件,逐步在全俄建立起了涵盖中等师范教育、高等师范教育、大学后师范教育和补充师范教育的体系,重新调整了师范学校的规模和类别格局,形成了学士、专家、硕士的多规格培养模式等。
二是制订师范教育的国家教育标准。
随着1994年3月5日《高等职业教育学科方向和专业分类标准》的颁布(1996年又作了修订),俄罗斯联邦部分的师范教育专业目录及其课程设置陆续得到完善。
1994颁布了师范教育6个首批培养学士的专业方向及其标准:自然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经济知识、职业教育、教育学、艺术学,以试点新的多级结构师范教育体制。
1995年当时的俄罗斯联邦国家高等教育委员会(后来被合并为教育部)发表了《高等职业国家教育标准》又颁布了41个培养5年制专家级教师的标准。
《高等职业国家教育标准》规范了高等师范教育专业培养内容和水平的最低标准与要求。
同时,将课程设置分为四个部分:“一般文化课程”,用以提高师范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以及经济学方面的修养,占总课时的21%;“医学-生物学课程”和“心理-教育学课程”,用以形成师范生的职业意识,并提供职业定向学习,共占总课时的20%;“专业课程”,用以保证师范生所学专业必须的课程和专业教育活动,占59%。
第三阶段:2000年到现在这个时期的师范教育改革重心是国家教育标准的再修订。
2000年4月颁布了《高等职业教育国家教育标准》,称为第二代国家教育标准。
其中确定了师范教育培养学士和硕士的7个方向,以及30个专业的5年制专家级教师培养标准,还第一次制订了59个专业的“补充教育”标准。
同时正式把学士与硕士学位认定为师范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
第二代教育标准加强了公共课的比重,而且把人文类学科与自然科学分开,形成了4个课程系列:普通人文和社会-经济课程系列、普通数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系列、一般职业课程系列、专业课程系列。
这在前面文中已有论及。
而2005年,俄罗斯的高等教育国家教育标准还在进行调整,包括师范教育的,人们也称其为第三代教育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