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三类女性形象分析
- 格式:wps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10
西游记对女性形象的解读与塑造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吴承恩以神仙、妖怪、仙僧和取经路途中的种种插曲,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在这些形象中,女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的形象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代表着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
这篇文章将探讨西游记对女性形象的解读与塑造,并分析这些形象在故事中的作用。
首先,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多种多样,展现了女性的不同面貌和特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妲己、玉帝女儿、孙悟空的师妹和观音菩萨。
妲己是历史上有名的妖怪,她的美丽和智慧让无数男子为之倾倒。
玉帝女儿身世神秘,拥有强大的法力和智慧,是一个充满神秘感和魅力的角色。
孙悟空的师妹是一个聪明灵动、机智过人的女子,她为师兄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帮助。
观音菩萨则是正义与慈悲的典范,她救助了无数众生,是西游记中的重要导引。
其次,西游记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充满了情感和内涵。
作者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她们的智慧、勇敢和善良。
妲己虽然是妖怪,但她的聪明才智和美丽使她成为众多男性心中的梦中情人。
玉帝女儿拥有超凡的法力和智慧,在故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孙悟空的师妹则展现了女性的机智和智慧,她经常用她的聪明才智解决一些难题。
观音菩萨则是仁慈且正直的化身,她用她的慈悲之心救助了无数的众生。
最后,这些女性形象在故事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妲己作为妖怪,代表了邪恶和诱惑的一面,她对男性角色的迷恋和诱惑有时会给他们带来危险。
玉帝女儿以她超凡的智慧和强大的力量,为男性角色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和引导。
孙悟空的师妹则以她的聪明和机智,为师兄解决了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最后,观音菩萨则是一位充满仁慈和慈爱的女神,她用她的伟大智慧和慈悲心育扶持着男性角色。
总之,西游记对女性形象的解读与塑造丰富多样,通过各种不同的角色,呈现出了不同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
这些女性形象以智慧、勇敢、善良和仁慈为特点,为男性角色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引导。
她们以她们自己独有的方式影响和改变了男性角色的命运,为故事增添了情感和情节的张力。
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的变迁:《西游记》中的观点一、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西游记》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作为神魔奇幻小说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神话故事和英雄主义精神,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形象和社会角色的认知和理解。
本文将通过分析《西游记》中女性角色的塑造与表现,探讨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在历史背景下的变迁。
二、传统观念下的女性形象传统观念下,中国古代社会将女性定义为柔弱、贤良、婉约等特点,并赋予其尽孝报国、纯洁守贞等美德。
在《西游记》中,如何塑造这样一种传统女性形象是作者曹雪芹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1.古代女子的侍奉功夫:小龙女对牛魔王洗脚。
2.苦命红娘:白素贞化身断肠人。
三、现代状况下的女性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女性在社会角色中的地位逐渐提升。
现代女性形象更加独立、自主、积极,并且有更多机会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
1.后宫佳丽三千变化:如如才子蛮力。
2.纪晓芙——涉猎天下事。
四、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的变迁分析通过对《西游记》中的女性角色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历史时期,作者对于女性形象和社会角色的塑造也发生了变化。
1.关注传统美德:小龙女对牛魔王洗脚展现了侍奉功夫。
2.女性反叛之路:红娘化身断肠人,挑战传统观念。
3.追求自由与平等:如如才子蛮力,呼唤后宫佳丽身上的权利。
4.参与社会事务:纪晓芙涉猎天下事,表明女性可以在政治舞台上发声。
五、结论通过对《西游记》中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代的变迁,女性在古代社会角色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传统观念下的柔弱贤良,到现代状况下的独立自主,女性逐渐获得了更多权利和机会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
《西游记》作为经典之作,反映了作者对于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的理解和思考,也展示了随着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女性形象与社会角色的变迁。
西游记中如何塑造不同的女性形象《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作家吴承恩所创作,被公认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这部作品中不仅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男性形象,而且也成功地刻画了多个不同类型的女性角色。
通过对这些女性人物的塑造,我们可以看到吴承恩对于性别问题的思考以及对女性独立性和力量的肯定。
本文将论述《西游记》中如何塑造不同的女性形象。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及的是白晶晶这一角色。
作为唐僧的得意弟子,她拥有无与伦比的妖术,她的形象反映了女性的智慧与力量。
白晶晶具备与男性同行的胆识和勇气,她常常在取经路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她的妖术也经常被用来解救她们,保护他们的安全。
这种形象不仅展示了女性的独立和自主性,也为那些年代的女性提供了一个强势和自信的典范。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女性角色是紫霞仙子。
紫霞仙子与孙悟空之间的感情纠葛是《西游记》中的一大亮点。
她的外表美丽,技艺高超,聪明机智,绝对是一个有主见的女性。
她追求真爱的坚持表现了她对自己的价值和尊严的敬重。
她的形象展示了女性追求平等与正义的一面,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除了强大和坚韧的女性形象,吴承恩也塑造了一些柔弱和害羞的女性角色。
比如,罗刹女。
她的形象,虽然柔弱但又能够利用自身的智慧和勇气战胜困难。
她常常在故事中扮演着拯救他人的角色,展示了她的慈悲心和同情心。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女性角色,如沧海之女、嫦娥,这些形象多以美丽和神秘为特点,代表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通过塑造这些不同的女性形象,《西游记》展示了女性的多样性以及她们在不同环境中所展现出的力量和智慧。
这些形象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也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全面而真实的女性世界。
同时,这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一种独立自主、温柔勇敢的女性形象。
总结起来,《西游记》通过不同的女性角色呈现了女性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吴承恩通过这些角色的刻画,展现了女性在性别平等和社会地位方面的追求,以及女性所具备的智慧、力量和独立性。
《西游记》中描写的三界女性“4类分子”:《西游记》中描写的三界女性“4类分子”:《西游记》中原文描写最美的7位女子,美人在骨不在皮!《西游记》中原文描写最美的7位女子,美人在骨不在皮!观世音菩萨:理圆四德,智满金身。
缨络垂珠翠,香环结宝明,乌云巧叠盘龙警,绣带轻飘彩凤翎。
碧玉纽,素罗袍,祥光笼罩;锦城裙,金落索,瑞气遮迎。
眉如小月,眼似双星。
五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
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杨岁岁青。
解八难,度群生,大慈悯:故镇大山,居南海,救苦寻声,万称万应,千圣千灵。
兰心欣紫竹,意性爱香藤。
他是落伽山上慈悲主,潮音洞里活观音。
白骨精: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
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
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
体似燕藏柳,声如莺啭林。
半放海棠笼晓日,才开芍药弄春晴。
玉面公主:娇娇倾国色,缓缓步移莲。
貌若王嫱,颜如楚女。
如花解语,似玉生香。
高髻堆青軃碧鸦,双睛蘸绿横秋水。
湘裙半露弓鞋小,翠袖微舒粉腕长。
说甚么暮雨朝云,真个是朱唇皓齿。
锦江滑腻蛾眉秀,赛过文君与薛涛。
杏仙:青姿妆翡翠,丹脸赛胭脂。
星眼光还彩,蛾眉秀又齐。
下衬一条五色梅浅红裙子,上穿一件烟里火比甲轻衣。
弓鞋弯凤嘴,绫袜锦绣泥。
妖娆娇似天台女,不亚当年俏妲姬。
老鼠精:发盘云髻似堆鸦,身着绿绒花比甲。
一对金莲刚半折,十指如同春笋发。
团团粉面若银盆,朱唇一似樱桃滑。
端端正正美人姿,月里嫦娥还喜恰。
金圣宫娘娘:玉容娇嫩,美貌妖娆。
懒梳妆,散鬓堆鸦;怕打扮,钗环不戴。
面无粉,冷淡了胭脂;发无油,蓬松了云鬓。
努樱唇,紧咬银牙;皱蛾眉,泪淹星眼。
一片心,只忆着朱紫君王;一时间,恨不离天罗地网。
诚然是:自古红颜多薄命,恹恹无语对东风!女儿国国王:眉如翠羽,肌似羊脂。
脸衬桃花瓣,鬟堆金凤丝。
秋波湛湛妖娆态,春笋纤纤妖媚姿。
斜軃红绡飘彩艳,高簪珠翠显光辉。
说甚么昭君美貌,果然是赛过西施。
柳腰微展鸣金珮,莲步轻移动玉肢。
月里嫦娥难到此,九天仙子怎如斯。
宫妆巧样非凡类,诚然王母降瑶池。
异彩纷呈女儿国-------《西游记》女性形象分析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200104班贺庆华指导教师赵木兰内容提要在《西游记》的众多人物中,女性形象占有很大的篇幅与比例,并且成为小说不可分割之一部分。
但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之中,我们很难看到《西游记》女性形象的影子,仅有的一部分也是以身份来认同人物的本质属性,将《西游记》中的女性划分为人、神、妖三部分。
因此,我们抛弃身份论的观点,从小说的女性人物的内心与实践活动方面考察,以“人”的角度切入分析,寻找出一个新的女性形象系统:在这部伟大的小说中,确实存在着一群丰富多彩、复杂生动的女性形象。
她们有的深受礼教“贞节”、“孝”、“贤良”等要求的影响,她们正遭受着内心与外界双重的压力,她们的精神十分痛苦;有的大胆追求男女之间的爱欲,追求人性中最基本、最本能的东西;有的是人们心中真、善、美的化身,是作者与读者心目中理想的女性。
关键词《西游记》女性形象人神妖总观明清小说的研究,一方面,研究《西游记》的很多,但在分析到人物形象时,大多研究者只把注意力放在小说的四个取经主人公身上,有的甚至只重点关注孙悟空一人,而将占据了小说大量篇幅内容的女性形象忽略不计;另一方面,在研究明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时,研究者将目光从《三国演义》放到《水浒传》,再到《金瓶梅》和明清才子佳人小说,最后到登峰造极的《红楼梦》,唯独将拥有众多女性的《西游记》略过:他们持有一种偏见,《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太单薄,且大多是妖怪,根本没有研究价值,甚至不如《水浒传》中的三位女英雄。
值得欣慰的是,毕竟有一部分研究者已经认识到《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的事实存在和鲜活生动,认识到女性形象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到这些女性在作品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就是在这些少之又少的研究成果之中,研究者只是将小说中为数不少的女性形象做了简单粗糙的分类:他们仅仅以女性在小说中的身份作为标准,将她们分析为人、神、妖三类。
不能否认,这样的看法是具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它却忽略了这些女性形象之间的本质异同,女妖中的铁扇公主罗刹女就不能简单地以妖来区别,观世音菩萨也不单纯是一个神的形象。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在《西游记》这部经典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的描绘引发了人们浓厚的兴趣和讨论。
这部小说以其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深刻地展示了古代中国社会对于性别的认知和对于女性地位的态度。
女儿国国王魏、观音菩萨、白骨精等是《西游记》中的重要女性角色,他们各自展现了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形象,同时也借由这些形象,作者对于性别观念的价值诉求进行了反思。
首先,女儿国国王魏这个角色,代表了传统儿女情长的观念。
她一心追求爱情,为了寻找自己的真命天子,不惜将所有男子都拘禁在女儿国。
在这一形象的塑造中,作者呈现了女性对于爱情的渴望,并暗示了性别不平等的现象,即男性被视为是“女儿国”的资源,反映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风气。
而与此同时,观音菩萨的形象则代表了崇高的慈悲与智慧。
她始终以智勇高人的形象出现在小说中,多次以其超群的法力和慈悲心肠拯救了唐僧和孙悟空等主要角色。
观音菩萨的形象凸显了女性的聪明、勇敢与自强不息的特质,展现了女性擅长智慧和善于解决问题的一面。
通过这个形象的打破,作者对传统性别观念的颠覆和女性权利的主张在其中得以体现。
此外,白骨精这一角色则代表了女性的复杂性。
白骨精原本是个千年妖怪,后来转世投胎为妲己,却因为深爱孙悟空而最终受到了惩罚。
白骨精的形象表现了女性的痴情和坚持,她为了爱情不惜抛弃妖怪的身份,并以人类的姿态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一形象揭示了女性在感情中的坚持和执着,也展现了女性性格中的矛盾与复杂。
通过西游记中这些女性形象的描绘,可以看出作者试图打破传统的性别观念,给予女性更多的尊重和正面形象。
而西游记中也并非所有女性形象都是被动、软弱的,相反,她们多才多艺、智慧勇敢,呈现出较高的价值和能力。
总的来说,《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观念描绘了当时封建社会对于女性地位的认知和对性别平等的思考。
无论是追求爱情的女儿国国王魏,还是智慧勇敢的观音菩萨,抑或是痴情坚持的白骨精,这些形象都展现了女性的多样性和独立性格。
西游记女性形象解析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古代小说,描绘了孙悟空等人的奇幻之旅。
除了令人难以忘怀的主要角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各具特色,丰富多彩。
本文将对西游记中的几位女性形象进行解析,探讨她们在故事中的地位和价值。
其一,孙悟空的师母——紫霞仙子。
紫霞仙子是孙悟空主要战胜的对手之一。
她的形象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和权威。
紫霞仙子凭借她的高度修为和独特技巧,长期保持了尊贵的地位。
她与孙悟空的斗争反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观念之间的对决:忠诚与背叛,正义与邪恶。
紫霞仙子的形象在小说中是不可忽视的,她既是一个强大的对手,又是一个重要的道德榜样。
其二,唐僧师徒遇到的白骨精。
白骨精是一个突出的西游记女性形象,她代表了诱惑和邪恶的力量。
尽管白骨精以她的美貌吸引了很多男性,但她的真实面目却是一个邪恶的魔头。
她使用她的美貌和魅力来迷惑和陷害人们,她的形象预示了人性的阴暗面。
通过唐僧与白骨精的战斗,小说试图告诉读者要保持自己的警惕,不被表面的现象蒙骗。
其三,观音菩萨。
观音菩萨是西游记中最著名的女性角色之一。
她是孙悟空和唐僧师徒的重要保护者,她的形象展现了女性的慈悲和智慧。
她以自己的神奇力量和智慧帮助了主角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保护他们的安全。
在西游记中,观音菩萨是救世主的象征,她的形象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力量。
最后,我们来看玉帝娘娘,她是天庭的最高神。
她的形象体现了女性的高贵和权威。
她统治着天庭,并负责管理仙界的事务。
在小说中,玉帝娘娘的形象展现出对管理和领导的独特能力。
她的存在使天庭成为一个有序和繁荣的世界,她的形象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安全感。
通过分析西游记中的几位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希望通过这些形象传达一些有益的价值观。
无论是紫霞仙子、白骨精、观音菩萨,还是玉帝娘娘,她们都展示了女性的不同面貌和价值。
她们的形象不仅是故事情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现实中的女性形象的一种思考和表达。
正是由于这些多样性的女性形象,西游记才得以成为一部闻名世界的经典之作。
《西游记》女性形象透视内容提要《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涉及人、神、妖三域,尽管神与妖形象特殊,异于常人,但经过人格化,她们一样有着人的性情,特别是女性的性情,所以与人一道构建丰富多元的女性形象世界,为后人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也对我们认识女性,评判两性社会予以有益的材料依托。
关键词女性形象,人格化,女性美,礼教,命运《西游记》作为四大奇书之一,虽是一部神魔小说,但就其在女性刻画方面的创作而言,也“时记人们变异,亦微有借鉴寓焉”。
[1]〈P3)它给我们展示出封建社会的一斑——不同影象的女性万花筒。
与《水浒传》《三国演义》在女性刻画方面相比,《西游记》可谓丰富多彩,凡夫俗子,神女雌妖,不一而足,而另一部奇书《金瓶梅》更可谓女人的世界。
在这方面,跻身中国四大名著的作为在民间影响广泛的奇书中最为人熟知的《西游记》,能为我们了解封建社会特别是明清之际世人眼中的女性观提供范本和对现今若干女性问题进行思考的平台。
一.丰富的女性形象谭正璧先生说:“女性是给予文学家以艺术的情绪与环境的唯一人物,文学里没有女性的表现也绝不成为伟大的文学作品。
”[2](P21)《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如片片迷人的风景,云蒸霞蔚,为《西游记》建构起一道亮丽的文化长廊。
(一)多姿之女妖《西游记》中的女性分为妖、神、人三类。
就女妖而言,作者写到了十余位(群),她们大都美若天仙。
如二十七回描写白骨精“翠袖轻摇笼玉笋,香裙斜拽显金莲汗流粉面花含露,尘拂蛾眉柳带烟。
”第六十四回的杏仙,“青姿妆翡翠,丹脸赛胭脂。
星眼光还彩,蛾眉秀又齐……妖娆娇似天台女,不亚当年俏妲己。
”再如所谓的地涌夫人,更是出众,“一对金莲刚半折,十指如同春笋发。
团团粉面若银盆,朱唇一似樱桃滑”,甚至“月里嫦娥还喜恰。
”美则美矣,同是妖类,各自性情绝不相同,若论奸诈狡猾,首推白骨夫人,凶狠撒泼则有蝎子精,老鼠精虚情假意,而杏仙则温和貌美又有才,简直有些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了。
妖精,不精者不灵,善于变化能使手段是女妖们妖魔性的表现。
浅议《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作者:李如玉来源:《丝绸之路》2017年第10期[摘要]《西游记》作为神怪小说的优秀代表作,以生动的形象、奇幻的境界、诙谐的笔调赢得历代读者的喜爱。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不尽属人类,大致可分为女人、女妖、女仙三种类型,这三种女性类型可视为现实生活中良家妇女、荡妇和贞女的象征。
通过对这三类女性形象的研究可发现作者男尊女卑、女色误人等较为传统的女性观。
[关键词]《西游记》;女性形象;女性观[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0-0045-02一、美丽而软弱的女人中国自古有“红颜薄命”的说法。
《西游记》中为数不多的凡间女人形象,大多美丽而软弱,是“红颜薄命”最好的注脚。
唐僧的生母殷温娇出身高贵,乃丞相家的小姐,抛绣球选中新科状元陈光蕊为如意郎君,郎才女貌,本该安享幸福生活。
不料,却因为自己的美丽使丈夫遭遇杀身之祸。
小说中写道:那刘洪睁眼看见殷小姐面如满月,眼似秋波,樱桃小口,绿柳蛮腰,真个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陡起狼心,遂与李彪设计,将船撑至没人烟处,候至夜静三更,先将家僮杀死,次将光蕊打死,把尸首都推在水里去了。
小姐见他打死了丈夫,也便将身赴水。
刘洪一把抱住道:“你若从我,万事皆休!若不从时,一刀两断!”那小姐寻思无计。
只得权时应承,顺了刘洪。
因为美丽而丧夫弃子、屈身事贼,直至18年后儿子成人才得脱离苦海,殷小姐的不幸正在于生为女人的美丽而软弱。
与殷小姐遭遇类似的还有高老庄小姐高翠兰、宝象国公主百花羞、朱紫国王后金圣宫,她们都因为美丽而被男性妖魔(猪八戒取经之前应该视为妖魔)占有或控制,时间长达3年或13年,直到男性英雄孙悟空的出现,才得到解救。
可见女人的命运其实是掌握在男性手中的。
她们被邪恶的男性占有,又被正义的男性解救。
面对邪恶,她们除了屈从别无选择,只能在冥冥中等待救世主的来临。
天竺国公主稍有不同,她是被女妖玉兔精李代桃僵,抛到荒山孤寺,失去公主的地位,但她同样也要靠男性英雄来解除自己的不幸。
浅析《西游记》中的女性临沂大学山东临沂 276000从《西游记》中看国传统女性的标签,她们虽然大多数看似如出一辙,这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不管是神还是人,或者是妖,都带有极强的人性特点,从她们身上我们也能看出作者的反传统倾向。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也是其中的一大亮点,这些标签化的人物,主要分为正派和反派。
而其中分量最重的便是“反派”们,她们虽然大多数看似如出一辙:长得年轻貌美但却只钟情于唐僧,只想和他成亲没想吃他的唐僧肉。
但其实她们也各有特色,所以只是单纯的将她们视作“陪衬”,着实可惜。
一、善良观音菩萨,佛教尊者之一,身居南海。
出现的比较早,而且也是全程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位。
作品中虽然未对其作过多的介绍,但是在情节推进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观音菩萨先是受邀参加蟠桃会,进而第一次见到了大闹天宫的孙悟空。
后来又受佛祖之命前往大唐寻找取经人,并为其找寻徒弟。
其中有一段描写:观音与木吒初到大唐国时,竟然都没有庙宇可以容身,与土地公一同暂住在城隍庙。
这便使得人们心中那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凡人不可靠近的观音菩萨走下神坛。
不再是那冷冰冰的神像,而是能救人于苦海,能解人之难的菩萨。
后来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路上菩萨也是多次出手相援,数次为之收拾残局。
先是收伏黑熊怪,后又救活人参树,可谓是真善美的化身。
二、牺牲品李翠莲:是刘全之妻,家庭富足,夫妇恩爱。
但却因为丈夫误会自己,便自缢以证清白。
这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李翠莲只是在门首拔金钗斋僧,就被认为是不守妇道,因此丧命。
仅仅是因为一件小事,就悄无声息的结束自己的生命,留下丈夫子女,彻夜悲啼。
这是一个幸福家庭的悲剧,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相信在那个时代,还有许多个这样的女性,在人们没有关注到的地方,默默承受着压力,她们渴望被关注,被尊重。
文中最终刘全为唐皇下冥界献瓜,感动阎王,令其妻还阳,夫妻团聚。
但这毕竟只是作者美好的期望而已,伉俪情深固然让人向往更值得赞美,但这样超越生死的爱情,的确少之又少。
美丽与哀愁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美丽与哀愁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丰富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人物形象一直吸引着读者的关注。
在整个故事中,女性形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或娇美可人,或聪慧伶俐,或阴险狡诈,或仙风道骨,既美丽又哀愁。
本文将以《西游记》中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为例,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她们的特点与作用。
一、白骨精白骨精是《西游记》中最为知名的女性形象之一,她本是妖魔鬼怪,却在后来的故事中对唐僧及其团队表示悔过,并最终成为善良的女妖精。
她的形象展示了美丽与哀愁的结合。
白骨精以其美丽的容貌和动人的挚爱令人感到惋惜,同时也让人思考人性的复杂与变幻。
二、女儿国国王在去取经的路上,唐僧和他的徒弟们来到了女儿国。
女儿国国王以其美貌和聪明才智吸引了唐僧的注意,并用聪明才智帮助唐僧战胜了其他妖魔。
女儿国国王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形象颠覆了传统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她展现了女性拥有的力量与智慧,使得女性形象在整个故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罗刹女罗刹女是一位出身名门之家、有着仙人之称的女子,她的美丽迷人让众多男子向往,并引发了一系列争斗。
罗刹女以她的美丽与哀愁,以及她的命运曲折离奇,展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辜与无奈。
她周旋于各种复杂的情感关系当中,最终以牺牲自己的幸福来换取他人的平安与幸福。
四、蜘蛛精蜘蛛精是《西游记》中的一个妖怪形象,以其美丽与哀愁,让人既无法抗拒又心生怜惜。
她以迷人的姿态引诱唐僧,试图迷惑他们并加以利用。
蜘蛛精的形象引发了对美丽与欺骗之间的矛盾的思考,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综上所述,《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既美丽又哀愁,她们以不同的角色和命运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斗争。
她们有的坚持善良正直,有的用智慧勇气战胜妖魔,有的为了他人的幸福不顾自己的命运,有的利用自己的美貌所带来的力量。
她们的形象不断地问询着读者对于女性形象的认知与刷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女性地位的关注与思考。
论文题目《西游记》中女性形象研究论文作者:金海祺准考证号: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指导老师:主考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内容摘要:关于《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这一问题长期以来都未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直到近几年才有学者开始向这个方向进行研究,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因此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这一问题被关注以来,文章也在不断的推出,据笔者粗略检索,学术著作中涉及到的女性形象研究的有《趣说西游人物》,相关硕士论文2篇,期刊论文30篇。
总结起来,对观世音、西梁女王和部分女妖的研究较多,而对其他女性的研究则比较片面笼统。
笔者力图从文本出发,参照《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杨景贤杂居《西游记》等书中记载的女性形象,对《西游记》中的女性人物形象的嬗变做透彻分析,对于女性形象整体和个体以及其审美特征的研究,能让我们廓清在《西游记》中女性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在中国小说不同发展时期中,女性形象演进的发展轨迹,探究《西游记》中女性形象在小说发展史中的影响,对于更全面地认识女性形象发展和当时社会发展的关系有很大裨益。
关键词:《西游记》、女性形象、分类、特征正文:一、《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分类(一)神仙女性形象1.神仙女性的冰火两重天《西游记》中所写的女神形象,具有整齐划一的风格,那就是严格的遵守天宫和如来的法旨,可以把她们分为两类:一类即以以慈悲和热心的观世音菩萨为代表的热面热心或冷面热心的神仙,另一类就是与之相对的王母娘娘为代表的冷面冷心神仙,王母领导的众仙子都是十分遵守天规的,也因而加深了王母娘娘给人的严肃感。
就是这在情感上一冷一热的对比十分明显,孙行者、猪八戒、沙和尚都是因在王母的寿宴上犯了错而受到及严厉惩罚,被贬下凡后都是在观世音菩萨的点化下再度得到修成正果的机会,同时还有诸如黎山老母、文殊菩萨等的女神仙,也都在取经路上前来助力。
2.坠入凡间的精灵《西游记》中仙女变作凡女的共有3人,一个原为天宫仕香玉女转世的百花羞公主,一个原为蟾宫中之素娥转世的天竺国公主,还有一个就是嫉恨素娥为报仇而幻化为天竺国公主的月宫玉兔。
《西游记》中三类女性形象分析文/ 李君兰明代中后期,由于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市民队伍的壮大,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后,《西游记》逐渐被广大人民接受。
《西游记》最早感受时代剧变前的气息,因而在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上有异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西游记》为我们塑造了丰富的女性形象,为我们了解女性提供了平台。
如果说对人的解放首先是对女人的解放,那么,要想理解人,首先要了解女人。
经过对《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整合,女性可以分为无情无欲的女神,他们是理想中的女性,是楷模的代表,有情有欲但能理性对待的世俗女性,她们生活在传统贞洁观念的束缚下,完全不能控制自己欲望的女妖,她们被视为祸水,警戒男士望而远之。
●一、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20世界西方最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很多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曾将他与马克思、爱因斯坦一起看作现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经典理论也为我们研究《西游记》中的女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重人格结构。
所谓“本我”就是遗传下来的动物的本能,是一种原始动力机制,是个性中与身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
它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基本由欲望组成,它的目标是毫不掩饰的满足身体本身的欲望,“本我”过程是潜意识的、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它无条件地按照“快乐原则”行动。
弗洛伊德把“本我”看作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及出生后的被压抑的欲望。
“超我”是代表一种对本我的道德限制,即良心、理性等,它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是个性结构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系统,它充满了清规戒律。
“超我”使“自我”摆脱“本我”的纠缠,规定着道德的标准,按照社会规范和要求活动,其行为准则是“道德标准”。
“自我”,代表理性和机智,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内涵,是意识的主体结构部分,它既要满足本我的要求,又要使之符合现实。
在现实原则中感受情感。
●二、三类女性形象分析●《西游记》中的女性的确数量不少,从本质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女神,她们清心寡欲、爱好和平、在唐僧取经路上给了很多帮助,是当时社会中的理想女性形象。
一类是世俗女性,她们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她们有常人的七情六欲,但不能放纵自己的情感。
否则,就要受到当时社会的谴责和封建礼教的枷锁。
还有一类是女妖,她们对自己的欲望不加节制,任由其膨胀,她们热烈的追求唐僧,给唐僧的取经之路造成了很多阻碍,她们最终自食恶果。
在分析这三类女性形象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与弗洛伊德的三重格理论相稳合。
(一)具有超我人格女神形象《西游记》中的女神形象非常多,比如七衣仙女、王母、观音、嫦娥、太阴、风婆电母、毗蓝婆、四圣(黎山老母,观音,文殊和普贤)所化母女等,有十几个,她们多是一些有着菩萨心肠的仙佛,清心寡欲,她们总是救唐僧师徒于危难之际,对于唐僧师徒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
也正应为如此,作为女神的女性,是整个人类崇拜的偶像。
作者将这些女性塑造的完美高大,代表了作者心目中超我的女性形象,这类女性被当时社会认可,被人们推崇。
是当时社会世俗女性学习的楷模。
对于小说中的其他女神,作者只是轻描淡写,我们对其印象也不深刻,着墨较多的女性是观音、嫦娥等几位女性,因为是作者着力塑造的超我形象,所以她们的欲望我们很难看到。
观音是全书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一个女神形象,在小说的第八回中这样提到:“缨络垂珠翠,香环结宝明。
乌云巧迭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
碧玉纽,素罗袍,祥光笼罩;锦绒裙,金落索,瑞气遮迎。
眉如小月,眼似双星。
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杨岁岁青。
” 这些描写给人一种端庄、华丽的感觉,也给人一种美而不俗的视觉享受。
观音不仅有着熠熠夺目的外表,给人一种脱俗的感觉,而且她还有着超人的本领。
可以说,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每次遇到困难,都是观音出手相助,就连如来佛祖也大加赞扬:“别个是也去不得,须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
” 她对唐僧的要求是不图回报,完全没有掺杂任何个人欲望。
观音是作者对世俗女性净化后的产物,她美丽、圣洁,没有了世俗女性的七情六欲,是一个完美女性形象的代表,达到了“超我”的境界。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观音不仅有着端庄的外表,高超的本领,而且她也有人性化的一面,在作品中,她的形象具体可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女性形象。
小说的四十九回有这样的一段描述:“远观救苦尊,盘坐衬残箬。
懒散怕梳妆,容颜多绰约。
散挽一窝丝,未曾戴缨络。
不挂素蓝袍,贴身小袄缚,漫腰束锦裙,赤了一双脚。
披肩绣带无,精光两臂膊。
玉手执钢刀,正把竹皮削。
”这是对还没来得及化妆的观音的形容,与以前观音的端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她见客的时候居然也是赤裸着双脚,露出了两只胳膊,从这里看出观音的身上也有女性化的一面。
在孙悟空的面前,有几次观音的形象被笼罩上了世俗女性的影子,不再是我们心中的高高在上的女神,她充满了人间女性的色彩。
在小说四十二回:当她听孙悟空说有人变换成她的模样时,她竟然“心中大怒道:“那泼妖敢变我的模样!’恨了一声,将手中宝珠净瓶往海心里一掼” ,由此可见,菩萨也有生气的时候,她也有喜怒哀乐,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物形象。
更有一些语言,彻底颠覆了观音的女神形象,再看四十二回她和孙悟空的对话:你见我这龙女貌美,净瓶又是个宝物,你假若骗了去,却那有工夫又来寻你?你须是留些什么东西作当,你便一毛也不拔,教我这善财也难舍。
这些话,充满了调侃的意味,她不仅在夸耀自己的美貌,而且好像和孙悟空作起了交易,一点神仙的样子也没有。
作者完全把她的形象写的富有人性化意味。
作者对观音形象的刻画,已经打破了世俗观念的局限,淡化了对神性的描写,更加注重描写人性美。
我们可以了解到,小说中的观音不仅有着端庄的外表,高超的本领,还是一个具体实在的女性形象,完全符合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理想女性的化身,也因为如此,她们的形象才更加符合弗洛伊德的超我人格理论,是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的代表。
(二)具有自我人格世俗女性形象在小说《西游记》中,世俗女性主要有女儿国国王、温娇、百花羞、金圣宫娘娘、天竺国公主等,她们都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是世间女性形象的代表。
她们对爱情有着强烈的欲望,她们最后都用理智战胜了激情,是自我的典型代表。
女儿国国王对唐僧可谓一见钟情,她有倾国倾城的美貌,又有整个江山,她愿意用她的所有,换取唐僧的真心,愿意纳唐僧为王,自己做王后。
这种做法足以见得她对情欲的渴望,她把爱情看的比江山、金钱和地位都重要,她大胆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让人惊叹。
看小说的五十四回:女王闻满心欢喜,对众文武道:“寡人以一国之富,愿招玉帝为王,我愿为后,与他阴阳配合,生子生孙,永传帝业,却不是今日之喜兆也?”众女官拜舞称扬,无不欢悦。
女王看到那心欢意美之外,不觉淫淫汲汲,爱欲恣恣,展放樱桃小口,呼道:“大唐玉帝,还不来占凤乘鸾也?”只见那女王走近前来,一把扯住三藏,俏语娇声,叫道:“御弟哥哥,请上龙车,和我上金銮宝殿,匹配夫妇去来。
”这些表述,无不体现了国王对情欲的大胆追求,她用她的理智战胜了欲望,在实在不行的情况下,她放下了自己的欲望。
相对于女儿国国王来说,小说对唐僧的刻画让人觉得不尽人意。
他过分压制自己的欲望,显得苍白无力。
小说以国王的失败而告终,其实是对女性自作多情的一种嘲弄。
这里,体现了欲望和清规戒律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这种情况下,人的情欲只能让步,说明了封建社会对人的自然欲望有着很深的压制作用。
小说同样还讲到两位女性,唐僧的母亲满堂娇和百花羞公主,她们也受到了封建礼教的约束,最后都成了当时社会的牺牲品。
满堂娇又叫温娇,是一个丞相的女儿,她用抛绣球的方式和陈光蕊结为夫妻,结婚不久,两个人坐船去江洲付任,船夫贪图美色,杀害陈光蕊,强占温娇为妻,当时温娇已经怀有身孕,为了给陈家保留香火,她委曲求全,生下了唐僧,但不被刘洪允许,温娇只好把孩子放在江中,最后是一位长老救了小孩的性命。
陈光蕊,也因为曾救过龙王一命而复活。
十八年后,全家人团聚了。
本来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是由于社会道德的约束,她不得不放下自己和家人生活的愿望,从容自尽。
作者安排温娇的结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贞操观念深入人心。
虽然她的高尚品质让人称赞:她为了给丈夫报仇,为了给陈家延续香火,忍受着奇耻大辱,身心受尽了折磨和摧残,她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和一个贤良的妻子,但是在社会道德的约束下,她没办法原谅自己的过失,从容自尽是当时社会女性自我意识的表现。
温娇用死来获得心灵上的解脱,而百花羞则是活着赎罪。
百花羞本是宝象国公主,和奎木狼私通生下两个孩子,她们做了十几年的夫妻也很恩爱,但就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仍然想回宝象国,以至于最后出卖了丈夫。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此非我儿以盛衰改节,皆因出乎不得已,何得为耻?”这是殷丞相的话,可见封建传统道德对人的摧残之深。
无论是女儿国国王对情欲的大胆追求,还是温娇从容自尽,乃至百花羞苟活于世,都表现了女性追求自然欲望和当时社会传统观念之间的矛盾,她们都是自我的载体。
(三)具有本我人格女妖形象《西游记》中的女妖是女性形象体系中极为独特的一个群体,根据统计,和唐僧师徒有直接冲突的女妖有:蝎子精、蜘蛛精、老鼠精、玉兔精、白骨精、白面狐狸、铁扇公主、玉面狐狸、杏仙、九尾狐。
从外貌上看,她们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论本领,她们独占一方,武艺出众。
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把这些女妖分为两类:一类是用美貌来诱惑唐僧,比如蝎子精、蜘蛛精、老鼠精。
还有一类是想吃唐僧肉来追求长生不老,比如白骨精。
她们有着无止境的色欲和食欲,并且没有理性的限制,按照原始的快乐原则行事,是本我的代表。
在小说《西游记》中,蝎子精对唐僧的追求是明目张胆、蛮横霸道的,她不管唐僧有没有同意,就要和她强行结婚,有时候也用甜言蜜语来挑逗唐僧,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第五十五回,蝎子精一看见风流倜傥的唐僧就说了这么一句话:“常言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且和你作回夫妻儿,耍子去也”。
树精杏仙为了得到唐僧低声细语的说道:“客莫者,趁此良宵,不耍子待要怎的?人生光景,能有几何?” 把女妖展现在我们面前,把其色欲表现的淋漓尽致。
还有一个事例就是馅空山无底洞金笔白毛老鼠精的故事,她为了和唐僧相配,她用尽了脑汁,先是假扮落难女子跟随唐僧师徒,然后趁机将唐僧摄入无底洞,她不管唐僧的拒绝,对唐僧体贴入微的说:“夙世前缘系赤绳,鱼水相合两意浓,不料鸳鸯今拆散,何期鸾凤又西东!蓝桥水涨难求事。
佛庙烟沉嘉会空,着意一场今又别,何年与你再重逢。
” 这种赤裸裸的表白,体现了女性人格中自我满足的本我。
这些女妖各个都使出看家本领,无需世俗的三媒六证,为了和唐僧结合完全无视世俗女性应该恪守的封建道德观念,成为了原始色欲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