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手术中的脊柱稳定性重建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238.30 KB
- 文档页数:2
神经外科学(医学高级):椎管内肿瘤考点(题库版)1、单选?女性,48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疼痛,咳嗽、喷嚏时诱发,夜间及平卧时明显,未给予特殊治疗。
3个月前出现左侧肢体无力,逐渐向上发展。
查体:胸8平面以下感觉减退(江南博哥),左下肢肌力Ⅲ级,其他无异常。
最具诊断价值的检查方法为()A.脑脊液检查B.脊柱X线平片C.MRID.脊髓造影E.CT平扫正确答案:C2、填空题由于肿瘤进行性压迫而损害脊髓和神经根,椎管内肿瘤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刺激期、脊髓部分受压期、脊髓瘫痪期3、单选椎管内肿瘤最常发生于()A.颈段B.胸段C.腰段D.骶尾段E.圆锥马尾正确答案:B4、单选对脊髓的描述正确的是()A.直接被软脊膜包裹B.由灰质、白质组成C.直接被脑脊液包裹D.终丝由神经纤维组成E.直接被蛛网膜包裹正确答案:A5、单选楔束传导()A.温度觉B.痛觉C.味觉D.精细触觉E.轻微触觉正确答案:D6、单选对脊髓外形的描述正确的是()A.腰骶膨大不明显B.前正中裂浅C.前后正中的纵沟将脊髓分为对称的左、右两半D.脊神经前、后支分别附于前、后外侧沟E.前外侧沟明显,后外侧沟不易分辨正确答案:C7、单选硬脊膜外隙位于()A.蛛网膜与硬膜之间B.硬脊膜与椎管内骨膜之间C.脊髓圆锥周围D.软脑膜周围E.硬脑膜与颅骨之间正确答案:B8、判断题椎管内肿瘤主要病理类型有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及脂肪瘤。
() 正确答案:错9、单选关于椎动脉的叙述,哪个正确()A.穿第6~1颈椎横突孔B.起自腋动脉第1段C.经椎间孔入颅D.主要营养脊髓、小脑、间脑、脑干和大脑后1/3E.主要营养脑干、小脑和大脑前2/3正确答案:A10、判断题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是诊断椎管内肿瘤的重要依据之一。
()正确答案:对11、单选薄束()A.与同侧下肢本体觉传导有关B.传导同侧下肢浅感觉C.传导对侧下肢精细触觉D.仅存在于中胸脊髓节段以上E.上行至楔束核换元正确答案:A12、判断题椎管内肿瘤可发生于自颈髓至马尾的任何节段,其中腰椎最多。
2021年02月第18卷第1期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O rthopaedic B iomechanics M aterials A nd C linical S tudy.95.doi:10.3969/j.issn.1672-5972.2021.01.023文章编号:swgk2020-01-00007胸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复发的再手术治疗(1例报告)张兴国1邱峰2张贤I*脊柱哑铃形肿瘤是指椎管肿瘤经椎间孔向椎管外体腔长入,文献报道其占椎管内肿瘤的5.1%〜14.2%叫以神经鞘瘤最为多见。
胸椎管哑铃形肿瘤因其椎管外肿瘤可能突入胸腔并波及肺脏、纵隔、主动脉等结构,手术治疗较为困难,易造成神经或邻近脏器的损伤。
若术中肿瘤分离不彻底,存在一定的复发率,一般为17%〜37%叫对于肿瘤复发者,应再次行手术治疗,但由于手术部位粘连及瘢痕、结构不清等因素加大了再次手术难度[3]0笔者于2018年7月收治T1例胸椎管哑铃形神经鞘瘤术后复发的患者,再次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临床疗效可,现报道如下。
1病例资料患者,女,76岁。
因“双下肢麻木无力2年余,加重2周”于2014年9月入院。
查体:意识清楚,双下肢肌张力略增高,右下肢肌力4级,双下肢膝、跟腱腱反射亢进,胸骨角平面以下皮肤痛觉减退,鞍区皮肤感觉减退,腹壁反射未引出,双侧病理征阴性,无括约肌功能障碍。
MRI示Tg右侧椎间孔区、椎管内及右侧后纵隔区见类哑铃形肿块影压迫脊髓,约65mmx70mmx62mm,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见图1A、B)。
全麻下行后路耳肿瘤切除、椎管减压术,右侧胸腔内占位未予处理,病理报告为神经鞘瘤。
术后4周出院时痛觉基本正常,鞍区皮肤感觉基本正常,随访期间患者日常活动行走正常。
2018年7月再次因“双下肢麻木无力”入院。
查体:双下肢肌力2〜3级,胸骨角平面以下皮肤浅感觉稍减退,鞍区皮肤感觉稍减退,病理征阳性。
MRI示T2/3右侧椎间孔区、椎管内及右侧后纵隔区见一哑铃形肿块影,大小约65mmx85mmx67mm,病灶内信号不均,呈T1低信号、T2高混杂信号,相应层面胸髓受压移位,髓内见斑片样异常信号,呈T1等信号、T2稍高信号,T2椎体骨质侵蚀(见图1C-F)。
外科主治医师-神经外科-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脊柱和脊髓疾病[单选题]1.脊髓髓外硬膜下病变最常见的是A.蛛网膜囊肿B.脊髓动脉瘤C.神经鞘瘤D.脊髓动静脉畸形E.转移(江南博哥)瘤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髓外硬膜下肿瘤以神经鞘瘤最为多见,蛛网膜囊肿、脊髓动静脉畸形及动脉瘤临床少见,转移瘤以硬膜外多见。
[单选题]2.髓外肿瘤与髓内肿瘤相比,具有下列哪项特点A.好发于颈、胸段脊髓B.感觉分离在早期出现C.病史中感觉障碍平面有由下向上升的倾向D.早期出现膀胱和直肠控制障碍E.肌肉萎缩比髓内肿瘤常见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备选答案中除C外,均是髓内肿瘤的特点。
[单选题]3.有关脊髓空洞症的临床表现特点,下列错误的是?A.节段性分离性障碍B.常伴有Chiari畸形C.一侧或两侧鱼际肌、骨间肌萎缩D.可出现Charcot关节E.常呈急性发病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脊髓空洞症慢性起病,逐渐加重。
[单选题]4.关于脊髓髓内肿瘤的特点,下列正确的是A.多为神经鞘瘤B.多为室管膜瘤C.多有感觉障碍自上向下发展的特点D.如是脂肪瘤,可全切除E.儿童以先天性肿瘤多见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脊髓髓内肿瘤以室管膜瘤常见,其次为星形细胞瘤,其他肿瘤包括血管网织细胞瘤、海绵状血管瘤、脂肪瘤、转移癌和结核球,少见占位病变有囊虫、黑色素瘤等。
[单选题]5.椎管内肿瘤刺激期的特征性表现是A.夜间痛或平卧痛B.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C.触觉及深感觉减退D.括约肌功能障碍E.皮肤营养不良正确答案:A[单选题]6.椎管内肿瘤最常发生于A.颈段B.胸段C.腰段D.骶尾段E.圆锥马尾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椎管内肿瘤约半数发生于胸段。
[单选题]7.脊髓血管畸形中最为主要的病理类型为A.海绵状血管瘤B.动静脉瘘C.异常血管网形成D.动静脉畸形E.动脉瘤样扩张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脊髓血管畸形中最主要的类型为动静脉畸形,其次为海绵状血管瘤。
[单选题]8.关于脊髓髓内肿瘤,下述哪项是最正确的A.多为神经鞘瘤B.多为胶质瘤C.多有感觉障碍自上向下发展的特点D.如系脂肪瘤,可全切除E.儿童以先天性肿瘤多见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临床资料表明,髓内肿瘤以胶质瘤最为多见。
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手术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评价樊宇耕; 米良; 寇欣; 杜宏瑞; 白小飞; 杨海贵【期刊名称】《《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年(卷),期】2019(017)003【总页数】5页(P38-41,52)【关键词】椎管肿瘤; 脊柱; 显微手术; 内固定术(非MeSH词)【作者】樊宇耕; 米良; 寇欣; 杜宏瑞; 白小飞; 杨海贵【作者单位】延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陕西延安7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椎管肿瘤,通过椎间孔生长累及椎管内外,常呈“哑铃”状结构,约占椎管肿瘤的15%~38%[1-2]。
其多数为良性肿瘤,以神经鞘瘤多见,可发生于脊柱椎管内各个部位,以颈段椎管好发。
其临床症状主要以神经根和(或)脊髓受压后出现疼痛、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和括约肌功能障碍。
此外,约有35%~50%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可引起椎体骨质结构的破坏[3]。
近年来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进步,手术完整切除仍是目前治疗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最有效方法,同时利用脊柱内固定技术有效维持术后脊柱的稳定性也逐渐被重视。
延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期间,经全麻后正中入路显微镜下手术治疗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16例,随访观察手术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6例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见表1),其中男7例,女9例,年龄15~69(44.2±20.6)岁,病程1~36(P50=10.5)个月;术后随访时间3~24(P50=16.5)个月。
临床表现:1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肢体或躯体感觉异常14例,其中神经根刺激性疼痛10例,肢体麻木12例,感觉减退或消失12例,下肢运动障碍伴有肌力减退8例,大小便功能障碍2例。
术前查体按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观察指标,感觉评分(180.25±78.75)分、运动评分(82.35±28.75)分。
《伤椎置钉与伤椎磷酸钙强化结合经皮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比较》篇一一、引言胸腰椎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脊柱损伤,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伤椎置钉与伤椎磷酸钙强化结合经皮短节段固定治疗技术逐渐成为临床上的重要治疗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这两种治疗方法在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比较。
二、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伤椎置钉是一种常见的脊柱骨折固定技术,通过在受伤的椎骨内植入金属钉,以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和骨折的复位。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便等优点,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骨折愈合。
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和手术操作的复杂性,术后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钉棒松动、移位等。
三、伤椎磷酸钙强化结合经皮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伤椎磷酸钙强化结合经皮短节段固定治疗是一种新型的脊柱骨折治疗方法。
该方法通过在伤椎处进行磷酸钙强化,以提高骨质的稳定性,再结合经皮短节段固定技术,以实现骨折的精确复位和固定。
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能够有效地促进骨折愈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比较1. 治疗效果:伤椎置钉和伤椎磷酸钙强化结合经皮短节段固定治疗在胸腰椎骨折的治疗中均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然而,磷酸钙强化结合经皮短节段固定治疗在促进骨折愈合、减轻患者痛苦方面可能更具优势。
2. 手术时间与恢复:伤椎置钉手术操作相对简便,手术时间较短。
而磷酸钙强化结合经皮短节段固定治疗虽然手术时间较长,但术后恢复较快,患者可以更早地进行康复训练。
3. 并发症:伤椎置钉治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钉棒松动、移位等。
而磷酸钙强化结合经皮短节段固定治疗由于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
五、结论综上所述,伤椎置钉与伤椎磷酸钙强化结合经皮短节段固定治疗在胸腰椎骨折中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然而,磷酸钙强化结合经皮短节段固定治疗在促进骨折愈合、减轻患者痛苦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可能更具优势。
因此,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条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6种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你get了吗?脊柱肿瘤相对少见,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5-10%,其中70-80% 为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
脊膜瘤和神经鞘瘤是常见的 2 种髓外硬膜下肿瘤,但是哪一种最为常见现在仍然存在争议。
其他的髓外硬膜下肿瘤比如:神经纤维瘤、粘液乳头型室管膜瘤、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周细胞瘤、副节瘤、黑色素性神经鞘瘤、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软脑膜转移瘤,虽然这些肿瘤比较少见,但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为临床和外科治疗提供重要的信息。
No.1脊膜瘤最常见的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之一,起源于蛛网膜颗粒上皮细胞成人女性好发,WHO I 级常见,最常见病理类型为:上皮型、纤维型和过度型儿童或者青少年怀疑脊膜瘤要想到神经纤维瘤病II 型的可能性,预后更差随着 WHO 级别的升高,基因突变的数量也随之增加80% 位于胸椎管内、15% 位于颈椎管内、5% 位于腰椎管内MR:T1WI 呈等信号,T2WI 呈稍高、等及稍低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可见「脊膜尾征」但不特异。
「银杏叶征」是脊膜瘤较特异的影像学特征,是由于位于脊髓外侧或腹外侧的脊膜瘤被韧带分为前后 2 份。
脊膜瘤钙化不常见(1-5%),但由于与邻近脊髓、神经和硬脊膜的明显粘连,可能会增加手术风险;这种粘连被认为是由蛛网膜颗粒细胞化生引起,导致纤维化增加,并导致蛛网膜手术平面的破坏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脊膜瘤,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脊髓受压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脊膜瘤,T2WI呈低信号,脊髓受压,术中表现为坚硬的白色肿块,病理图片中心为同心圆形钙化,骨针代表化生骨(S)银杏叶征No.2神经鞘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鞘瘤的 29%,由雪旺细胞构成单发最常见;多发需要考虑到神经纤维瘤病 II 型的可能性40-60 岁最常见,无明显性别差异位于脊髓内罕见,颈髓占 63%,男性好发典型的神经鞘瘤由致密区(Antoni A 区)和疏松区(Antoni B 区)构成,其中致密区瘤细胞呈梭形或者卵圆形,细胞排列较致密;疏松区细胞呈梭形或星芒状,排列疏松MRI 表现取决于致密区和疏松区的比例。
什么叫做脊柱稳定性Write等(1987)最先提出脊柱稳定性的概念,认为在生理条件下脊柱各结构能够维持其相互间的正常位置关系,不会引起脊髓或者脊神经根的压迫和损害,称为“临床稳定”,而当脊柱丧失这一功能时,叫作“临床不稳定”。
影响脊柱稳定性的因素包括四大类:结构性稳定器—椎体的形状与大小,关节面的形状、大小与方向;动力性稳定器—韧带、纤维环、关节面软骨;流体力学稳定器—髓核的膨胀度;随意性稳定器—整体运动肌和局部稳定肌。
以上四种因素的病理改变都可导致脊柱稳定性的下降,如脊柱骨折导致结构性稳定器的破坏,腰部急性扭伤导致动力性稳定器的损坏,随着年龄增长、髓核的膨胀度逐渐下降,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肌肉功能下降。
对于结构性稳定器、动力性稳定器、流体力学稳定器的问题,临床一般采取保守治疗如卧床、矫形器保护、药物、牵引、理疗等方法,对于随意性稳定器的功能障碍,则采取运动治疗技术。
Panjabi于1992年提出了保持脊柱稳定性“三亚系模型”:被动亚系、主动亚系和神经控制亚系。
三亚系间的相互关系?被动亚系主要由椎体、小关节突和关节囊、韧带等成分组成。
躯干前屈过程中,后纵韧带、小关节突及其关节囊和椎间盘是主要的稳定性维系结构。
躯干后伸过程中,前纵韧带、纤维环前部纤维和小关节突是主要的稳定性维系结构。
水平旋转运动中脊柱的稳定性主要由椎间盘和椎骨关节突维系。
侧屈过程中脊柱稳定性的研究较少,可能与椎体间韧带作用有关。
在脊柱活动的中位区域,被动亚系还可作为本体感受器,感受椎体位置的变化,为神经控制亚系提供反馈信息。
其感受器主要位于椎间盘、韧带和关节面上。
被动亚系损伤可以增大中位区间的范围,提高对神经控制亚系活动的要求。
中位区域(Neutral Zone)是指在此脊柱活动范围内,脊柱节段活动的内部阻力较小,属于生理性活动范围的一部分,此时总内应力(活动阻力)保持最小值状态。
张力性区域(Elastic Zone)指从中位区域(NZ)到脊柱节段活动极限范围之间区域,此时脊柱节段活动会遇到较大的内部阻力。
脊柱转移瘤患者采用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的临床分析发布时间:2023-02-22T08:11:48.238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3年1期作者:黄文泽刘亮[导读] 探讨脊柱转移瘤患者采用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黄文泽刘亮△鄂东医疗集团黄石市中心医院(湖北理工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湖北黄石 435000【摘要】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患者采用骨水泥椎体成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从本院于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间收治的脊柱转移瘤患者中,随机抽选10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组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例数均为5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椎体成形术,实验组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结果:术后,实验组在V AS评分方面小于对照组,在椎体前缘高度方面高于对照组(P<0.05)。
在ODI评分方面,术后3d、术后30d、术后90d,实验组的OD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在骨水泥渗漏情况方面,实验组总发生率17.30%,对照组总发生率34.61%,统计学有意义(P<0.05)。
结论:在脊柱转移瘤的治疗中,应用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其治疗效果显著,同时,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效果更优,能有效减少骨水泥渗漏情况的发生,改善患者机体功能障碍的情况,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脊柱转移瘤;骨水泥椎体成形术;临床分析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城市化建设加快的步伐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导致我国恶性肿瘤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
在恶性肿瘤疾病中,最好发的部位就是脊柱,其中以颈椎部位、胸椎部位以及腰椎部位最为常见,而大多数原发性肿瘤,以乳腺癌、肺癌较为常见[2]。
在临床中,脊柱转移瘤患者最显著的症状表现就是疼痛,有些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会出现病理性骨折的情况,不仅会损害患者的机体健康,同时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以往的临床治疗中,主要采用保守治疗的方式,但是这种治疗方式无法有效的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非常不利于重建脊柱的稳定性[3]。
硬膜外阻滞复合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陈靖军;蒋嘉兴;赵永凯;赵向波;勾志静;韩雪萍【期刊名称】《河南医学研究》【年(卷),期】2024(33)6【摘要】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复合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元院区疼痛科收治的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手法复位组和硬膜外阻滞组,每组30例。
试验组在行硬膜外阻滞的基础上联合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手法复位组仅接受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手法,硬膜外阻滞组仅接受硬膜外阻滞。
记录3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其治疗结束后腰部疼痛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3组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VAS评分低于手法复位组和硬膜外阻滞组(P<0.05)。
3组患者经治疗后JOA评分均提高,且试验组JOA评分高于手法复位组和硬膜外硬膜外阻滞组(P<0.05)。
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可有效缓解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提高其JOA评分。
【总页数】4页(P1039-1042)【作者】陈靖军;蒋嘉兴;赵永凯;赵向波;勾志静;韩雪萍【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部【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相关文献】1.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配合浮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2.定点脊柱旋转复位法结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临床观察3.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配合浮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基于“筋骨并重”理论探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5.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手术中的脊柱稳定性重建方法发表时间:2017-10-10T15:22:11.323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14期作者:赵丛然[导读] 浅析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手术中的脊柱稳定性重建方法。
大庆龙南医院 163000摘要:目的浅析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手术中的脊柱稳定性重建方法。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2008年2月——2013年7月26例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肿瘤所在的部位采用一次性切除手术方法,对于肿瘤偏向后侧或外侧者,采用后正中入路,行全椎板切除,显露椎管内肿瘤。
对于肿瘤位于脊髓的前侧,则侧方扩大手术切除范围,显露椎管内、外的瘤体。
对于病变界限清楚的,而且尚未完整包膜的肿瘤,给予完整切除。
病变界限不清楚的,与硬膜蛛网膜粘连,则连同少许硬膜一并切除。
手术中应尽量避开脊髓较粗的滋养血管,防止损伤。
对于后柱结构破坏较多的患者,有16例患者在其肿瘤切除同时行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结果手术过程中无死亡病例发生,术后所有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对同时行固定植骨融合术未发生脊柱失稳现象。
结论髓外膜内肿瘤切除方法不仅仅局限于某种手术方法,而应根据患者肿瘤所在椎管的位置及瘤体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术后必须进行脊柱重建,这样才能真正确保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手术;脊柱稳定性重建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spinal stability reconstruction methods in spinal epidural spinal tumors of thoracolumbar spine.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method is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08 to July 2013 26 cases of thoracolumbar spinal intradural extramedullary tumor patients,will review the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and according to the location of the tumor using a one-time surgery method for tumor,partial back side or the outer side,after the middle of the road line. Laminectomy,exposure of intraspinal tumors. For the tumor located in the anterior side of the spinal cord,the lateral extension of the tumor was performed to reveal the intraspinal and external tumors. A complete excision of a tumor with clear,well-defined,and incomplete lesions. The boundary of the lesion is unclear,and the dura arachnoid adhesions are removed with a small amount of dura mater. In the operation,we should avoid the nutrient vessels of the spinal cord as far as possible to prevent the injury. For patients with more posterior column structures,16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pedicle screw rod internal fixation and bone graft fusion for tumor resection. Results no deaths occurred during the operation,and the symptoms of all patients were improved obviously. No spinal instability occurred at the same time with fixed bone graft and fusion. Conclusion extramedullary tumor resection method is not limited to a certain operation method,and should be the appropriate method to choose according to the location of tumor and tumor patients of vertebral canal size,operation must be carried out after spinal reconstruction,in order to truly ensure the treatment effect.Keywords thoracic and lumbar spinal epidural spinal surgery;spinal stability reconstruction;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其早期征象不明显,而且肿瘤部位解剖关系复杂,常常会导致难以彻底切除和脊柱的不稳,严重影响临床手术疗效。
据相关文献报道称,无论是整块切除还是分块切除,脊柱稳定性重建所依据的原则和采用的方法都是大体相同的[1]。
本文通过对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研究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手术中的脊柱稳定性重建方法。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2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6例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患者,其中男性18例(69.2%),女性8例(占30.8%)。
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40±2)岁。
病程5个月-6年不等,平均24个月。
肿瘤所发生的位置:胸段10例(占38.5%),腰段9例(占34.6%),腰骶段7例(占26.9%)。
肿瘤类型:脊膜瘤9例(占34.6%),神经纤维瘤7例(占26.9%),脂肪瘤5例(占19.3%),神经鞘膜瘤5例(占19.2%)。
1.2辅助检查26例患者中,脑脊液动力学及生化检查13例(占50%),均提示完全梗阻,26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3例有相应椎管扩大,18例有不同程度的椎体骨质增生,5例未见异常。
26例患者均行MRI检查,均能发现肿瘤部位,范围及其与脊髓周围组织的关系。
1.3治疗方法根据26例患者肿瘤所在的部位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均采用一次性切除,对于肿瘤偏向后侧或外侧者,采用后正中入路,行全椎板切除,显露椎管内肿瘤。
对于肿瘤位于脊髓的前侧,则侧方扩大手术切除范围,显露椎管内、外的瘤体。
对于病变界限清楚的,而且尚未完整包膜的肿瘤,给予完整切除。
病变界限不清楚的,与硬膜蛛网膜粘连,则连同少许硬膜一并切除。
手术中应尽量避开脊髓较粗的滋养血管,防止损伤。
对于后柱结构破坏较多的患者,有16例患者在其肿瘤切除同时行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其中胸椎9例,胸腰椎4例,腰椎3例。
2结果26例患者中,行肿瘤全切术22例,部分切除术4例。
全椎板切除15例。
手术过程中,患者无死亡发生。
术后对患者跟踪随访1-2年。
术后所有患者症状明显改善,17例患者感觉无疼痛、肌力逐步恢复正常,病理反射消失,大小便功能恢复正常水平。
16例行固定植骨融合术的患者未发生脊柱失稳现象。
3讨论研究发现,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各种切除方法均各有利弊。
因此,许多学者认为对于髓外膜内肿瘤切除方法不仅仅局限于某种手术方法,而应根据患者肿瘤所在椎管的位置及瘤体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但是无论采用哪一种手术方式,均需以不加重脊髓损伤同时尽可能彻底切除肿瘤为基本出发点,与此同时必须对椎管结构破坏后的脊柱进行重建术。
据有关文献研究表明,早期在进行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切除手术后而未进行脊柱稳定性重建,在复查时,发现多数患者出现椎间不稳[2-3]。
脊柱稳定性重建绝大多数是采用椎弓根螺钉系统进行固定,并在横突间作植骨融合[4]。
这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治疗方法,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暴露方便和固定确切等优点,而且固定的节段较少,这样确保了脊柱的活动度可以很好的保留,患者术后可以早下床活动,大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但是脊柱内固定器械的应用不能代替植骨,所以只有良好的植骨融合才能取得脊柱的最终的稳定[5]。
本组26例治疗患者中,行内固定的均进行植骨,在随后跟踪访问中发现植骨均达到了早期融合,对于保持胸腰椎的髓外膜内肿瘤患者的术后的脊柱稳定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1]初同伟,张莹,刘玉刚,等.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在胸腰椎肿瘤中的应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5):442-444.[2]杨强,李建民,杨志平,等.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肿瘤及稳定性重建结果[J].中华肿瘤杂志,2013,35(3):225-230.[3]何晓斌.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术方法探讨[J].临床骨科杂志,2012,15(5):487-489.[4]徐华梓,池永龙,水小龙,等.经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肿瘤[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4):268-272.[5]郭常安,阎作勤,董健,等.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相关问题的探讨[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1,38(2):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