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肿瘤的全脊椎切除术及脊柱稳定性重建
- 格式:pdf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4
胸腰椎肿瘤全脊椎切除及脊柱重建术的研究进展
庄平;韩玲
【期刊名称】《医学综述》
【年(卷),期】2009(015)009
【摘要】全脊椎切除、脊柱重建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胸腰段脊柱肿瘤的治疗,它有利于彻底清除肿瘤,环脊髓减压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减少病残率及肿瘤的复发率,提高疗效.如何达到脊柱肿瘤的边缘切除、减小手术创伤、提供坚强的固定以及保留更多脊柱功能是脊柱肿瘤治疗的关键.本文就全脊椎切除术的手术入路、全脊椎切除手术方式、脊椎稳定性重建等方面的进展予以综述.
【总页数】3页(P1350-1352)
【作者】庄平;韩玲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骨科,福建,漳州,363000;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临床医学系,南昌,33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1.5
【相关文献】
1.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胸腰椎脊柱肿瘤 [J], 黄稳定;严望军;肖建如
2.全脊椎切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治疗颈胸段脊柱肿瘤 [J], 吴鹏飞;戴志唐;戴建;唐晓明;孙海浪
3.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联合脊柱重建治疗脊柱肿瘤的临床研究 [J], 田敬海;郭中华;杨锐
4.前后联合入路一期全脊椎切除脊柱重建治疗颈胸交接部脊椎肿瘤 [J], 徐公平;闫景龙;周磊;高君
5.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肿瘤及稳定性重建 [J], 郑燕平;王韶进;李建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手术中的脊柱稳定性重建探讨作者:张颖伟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1期【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手术中的脊柱稳定性重建方法。
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2月——2013年7月26例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患者,根据患者肿瘤所在的部位采用一次性切除手术方法,对于肿瘤偏向后侧或外侧者,采用后正中入路,行全椎板切除,显露椎管内肿瘤。
对于肿瘤位于脊髓的前侧,则侧方扩大手术切除范围,显露椎管内、外的瘤体。
对于病变界限清楚的,而且尚未完整包膜的肿瘤,给予完整切除。
病变界限不清楚的,与硬膜蛛网膜粘连,则连同少许硬膜一并切除。
手术中应尽量避开脊髓较粗的滋养血管,防止损伤。
对于后柱结构破坏较多的患者,有16例患者在其肿瘤切除同时行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
结果手术过程中无死亡病例发生,术后所有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对同时行固定植骨融合术未发生脊柱失稳现象。
结论髓外膜内肿瘤切除方法不仅仅局限于某种手术方法,而应根据患者肿瘤所在椎管的位置及瘤体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方法,术后必须进行脊柱重建,这样才能真正确保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手术;脊柱稳定性重建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其早期征象不明显,而且肿瘤部位解剖关系复杂,常常会导致难以彻底切除和脊柱的不稳,严重影响临床手术疗效。
据相关文献报道称,无论是整块切除还是分块切除,脊柱稳定性重建所依据的原则和采用的方法都是大体相同的[1]。
本文通过对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研究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手术中的脊柱稳定性重建方法。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2月——2013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6例胸腰椎脊髓外硬脊膜内肿瘤患者,其中男性18例(69.2%),女性8例(占30.8%)。
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40±2)岁。
病程5个月-6年不等,平均24个月。
脊柱椎管内肿瘤外科治疗进展椎管内肿瘤是脊柱外科和神经外科的常见病,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目标是完全切除肿瘤,改善神经功能,阻止神经功能恶化,提高运动和感觉功能[1]。
近年来,人们在关注手术疗效的同时,对于术后的远期功能以及并发症的发生也逐步重视。
切除肿瘤、解除脊髓压迫、维持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以及最大努力地预防并发症发生,已成为椎管内肿瘤治疗的基本原则[2],基于此而开展或改良的手术方式大量地涌现出来,本文就目前常用的椎管内肿瘤切除的手术方式及特点综述如下。
1 后路全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1.1单纯后路全椎板切除+肿瘤摘除术该术式是传统的、最经典的手术方式,也是各种手术方式的基础。
全麻后取俯卧位,确定病变部位,后正中切口,显露占位节段的棘突、椎板及韧带,咬除棘突、椎板及椎间韧带,充分暴露椎管,保持术野清晰,仔细解剖分离,尽可能完整取出肿瘤后严密缝合硬膜囊。
冲洗并逐层缝合,术毕。
此术式具有术中暴露清楚、便于手术操作、手术时间短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多节段椎管内肿瘤,梁玉敏等[3]对12例多节段(>4个节段)椎管内肿瘤患者运用该术式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灶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2例。
术后3个月,恢复良好5例,好转6例,无变化1例。
作为经典的传统术式,在肯定疗效的同时其远期并发症不能忽视,如:脊柱失稳、滑脱、后凸畸形,医源性椎管狭窄,硬膜囊及神经粘连等。
选择时需慎重考虑。
1.2后路全椎板切除+椎弓根螺钉固定+肿瘤摘除术[4] 此术式是在单纯后路全椎板切除术的基础上改良,其操作方法是在暴露棘突、椎板及韧带后,预先在占位节段的两侧椎弓根置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然后咬出棘突、椎板及韧带暴露椎管行肿瘤切除。
显然,该术式具备手术野开阔、操作便捷等既往优点,同时考虑到脊柱后部分结构缺失后脊柱失稳的风险,通过椎弓根螺钉系统很好地稳定了手术的脊柱节段。
尽管如此,该术式仍未能解决因后部分骨性结构丢失,硬膜囊及神经被软组织覆盖粘连,可能继发神经压迫症状的问题,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的阶段的生理活动度也随之丧失了,在颈椎、腰椎阶段影响最为明显;再者,较单纯全椎板切除术而言,手术时间较长,手术费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