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红军长征
- 格式:doc
- 大小:530.00 KB
- 文档页数:4
12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目标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农村改革 理解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培养从历史史实归纳历史特征的思维方式; 感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准确途径。
教学过程
学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 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的迫切期盼是什么 党中央主要领导坚持的是
什么 引出真理标准讨论这个问题,思考并讲解它为十一届三中
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历史背景
2 会议召开 引导学生从三个角度学习 召开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联系上下单元指导学生归纳知识 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意义里转折和新时期新的深刻内涵 小岗村的创举
1由”手印契约”引出本子目问题 什么时候 那里的什么人 做了什么 事而签订的契约 为什么秘密召开 结果如何?
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引导学生从普遍在全国实施的时间 名词 的具体内涵 实行的积极作用等三方面深刻领会这个内容
3 手印契约有保存价值的原因所在 引导学生从契约本身的亮点和它 在以后的影响两方面分析并总结
4教师强调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强调改革的前提是什么
总结 请同学跳出教材俯视的角度思考 一子目和二子目之间什么关系 俩子目与本课主题什么关系 教师给予总结性指导
板书
12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 历史背景
2 会议召开 根本目的 小岗村的创举
1 手印契约
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学反思 本课重点和难点内容较多 理论性较强 所以把点打在了让学生 通过感受文字 理解文字 分析疏理知识点 强化记忆知识点上 是科学的选择 但是缺少多媒体课件使用的课堂活跃感。
第12课红军长征八年级历史教案第12课红军长征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点和难点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的路线。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1、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给出预习目标,指导学生预习。
(全体学生)✍二、学生准备全体学生据预习目标预习课文。
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为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放《红军不怕远征难》歌曲导入。
学习新课:✍一、检查预习目标。
(找一排学生依次回答)1、红军长征的(原因、开始时间、重要会议、大致路线、胜利的标志、胜利的意义)。
2、遵义会议的(时间、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二、小组合作讨论:1、讨论分析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2、长征精神包括哪些?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共产党诞生于____年,到遵义会议召开时XX年的时间里,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左”的或右的错误,经受了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挫折;从____年遵义会议到____年也是XX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理解遵义会议的深远意义。
关于长征精神可引导学生回想学过的有关语文课文。
如:《七根火柴》等。
✍三、老师据大纲强调重点(指导学生掌握):1、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课后精练含答案【单项选择】1.1949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建议;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纲要》公布实施;1954年,《纲要》的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一过程反映出( )A.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基本实现自治B.少数民族地区跨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C.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基本国策2.我国的省级民族自治区不包括()A.青海B.广西C.新疆D.西藏3.55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
在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的代表比例都超过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的比例。
这体现了()A.民族团结B.民族平等C.民族互助D.民族和谐4.如图是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100元人民币的背面,在纸币的右上角印有汉语拼音、蒙古文字、藏族文字和维吾尔族文字等字样。
这些设计理念体现了()①我国是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②汉族与少数民族不可分离③党和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④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依存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5.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广泛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下列表述正确的()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②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完全由本民族自己解决③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④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③④6.一些国外学者认为,这是对多民族国家民族政策模式的发展创新,是独特的“中国经验”。
这里的“中国经验”指的是()A.政教合一的制度B.特别行政区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7.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卫生、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就。
西藏取得这些成就的最主要因素是( )A.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贯彻B.中共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的实施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8.“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2课民族大团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民族大团结》是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
教材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友谊与互助,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图片展示,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对民族团结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内涵和意义理解不深,容易产生误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掌握民族团结的基本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各民族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的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历程;民族团结的基本内涵。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民族团结的力量。
2.案例教学法:精选典型案例,分析民族团结的内涵,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3.讨论教学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
3.学具: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查阅。
4.教学场地: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课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八年级历史知识要点归纳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2、秋收起义:1927年,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秋收起义,并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工农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注:①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影响最深远的举措: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②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3、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率领南昌起义的余部和湘南农民武装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
两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
4、意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井冈山会师后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1、1934年10月,由于博古、李德等人指挥失误,使得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国工农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2、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1934年从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瑞金出发→冲破四到封锁线→突破湘江(红军人员损失过半)→强渡乌江→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到达陕北的吴起镇。
3、1935年1月,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
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红二、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结束。
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5、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民族团结》说课展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民族团结》,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民族团结》一课是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
这不仅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为本单元后两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
培养学生分析、表达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学会运用用史实说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
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处理方法:通过设疑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多媒体补充图文信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情况。
2.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处理方法:让学生讨论历史上各民族友好交往、共同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斗争的资料,对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感性认识,最后通过教师课件总结讲解达成共识。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
在教学中我突破课本知识结构,从现象深入本质,利用多媒体播放同学们乐于接受的音乐、图片、短片来讲解教材中抽象的知识点,在轻松愉快地课堂气氛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八年级学生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以大海航行为主线,处处设疑,注意趣味性与学科严谨性、科学性相融合。
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主备人用案人授课时间2014年月日总第课时课题第12课红军长征课型学讲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红军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同时在体会长征艰苦的历程中感受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并能够在新时代中体会运用“新长征”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多的贡献,同时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人格魅力。
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意识和情感。
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法及教具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学过程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预习导学1、由于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执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方针和政策,红军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2、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批判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军事上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四渡,南渡乌江,巧渡,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掌握了作战主动权。
接着,通过大凉山彝族地区,强渡,飞夺,翻越夹金山,进入四川西北部的草地。
4、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镇,同陕北红军会师。
年10月,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先后与红一方面军在胜利会师。
长征胜利问题探究井冈山会师,形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部队。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
红
军
长
征 第12课 红军长征
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三中学校 卢长俊
点击新目标:
1、记住长征起止时间和遵义会议内容、意义。
2、理解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感悟长征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连接旧知识
1、齐读第11课“知识建构”
2、填一填:
(1)中共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是 年 月 日的 起义。
(2)秋收起义的领导人是 。
(3)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 创建的以 为中心的 革命根据地。
课堂进行时
【情景创设】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全班集体朗读
【课前热身】
初读课文,勾划重点,完成填空。
1、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党中央主要领导人执行 的方针和政策。
2、 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 根据地,开始长征。
3、 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 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4、 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长征结束。
组内进行交流、检查、
【新课解读】
根据图1、图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图1 图2
1、1—4次反“围剿”的结果及原因
2、第5次反“围剿”的结果及原因
3、长征进程:
(1)长征开始:出发时间:
出发地点:
(2)初期的严峻形势:
(损兵折将,进退两难)
(3)生死转折(遵义会议)
时间:
内容:①
②
③
意义:①
②
③
(4)胜利前进
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找出几个关键地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吴起镇
(5)重大意义:①
②
③
4、感悟长征精神:
(1)长征精神的内涵
(2)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
(3)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课堂小结】
1至4次反“围剿”,正确方针取胜利;
可是5次反“围剿”,“左”倾冒险导失利;
红军被迫去长征,前途渺茫路难行;
力挽狂澜毛泽东,危急关头指方向;
夺取遵义开大会,总结经验与教训;
确立党的新领导,生死攸关成转折;
红军从此奏凯歌,胜利走完长征路;
革命形势开新篇,长征精神永不灭。
课堂大练兵
配川教版“同步训练”P38—40
课后谈收获
①我记住了
②我想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