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一(1)
- 格式:doc
- 大小:105.00 KB
- 文档页数:11
2019学年上学期高三期中考试考试语文试卷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历史的主体精神是以人事为中心的,所以历史学也可称之为生命之学,人的生命及生活构成了真正的历史基础。
而擅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的,莫过于文学,尤其是其中的小说了,历史与小说,由此扭结在一起。
小说聚焦的往往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可以补上历史著作所匮乏的生活肌理。
当然,能写出这种历史的前提是,小说家必须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必须对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
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
如果从《尚书》《春秋》算起,三千年前,中国人就有了写史的意识,比西方要早得多。
记言、记事、记人,这三种历史写法构筑了中国人的历史观。
中国人有很强的历史感,所以对小说这种文体,一直怀有深刻的偏见——按正统的历史观念,小说家所创造的历史景观是一种虚构,它和重事实、物证、考据的历史观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
因而,有关正史与野史、正说与戏说的争议从未间断。
但与此同时,小说写史的“野心”从没有中止过,历史演义类的小说在读者中还尤其有市场。
如果小说里的那些人和事,他们的对话、斗争、谋略,统统是作家想象的产物的话,那么,小说在多大程度上会为历史所需要?由此不得不说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都觉得,读巴尔扎克的小说,比读同一时期历史学家的著作更能了解法国社会。
法朗士称巴尔扎克是他那个时代洞察入微的“历史家”,“他比任何人都善于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从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
在认识社会、了解时代这点上,小说的意义居然超过了历史。
这或可解释,在史学家写就的历史以外,我们为什么还要有小说家书写的历史。
历史关乎世运的兴衰,而小说写的更多是历史中的人物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
生活是世界的肉身状态,它保存世界的气息,记录它变化、生长的模样。
所以,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
它未必处处征诸实事,但它的细腻、传神,它所创造的想象之真实,也非一般史著可比。
高三语文试题 ( 附详尽参照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势必自己的姓名、班级、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铅笔在答题卡上的相应地点填涂考生号。
2.做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 9 分,每题 3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后边题目。
与现代西洋的“集体格局”不同,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机构是一种“差序格局”。
在差序格局下,每一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
这就像把一块石头扔进湖水里,以这个石头为中心点,在四周形成一圈一圈的涟漪,涟漪的远近还能够标示社会关系的亲疏。
社会构造格局的差异,惹起了不同的道德看法。
在西洋,对宗教的忠诚和信任,不不过他们道德看法的根源,并且是支持行为规范的力量。
象征着集体的“神”有两个看法:一是每一个人个人在生前的同等,一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正。
因此每个集体分子和集体的关系是相等的,集体不可认为任何个人所私有。
人对人得相互尊敬权益,集体对个人也一定保障这些个人的权益,防备“集体代理人”乱用权益,于是他们有了宪法、国会。
宪法看法是和信阳公务看法相当合的。
国家能够要求人民的服务,但是国家也得保证不损害人民的权益,在公正和爱惜的范围内履行权益。
恰好相反,在差序格局中,道德系统的出发点是“克己复礼”、“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我们没有一个超乎个人关系的道德看法,与此不没关系。
因为从己向外推以组成的社会范围是一根根个人联系,每根绳索被一种道德因素保持着。
社会范围是从己推出去的,而推的过程里有着各样路线,最基本的是家属,亲子和同胞,相当的道德因素是孝和悌。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
”效劳路线图为是朋友,相当的是中信。
孔子曾总结:“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但是,连孔子都很难在”集体”组归其实不坚毅的中国乡土社会中,详细地指出一个笼盖性的道德看法来。
2019届河北省全国课标卷高三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语文试题(一)★祝你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考查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 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主观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7、本科目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依序排列上交。
8、本科目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自行保管,以供教师讲评分析试卷使用。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绝妙的错误[美]刘易斯·托马斯大自然迄今取得的唯一最伟大的成就,当然要数DNA分子的发明。
我们从一开始就有了它。
它装在第一个细胞之中,那个细胞带着膜和其他东西,在大约30亿年前这个行星渐渐冷却时出现在某个地方的浓汤似的水中。
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扩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
从某种本质意义上说,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什么进步,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
2019届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题(Ⅰ)2018.11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6页,19小题。
满分16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的文人多如牛毛,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
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
A.名垂青史凤毛鳞角黯然失色B.名噪一时九牛一毛黯然失色C.名噪一时凤毛麟角相形见绌D.名垂青史九牛一毛相形见绌2.古代文人士大夫每逢节日,多会赋诗作词,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下列诗句按节日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②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③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④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⑤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A.①④⑤③②B.④①③⑤②C.③①④②⑤D.④③①②⑤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翘首远眺一座巨大的山峰,▲。
▲,▲,▲。
▲,▲,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①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②可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③宋人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④他们必须另辟蹊径⑤而是有因有革⑥但它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A.⑥③⑤④②①B.②③⑤④⑥①C.③⑤⑥④①②D.②⑥④①③⑤的一项是(3分)4.对下面这段文字文意的理解,正确..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
作家的组织固然可以排遣他们的孤独,但是我怀疑它们未必能够促进作家的创作。
一个在稠人广众之中成长起来的作家,自然可以免除孤苦寂寥之虑,但他的作品往往流于平庸。
2019最新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Word版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
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
《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
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
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
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
高三高三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作为现代美学境界理论的形态之一,有我之境是以一种原发的生命之情去真切地感受这个世界,以贴切的艺术语言去呈现切身的所感所想。
从对生命之“我”的认知上,有我之境立足于古代的气性论人性哲学。
相比儒家主流的性善论与道禅心性论,气性论哲学虽非中国人性论正统,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从未缺席过。
在先秦,从《性自命出》的“喜怒哀悲之气,性也”、告子的“生之谓性”再到荀子的“性者,本始才朴也”。
其皆以人生而具有的客观材质或本然素质为人性内涵。
除了作为历代文人骚客隐在的创作动机,这种人性论观念在两汉、魏晋与晚明还一度成为显学而风靡一时。
以感性解放与生命自由的现代视角回望中国文化,不难发现,所谓的汉魏、两普、晚明以及王国维推崇的五代北宋词阶段等美学高峰期,都是与这种气性论哲学紧密相关的。
不同于儒释道以心灵的理性精神来看待生命的本质之性,气性论人性哲学对生命的认知是一种经验的生理主义、材质主义。
它直接将个体生命视为生理材质的聚合。
由于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个性与气质,加上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与感受世界方式,因而造就了千姿百态的艺术面貌。
这正是刘勰所说的:“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
”相比于儒释道主流哲学对“有我”的拒斥。
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 10分1.按要求填空。
(5分)(1)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
(张养浩《中吕·__________·潼关怀古》)(2)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论语>七则》)(3)姜夔《扬州慢》上阕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实写扬州凄凉现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
(5分)(1)下列选项中,对联与所表达人物对象不相符的一项是()。
(2分)A.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杜甫B.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诸葛亮C.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般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李白D.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绿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李清照(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填入语段的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格非在《文学的邀约》一书中指出:“______________。
如果你在书场里听人说书,遇有疑惑不解之处,也许可以向说书人提问,______________。
……即便你和作者见了面,______________。
作者写作的理由,当然是要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但他要说的话却是通过故事、人物所编织起来的语言中介而呈现的。
______________。
叙事者在他的舞台上,用一层布幔将作者与读者隔开了。
我们似乎一直看见作者的身影影影绰绰,但却不够真切。
”①我们只能发现叙事者,却看不见作者②对于读者而言,作者是一个缺席的存在③但绝大部分文学文本的读者却无此权利④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解释,也不一定是标准答案A.②④③①B.①③②④C.①④③②D.②③④①二阅读 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
(16分)到乡村去找生活和灵魂熊培云①这些年,南北西东,颠沛流离,因为学习、工作或旅行的缘故,我到过一些地方。
吴起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中期考试高三语文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朝国富军弱的原因①宋朝给我们留下了“幽云十六州”、“檀渊之盟”、“靖康之耻”这样的负面记忆,其积贫积弱、昏聩无能的形象牢牢地刻在人们心中。
然而,宋朝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繁荣程度乃当时世界之最。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繁荣景象,千年后的今天仍让西方人惊叹不已。
②宋朝靠兵变建立,为了防范武将拥兵自重进而威胁其政权,宋朝统治者实行崇文抑武、以文制武的策略,千方百计削弱武将手中的权力,武将地位大大降低。
实行兵将分离、将从中御,导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极大阻碍了作战效能。
过去由武将把持的行政、财政、司法权力交到了文臣手中。
建立枢密院,削弱武将兵权,将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每次出征前,由优居深宫的皇帝和二三大臣,依据主观臆测,制定作战阵图,交给统兵作战的将领遵照执行,而这也极大抑制了武将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
③统治阶级有无斗志、进取心和高明的战略,是决定国家和民族崛起的重要因素。
从宋太宗开始,过去高度重视和依赖军事与武力的传统发生转变,强军强国的意识逐渐被追求文治和稳定的思想取代,以和缓战的思想逐步形成。
宋朝自太宗后期始,即不再以积极防御、开疆拓土为能事,军队转而以维护域内统治为主要任务,军队与边防的意义和价值随之降低,主流意识逐渐对战争手段产生怀疑、抵触和排斥的态度。
“澶渊之盟”的缔结,使宋朝统治者自认为一劳永逸地寻找到了“化干戈为玉帛”之路,从此更倾向于以和的方式解决边患威胁。
④宋朝的军队的规模不可谓不大,国防投入不可谓不多。
然而庞大的军队与慷慨的投入却没有锻造出强大的国防和军事实力。
究其原因,其兵员构成和军队组织结构上的缺陷不容忽视。
宋代的兵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招募,宋代募兵的对象主要是流民和饥民。
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
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
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
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
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
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
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
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
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
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
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
从甲骨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
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
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
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
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
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2019届全国高考高三语文摸底测试题(一)(word版)2019届全国高考高三语文摸底测试题(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3个小题。
为什么要讲道德在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了“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之一:为什么要讲道德?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道德,我们总是用“好”和“坏”的标准来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
道德的存在有助于我们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合理的伦理秩序和长远的社会预期。
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个有思考和经验的人也会有自己的答案。
但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它引发了另一个问题:人是否可以不讲道德?这个问题并不令人愉快,但它必须得到认真对待。
因为它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道德是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反思和选择的产物。
人类不是天生完美的,也不是始终向善的生物。
资源有限、利益排斥和人情纠葛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使懂得道德知识和原则,也不能完全按照道德要求行动。
因此,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生活在讲道德的世界中。
我们的道德世界和实践都是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之间进行权衡和反思的结果。
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
因此,“讲道德”成为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也是人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
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伦理学家提出了许多论证方案。
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
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和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证明了“讲道德”的必要性。
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
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再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另一种论证方案是“脆弱性论证”,它的重点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荣,而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
它的基本逻辑是告诫人们:如果缺乏道德,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
内蒙古包头四中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试题(一)第一部分阅读题(共75分)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3题。
互融:中西园林的趋势王向荣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是世界园林体系中最重要的两大瑰宝,它们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各自独立,后来又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互相融合。
中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方,幅员辽阔,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明悠久,人们对美丽神秘的自然充满了热爱与崇拜。
中国传统园林一方面源于古老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乐土,另一方面源于古代人对于自然的理解。
根据古代传说,在昆仑之巅,有西王母的花园,有皇帝的悬圃;在遥远的东海,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海岛,找到这三座岛屿,就能从神仙的手中获得长生不老药,这些神话中展示的神秘山岳和美丽岛屿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一种雏形。
另一方面,中国大地秀美山川的景色无疑是中国人心中最美的自然,并成为中国园林模仿的对象,这种风景也被称为“山水”,中国园林试图以象征的手法展示这种自然的本质,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小中见大”,将大千世界的宏观景物微缩到小巧玲珑的壶中天地,这也是先秦以来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人文精神与历史观念发展的结果。
中国传统园林从商周的“囿”、秦汉的宫苑,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盛期,并在宋朝发展成熟,一直到明清,其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在园林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反映园主的情操和思想,展现心中的世外桃源。
西方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那里干旱少雨,只有沿河的谷地是绿色丰饶的,农业生产必须依赖于灌溉,国土的风景也没有中国优美多样。
在这样一种环境里,有着充分水源和灌溉系统的田园成为园林的蓝本,表达了“人间天堂”的理想。
这些园林也多为实用性的园圃,如果树园、蔬菜园和葡萄园等,形式也是几何式的。
随着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明经由地中海传到欧洲大陆,西方园林历经古希腊、古罗马的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走向成熟。
但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西方园林与农业景观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上也都是规则式的。
只是到了18世纪,英国的园林才开始由规则式转变为自然风景的形式,后来英国的自然风景园林又影响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各地的园林艺术。
以中国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多追求意境美,不追求逼真的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而是用写意的手法来模写和提炼自然,即“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西方造园艺术则多致力于对自然的改造和加工。
但是东西方园林艺术也存在着深层次的同一性: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建造园林就是实现人们心中的理想,两种园林也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模仿。
所不同的是,东方园林所模仿的自然是天然的自然,是秀丽的山川,而西方园林所模仿的自然是农业景观,是经过人类耕作的田野和牧场。
18世纪开始,东西方园林有了非常广泛的交流。
18世纪英国风景园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中国哲学、文化特别是中国园林的影响。
那时几乎欧洲所有重要的园林中都有中国园林的景致,一座塔、一座桥、一个亭或一组山石,在欧洲的园林中建造中国园林的片段曾是一种时尚。
而在中国也出现了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子,圆明园中有西洋楼、颐和园中有石舫,广东的许多园林更是东西合璧的产物。
今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中,每个国家的思想和技术都进一步融合,东西方园林文化的交流也更加密切。
但是,中国园林的发展必须要扎根于中国的土地和文化,传承优秀的园林传统,保持自己独特的鲜明个性和特征。
(《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7日12版,有删改)1. 下列关于“中国园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中国园林一方面起源于古代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乐土,另一方面起源于人们对于秀美山川的景色的理解。
B. 中国园林在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以写意的手法来模写自然,即“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C. 自中国园林形成以来,尽管朝代几经更迭,但是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
D. 中国传统园林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盛期,在宋朝进入成熟期,到明清进入没落期。
2.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 起源时期的西方园林,多为有着充分水源和灌溉系统的果树园、蔬菜园等实用性的园圃。
B. 西方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历经古希腊、古罗马的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走向成熟。
C. 西方园林与农业景观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上也都是规则式的,十分稳定,一直没有发生变化。
D.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建造园林都是为实现人们心中的理想,两种园林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18世纪,欧洲的园林中,一座塔、一座桥、一个亭或一组山石等中国园林的片段随处可见。
B. 圆明园中的西洋楼、颐和园中的石舫说明中国园林出现了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子,受到了西方园林的影响。
C. 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从它们的形成之日起就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D. 中西园林在创作过程中,追求“小中见大”,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展现心中的世外桃源。
二、古诗文阅读(共41分)(一)文言文阅读(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
童稚不戏弄,父高称曰:“吾儿云间鹤,其兴吾门乎!”亲丧,哀毁如成人。
登崇宁五年进士第。
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
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械治其家僮。
冲怒,风部使者移令吴江,光不为屈。
建炎三年,除知宣州。
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
初欢言不便,及守城之日,赡军养民,迄赖以济。
事闻,授管内安抚,许便宜从事,进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
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
”于是秋毫无犯。
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
”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
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名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
”遂用之。
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堕平时大节。
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
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
桧恶之。
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
”桧大怒。
明日,光丐去。
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
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光曰:“臣与宰相争论,不可留。
”章九上,乃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
越四年,移琼州。
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
论文考史,怡然自适。
年逾八十,笔力精健。
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
至江州而卒。
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许便宜从事便宜:因利乘便,见机行事B.光于榻前面折之面折:当面行礼C.是欲壅蔽陛下耳目壅蔽:堵塞蒙蔽D.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怨望:怨恨5.对文中画双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B.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C.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D.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改秩”,指的是变更官吏的职位或品级。
其中“秩”是指古代官吏的俸禄。
B.“进直”,指的是官员因为业绩突出,被直接提拔调任,一般限于有特殊贡献的官员。
C.“授”“除”,这两个词都与官职的调动变迁有关,均可理解为“授予官职”。
D.“赐谥”,大臣死后,天子依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称号。
李光被授予的谥号为“庄简”。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光不畏强暴。
朱冲倚仗权势横行霸道,李光捆绑了朱冲的家僮治罪,朱冲暗示讽劝相关部门改调李光,李光也不屈服。
B.李光为人正直。
秦桧要任命亲党为资政殿学士,李光在皇上面前与秦桧争辩,认为秦桧心怀不轨,贻误国家。
C.李光深得皇上的信任。
皇上许他便宜从事;在他当面呵斥秦桧后,想把他当作自己的心腹。
D.秦桧在张榜公告时借助李光的名望来压制人们对和谈的非议,李光发现真相后极力陈述戎狄的野心,并为此与秦桧在皇帝面前辩论,秦桧很生气。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
(5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9~10题。
别宋常侍[隋]尹式游人①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鸟杂夜风。
留别王维②[唐]孟浩然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①游人,宦游之人,指宋常侍。
②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
此诗即行前留别之作。
9、尹式诗的最后两句是如何表达作者思念之情的?请简要赏析。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这两首诗均写离别,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古代诗歌默写(每空1分,共9分)11.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