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 格式:ppt
- 大小:2.34 MB
- 文档页数:53
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
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安徽凤阳小岗村。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乡镇企业。
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课堂笔记
本课讲述了1978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一、背景
1978年,中国国内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问题,经济增长缓慢,物资短缺,生产效率低下,农村集体生产制度存在很大问题,人民生活状况较差,加上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改革。
二、内容
1. 食品问题:1985年,实行集体企业自负盈亏制度,集体企
业可以自主经营,尝试在市场上销售食品,使社会分配更加灵活。
2. 私有经济:引入外资和技术,建立了各种各样的企业,比如外商独资企业和合资企业,让私有经济参与到国民经济发展中。
3. 完善计划经济:通过控制供给和需求,调整价格,实现计划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增加商品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4. 农村改革: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承包土地以后,可以自由选择工作和生活方式,增加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三、意义
1. 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实现现代化:1980年代以来,中
国经济开始迅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部分。
2.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改革后,国家经济水平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得到提升,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
3. 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一次改革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且在制度建设方面建立了先进的市场经济体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学反思《经济体制改革》是八年级下册历史的第8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
在本次教学中,我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行反思。
一、教学方法及其效果1.信息获取游戏在上课前,我在教室中散布了数张卡片,每张卡片上写有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的问题,图片或关键词。
学生在进入教室后,被要求寻找并记录所有卡片上的内容,这一游戏旨在引发学生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兴趣,提高主动学习能力。
游戏结束后,我对全班进行了简短的介绍,成功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2.小组讨论在上课过程中,我安排了许多小组活动,让学生之间互相合作探讨课堂主题。
我给学生一个主题,让他们分组探讨,并在讨论结束后,我会随机选取一组,让其回答问题。
这种方式气氛比较热烈,学生更容易在讨论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同时,这种方法也鼓励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3.课堂演讲在教学过程中,我建议学生参与课堂演讲。
我给学生介绍演讲的基本要素,并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如何进行有效的演讲。
学生们在演讲中积极展示他们对课堂话题的理解和见解。
这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反思1.闲聊在上课的过程中,有几位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与座位前后的同学交谈,这干扰了课堂纪律,影响了其他人的学习。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应该更加注意学生的动向,及时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2.学生反应慢虽然我采取多种教学方式,但仍有一些学生反应慢,没有能够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点。
在这种情况下,我需要更多的个别辅导,采用更生动有趣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3.同一内容的过多重复虽然重要的知识点需要重复强调,但是有时过多的重复可能会引起学生的厌倦和无聊。
部编8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合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拉开了序幕。
通过农村改革,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那么,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进行的?1978年12月18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队长严宏昌把18户农民召集到一起,私下立了一份生产契约,并含着眼泪按下鲜红的手印,这份契约当之无愧地成为农民告别饥荒的宣言书。
这是一份怎样的契约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展示史料,并请三个学生朗读:农民甲:“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还得慢慢晃。
”农民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咱们自己的。
”农民丙:“今年企业效益不错,年收入超过许多国有企业,我发财了,带动乡亲们也开始富裕了。
”2.读材料,分析讨论:刚才几位同学朗读的材料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首先看一下农民甲的台词反映了当时农村的什么状况?提示:农民甲反映了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劳动,统一分配,人们缺乏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的弊端。
3.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乙的台词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一项政策?农村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开始的?你觉得这一政策有什么作用?提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安徽凤阳小岗村。
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教师继续提问:农民丙所说的企业是什么企业?它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乡镇企业。
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5.引导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哪些调整或改革?提示:师生共同归纳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①1950~1952年,土地改革。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8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关键的一课,是对前一课我党提出的伟大决策实施的具体阐述,主要讲述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全面展开。
本课包括三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介绍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一目,着重叙述了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及国有企业改革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实行政企分开、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目,着重叙述了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党制定的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的基本知识,认识到改革开放总方针的正确性,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较为系统的历史学习,阅读分析能力和对某些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已有一定提高,初步具备了用历史的眼光来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改革的史实对学生来说相对久远,他们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却对改革前后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缺乏亲身体验,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过于肤浅,难以把握改革的实质,难以理解教材中提到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因此,在安排本课教学时,教师要尽量提供适量资料,设置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习。
教学目标基础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表续教学重点: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意义。
教学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意义。
教法学法教法:教师收集相关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材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法:学生在课前搜集身边的国有企业改革前后的变化及发展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1978年)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哪些重要决定?(①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③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二、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改革开放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