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和尚王瑞五的人生故事
- 格式:docx
- 大小:14.03 KB
- 文档页数:2
【哲理故事】谁能侮辱你
大和尚带着小和尚云游四海做托钵僧修行。
一晚上,大和尚身体不适,让小和尚出去
化缘。
两个时辰后,小和尚带回了饭菜,但神情沮丧,脸上还带着些许泪痕。
和尚问:“怎么了?”
小和尚闷闷地说:“我真不喜欢化缘这件事!”
和尚又问:“这太难了吗?”
“我不怕辛苦,但我讨厌被侮辱,尤其是被不懂佛法的人侮辱!”
“他们是怎么侮辱你的?”
“不愿意施舍饭菜就算了,竟对我大骂:‘你们这些和尚都是骗子,利用一般人的善
心骗吃骗喝!’‘打着佛祖名号到处骗人!’‘小小年纪不好好学个手艺讨生活,只会念经,真不长进!’等等。
”
大和尚笑着说:“这叫侮辱吗?”
小和尚见大和尚还是一派镇定自若,就委屈地回嘴:“当然,这还不叫侮辱?”
和尚接着说:“我见过你见过的一切,比你见过的还要糟糕十倍!有些捐赠者不仅不
施舍,还让狗咬我。
有些大狗真的很凶猛,追了我好几个街区。
有一次,我被咬了,但我
还得继续为下一个家庭发财,但我没有发财,我受到了家人的嘲笑。
而且当我离开时,孩
子向我扔了一块石头,有好几次,人们甚至抢走了一碗花园,把它扔在地上,然后把它砸碎——”
小和尚听到这里,张大了嘴问:“那你怎么撑过来的?”
大和尚说:“我不能说出我三天三夜所经历的所有侮辱,但我相信那些还没有开悟的
捐赠者可以把我赶走,扔我的碗,扔我一块石头,让狗咬我。
绝对没有办法‘侮辱’我!”
大和尚定定地看着小和尚,微微笑着说:“只要我不侮辱自己,就没人能侮辱我!”。
王瑞五:“豫北儿科王”的破茧之路王瑞五,被患者情切地称为“豫北儿科王”的有名中医,谁又知道他曾是个食不果腹的小和尚呢?从曾经的小和尚到“豫北儿科王”到底是经历了怎样的葱葱岁月,度过了多少埋头苦干的日子?现在就来让我们来走进王瑞五的成长之路,体验一下王瑞五的人生,看看他的破茧之路把!1886年,他出生在清政府统治下摇摇欲坠的旧中国,那时中国人民都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他的家庭亦是如此,贫困交加。
无奈之下,他被父亲送到城郊寺庙,剃度为僧。
那时,庙里有位白须长老,经常为老板姓免费看诊,排队的老板姓都对他赞赏有佳,说他是活菩萨,对他感激不尽。
王瑞五看在眼里,心里默默下定决心,以后也要做一个为世人爱戴的好医生,便常常去给那位长老打杂,观察长老的行医方法。
长老见王瑞五心地善良、勤奋好学,是个行医的好苗子,于是便收他为徒。
从那时起,医术便成为王瑞五生命中最为宝贵的一部分。
渐渐地,王瑞五也习得长老的毕生所学,长老见自己年事已高,于是将他送给清末名医李可辛做徒弟。
于是,王瑞五便开始下山学医了。
李可辛出生于医学世家,擅长中医内科,以儿科闻名于世。
王瑞五在李可辛身边潜心学医,不料李老在此两年后便与世长辞。
王瑞五悲痛之余,只得转投名医张思尧门下,后尽得所学。
学成后,王瑞五回到寺庙,代替已经年迈的长老为百姓看诊。
多年的苦心学习让他不负众望,医术获得了许多百姓的称赞,名声大燥,每日都有病人在庙门前请求看诊。
住持看到这番景象,便劝他归俗,到外界去闯荡立业。
王瑞五还俗后便回到家乡(今河南安阳市),开始自立为业,开了一家小诊所。
除了在家看诊,他还辗转京、沪、郑州行医,因疗效神奇、医德高尚,方圆数百里的百姓都慕名前来。
王瑞五在行医中积累经验,研习医学典籍,融会贯通后自创儿科二十六剂,自成一家,被患者亲切的称为“豫北儿科王”。
此后王瑞五老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末出任安阳市中医学会会长,解放后在安阳市中医院开创了儿科,1964年被河南省卫生厅授予“名老中医”称号,并先后当选市人大代表、政协常务委员。
励志小故事:苦恼的小和尚从前有个小和尚,名叫小明,他生活在一个寺庙里。
小明天资聪颖,记忆力非常好,总是能很快地学会经文。
然而,他却因为过于患得患失而常常忧虑不安。
小明的弟子生活很简单,但他总是感到无法满足。
他经常在寺庙中借助大师的智慧,向他们请教人生道路。
有一次,小明向大师忏悔他内心的痛苦:“大师,我无法摆脱我内心的困扰。
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应该做些什么。
我为自己的境况感到痛苦和困惑。
”大师平静地听着,并给了小明一个问题:“小明,你有没有在过去的某个时刻感到真正幸福和满足?”小明思考了一下,然后答道:“大师,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在寺庙的花园里种花。
那个时候,我觉得非常平静和满足。
我并不在意结果,只是享受这个过程。
”大师微笑着点了点头:“小明,你发现了问题的答案。
你之所以感到痛苦和困惑,是因为你过于担心未来和结果。
你应该专注于当下,享受你所做的事情。
活在当下,而不是被未来的担忧所困扰。
”小明又问道:“大师,但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我应该做些什么。
”大师回答说:“小明,没有人能为你找到这些答案,只有你自己能找到。
”他接着说道:“但是,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
首先,你需要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
你要问自己,什么是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其次,你需要学会放下对别人意见和期望的依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选择,你不必追随别人的脚步。
最重要的是,你要相信自己,无论你选择的道路如何,你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小明在大师的指导下,开始深思熟虑自己的人生。
他明白了,不是别人的期望和评价,而是他自己内心真正的愿望才是他追求的方向。
他开始寻找内心的平静,并在日常修行中找到了答案。
他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当下,专注于他所做的事情,不再担心未来和结果。
渐渐地,小明发现自己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他意识到他最大的愿望是帮助和启发更多的人,为他们带来希望和平静。
他决定离开寺庙,走出去寻找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旅行到了许多地方,遇见了很多人。
三个小和尚故事从前,有三个小和尚住在一座寺庙里。
他们互相照顾,互相关心,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小和尚们每天早早起床,一起打扫寺庙,然后开始念经。
他们用清澈的声音,一字一句地念着佛经,心无杂念,专心致志。
有一天,小和尚们听说附近的村子里有一位老奶奶生病了,无人照顾。
他们决定去帮助老奶奶。
他们拿着一些食物和药品,一起走向老奶奶的家。
当他们来到老奶奶的家门口时,看到老奶奶躺在床上,脸色苍白,额头上布满了汗珠。
小和尚们赶紧给老奶奶送上食物和药品,还为她擦去汗珠,轻声安慰她。
他们用温暖的行动和关怀,让老奶奶感到了温暖和希望。
从那天起,小和尚们经常去看望老奶奶,为她送去食物和药品,还帮她打扫卫生。
老奶奶的病情逐渐好转,她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她对小和尚们说,“你们真是善良又乐于助人,我会永远记得你们的帮助。
”。
小和尚们听到老奶奶的话,感到非常高兴。
他们知道,帮助别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他们决定继续努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不久,小和尚们听说村子里的孤儿院里的孩子们生活困难,他们决定去帮助这些孩子。
他们为孩子们筹集了食物和衣物,还教孩子们念经,给他们带去温暖和关爱。
小和尚们的善举得到了大家的赞扬和肯定。
他们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更加努力地帮助他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佛法中的慈悲和善良。
小和尚们的故事在村子里传开了,他们成为了大家口中的楷模。
他们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更加努力地帮助他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佛法中的慈悲和善良。
小和尚们的故事在村子里传开了,他们成为了大家口中的楷模。
他们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更加努力地帮助他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佛法中的慈悲和善良。
三个小和尚的故事告诉我们,善良和助人为乐是一种美德。
只要我们用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人,用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人,就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愿我们都能向三个小和尚学习,用善良的心去面对世界,用温暖的行动去帮助他人。
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故事
庙里,老和尚和小和尚相依为命。
老和尚每天翻山越岭挑柴火,去集市卖掉以换取一天的口粮。
后来,为了培养徒弟的吃苦精神,他叫小和尚替他挑柴火上集市去卖。
开始时,小和尚挺不愿意地挑了两挑,翻山越岭挑柴火着实把他给累坏了。
挑了两天,小和尚再也挑不动了,老和尚没办法,只好叹着气让小和尚一边歇着去,自己还是一天接一天地挑柴挣钱糊口。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
有一天,老和尚不幸病倒了,这一躺就是半个月起不了床,庙里失去了生活来源,眼看就要断炊了,小和尚没办法,终于主动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每天天不亮,他就学着师父的样子上山砍柴,然后挑着去集市卖,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徒儿,别累坏了身子!”老和尚怜爱地看着小和尚忙碌的身影说。
这时,小和尚停下手中的活儿,对老和尚说:“师父,真是奇怪,刚开始你叫我挑柴火那两天,我挑那么轻的担子都觉得特别累,可是现在我挑的越来越重,相反倒觉得担子越来越轻了呢?”
老和尚赞许地点点头,说道:“这一方面是因为你的身体承受能力练出来了,更多的是你心理成熟的缘故啊!成熟使你产生了勇挑重担的勇气,当然就觉得担子轻了。
”
不断锻炼,就能不断成熟,成熟的结果就是可以让人更有力量,更能承担重任,当你能够勇挑重担时,再大的困难也压不倒你。
苦难小和尚的励志故事
苦恼小和尚的励志故事
励志经历:有人可能会说,这小和尚怎么会这么笨?如果他摘下所有的叶子,他就会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有很多事情我们可以这样想,但是我们不能这样做。
生活的愚蠢在于预见麻烦,明天的麻烦,你无法解决。
每个* *都会有每个人的人生功课要做。
只有做好* *才能更好地做好明天想做的事。
庙里有一个小和尚。
他的工作是每天早上清理寺庙院子里的落叶。
仅此而已,这需要很多时间。
尤其是秋冬季节,更是让小和尚头疼。
他努力思考,每天都在想办法,还问寺里的其他弟子:如何让自己轻松一点。
后来住持知道了,就和他谈了。
小和尚诚实地向住持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方丈对他说:“低估了,明天大扫除前要用力摇树,把落叶全部摇下来,这样后天就不用扫落叶了。
”
小和尚听了,心想:方丈脑子还是不错的。
我在这里这么久了,想了很多办法,但是还没有想到这个。
第二天早上,小和尚起了个大早,连脸都没洗,就跑到后院,用力摇晃着大树,以为明天就可以用它扫落叶了。
摇晃到他以为差不多了之后,他一扫落叶,高高兴兴地回去吃饭。
第二天,小和尚走到院子里,看起来傻傻的:昨天的努力白费了,院子里还散落着落叶。
这时,住持走过来,对小和尚说:你知道我为什么给你出这个主意吗?那是为了让你明白:无论你怎么努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
小和尚终于明白,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无法进阶的。
只有认真活在当下,才是真正的生活态度。
心态改变人生作者:莉芳来源:《治理现代化研究》2017年第11期先讲一个小和尚的故事——一个小和尚整天抱怨这抱怨那,对生活感到痛苦厌烦。
师傅看在眼里,一天早上,师傅叫小和尚去买一些盐回来。
当小和尚很不情愿地把盐买回来之后,师傅又让他把盐倒进钵子里兑上一些水喝下去,然后问他味道如何。
小和尚只喝了一口,就立即吐了出来,说:“师傅,很苦!”师傅笑而不答,带着小和尚来到一个湖边,然后再让小和尚把盐撤进湖里,然后对小和尚说:“你现在喝几口湖水。
”小和尚感到莫名其妙,接连喝了几口湖水,茫然地看着师傅。
师傅问:“什么味道?”小和尚答:“师傅,味道很清爽。
”师傅又问:“你尝到成味了吗?”小和尚说:“没有。
”师傅招招手,让这个总是怨天尤人的小和尚坐到他的身边,对他说:“人生的苦痛烦恼就如同这盐,是有定量的,既不会多,也不会少。
上天是公平的,每一个人承受痛苦的容器大小决定了每一个人痛苦的程度。
所以,当你感到痛苦时,你就把你承受的容器放大一些——不是用一钵水,而是用一片湖。
”再讲一个武士的故事——一个武士去向禅师请教,武士问:“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禅师反问:“你乃何人?”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
”禅师听后笑道:“你一个粗鲁之人,有什么资格来询问我?”武士勃然大怒,随手抽出佩剑朝禅师砍去:“张狂之人,看我宰了你!”佩剑就要落在禅师头上时,禅师不慌不忙地轻声道出:“此乃地狱。
”武士猛然一惊,似有所悟,惊慌弃剑,双手合十低头跪拜:“多谢师傅指点,请原谅我刚才的鲁莽。
”禅师又微微说道:“此乃天堂!”古语日“有容乃大”,玉器不大瓦罐大,钵不大湖大,湖不大天大,天包容湖,心包容天。
一個人如果有了好的心态,就会改变期望;有了好的期望,就会改变行为;而有了好的行为,也就会改变人生。
(责编/刘博)。
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故事从前,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一起生活在一座寺庙里。
老和尚是个和蔼可亲的人,他总是笑眯眯地对待每一个人和事物。
而小和尚则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经常给老和尚添麻烦。
尽管如此,老和尚却对小和尚非常宽容,总是耐心地教导他。
有一天,小和尚问老和尚,“师父,您为什么总是笑呵呵的,从来不生气?”老和尚笑着对他说,“因为生气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让自己和别人都感到不快。
我们要学会宽容和理解,这样才能让自己心情愉快,也能感染身边的人。
”。
小和尚听了老和尚的话,却并不以为然,他觉得生气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于是,他经常生气,对待每一个事情都是板着脸,不愿意和别人交流。
他觉得这样才能让别人知道他的不高兴。
一天,小和尚在练习功课的时候,不小心打翻了一瓶墨水,墨水洒了一地。
他当即怒气冲冲地跑去找老和尚,大声说,“师父,看你教导的,我生气了,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老和尚却微笑着说,“生气解决不了问题,只会让问题变得更糟。
我们应该冷静下来,想办法解决问题。
”。
老和尚拿来抹布,帮助小和尚一起清理墨水。
在清理的过程中,老和尚一边教导小和尚如何小心行事,一边开导他要学会宽容和理解。
小和尚渐渐地明白了老和尚的用意,他意识到生气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他开始试着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从那以后,小和尚变得温和多了,他学会了宽容和理解,也变得更加乐观。
他不再轻易生气,而是用笑容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
他发现,当他对待别人和事物时充满爱心和宽容,他自己也会感到更加快乐和满足。
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故事告诉我们,宽容和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而生气只会让问题变得更加棘手。
当我们能够学会宽容和理解,用爱心和宽容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物,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美好。
愿我们都能像老和尚一样,用笑容面对生活,用宽容和理解化解矛盾,让世界充满爱与和平。
儿童睡前故事讲故事个和尚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庙,庙里住着三个和尚。
一个小和尚,一个高和尚,还有一个胖和尚。
小和尚是最先来到这座庙里的,那时候他每天都非常勤劳,自己下山挑水,念经修行,把寺庙里的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条。
过了些日子,高和尚也来到了这座庙。
一开始,小和尚和高和尚一起下山挑水,两人有说有笑,倒也不觉得辛苦。
可是时间一长,高和尚心里就开始犯嘀咕了:“为什么每次都是我和小和尚一起去挑水,这太不公平了!”于是,高和尚便想了个主意,他对小和尚说:“我们来分工吧,你负责早上挑水,我负责下午挑水。
”小和尚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答应了。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胖和尚也来到了这座庙。
胖和尚是个能吃能睡的主儿,来了之后啥也不干,就等着小和尚和高和尚给他弄水喝。
小和尚和高和尚一看,这可不行啊!他们就对胖和尚说:“你也得干活,不能光等着我们伺候你。
”胖和尚哼哼唧唧地不愿意,最后在两人的逼迫下,才勉强答应一起去挑水。
可是,这三个和尚一起去挑水的时候,问题又出现了。
他们用的是一根扁担,两个桶。
小和尚力气小,挑不了多少水;高和尚觉得自己力气大,应该多挑一些;胖和尚又觉得自己胖,走不了太快,不能挑太多。
结果,一路上他们你争我吵,谁也不让谁。
水没挑回来,还把桶给弄翻了,三个人都没水喝。
这一天,庙里因为没水,灰尘满天,香也没法点,佛也没法拜。
三个和尚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小和尚说:“我们不能这样下去了,得想个办法解决挑水的问题。
”高和尚摸着脑袋想了想说:“要不我们轮流挑水,一人一天?”胖和尚摇摇头说:“这样还是会有人偷懒的。
”大家都沉默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突然,小和尚灵机一动,说:“我们为什么不弄一个水车呢?这样就不用下山挑水了,水可以直接引到庙里来。
”高和尚和胖和尚一听,都觉得这个主意好。
于是,三个和尚开始齐心协力地制作水车。
高和尚找来了木材,胖和尚帮忙锯木头,小和尚则负责设计和组装。
经过几天的努力,水车终于做好了。
当清澈的水顺着水车流进庙里的水缸时,三个和尚都开心地笑了。
禅悟小故事大道理:小和尚哲理的故事禅悟小故事大道理:小和尚哲理的故事时间:2013-10-910:42:32 核心提示:一天,一个小和尚跑过来,请教禅师:“师父,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呢?”禅师说:“你到后花园搬一块大石头,拿到菜市场上去卖,假如有人问价,你不要讲话,只伸出两个指头;假如他跟你还价,你不要卖,抱回来,师...一天,一个小和尚跑过来,请教禅师:“师父,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呢?”禅师说:“你到后花园搬一块大石头,拿到菜市场上去卖,假如有人问价,你不要讲话,只伸出两个指头;假如他跟你还价,你不要卖,抱回来,师父告诉你,你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
”第二天一大早,小和尚抱块大石头,到菜市场上去卖。
菜市场上人来人往,人们很好奇,一家庭主妇走了过来,问:“石头多少钱卖呀?”和尚伸出了两个指头,主妇说:“2元钱?”和尚摇摇头,家庭主妇说:“那么是20元?好吧,好吧!我刚好拿回去压酸菜。
”小和尚听到:“我的妈呀,一文不值的石头居然有人出20元钱来买!我们山上有的是呢!”于是,小和尚没有卖,乐呵呵地去见师父:“师父,今天有一个家庭主妇愿意出20元钱,买我的石头。
师父,您现在可以告诉我,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了吗?”禅师说:“嗯,不急,你明天一早,再把这块石头拿到博物馆去,假如有人问价,你依然伸出两个指头;如果他还价,你不要卖,再抱回来,我们再谈。
”第二天早上,在博物馆里,一群好奇的人围观,窃窃私语:“一块普通的石头,有什么价值摆在博物馆里呢?”“既然这块石头摆在博物馆里,那一定有它的价值,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而已。
”这时,有一个人从人群中窜出来,冲着小和尚大声说:“小和尚,你这块石头多少钱卖啊?”小和尚没出声,伸出两个指头,那个人说:“200元?”小和尚摇了摇头,那个人说:“2000元就2000元吧,刚好我要用它雕刻一尊神像。
”小和尚听到这里,倒退了一步,非常惊讶!他依然遵照师傅的嘱托,把这块石头抱回了山上,去见师傅:“师傅,今天有人要出2000元买我这块石头,这回您总要告诉我,我人生最大的价值是什么了吧?”禅师哈哈大笑说:“你明天再把这块石头拿到古董店去卖,照例有人还价,你就把它抱回来。
小和尚王瑞五的学医故事
王瑞五出生于1886年,那时旧中国在清政府的统治下摇摇欲坠,民不聊生。
王瑞
五的家庭也是贫困交加,家里孩子太多粮食不够糊口。
为了活命,父亲把6岁他送到
了城郊的寺庙里。
寺院的住持看到这孩子面相龟眼婆娑眉、耳垂丰厚,确实有佛缘,
于是收下了他。
就这样,王瑞五成了一位小和尚。
寺院的生活是单调枯燥的,每天除了帮师傅干活外,还要诵读经书、坐禅。
令小
和尚王瑞五最感兴趣的,还是住在庙里北院的一位刘姓长老。
刘长老医术精湛,时常
在寺庙为颠沛流离的老百姓免费看病开方。
那时百姓普遍缺衣少食,但许多被长老治
愈后的老百姓专程来到寺庙里送一些礼物作为感谢。
王瑞五看在眼里,越发崇敬刘长老,于是常常到刘长老的院里帮助打杂,一边观察长老如何配药。
刘长老见王瑞五活
泼可爱,又对中药感兴趣,于是收他为徒。
此后六年,王瑞五在刘长老的教授下,习
得不少中医基础知识;长老在为病人看诊时,说出症状,王瑞五便可以在一边帮忙抓
药了。
长老看到王瑞五天资过于常人,于是将他推荐到清末名医李可辛那里做徒弟。
于是12岁的小和尚王瑞五带着众人的期盼下山学医了。
外界的生活比寺庙里精彩
多了,但王瑞五依然潜心向学,从不与其他学徒外出玩耍;空闲时间他依旧抄写佛经,佛家的悯世情怀和修行的思想深深影响了他,更加坚定了王瑞五悬壶济世的决心。
李
可辛乃医学世家,擅长中医内科、儿科而著称于世。
王瑞五跟随他学习了两年大有所获,谁知李老竟与世长辞。
王瑞五悲痛之余,抱着“学医济世”的期望,转投于当时
另外一位名医张思尧门下,张专攻伤寒,善用经方,王瑞五尽得其所传。
学成后的王瑞五回到寺庙,那位教他启蒙的长老已经老迈,由王瑞五代替他为百
姓看诊。
多年的学习让王瑞五终于可以施展拳脚,他果然不负众望,医术获得了许多
百姓的称赞,名声越来越大,每日都有病人在庙门前请求看诊。
住持看到这番景象,
便劝他归俗,到外界去闯荡立业。
王瑞五还俗后便回到河南安阳市,开始自立为业。
随着找他看诊的病人越来越多,使他明白看不起病的穷苦百姓实在太多了,仅仅只在自己家乡看诊是不够的,于是他
辗转京、沪、郑州行医,由于疗效神奇、医德高尚,方圆数百里的百姓都慕名前来。
王瑞五在不断的行医中积累经验,研习医学典籍,融会贯通后自创儿科二十六剂,自
成一家;所到之处,均获得高度评价,被患者亲切的称为“豫北儿科王”。
自此,我们的“小和尚”便不再是和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