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JM_CH1(1学时)
- 格式:ppt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28
《Visual Basic》课程标准一、课程适用层次、专业与参考学时1、适用层次:中专2、适用专业: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3、参考学时: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课32学时,实验课40学时二、课程定位本课程是我校计算机应用等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岗位能力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掌握VB进行程序设计和应用开发的能力,具备开发简单的应用系统的基本技能及参加浙江省高职单招计算机类考试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达到如下能力目标:1、掌握VB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编程能力、调试能力、应用程序开发能力;2、掌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3、能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开发简单的应用系统。
五、实施建议1、教材选用建议必须依据本教学标准选择教材,若无合适教材,任课教师必须编写讲义。
教材要充分体现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设计思想,任务设置要科学、符合本课程的教学模块及能力目标。
教材:《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案例》永安职业中专学校张燕琴编浙江省面向中等职业教育招收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入学考试复习指导用书《计算机类专业基础知识》 ISBN 7-5615-1594-4黄保和、陈庆强、林志峰编参考书目:《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 ISBN 7-302-08620-6谭浩强、袁玫、薛淑斌编《Visual Basic 程序设计学习辅导》 ISBN 7-302-06260-9谭浩强、袁玫、薛淑斌编2、教学评价建议本课程以课业、文档、软件(源代码)、案例等学习成果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采用过程性评价,包括对能力目标、态度纪律、课堂实践、创新思维等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学生的学习成果必须证明其已经达到能力目标的要求。
在此基础上,在根据其他条件评定学生分数。
教学评价方式参3、教学建议建议采取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
在机房授课,在教师讲解和演示的同时伴随大量的学生实验。
所用案例应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加对行业及岗位的认识。
《过程控制系统》课程简介课程编号:06024012课程名称:过程控制系统/ Process Control System学分:2.5学时:40 (课内实验:4 上机:课外实践:)适用专业:自动化专业建议修读学期:7开课单位: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先修课程:《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检测技术》等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考试,成绩=期末成绩(70%) +平时成绩(30%)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过程控制系统》(第二版)方康玲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2《过程控制工程》,蒋慰孙、俞金寿编著,中国石化出版社,1999《过程控制系统及工程》,翁维勤、周庆海编,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过程控制工程》,孙洪程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工业生产过程控制》,何衍庆等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内容概述:中文:过程控制和运动控制是自动控制技术的两个重要分支。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过程控制的基本概念、组成以及简单过程控制、复杂过程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系统设计技术以及应用技术等。
在介绍每一种控制策略的同时,都给出了其在不同实际场合下的具体应用实例。
英文:Process control and motion control are the two important branch of automation control technology. This course mainly introduce the basic concept of process control, constitution and the basic principle, system desig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technology of process control. At the same time, concrete examples are given to introduce the different control strategy applied in practice.《过程控制系统》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6024012课程名称:过程控制系统/ Process Control System学分:2.5学时:40 (课内实验:4 上机:课外实践: )适用专业:自动化专业建议修读学期:7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是自动化专业必修课。
《交换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BJD0628课程中文名称:交换技术课程英文名称:TeIeCOmInterchangeTechnique课程性质:选修课程学分数:2.5学分课程学时数:40学时(32+8)授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一、课程简介随着通信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的标准不断出现,交换系统从单一的链路接续变为集信息交换、信息处理和信息数据可为一体的大型复杂系统。
自80年代以来,各类交换设备层出不穷,如程控数字电路交换设备、存储转发的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设备、为适应宽带业务需求的帧中继和异步转移模式的交换设备、适应基于TCP/IP的网络的路由交换设备及处于初级阶段的光交换设备等。
因此,学习和掌握各类交换技术已经成为相应专业在校学生的迫切需要。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建立各类交换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熟练掌握交换的定义、各类交换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交换网络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实现方法、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各类接口电路的租用、交换系统的存储程序控制、呼叫处理过程、交换的软件系统和数据库、信令的基础知识和NO.7信令系统、ATM交换技术的基础知识、ATM交换的呼叫控制所涉及的协议过程和实现的机理、IP交换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实现技术以及光交换元件、光交换技术及发展前景。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现代交换技术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对交换技术的发展有所了解,为参加实际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绪论教学内容:交换技术基本概念;交换技术分类;交换技术发展概况。
教学要求:理解电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使用的交换技术;了解交换技术发展概况。
重点:交换技术分类和交换技术的发展。
难点:步进制和纵横制交换机工作原理。
(二)电路交换教学内容:电路交换核心;电路交换接口;电路交换机的软件控制系统。
教学要求:了解交换网络的功能和工作原理;掌握电路交换软件组成和特点,呼叫处理程序和程序的执行管理的工作原理。
物联网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物联网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编码:50121904课程类型:实践开课部门:信息工程系规定课时:112一、前言1.课程性质物联网专业综合实训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设置的一门综合实践课,是学生具备了专业基础知识之后开设的课程。
该课程主要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开设一学期,教学时数为112学时,4学分。
该课程以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为主,侧重与物联网有关的专业内容,通过实践对实际工作有所了解,同时学习书本以外的知识。
2.课程定位本课程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物联网系统集成这一岗位中的网络组建与管理这一职业能力来设置的。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网络设备的使用和配置、网络服务器的配置、RFID读写设备的使用、常用传感器的应用,能把网络交换路由设备、RFID设备、无线传感器网络平台应用到生产线产品检测等领域。
前导课程:《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后续课程:《顶岗实习》3.课程设计思路通过实践生产过程中较为完整的物联网系统,让学生了解网络系统的设计、实施及运行管理等过程,使学生将学到的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达到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本课程针对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开设112课时,其中实践课时占112课时。
二、课程目标1.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是通过学习能够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物联网技术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认识。
经过本课程的学习,使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了解网络设备和网络服务器的使用与配置、RFID读写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组建,根据实际的项目需求,选择网络组件设备,搭建基于无线的网络平台,培养学生项目需求分析能力、网络系统设计与集成能力。
2.职业能力培养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实践企业网规划设计原则,实践组网关键技术的应用;2)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与掌握RFID应用系统的相关知识;3)学习体验课堂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积累项目实践经验;(2)能力目标1)熟练掌握交换机、路由器的各种配置;2)了解RFID的使用环境,熟练地使用RFID的各种产品,能进行RFID终端的调试;3)熟练掌握防火墙的配置过程;4)会组建和维护无线传感器网络;5)会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进行安装、调试和维护。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面向城市轨道交通相关单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诸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具备轨道交通自动控制、信号检测以及运营组织等方面知识,能够在轨道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自动检测与系统设计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开发、运行管理的宽口径、高素质、复合型自动化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自动化领域的基本方法及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工程设计与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熟悉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具有较强的人文素质、社会服务意识和责任感,较高的道德修养,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和保证职业诚信;2.掌握从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领域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知识,电子电气、计算机与通信等技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基础知识;具有初步的工程经济、管理、社会学、法律、环境保护等人文与社会学的知识;3.掌握本专业中“信息、控制和系统”的基本原理,掌握信息处理、优化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领域的前沿和发展动态;4.掌握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系统分析的一般方法,具有较熟练地解决工程现场一般控制系统问题的能力;具有能够独立从事工程实际中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的基本能力;5.具备对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系统或产品中的技术进行分析、改进、优化和独立设计的能力;6.具有创新意识和对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7.了解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法规;8.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以及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学习能力;9.具有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10.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文献资料,可进行跨文化环境下的沟通和交流。
三、主干学科、主要课程、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1.主干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vb机构仿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VB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结构,理解其在机构仿真中的应用;2. 学会使用VB编写程序,实现简单的机构运动仿真;3. 了解机构仿真的基本原理,掌握相关概念和术语。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VB编程语言,设计并编写简单的机构仿真程序;2. 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使其能够针对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机构仿真;3. 提高学生的程序调试和优化能力,使其能够对仿真程序进行有效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编程和机构仿真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其在课程实践中学会相互协作、共同进步;3. 引导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编程在工程领域的重要性,培养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以VB编程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目标既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兼顾了实用性,旨在让学生在掌握编程技能的同时,深入理解机构仿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机构仿真程序设计,为未来进一步学习和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VB编程基础:变量、数据类型、运算符、控制结构(顺序、循环、分支)、函数和子程序;2. VB界面设计:窗体、控件的基本属性和使用方法,以及事件处理机制;3. 机构仿真原理:机构运动分析基本理论,包括自由度计算、运动方程建立和求解;4. VB实现机构仿真:利用VB编写程序,实现机构的运动仿真,包括运动轨迹、速度和加速度的图形化展示;5. 实践项目:结合实际案例,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机构仿真程序,如四杆机构、曲柄滑块机构等。
教学内容按照以下进度安排:第一周:VB编程基础学习,重点掌握变量、数据类型和控制结构;第二周:学习VB界面设计,熟悉窗体和控件的使用方法;第三周:介绍机构仿真原理,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第四周:利用VB实现机构仿真,学习运动轨迹、速度和加速度的图形化展示方法;第五周:实践项目,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机构仿真程序。
机械工程控制基础实验课程介绍1.教学单位名称: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2.实验中心名称:液压基础实验中心3.课程名称:机械工程控制基础4.课程代码:412445.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6.课程性质:必修7.课程学时:30学时,其中含实验4学时8.课程学分:1.59.面向专业:机械工程、机械工程实验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0.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要求和教学目的教学任务:通过自动控制基本原理与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系统自动控制的一般规律,典型控制环节传递函数,机械系统的控制器分析与设计的步骤,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教学要求:熟悉MatIab/Simu1ink控制模块的功能,使用各模块能够建立系统的控制模型。
培养学生制订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数据处理、分析总结和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学生独立从事实验和初步的实验设计能力;并根据条件安排一定的设计性实脸,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创新实验能力。
教学目的: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加深对所学机械系统典型环节的时域特性与频域特性分析的知识理解,培养运用系统与反馈控制的理论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掌握数字仿真方法来进行原理实验,获得控制系统调节校正的实验技能,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11.学生应掌握的实验技术及实验能力(1)掌握使用MAT1AB语言及SimUIink动态仿真工具进行系统仿真与调试。
学会使用硬件仿真软件对系统进行模拟仿真。
(2)掌握自动控制原理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频域分析法(NyqUiSt 图、Bode图),通过建立系统的传递函数分析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由线性系统频率特性分析判断系统的稳定性;以及各种补偿(校正)装置的作用及用法,能够利用不同的分析法对给定系统进行性能分析,能根据不同的系统性能指标要求进行合理的系统设计,并调试满足系统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