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教案第二单元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5
三公主教案道德经全文三公主教案道德经全文第一章:尊重他人1. 无论与谁相处,我们都应该尊重他人,不论其地位、性别、年龄或出身。
只有通过尊重他人,我们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的社会发展。
第二章:诚实守信1. 诚实守信是我们作为公主应该具备的品质。
我们应该言行一致,言出必行。
只有通过诚实守信,我们才能建立信任,与他人保持长久的友谊。
第三章:善待弱者1. 我们应该善待那些身体或心理上比我们脆弱的人。
无论是老人、儿童、病人还是残障人士,我们都应该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
只有通过善待弱者,我们才能体现出我们作为公主的高尚品质。
第四章:正直勇敢1. 我们应该勇敢地说出真相,坚持正义。
无论面对多大的压力或困难,我们都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
只有通过正直勇敢,我们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五章:谦逊谨慎1. 我们应该保持谦逊和谨慎,不骄不躁。
我们要对待成功和失败都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自满也不灰心丧气。
只有谦逊谨慎,我们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稳定。
第六章:孝敬父母1. 我们应该孝敬父母,尊重他们的意愿和决定。
我们应该感恩他们的养育之恩,尽力回报他们的辛勤付出。
只有孝敬父母,我们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
第七章:慈善行为1. 我们应该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无论是捐款、志愿服务还是关爱行动,我们都应该尽力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通过慈善行为,我们才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总结:作为公主,我们要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品德和行为影响周围的人。
通过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善待弱者、正直勇敢、谦逊谨慎、孝敬父母和慈善行为,我们可以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公主,为社会和家庭带来积极的影响。
让我们共同努力,成为道德高尚的公主!。
道德经第二章的教案教案标题:探索道德经第二章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道德经第二章的内容和主题。
2. 探索道德经第二章中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
3.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
教案步骤:引入:1. 向学生介绍《道德经》,简要解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道德的定义和重要性。
主体:3. 分发《道德经》第二章的文本给学生,要求他们独立阅读。
4.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第二章的主题和核心概念。
5. 引导学生分析第二章中所提到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例如“柔弱胜刚强”、“无为而无不为”等。
6. 通过举例和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这些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活动:7. 分组活动:要求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条道德原则或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形式,探讨其在校园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8.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并与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总结:9. 回顾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的成果,强调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10. 鼓励学生将所学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准则。
扩展活动:- 邀请学生选择其他章节或篇章的道德经文本进行研究和讨论。
- 组织学生参观社区或公益机构,了解并实践道德原则和价值观。
评估方式:-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参与程度和质量。
- 书面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道德经第二章的读后感和思考。
教案指导: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2.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和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道德原则和价值观。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和展示,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在评估学生时,注重对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答案的准确性。
教案扩展:这个教案可以在不同教育阶段进行调整和扩展。
对于小学生,可以简化语言和概念,通过绘画或角色扮演等形式让他们理解道德原则和价值观的意义。
道德经南日明诚第一章,开宗明义宇宙万有总则.道为包有能量法则之宇宙之本体,生起无极,太极之用,而化生阴阳万事万物之象。
道,道,就是宇宙能量法则统一体,是形而上的部分。
可道道可以实践履行。
非常道这种道并非能用世间常态的方法去领悟践行。
名可名名是指宇宙间的事物是有形有相的所以各有各名,非常名万事万物都在生灭运化、有成有毁中,所以所有的可名,都非长久之名。
无,名天地之始形而上的道看似无,却是生起万物妙有之本始有,名万物之母形而下的万物妙有,是生起有形有质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要悟形而上之道,应以常无的清静本然之心与道相应常有,欲以观其徼。
要起形而下之用,应以常有的心,事来则应之心以观万物万化之法则边际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有无,这两者是一体同源,然而作用与现象不同,空有不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无,无穷相生之道妙,是生成万有之根本第二章要想明白这个不可见、不可得的“道”,只有在用上去体会,才能了解有无同出而异名的道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当你立起个善恶美丑的概念就断裂了本原之美,只看到波浪看不到大海。
从用上来说,1,善恶美丑只是个概念,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善恶美丑的标准不尽相同2,对善恶美丑的执着,会产生更多恶丑之事,孔夫子不见好德如好色者。
从道体上来解释只能引用楞严经,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故,有无之相生,所以,有与无永远处于相互转化中,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较(形),难与易在心中始终是对峙的,长与短是在比较中体现的,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
高与下是互相依存的,音声需要相合,前后需要有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因此,深知自然运化规律的圣人自身合于大道,处事顺其自然,行不言之教;端正自己的同时也感化他人,让人们能自觉地就感受到。
万物作而不辞,如同大道清静自然地孕育、生化万物而不辞劳苦。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生化而不占有、不仗恃、不居功,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老子二章教案教案标题:《老子二章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老子》中的第二章内容,理解老子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对《老子》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1. 掌握《老子》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并解读《老子》的思想。
3.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老子》中的哲学观点和思想。
2.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教学准备:1. 《老子》第二章的原文及翻译版本。
2. PowerPoint或白板等教学工具。
3. 学生阅读材料和相关练习题。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老子》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老子》有什么了解?你们对哲学有什么认识?步骤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分发《老子》第二章的原文及翻译版本,让学生阅读。
2. 学生个人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带领全班进行集体讨论,梳理出《老子》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步骤三:思考与分析(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老子在第二章中表达了哪些思想和观点?这些思想和观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和评价。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步骤四:归纳与总结(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老子》第二章的核心思想和观点。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思想和观点如何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示?步骤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分发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老子的其他章节和思想。
2. 提供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分析和评价《老子》第二章的思想和观点。
一、教学目标1. 认识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历史地位和哲学思想。
2.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内涵,把握其哲学精髓。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掌握《老子》第二章的文句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历史地位和哲学思想。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阅读课文1. 学生自读《老子》第二章,理解文意。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和节奏。
(三)讲解课文1. 解释重点字词,如“无为”、“无欲”、“道法自然”等。
2. 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包括:a. 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不要过度干预民众生活,让民众自行发展。
b. 无欲无求:强调内心的平静和淡泊,不追求物质利益。
c. 道法自然:认为宇宙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应该顺应自然。
(四)讨论与思考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的哲学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五、作业1. 阅读与《老子》相关的著作,如《道德经》等。
2. 结合实际,撰写一篇关于《老子》第二章哲学思想的应用文章。
六、板书设计1. 老子简介2. 《道德经》简介3. 《老子》第二章重点字词解释4. 《老子》第二章哲学思想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老子》第二章,使学生了解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十五《老子》二章课前预习·基础知识全解信息驿站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赏析]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相互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坏的结果。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赏析]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含着哲理,比喻在困境中也往往孕育着希望。
作者语录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作者小传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关于老子的传说有很多,据传老子无父,因其母李氏,在李树下摘食一李果而怀孕,故姓李;又因其耳大垂肩,故叫“李耳”;又因其母怀孕时间长达九九八十一年,生下来即有满头白发,故又叫“老子”。
老子出生后智慧过人,博学多识,曾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
老子道行很深,曾令孔子仰之。
据说孔子在拜访他以后对自己的学生这样说道:“鸟,我知道它们善飞;兽,我知道它们善跑;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可是天上的龙,我不知道它们的形状,也不知道它们怎样飞翔的。
今天,我看到了老子,就好像看到了龙一样啊!”《道德经》是老子的主要著作,又称《老子》《五千文》等,这是老子厚积而薄发,晚年成就的一部百科全书,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从公元7世纪开始流传于世界,先后译成的外文版达到100多种,研究老子的书籍和刊物,更是达到1800多种,《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说,“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本体,是万物之母,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
“德”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或性质。
老子认为,宇宙的根源是“自然”,“自然”产生宇宙,宇宙生万物,这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就是《道德经》的主要精神。
作品相关知识1、写作背景老子的《道德经》是在函谷关完成的,春秋末年,老子辞官隐退西游。
《道德经》第二章、第九章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老子及其的思想,通过自学方式掌握《道德经》的思想主旨。
2.过程与方法:流利的朗读《道德经》选段,感知文章,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准确理解“谦下,不争,不居功,不恃才,任自然”的思想内涵;要想成为大有作为的人应该学会谦逊。
教学重点、难点::感知文章,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道德经》中关于谦下,不争,不居功,不恃才,任自然的思想内涵。
教学前准备:学生搜集《道德经》中关于谦逊的篇章以及古今中外谦逊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
我们经常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这是哪位名人的名言呢?(明确:毛泽东)其实,谦虚的品质不是新时代的产物,早在春秋时期,当时有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谦下,不争,不居功,不恃才,任自然”的思想。
二、老师展示当中有名的篇章。
1、学生读《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
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2、请学生翻译,老师给予指导。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3 1、学生读《道德经》第二章[原文]3、学生读《道德经》第九章[原文]持而盈之①,不如其已②;揣而锐之③,不可长保④。
品老子智慧,悟作文之道——《老子》第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以《老子》第二章为例,介绍《老子》,加强学生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认知。
2、学习《老子》智慧,并将其应用到作文写作上。
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老子》在国际畅销书榜第二名的情况,引出《老子》一书。
二、介绍作者老子以及其作品《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
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在出函谷关前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
全文共计五千字左右。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三、介绍《老子》第一章第二章的地位,顺带介绍一下《老子》第一章。
学术界有人认为前两章是全书的引言,全书的宗旨都在其中了。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章是全书的导论,主旨是论“道”,即贯通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的“道”。
本章说明了“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阐明了“道”的基本特性,指明了“道”是观察天地和万物的总纲。
四、学习《老子》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参考译文: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相互促就,长和短互为显示,高和下互为呈现,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和后连接相随。
一、导入: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伯阳,也称李耳,号老聃(dān),因出生时头发皆白,故世称老子。
老子曾做过周王朝的史官,他学问博大精深,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被誉为“东方巨人”、“中国和世界第一哲人”。
今天我们继续第五章。
二、屏幕出示:【原文】成语溯源:中(守中:内在的虚心和宁静)。
(选自《道德经》第五章)三、指导读1、请同学们自由读2、谁来勇敢的站起来读。
指名读。
3、老师读,范读幷标出重读和休止符。
4、自己读5、指名读6、男女分角色读。
7、全齐站起来读。
四、大家读读入情境,结合屏幕的内容,说说您读懂了什么?(出示译文多言数穷: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五、背诵1、自由背,2、填空背。
3、开火车背。
4、齐背。
六听故事悟出人生哲理。
七、小结老子主张“无为”,所以也主张“无言”。
无言看似不说话,实际上是在心里自己和自己对话,所以,能言善辩是一种水平,沉默寡言也是一种水平。
八、摘录一、导入:老师,在我的印象中,世界上好像还没有用之不竭的东西,即使是我们常见的人畜用水、清新的空气也都面临危机了。
今天我们继续第六章。
二、屏幕出示:【原文】成语溯源:玄牝(pìn微妙化生之意)之门,是谓天地之根(根本)。
绵绵(绵延持续)若存(似乎能够永存),用之不勤(穷尽)。
”(选自《道德经》第六章)三、指导读1、请同学们自由读2、谁来勇敢的站起来读。
指名读。
3、老师读,范读幷标出重读和休止符。
4、自己读5、指名读6、男女分角色读。
7、全齐站起来读。
四、大家读读入情境,结合屏幕的内容,说说您读懂了什么?出示译文用之不竭:永远使用不完,形容东西很多。
五、背诵1、自由背,2、填空背。
3、开火车背。
4、齐背。
六听故事悟出人生哲理。
七、小结对,孟母三迁、寸草春晖、儿行千里、舐(shì)犊情深等成语,都是赞美母爱的,也都包含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透过母爱,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道的无穷无尽的作用。
道德经第二章的教案教案标题:培养学生道德素养——《道德经》第二章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道德经》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3.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道德经》中的道德原则。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视频或故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道德经》是一本古代经典著作,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道德?道德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是什么?主体活动:3. 学习《道德经》第二章的内容:介绍并解读《道德经》第二章的主题和核心思想,例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等。
通过解读,让学生理解道德的本质和价值观。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探讨《道德经》第二章中的道德原则对于现实生活的启示和应用。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例子,讨论如何运用《道德经》中的道德原则来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讨论其他组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巩固活动:6. 角色扮演: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演示如何运用《道德经》中的道德原则来解决冲突或困境。
其他小组成员观察并提出改进建议。
7. 总结讨论: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道德原则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原则。
延伸活动:8. 作文或小组项目:让学生以《道德经》第二章的主题为基础,撰写一篇关于道德的文章,或者进行小组项目,以展示他们对道德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估方式:1.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参与度和质量。
2. 角色扮演的表现和改进能力。
3. 作文或小组项目的内容和表达能力。
教案扩展:1. 可以将《道德经》第二章与其他道德经典著作进行比较,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和时代的道德观念。
2. 可以邀请一位道德教育专家或哲学家来进行讲座,深入探讨《道德经》中的道德原则和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3.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义工活动或道德实践项目,让他们将道德原则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导入: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姓李名伯阳,也称李耳,号老聃(dān),因出生时头发皆白,故世称老子。
老子曾做过周王朝的史官,他学问博大精深,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被誉为“东方巨人”、“中国和世界第一哲人”。
今天我们继续第五章。
二、屏幕出示:【原文】成语溯源:
多言(言语,这里指政令)数(同“速”,加快的意思)穷(尽头),不如守中(守中:内在的虚心和宁静)。
(选自《道德经》第五章)
三、指导读
1、请同学们自由读
2、谁来勇敢的站起来读。
指名读。
3、老师读,范读幷标出重读和休止符。
4、自己读
5、指名读
6、男女分角色读。
7、全齐站起来读。
四、大家读读入情境,结合屏幕的内容,说说您读懂了什么?
(出示译文多言数穷: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
五、背诵
1、自由背,
2、填空背。
3、开火车背。
4、齐背。
六听故事悟出人生哲理。
七、小结
老子主张“无为”,所以也主张“无言”。
无言看似不说话,实际上是在心里自己和自己对话,所以,能言善辩是一种能力,沉默寡言也是一种能力。
八、摘录
一、导入:
老师,在我的印象中,世界上好像还没有用之不竭的东西,即使是我们常见的人畜用水、清新的空气也都面临危机了。
今天我们继续第六章。
二、屏幕出示:
【原文】成语溯源:
玄牝(pìn微妙化生之意)之门,是谓天地之根(根本)。
绵绵(绵延不断)若存(似乎可以永存),用之不勤(穷尽)。
”
(选自《道德经》第六章)
三、指导读
1、请同学们自由读
2、谁来勇敢的站起来读。
指名读。
3、老师读,范读幷标出重读和休止符。
4、自己读
5、指名读
6、男女分角色读。
7、全齐站起来读。
四、大家读读入情境,结合屏幕的内容,说说您读懂了什么?
出示译文
用之不竭:永远使用不完,形容东西很多。
五、背诵
1、自由背,
2、填空背。
3、开火车背。
4、齐背。
六听故事悟出人生哲理。
七、小结
对,孟母三迁、寸草春晖、儿行千里、舐(shì)犊情深等成语,都是赞美母爱的,也都包含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透过母爱,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道的无穷无尽的作用。
八、摘录
《道德经.》教案
一导入:
老子所说的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
者”),因为它们不是为了自己而生(“以其不自生”)。
所以才能够长久(“故能长生”)。
一个人如果能忘却自己而去为了别人,那么,他就会因此而成功,生命长存。
今天我们继续第七章。
二、屏幕出示:
【原文】成语溯源:成语溯源: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所以)能长生。
”
(选自《道德经》第七章)
三、指导读
1、请同学们自由读
2、谁来勇敢的站起来读。
指名读。
3、老师读,范读幷标出重读和休止符。
4、自己读
5、指名读
6、男女分角色读。
7、全齐站起来读。
四、大家读读入情境,结合屏幕的内容,说说您读懂了什么?
出示译文
成语释义:
天长地久:意思是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
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
五、背诵
1、自由背,
2、填空背。
3、开火车背。
4、齐背。
六听故事悟出人生哲理。
七、小结
大公无私、先人后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这类人共有的高贵品质。
八、摘录
《道德经.》教案
一导入:
从古到今,先人后己的人很多,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把自己放在后面的人,反而能赢得多数人的爱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把自己置于度外的人,反而能保全生命或精神永存(“外其身而身存”)。
今天我们继续第八章。
二、屏幕出示:
成语溯源:
“是以(因为这样)圣人(指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人)后其身(把自己放在别人后面)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
(选自《道德经》第七章)
三、指导读
1、请同学们自由读
2、谁来勇敢的站起来读。
指名读。
3、老师读,范读幷标出重读和休止符。
4、自己读
5、指名读
6、男女分角色读。
7、全齐站起来读。
四、大家读读入情境,结合屏幕的内容,说说您读懂了什么?
出示译文
成语释义:
先人后己:(遇到荣誉等好事情)首先考虑别人,然后想到自己。
五、背诵
1、自由背,
2、填空背。
3、开火车背。
4、齐背。
六听故事悟出人生哲理。
七、小结
先人后己的最高境界就是心中装着别人,装着天下,因此,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八、摘录
《道德经.》教案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第八章。
二、屏幕出示:
成语溯源:
“是以(因为这样)圣人(指品德高尚、智慧高超的人)后其身(把自己放在别人后面)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
(选自《道德经》第七章)
三、指导读
1、请同学们自由读
2、谁来勇敢的站起来读。
指名读。
3、老师读,范读幷标出重读和休止符。
4、自己读
5、指名读
6、男女分角色读。
7、全齐站起来读。
四、大家读读入情境,结合屏幕的内容,说说您读懂了什么?
出示译文
成语释义:
先人后己:(遇到荣誉等好事情)首先考虑别人,然后想到自己。
五、背诵
1、自由背,
2、填空背。
3、开火车背。
4、齐背。
六听故事悟出人生哲理。
七、小结
先人后己的最高境界就是心中装着别人,装着天下,因此,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八、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