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运用一则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4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 题。
一本好书,如同一位良师益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离不开好的作者,更离不开优秀的传播者与解读者。
文化语言的传播者,语文专家,河南省教育学会执行理事长吴伟老师爱书如命。
走进他的家,就仿佛走进了书的森林王国,到处是书香的味道。
他说:“一个人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行是长期读书积累而来的”。
是文化的传播者和解读者,用人格魅力诠释文字的博大精深。
呕心沥血,授知识是他的使命,从寒窗苦读到今天的功成名就,用他的话说,没有书,就没有今天的似锦前程。
他做到了读书的高境界,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A.心旷神怡休戚相关废寝忘食卓尔不群B.沁人心脾息息相关宵衣旰食卓越不凡C.沁人心脾休戚相关宵衣旰食卓尔不群D.心旷神怡息息相关废寝忘食卓越不凡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他做到了读书的高境界,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使自己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B.他达到了读书的高境界,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C.他达到了读书的高境界,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使自己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D.他做到了读书的高境界,用自己采集酿就的知识,为他人“传道、受业、解惑”,成为一部令人受用不尽的“书”。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5 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 题。
经常看到媒体呼吁献血,让人感觉血液似乎一直不够用。
其实,期限是采血后的 21 天内,血小板制剂是 4 天内,血浆制剂是 1 年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 题。
立春一过,春天就像一面已擂响的大鼓,鼓声一阵急,一阵缓。
沉寂已久的天地,顿时欢腾起来,热闹起来。
在这样的季节里,万事万物包括心灵在内,无不感动和激奋着。
惊蛰一来,春雷阵阵,草木纷纷萌动。
其实,雨水节气刚落地,柳树就已经迫不及待地绽出了新芽。
开始是小米粒模样,然后握成小小拳头,再接着舒展为一瓣瓣嫩黄,一个个村舍就笼着青青的烟雾了。
小草呢,不久,就满眼葱茏了。
阳光如果再眷顾一段时候,那将满眼斑斓,叫人好生向往之情。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①浅草才能没马蹄②草色遥看近却无B.①草色遥看近却无②浅草才能没马蹄C.①春风花草香②城春草木深D.①城春草木深②春风花草香19.下列各项中,与“开始是小米粒模样,然后握成小小拳头”运用的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 分)A.春天就像一面已擂响的大鼓,鼓声一阵急,一阵缓。
B.再接着舒展为一瓣瓣嫩黄,一个个村舍就笼着青青的烟雾了。
C.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D.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三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
(3 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 2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1~22 题。
甄士隐与贾雨村是作为“对立幻象”存在于《红楼梦》全书的叙事之又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印证了太虚幻境与贾府是虚实相映的。
看似虚幻的人物,一种是以贾雨村为代表的热衷名利的人物。
后者在前者的眼里是虚无,前者在后者的眼里是疯癫,二人最后在觉迷渡口相遇,如同开头在葫芦庙比邻而居的情况一般。
二人所经历过的世间纷扰都像是南柯一梦,梦醒之后的再次相遇则暗示着一切都仿佛回到了原点:甄士隐已悟道成仙,冷眼旁观世间百态;贾雨村却因贪赃枉法,终被削籍为民。
这时已然超脱的甄士隐以“老仙长”的身份出现,并作为精神导师来对贾雨村进行点化,体悟人生真谛,从而使得二者又在对立中回归了统一。
高考语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真题练习含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画需要题跋。
题与画每每①,好画还须有好题。
题得好,对于画不啻是②。
但反过来,假使题得不好,那真真是佛头着粪,整个的画面都要被它破坏。
抱石肯把他辛苦的劳作拿来让我题,他必然相信我至少不至于题得怎么坏,但在我则不免有几分惶恐。
以前我曾替他题过一幅画,题得特别拙劣,至今犹③。
目前经验虽然又多了一些,但也不敢说有十分的把握。
辞要好,字要好,款式要好,要和画的内容、形式、风格恰相配称,使题跋成为画的一个有机的部分,这实在不是容易的事。
而且据我自己的经验,好的画确实是比较好题。
打个不十分伦类的比喻吧,就好像好的马比较好骑那样。
经受过训练的马,只要略通骑术,它差不多事事可以如人意。
即使你是初次学骑,它也不会让你十分着难。
没有经过训练的劣马,那是不敢领教的。
好的画不仅可以诱发题者的兴趣,而且可以启迪题者的心思。
你对着一幅名画,只要能够用心地读它,它会引你到达一些意想不到的境地。
由于心思的焕发、兴趣的葱茏,便自然会得到比较适意的辞、比较适意的字、比较适意的风格。
——好的,题吧,大胆地题吧。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答:答案:①相得益彰②锦上添花③耿耿于怀解析:正确使用成语。
第①空,此处所填成语应体现题与画之间的关系,而根据后面的“好画还须有好题。
题得好……假使题得不好,那真真是佛头着粪,整个的画面都要被它破坏”可知,题与画之间是相互补益、相互配合的,故此处应该填写“相得益彰”之类的成语。
第②空,此处所填成语应强调题得好对于画的作用或意义,“不啻”一词在句中的含义是“如同”,那么所填成语应含有比喻修辞,再根据题与画之间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的关系可知,题得好能让画作好上加好,故此处应该填写“锦上添花”之类的成语。
第③空,语境说的是以前“我”曾替抱石题过一幅画,题得特别拙劣,以至于直到今天“我”还是难以释怀,始终记在心里,故此处应该填写“耿耿于怀”之类的成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刘的茶摊,是一个撑起来的简易木架子。
茶,有的用塑料袋装着,有的用罐子盛着,有的散在几个小竹簸箕里。
他招呼我坐下,给我泡了一杯“黄金芽”。
我端着杯子细细端详,金黄色的茶芯在沸水中不停起伏,但并不急于舒展;茶水则渐渐呈现淡黄色。
一股香气微微散开,轻轻弥漫,在我的鼻翼间摇来摇去。
水有点烫,我试着品了一小口,略微有点苦。
老刘给我指了指他的家。
出家门,没多远,就是茶林;沿溪行,又没多远,就到茶摊。
这样的日子很简单,但侍弄那么多株茶树,也够他忙的。
日子散散淡淡,一晃,差不多一年过去了。
有一天,我和老刘在微信上聊天。
正聊着,老刘发来“视频通话”请求。
原来,他连接视频,是想让我看看“茶壶”——红壶、青壶、白壶……错落有致,沿龙池之畔排列着一片茶壶雕塑群,据老刘说,足足有一百多个。
“我们村子现在都以茶为生。
以前只种茶卖茶,现在变了,我们还要建设茶叶主题的旅游景点呢。
”视频里,老刘开心笑着,一脸的阳光……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已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
B.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C.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D.看过石砲沟几十年,这里的山形是没有变化的——峰巅隆起,沟谷下沉,绵延起伏。
四十多年前是这样子,四十多年后依旧如此。
19.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特点。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茶,分别用塑料袋、罐子、小竹簸箕装着。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18.D19.①使用对称句,句式工整;②文白结合,“沿溪行”有文言色彩,“又没多远”口语色彩突出;③语气上轻松幽默;④使用短句,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⑤流水句,轻快流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改革的大潮”是比喻手法。
A.拟人,“怨”把羌笛声人格化。
B.比喻,以“梨花”喻雪。
C.互文,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合起来理解。
D.夸张,“万重山”言舟行之快。
3.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4分)
【答案】示例一:国内外一些创新成功的经验,能够给予老字号更旺盛的生命力,使它们诠释出更为隽永的故事。
示例二:通过借鉴国内外一些创新成功的经验,老字号能够保持更旺盛的生命力,诠释出更为隽永的故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通过一些国内外创新成功的经验,能够……”介词淹没主语,删掉“通过”;
二是“它们诠释出更为隽永的故事”中途易辙,在“它们”前加上“使”。
或者在“通过”后加“借鉴”,把“能够给予老字号更旺盛的生命力”改为“老字号能够保持更旺盛的生命力”,让“老字号”作主语,再删掉后一句的“它们”。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今年国庆,《我和我的父辈》上映后广受好评。
电影由四个故事汇集而成——《乘风》《诗》《鸭先知》《少年行》,以家庭关系观察父辈人生这一特殊视角,讲述各个阶层群体为祖国利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从而反映时代变迁下中华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的_______、传承弘扬。
从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一穷二白、_______、的建设岁月;从波澜壮阔、惊涛拍岸的改革时代,到朝气蓬勃、_______的新时代……父辈们将"家国情怀"和"民族品性"注入血脉,照亮了前景灿烂的新时代,串起了共和国的光辉历史。
聚焦身边的人,我们也能看到父辈们的努力。
他们是战争年代里的英雄,是建设新中国的楷模,是改革开放的先锋,是新时代的开拓者,他们的奋斗故事同样_______。
18.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连绵不绝筚路蓝缕神采飞扬可歌可泣B.生生不息筚路蓝缕意气风发可歌可泣C.连绵不绝风餐露宿神采飞扬如泣如歌D.生生不息风餐露宿意气风发如泣如歌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父辈们将"家国情怀"和"民族品性"注入血脉,照亮了前景灿烂的新时代,串起了历史光辉的共和国。
B.父辈们将"家国情怀"和"民族品性"融入血脉,照亮了新时代的灿烂前景,串起了共和国的光辉历史。
C.父辈们将"家国情怀"和"民族品性"注入血脉,串起了历史光辉的共和国,照亮了前景灿烂的新时代。
D.父辈们将"家国情怀"和"民族品性"融入血脉,串起了共和国的光辉历史,照亮了新时代的灿烂前景。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本为文学之双翼,两者相互砥砺又______。
但很长时间以来,文学评论似乎只会说“好话”了。
这种所谓的“好话”,就是那种“强将笑语供主人”式的言不由衷的“好话”,或是那种“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式的人云亦云的“好话”,或是那种“皇帝的新衣”式的自欺欺人的“好话”。
但假如文学作品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又何尝不可以______、逢人说项呢?这种毫无保留的“叫好”,同样亦是“有力量”的评论,而且意义重大。
《百合花》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讲究象征、铺垫、留白,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令人深受震撼。
茅盾______,认为作品难得,为之撰写评论,通篇都是赞语。
小说得以转载,赢得好评如潮,至今仍是______的经典佳作。
设若当年没有茅盾的着意推举,《百合花》是很有可能沉寂于当时的文坛的。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并行不悖拍手称赞慧眼独具喜闻乐见B.并驾齐驱拍手称快慧眼独具脍炙人口C.并行不悖拍手称快慧眼识珠喜闻乐见D.并驾齐驱拍手称赞慧眼识珠脍炙人口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百合花》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令人深受震撼,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
B.《百合花》以灵妙之笔显现残酷的战争,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令人深受震撼。
C.《百合花》以灵妙之笔显现残酷的战争,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令人深受震撼,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
D.《百合花》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讲究铺垫、留白、象征,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令人深受震撼。
20.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
(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拒绝是一种权利,就像生存是一种权利。
古人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人们常常以为拒绝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防卫,殊不知它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我们只有一次,要用唯一的生命成就一种事业,就需在千百条道路中寻觅仅有的花径。
我们确定了“一”,就拒绝了九百九十九。
拒绝如影随形,是我们一生不可拒绝的密友。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拒绝,就是这个“不为”。
B. 这个“不为”,就是拒绝。
C. 这个拒绝,就是“不为”。
D. “不为”,并不意味着拒绝。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A.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B.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C.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D.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0.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B 19. C20. 改为:纵观我们一生,选择拒绝的概率,实在比选择赞成的概率要高得多。
(或改为:纵观我们的一生,选择拒绝的机会,实在比选择赞成的机会要多得多。
)【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
前文说“古人说,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选择“不为”开头衔接更紧密,排除AC;前后的意思是要懂得拒绝,“它更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因此D项的“并不意味着拒绝”与文意不符。
故选B。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就需在千百条道路中寻觅仅有的花径”运用比喻,将成功的路径比喻为“花径”。
A.黄鹤飞不去过去,猿猱无法攀援,这是夸张和拟人;B.“红”运用借代手法,指泪痕;C.“雪”运用比喻,将浪花比喻为“雪”;D.“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运用对偶。
故选C。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机会”与“概率”搭配不当。
可以都用“机会”,也可以都用“概率”。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真题练习含答案一、[2023·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郭老头、耿老头,俩老头。
这两个老头,从前面看,像五十岁;从后面看,像三十岁。
他们今年都已经做过七十整寿了。
身体真好!郭老头能.吃饭。
斤半烙饼卷成一卷,攥在手里,蘸一点汁,几口就下去了。
他这辈子没有牙疼过。
耿老头能喝酒。
他拿了茶碗上供销社去打酒,一手接酒,一手交钱。
售货员找了钱给他,他亮着个空碗:“酒呢?”售货员有点恍惚:记得是打给他了呀?——售货员低头数钱的功夫,二两酒已经进了他的肚了。
俩老头非常“要好”——这地方的方言,“要好”是爱干净爱整齐的意思。
不论什么时候,上唇的胡子平斩乌黑,下巴的胡子刮得溜光。
浑身的衣服,袖子是袖子,领子是领子,一个纽扣也不短。
俩老头还都爱穿撒鞋,斜十字实纳帮,皮梁、薄底,是托人在北京步云斋买的。
这种鞋过去是专门卖给抬轿的轿夫穿的,后来拉包月车的车夫也爱穿,抱脚,精神!俩老头焦不离孟,孟不离焦。
年下办年货,一起去;四月十八奶奶庙庙会,一起去;开会,一起到场;送人情出份子,一起进门。
生产队有事找他们,队长总是说:“去!找找俩老头!”“俩老头”不是“两个老头”的意思,是说他们特别亲密的关系。
类似“哥俩”“姐俩”。
按说应该叫他们“老头俩”,不过没有这么说话的,所以人们只能叫他们“俩老头”。
1.下列句子中的“能”与文中加点的“能”,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她尽量高高地踮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
B.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C.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
D.以前这条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涉水而过,非常不便。
答案:B解析:分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A、C、D三项中的“能”意为“能够”。
B项中的“能”意为“会,善于”,与文中的“能”意义与用法相同。
2.下列句子中画横线部分与文中画横线部分的语句,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稗子的叶很像稻叶,但稻子是稻子,稗子是稗子,要分清楚。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含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科技发展① ,这为文艺节目带来了新的气象,科技与文化融合成为电视节目创作的趋势之一,科技成为文艺节目创作的“助手”。
这样的例子② 。
例如《中国考古大会》充分挖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AI+VR裸眼3D演播室技术的优长,针对每座考古遗址量身打造不同的“视+听+触”场景;《唐宫夜宴》以古代名画为背景,把妇好鸮尊、莲鹤方壶、贾湖骨笛等文物穿插其中,再加上5G+AR技术的运用,让观众感受到盛唐“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的大美景象和雍容气度;一些纪录片用动画还原建筑桥梁构造、展现地质全貌、再现人物动作等,让观众对节目中所介绍的内容③ ;江苏卫视2022年跨年晚会通过动作捕捉、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请回“邓丽君”与真人歌手周深合唱,给许多观众尤其是中老年观众带来惊喜。
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将带来更多令人④ 的节目,给观众全新的视听体验。
当然,我们不仅要树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更要追求科技给节目带来的炫酷感。
坚持以优质内容为根本,以先进科技为支撑,开拓时代生活和艺术表现的新领域,展现文艺创新的新境界。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下列各项中引号用法表示强调作用的一项是()A. 科技成为文艺节目创作的“助手”B. 量身打造不同的“视+听+触”场景C. 感受到盛唐“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的大美景象和雍容气度D. 请回“邓丽君”与真人歌手周深合唱【答案】18. ①日新月异②数不胜数③一目了然④耳目一新19.我们不仅要追求科技给节目带来的炫酷感,更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
20. B 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强调突出;C.表示引用;D.表示特殊含义。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 题。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发展变化。
这种变动不居的特性正是谋事要“生于虑”的深刻背景。
正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充满了先人智慧的这句谚语,告诫人们不要忘却了远景期待,而只盯着眼前的事物。
孔子一再警醒世人,“虑之不远,其忧即至”。
荀子说得也很通俗:“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
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虽然今天的时空环境同先贤们所处的时代大不相同,但是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道理并无二致。
在瞬息万变的当今时代,要想掌握推动事物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未雨绸缪。
对于改革开放来讲,更是如此。
它本身就是一项空前绝后的创新性探索,其间难免会遇到诸多不确定性因素,遭遇诸多意外情况。
特别是当前我们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
在这种关键时刻,更应有超强的远见意识,能对未来的发展态势洞若观火,而不能“临时抱佛脚”,更不能寅吃卯粮。
唯有怀以深谋远虑的洞察,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万物中站稳脚跟□求得先机。
18. 下列在文中方框内所填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 :,。
”、
B. ,,”。
,
C. ,。
”,
D. :。
”。
、
19.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4 分)
20.有人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这句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诫人们不要只盯着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远景期待。
”从表达上看,修改后的句子与原句相比,哪一个更好,为什么?(4 分)
21.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句子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4 分)
①流行语的变迁与时代发展休戚相关。
②从“互联网+”到“区块链”,③日新月异的革新不断增加着生产生活的疆域。
④从“港珠澳大桥”到“两弹一星”,⑤中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新中国70年辉煌历程的生动注脚。
⑥流行语持续更新,归根结底是因为时代在变化、国家在发展的因素。
⑦流行语选择愈多样、变化愈快速,③越说明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进步的多样性,⑨越说明中国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
22.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
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
(5 分)
新华社昆明2020年9月30日电,云南省勐腊至勐满口岸高速公路30日19时正式通车运营。
这是中国云南省通往老挝的第二条高速公路。
腊满高速公路与老挝3号公路、亚洲公路网AH3号公路共同构成中老边境地区跨
国环形高等级公路260公里交通通道,对促进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往来和滇南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8. C [解析]第一处,后引用为不完全引用,此处可不填,也可填逗号,但不能填冒号。
第二处前的句子为总说,其后几句是对前两句的分说,此处应用句号隔开。
根据第三处前的冒号和引用的句子可知此处为完全引用,其句号应在引号内。
第四处前后都是动词性短语,故此处用逗号,不能用顿号。
19. [解析】比喻的作用是为文章更形象生动。
①句中把我们现在的处境比作"船到中流""人到半山";②我们的处境是"愈进愈难,愈进愈险"和"船到中流","人到半山",与前行的道路更加艰难很相似;③我们"不进则退、非进不可",与"船到中流","人到半山"时后退会遇到更大危险的处境一致。
(每点1分,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20. [解析]①修改后的句子更好。
②"这句谚语"指代的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故用"这句谚语"承接前文,与前文衔接更紧密。
③结合前后文可知,此处强调不要只看现在,而要看得长远,故后两个分句应为"告诫人们不要只盯着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远景期待"。
因此,修改后的句子与前文联系紧密,表达也更准确。
21. (4分)①"休戚相关"改为"息,息相关";③"增加"改为"拓展";④"从嗨珠澳大桥'到啊弹A星'"改为"从‘两弹一星'到‘港珠澳大桥';⑥删去"的因素"0 (每改对一处1分)
22. 2020年9月30 日19时( 1分) ,腊满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营( 1分)。
这是中国云南省通往老挝的第二条高速公路( 1分) ,对促进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往来和滇南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分)。
字数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