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46 47 48章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五课《四章》课文原文、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及知识点【优秀3篇】《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五课《四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老子》四章知识点梳理篇一一、实词1、词类活用自是者不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不贵难得之货2、古今异义跨者不行3、重要实词释义三十辐共一毂埏埴以为器凿户牖以为室企者不立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其未兆易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复众人之所过4、通假字自见者不明余食赘行其脆易泮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二、虚词以是以圣人无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于为之于未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常于几成而败之其其在道也不失其所者久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复众人之所过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三、特殊句式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见仁见智的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车毂上,正是那个车毂中空的地方,才使车轮有了运转的功用。
揉和泥土把它做成器皿,正是那个器皿中空的地方,才使器皿有了盛物的功用。
开凿门窗来作为房屋,正是那个门窗中空的部分,才使房屋有了居住的功用。
所以,“有”(车轮、器皿、房屋)给人带来方便好处,正是那个“无”(中空的地方)发挥了作用。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不能久行;越是展现自己的人最终反而越不能显明;越是认为自己正确的人最终反而越不能突显;越是夸示自己的人最终可能不会成就什么功业;越是炫耀自己的人最终可能不会得到多少尊重。
这些行为从“道”的角度看,就和剩饭、赘瘤一样,人们常常会厌恶它们,所以有道之士决不会这样做。
《道德经》第40、41、42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读诵《道德经》第40、41、42章。
2、理解老子关于“道”的理论3、了解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二、教学过程:(一)讲析第四十章[引语]在一、四、五、六、十四、二十一、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五和三十七章里,老子从各方面阐述关于“道”的理论。
在本章里,老子用极其简练的文字,讲述了“道”的运动变化法则和“道”产生天下万物的作用。
关于“道”的基本理论,本章和四十二章都是就此而论的。
本章虽然只有两句话,但言简意赅,含义十分丰富。
[原文]反者道之动①,弱者②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③,有生于无④。
1、听录音2、学生齐读3、翻译原文,理解大意。
[译文]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
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讲析]老子在《道德经》里,多次涉及到“事物的矛盾和对立转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概括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现象与本质,这是十分光辉和精辟的见解。
“反者道之动”,历来解释者有两种观点:一是说矛盾着的对立物各自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二是说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是循环往复。
其实这两种解释意思是相同的。
因为老子承认运动,承认运动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这当然是老子认识上的不足。
因为对立面的互相转化,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才得实现,不具备一定条件,是不能转化的。
不经过任何努力,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转化,这就多少带有宿命论的色彩了。
“弱者道之用”,是说“道”在发挥作用的时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这不完全是消极的,同样也有积极性的一面,道创造万物,并不使万物感到有什么强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和成长。
用弱和用强,也就是是“无为”和“有为”的区别。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有的论者认为这一句可以概括出“无—有—万物”的公式,并说万物毕竟是从“无”而来的。
其实,老子讲“有”和“无”,并不曾把“无’当作第一性的东西,而把“有”当作第二性的东西,他是把有与无当成相互对立的两个哲学范畴,有与无都是道的属性,是道产生天地万物时由无形质落向有形质的活动过程。
老子四章教案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开篇便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的观点。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是无法被言说或理解的,因为它超越了言语和概念的范畴。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一切存在的本源,它无法被人类的理性所捕捉和定义。
因此,我们无法用言语来描述道,也无法用概念来理解道,只能通过心灵的感悟和体悟来领悟道的本质。
这一观点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有着深远的启示。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独特性,不要把他们局限在固定的概念和观念中,而是要引导他们去感悟和体悟真理,去发现和领悟道的存在。
第二章,名可名,非常名。
在《道德经》的第二章中,老子提出了“名可名,非常名”的观点。
这句话的意思是,名是有限的,而道是无限的。
名是人类用来区分事物和表达概念的符号,是有限的、局限的。
而道是超越了名的存在,是无限的、无穷的。
因此,我们不能把名和道混为一谈,不能把名当作道,也不能把道限定在名的范畴之内。
在教育中,我们经常会用各种概念和名词来教导学生,但我们要意识到,这些名词和概念只是有限的符号,不能代表真理和道的本质。
我们要引导学生超越名的局限,去感悟和体悟道的存在,去领悟道的本质。
第三章,无,名天地之始。
在《道德经》的第三章中,老子提出了“无,名天地之始”的观点。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的本质是无,是超越了有的存在。
在道的本源之前,是无的存在,是超越了一切有的存在。
因此,我们不能用有的概念和名词来理解道,也不能用有的观念和概念来限定道。
在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超越有的存在,去感悟和体悟无的存在,去领悟道的本质。
第四章,有,名万物之母。
在《道德经》的第四章中,老子提出了“有,名万物之母”的观点。
这句话的意思是,道虽然超越了有的存在,但又包容了有的存在。
道是万物的根源,是一切存在的本源,是有的存在的母体。
因此,我们要在超越有的存在的同时,又要包容有的存在。
在教育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超越有的存在,去感悟和体悟道的存在,同时又要包容有的存在,去理解和应用有的概念和名词。
道德经南日明诚第一章,开宗明义宇宙万有总则.道为包有能量法则之宇宙之本体,生起无极,太极之用,而化生阴阳万事万物之象。
道,道,就是宇宙能量法则统一体,是形而上的部分。
可道道可以实践履行。
非常道这种道并非能用世间常态的方法去领悟践行。
名可名名是指宇宙间的事物是有形有相的所以各有各名,非常名万事万物都在生灭运化、有成有毁中,所以所有的可名,都非长久之名。
无,名天地之始形而上的道看似无,却是生起万物妙有之本始有,名万物之母形而下的万物妙有,是生起有形有质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要悟形而上之道,应以常无的清静本然之心与道相应常有,欲以观其徼。
要起形而下之用,应以常有的心,事来则应之心以观万物万化之法则边际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有无,这两者是一体同源,然而作用与现象不同,空有不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有无,无穷相生之道妙,是生成万有之根本第二章要想明白这个不可见、不可得的“道”,只有在用上去体会,才能了解有无同出而异名的道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当你立起个善恶美丑的概念就断裂了本原之美,只看到波浪看不到大海。
从用上来说,1,善恶美丑只是个概念,时间不同,空间不同,善恶美丑的标准不尽相同2,对善恶美丑的执着,会产生更多恶丑之事,孔夫子不见好德如好色者。
从道体上来解释只能引用楞严经,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故,有无之相生,所以,有与无永远处于相互转化中,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较(形),难与易在心中始终是对峙的,长与短是在比较中体现的,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
高与下是互相依存的,音声需要相合,前后需要有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因此,深知自然运化规律的圣人自身合于大道,处事顺其自然,行不言之教;端正自己的同时也感化他人,让人们能自觉地就感受到。
万物作而不辞,如同大道清静自然地孕育、生化万物而不辞劳苦。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生化而不占有、不仗恃、不居功,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德经》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2. 通过对《道德经》节选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道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3.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道德经》节选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2. 把握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教学难点:1. 理解《道德经》节选中的哲学思想。
2. 将道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道德经》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文讲解1. 朗读《道德经》节选,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2. 分析节选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为而治”、“上善若水”等。
3. 结合道家思想,探讨《道德经》节选中的哲学思想,如“道”、“无为”、“自然”等。
4. 引导学生思考道家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三、课堂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如何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2)如何将“无为而治”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3)“上善若水”的内涵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总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2. 引导学生将道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深入了解道家思想。
2. 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道家思想对自己的启示。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解《道德经》节选,使学生初步了解了道家思想的基本内涵。
2.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道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3. 在课后作业环节,学生能够将道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道德经》第46、47、48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熟读、背诵这三段经典名句。
2、简单理解选段的意思,重点理解个别典型词句所代表的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和教师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思考、感悟,理解第46、47、48章的基本思想内涵。
3、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三、教法学法:点拨法、思考感悟法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道德经》的学习欲望,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祸患之所以发生,即在天谴应时、应劫而来。
天谴之所以发生,即在生命大罪滔天,天理难容。
所以老子说,罪孽没有比任情纵欲更大,祸患没有比不知满足更大,灾殃没有比贪得无厌更烈。
如果知道满足,大德者可以长保大德,寡德者可以积累大德,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满足。
纵观天下治乱,莫不如此。
天下之所以大治,即在治理者有道,被治者重德。
天下之所以大乱,即在治理者悖道,被治者缺德。
这节课讲第46、47、48章。
二、新课讲解(一)、诵读1、学生一起诵读课文内容第46、47、48章(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 2、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读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读。
3、根据总结的方法,挑选学生最喜欢的朗读方法一起来实践朗读,在朗读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断句。
(二)翻译,译文讲解。
教师重点解释第46、47、48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1、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1]。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2]。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3]。
故知足之足[4],常足矣[5]。
【简注】[1]却:屏去、退回。
粪:耕种。
[2]戎马:战马。
郊:郊野、荒郊。
[3]咎:灾祸、灾殃。
欲得:贪婪,贪得无厌。
道德经教案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课时20年月日集体备课主备课人:_陈梅英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后记第周第(课、章、单元)第课时20年月日教学过程(续):四、按照学习第一章的方法,学习第四章。
1、读准字音、读通顺。
2、结合注释理解章节内容。
[第四章注释]①冲:通盅(chōng),器物虚空,比喻空虚。
②有弗盈:有,通又。
盈:满,引申为尽。
③渊:深远。
呵(a):语助词,表示停顿。
④宗:祖宗,祖先。
⑤锉其兑:锉(cuō):消磨,折去。
兑(ruì):通锐,锐利、锋利。
锉其锐:消磨掉它的锐气。
⑥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
⑦和其光: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
以上四个“其”字,都是说的道本身的属性。
⑨湛(zhàn):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书中“浮沉”的“沉”多写作“湛”。
“湛”、“沉”古代读音相同。
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
连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无若存。
参见第十四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⑾象:似。
[第四章译文]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
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3、谈体会,老师点拨。
在本章里,老子仍然在论述“道”的内涵。
他认为,“道”是虚体的,无形无象,人们视而不见,触而不着,只能依赖于意识去感知它。
虽然“道”是虚体的,但它并非一无所有,而是蕴含着物质世界的创造性因素。
这种因素极为丰富,极其久远,存在于天帝产生之先。
因而,创造宇宙天地万物自然界的是“道”,而不是天帝。
这样,老子从物质方面再次解释了“道”的属性。
承接第一章内容“无形”,老子称颂“道”虽然虚不见形,但不是空无所有,从“横”的角度谈,“道”而是无限博大,用之不尽;再从“纵”的角度谈;“道”又是无限深远,无以追溯其来历,它好象是自然万物的祖宗,又好象是天帝(上帝)的祖先。
道德经教案教案名称:《道德经》教学教案目标:1.了解《道德经》的背景和作者;2.理解《道德经》的核心思想;3.培养学生对《道德经》的良好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学生对《道德经》的背景和作者有所了解;2.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道德经》的核心思想;3.学生能够阅读和理解《道德经》。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和运用《道德经》的核心思想;2.如何引导学生对《道德经》进行正确的阅读和理解。
教学准备:1.课本《道德经》的摘录或复印件;2.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展示道德经的封面,激发学生对《道德经》的兴趣。
2.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道德经》是哪个朝代的作品?作者是谁?二、讲述《道德经》的背景和作者(10分钟)1.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道德经》的背景信息,让学生了解《道德经》是在战国时期的作品,作者是老子。
2.简要介绍老子的生平和思想,让学生对老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三、分组阅读和讨论(15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部分《道德经》的摘录或复印件。
2.每个小组阅读自己手中的部分,并讨论该部分的核心思想。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进行小组间的交流与分享。
四、整合讨论和理解总结(10分钟)1.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该部分的核心思想和讨论结果。
2.全班共同讨论,将各部分的核心思想整合,并总结《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何将《道德经》的核心思想运用到生活中。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出示几个与《道德经》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思考该如何运用《道德经》的核心思想处理这些情境。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六、思考和反思(5分钟)1.让学生思考:学习《道德经》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帮助?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个人反思,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道德经》的完整版本,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2.引导学生对《道德经》中的核心思想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讨。
道德经教案初中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德经》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
2. 通过解读《道德经》的经典语句,让学生领会其中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3. 引导学生运用《道德经》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 《道德经》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2. 《道德经》中的重要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教学难点:1. 《道德经》中抽象的哲学概念和道德观念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将《道德经》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
教学准备:1. 教师事先阅读《道德经》,掌握其中的重要内容和思想。
2. 准备相关的PPT和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道德经》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道德经》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阅读《道德经》中的一段经典语句。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于这段经典语句的理解和感悟。
三、课堂讲解(40分钟)1. 教师讲解《道德经》中的重要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
2. 通过举例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道德经》的智慧。
四、小组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道德经》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
2. 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0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道德经》中的重要思想和观念。
2. 提问学生对于《道德经》的理解和感悟。
二、课堂讲解(40分钟)1. 教师讲解《道德经》中的另一段经典语句。
2. 通过举例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道德经》的智慧。
三、小组讨论(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道德经》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
2. 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四、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对于《道德经》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于《道德经》的基本情况和历史背景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于《道德经》中的重要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的理解程度。
国学班教学指导案20 -20 二年级下学期梅河口市第四实验小学《道德经》教学指导方案一教学时间:20 年月日——月日教学内容:1.吟诵《道德经》第1-2课。
2.理解并结合生活实际,指导力行,反馈力行效果。
3.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高尚的道德追求、自律的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理解文意。
提高学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2.结合内容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员在生活中践行,做德才兼备的人。
教学难点:把传统经典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指导生活实践。
教学方法:阅读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
教学指导:一、简介:《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共分81章,上篇《道经》37章,下篇《德经》44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二、作者: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姓李名耳,字(dān)聃,或伯阳,华夏族,传说老子出生时就长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称为老子,周朝春秋陈国苦县人。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孔子曾数次向老子问礼、求道。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
在道教中,老子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被尊为道祖。
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老子存世著作有《道德经》(又称《老子》),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行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老子被誉为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他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教案全集《道德经》第一章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第一章。
2、讲解。
3、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了解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具及电化教学:黑板、粉笔、多媒体课件授课时数:1课时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以此作为导入文字,创设情景。
作者生平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汉族。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道德经》是一本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在中国,儒教大体上是占统治地位的哲学。
当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之间出现鲜明的对立时,中国人大都遵从后者。
但是老子大体上深受儒家弟子的尊敬。
老子之道四章教案设计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教学目标:1. 了解老子《道德经》的基本内容和思想。
2. 理解“道”的含义,掌握“道可道,非常道”的哲学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哲学素养。
教学内容:1. 老子《道德经》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2. “道可道,非常道”的含义和哲学思想。
3. 与学生讨论“道”的概念和在生活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老子《道德经》的简要介绍,引发学生对道家思想的兴趣。
2. 学习,讲解“道可道,非常道”的含义和哲学思想,引导学生思考。
3. 讨论,与学生讨论“道”的概念,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道”的理解和体会。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人际关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体现。
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讨论,老师讲解“道可道,非常道”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
2.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案例分析,启发学生思考“道”的含义和应用。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道”在生活中的应用讨论。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思考、回答问题的能力等。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阅读和思考题,检验学生对“道可道,非常道”的理解和思考。
第二章,名可名,非常名。
教学目标:1. 理解“名可名,非常名”的含义和哲学思想。
2. 掌握老子《道德经》中关于名与实的思想。
3. 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内容:1. “名可名,非常名”的含义和思想。
2. 老子《道德经》中关于名与实的相关内容。
3. 与学生讨论名与实的关系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相关名人名言,引发学生对名与实的思考。
2. 学习,讲解“名可名,非常名”的含义和哲学思想,引导学生思考名与实的关系。
3. 讨论,与学生讨论名与实的关系及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名与实的关系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案例分析,老师讲解“名可名,非常名”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其现实意义。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理解老子三宝理论的具体内容,体会三宝理论的含义与历史价值,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学经典道德经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理解老子三宝理论的具体内容2、体会三宝理论的含义与历史价值教学思路:一、导入课题老子曾宣称:“我有三宝,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
”(第67章)《老子》一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而老子独将“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置于三宝的高度,这应该引起我们重视。
二、分析三宝的含义(结合相关的章节)1、“慈”作为三宝之首,首先体现着老子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和爱护。
他极力反对统治者残酷地镇压人民,警告统治者:“夫代司杀者杀,是谓大斯。
”意为杀人者是绝对没有好下场的。
“慈”的第二特征是“助”即“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64章)这是说“道”和“德”可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会妄加干预。
这是说对待万物,要遵奉它们蓬勃生长。
2、“俭”就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19章)少想点自己,多想点别人。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第7章)大自然之所以永恒,是因为它不贪生、不自私。
如果一个身处高位的人,不贪功,不贪利,不贪名,而将自己贡献给大众和社会,那自然会赢得公众的爱戴,这样他的生命价值就得以永存。
“俭”的另一层含义就是“知足”和“知止”。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46章)还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44章)可见,知足和知止决定着人们的荣辱、祸福、生死,只有知道满足,善于满足,才不会遭致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永远不会有过错,从而可以常保此身,果不知足、不知止,会导致相反的效果。
3、“不敢为天下先”首先表现为“处下”的人生态度。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第66章)老子认为,圣人为政则会谦让居下,不与民争利,以不争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戴。
老子四章教学设计引言: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道家之祖”。
其《道德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在教育领域,教授老子的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人生价值观。
本文将针对老子《道德经》中的四章进行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老子的思想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一、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1.1 教学目标- 了解老子对“道”的理解与内涵;- 理解道无法被言语所言尽的思想;- 能够分析道的特征,探讨如何理解非常道。
1.2 教学内容-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的原文解读;- 关于道的概念和特点的讨论;- “非常道”的解释和意义。
1.3 教学活动- 导入活动:通过短视频展示自然景观,引发学生对自然万物与道的思考;- 学习活动:学生小组讨论“道”的概念和特点,并展示他们的理解;- 深化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分组,以幻灯片形式呈现他们对“非常道”的解释和意义;- 总结活动: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进行点评。
1.4 教学评估- 小组讨论记录与展示;- 幻灯片呈现的准备与展示;- 学生的学习心得分享。
二、第二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2.1 教学目标- 理解老子对天地的解释与看法;- 分析“天地不仁”的思想内涵;- 探讨以万物为刍狗的意义。
2.2 教学内容- 讲解老子《道德经》第二章的原文及其背景;- 探讨老子对天地的解释与看法;- 分析“天地不仁”和“以万物为刍狗”两个观点的关系。
2.3 教学活动- 导入活动:观看短视频,引发学生对天地的思考;- 学习活动:学生自读第二章的原文,并就其理解进行小组讨论;- 深化活动:学生分组演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情景剧,并进行展示;- 总结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并展示他们对老子思想的理解。
2.4 教学评估- 学生的小组讨论记录;- 情景剧的表演与展示;- 学生的总结展示。
三、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3.1 教学目标- 了解老子对贤者的看法;- 了解老子不尚贤的思想内涵;- 分析老子使民不争的策略。
《道德经》第46、47、48章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熟读、背诵这三段经典名句。
2、简单理解选段的意思,重点理解个别典型词句所代表的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和教师拓展性的分析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思考、感悟,理解第46、47、48章的基本思想内涵。
3、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三、教法学法:点拨法、思考感悟法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道德经》的学习欲望,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学习生活中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祸患之所以发生,即在天谴应时、应劫而来。
天谴之所以发生,即在生命大罪滔天,天理难容。
所以老子说,罪孽没有比任情纵欲更大,祸患没有比不知满足更大,灾殃没有比贪得无厌更烈。
如果知道满足,大德者可以长保大德,寡德者可以积累大德,那就没有什么不可以满足。
纵观天下治乱,莫不如此。
天下之所以大治,即在治理者有道,被治者重德。
天下之所以大乱,即在治理者悖道,被治者缺德。
这节课讲第46、47、48章。
二、新课讲解(一)、诵读1、学生一起诵读课文内容第46、47、48章(教师更正学生诵读中的拼音语法错误,并且把文中长句,进行正确的断句处理) 2、听标准音乐配音朗读学生集体跟着录音朗读。
3、根据总结的方法,挑选学生最喜欢的朗读方法一起来实践朗读,在朗读中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断句。
(二)翻译,译文讲解。
教师重点解释第46、47、48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1、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1]。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2]。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3]。
故知足之足[4],常足矣[5]。
【简注】[1]却:屏去、退回。
粪:耕种。
[2]戎马:战马。
郊:郊野、荒郊。
[3]咎:灾祸、灾殃。
欲得:贪婪,贪得无厌。
[4]知足之足: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
[5]常足矣:永远是满足的了。
【引发】中国古籍全录——寡德而多欲,必招祸患为何寡德?生命从层层时空堕落而下,原在天界所具备的威德与果位都没有了;生命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之中,行恶多于行善,所得大于所失;生命此生以来无道,心性的标准极低,言行的伤害却大。
为何多欲?先天的本愿、环境的熏染、社会的教化与个体的选择等等,共同将一个生命塑造。
如果他被物欲的晕光所诱惑,又被后天的观念所俘虏,他必失却先天的本性,而以为私为我的欲念作主导。
倘若曾经积下大德,此世多欲,倒能自然而然得到,因为他本有德去交换。
遗憾仅仅在于,以德交换外物,即为舍本逐末;失德愈多,悟性也就愈迟钝,如果再也唤醒不了善性与神性,则为莫大之痛。
倘若德薄,却又贪求无厌,问题就更加严重。
无德交换,必难自然而然得到。
却又一心攫取,势必阴谋阳计连绵,五脏六腑恶毒,方式方法险绝。
如果他竟广泛得到,必为非份所得,必定铸成大罪,必然遭遇天谴。
【反思】——蝇营狗苟,一任贪念膨胀对于今人的罪恶,只有你想象不到之处,没有他行动不到之处。
何故?心无善念,胸无诚意,又长于争斗,自不可能符合天道,更不可能积下大德。
无德本无所得,他却仍如蚊蝇、鸡犬,一任贪欲膨胀,无休无止。
他们随处可见,而且愈来愈多,甚至开国封王。
人们正在集体犯下罪恶。
仅仅因为一个“贪”字,穷人贪求一夜暴富,富人贪求永远富贵,律师贪求命案如潮,学者贪求谬说换金,官吏贪求贿赂无数,政党贪求一派独大,如此等等,不言而喻。
人们的内心,应该何等卑微而阴鸷;人们的面子,应该何等浅薄与紧要;人们的计划,应该何等狂妄与病态;人们的理想,应该何等奢华而苍白。
此外,更有成千上万的所谓专家、教授或院士,公开宣称传统文化的绝大部分是糟粕,甚至鼓噪要取消中医。
因为中国文化的传统,正是现代变异社会的照妖镜,一切不正、不善、不智的人事,都会在它们面前现出原形。
只要人们还有传统文化的道德影子,人们就可以轻易判定今世的正邪与是非。
所以今世的既得利益者,多视传统文化为大敌;一切可能揭示真相的参照或标准,他们都想恶狠狠的拔掉。
他们已经做得太多,以致今日的观念,多以他们舛乱的观念为核心。
他们不仅一时得以自保,而且将万众纳入同一个体系,渐渐形成一个巨大的同党。
大家都将私欲膨胀,都将眼光盯准股票、银行与基金,十几亿人也就同化成一副头脑,再也不需要独立的思想与自由的精神。
即使某一天集体遭遇淘汰,人们也会坦承心迹:反正天塌下来大家死,我也没有独吃亏。
2、道德经第四十七章(不出户,知天下)不出户[1],知天下;不窥牖[2],见天道。
其出弥远[3],其知弥少[4]。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5],不见而明[6],不为而成[7]。
【简注】[1]户:家门。
[2]窥(kuī):本义是从孔隙中向外看,这里是看的意思。
牖(yǒu):窗。
[3]出:出去。
弥:越、更。
[4]知: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知道的东西。
[5]不行:不出行。
知:推知。
[6]明:明白、通晓。
[7]为:动词,做,这里是妄为的意思。
成:成功。
【引发】中国古籍全录——大德之士易见大道大德之士易见大道。
老子说,不出门口,即知天下;不望窗外,即知天道;不必经历,即知详情;不必眼见,即能心明;不必作为,即能成功。
何以致此?德与宇宙特性相通,也就能与天道直接同化。
于人而言,德是敬天畏命、重善从道的自然获得,本身即已涵蕴、体现宇宙的基本特性;天道之下的做人标准,首先即在重德。
因此,人所携带的德越多,人的天性越难埋没,人的悟性也就越好。
人所积累的大德,必定具备慈悲祥和的强大能量,对内可以自动纠正一切不正确的念头与行为,始终保持真诚、柔韧、善良的极高标准;对外可以感染一切人众,使其欲念淡化,心灵纯净,言行端正。
所以大德之士,不修道已在道中,已是求道者或得道者的境界。
那么神佛就会倍加珍惜,就会不断对他进行启迪与引导。
伴随其德行越来越高,执著越来越少,他就越来越容易证悟天道。
走到某一临界点,他会豁然开朗,智慧大显,一眼看透他所证悟的全部时空。
【反思】——闭目塞听,从不正视灵魂今人多不相信灵魂与命运,总以为人定胜天,事在人为。
因此,也就闭目塞听,固步自封,牢牢将自己囚禁在密不透风的高墙。
由此,他们最看重当前的名利、情色与享乐:为了一时得到,可以不计一生一世的代价;为了暂时享受,可以抛弃生前身后的远虑;为了逞强使气,可以轻轻松松杀人;为了逃脱罪责,可以毅然决然自杀。
他们从理论、事实两个方面论证:从来没有谁个不死,从来没有人死而复生;从来没有看见过鬼神,从来没有鬼神显形的案例可以得到验证;只有握在手里的东西才属自己,只有置人死地才算真正的胜利;相信灵魂不死与善恶有报,只是自欺欺人;相信精神可以战胜物质、道德可以长保性命,只是天方夜谭。
他们只在物质的层面摸爬滚打、冲锋陷阵,即使做一个梦、发一阵呆、也都只与实在不过的利益相关;即使晃眼看见一道幽灵,突然听见别样的乐音,他们也认作幻觉,以至怀疑自己不正常的神经。
如果听见天道、天命、天威等等词汇,他们势必大笑;如果遇到神像、圣人、君子等影踪,他们势必心生鄙夷。
他们为什么低能,为什么凡事都必须通过手脚才能完成,为什么越活越迷惘、越活越沉重、越活越焦灼?即因他们全盘将自己封闭:远离天道,天道必不与他亲近;无所顾忌,天道必不将他怜悯;损德日多,健康、财富、权力、声名必定不可长保;心无皈依,精神必定越来越空虚,言行也必越来越没有着落。
谁不懂得拯救道德与灵魂,谁才真正没有希望与前景。
3、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日益[1],为道日损[2]。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3]。
无为而无不为[4]。
取天下常以无事[5],及其有事[6],不足以取天下。
【简注】[1]为学:求学,这里指对仁义圣智礼法的追求。
日益:一天比一天增长。
[2]日损:一天比一天减少。
[3]至于:达到。
无为:不妄为。
[4]无为而无不为: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无不为:无所不能为。
[5]取天下:治理天下。
无事:无扰攘之事。
[6]有事:指繁杂的政令多。
【引发】——学问与机巧,多损道德入世者看重学问与机巧,孰知学问越广博,机巧越娴熟,心量越狭隘,智慧越低级,德行越浅薄,天道越渺远。
老子说,对学问的积累一天天增加,对天道的领悟就一天天减少;只有将学问减少再减少,以至观念与执著都没有了,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无所事事于尘世,却能无所不为于天界。
为什么学问与机巧,多损道德?一切可以通过教育、学习传承的知识、技能、观念等等,都是尘世中的外物,既非天道的本质体现,也非天界所有。
如果人在追求学问的过程之中,还要大动小脑,遍寻机巧,则会带出更多、更强、更恶的心思,比如妒忌、显示、怨恨、好胜、急切等等,尤其容易使其窒息,再也不见道德的曙光。
求道者悟道,道是远远超越世俗之理的天道,道在高级、殊胜得多的时空展现,他就当然不能捎带任何一丝人的观念与实物。
如果他也把学问看得重要,他就日益被学问笼罩与局限;他成天泡在低级的观念与识见之中,决不可能体悟天道。
如果他还追求机巧,他就更不要奢望天国,因为人的机巧只会强化人的千百种执著,每一种执著都将是求道者极难突破的死关。
所以无为,非是无所作为,而在不执著于尘世中的人事,以免被其外物与观念所束缚。
求道者之有为,非是于尘世大显身手,而是在更高时空无所不能。
即如治理天下,倘若只想借助主观愿望与物质手段,结果只能适得其反;倘若淡化自我的私念,放弃谎言、暴力等等手段,一意倡导道德,必可轻轻松松大治。
【反思】中国古籍全录——一技在身,不见大穹尘世愈益进入残酷竞争的时代,尤其在中国,竞争已无任何道德的底线,随处可见不择手段的疯狂。
人们反复强调利于竞争的种种要素,其中之一是技艺,比如专长或专利。
个体视其为谋生之本,团体视其为置业之本,国家视其为强国之本。
在举国重视技艺的大背景下,人们求之若渴,趋之若鹜。
形形色色的技艺应运而生,林林总总的技艺培训班、技艺资格认证考试等等,更是层出不穷。
中国的所谓素质教育,不过是在教材学习之外,附带开发开发某种“技艺”。
大学的重心也越来越转向技艺,比如英语的过级考试之类,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大而显赫的怪物,人人避之不得,人人又深受其害。
许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先是努力胎教,而后从幼儿开始,强行培育所谓专业技艺:中国的孩童可怜,即因从小就不再是他们自己;中国的父母可怜,即因他们从不知道自己无知;中国的教育可怜,即因它野心勃勃想要扼杀一切天赋与本性。
中国古籍全录当代中国至今没有产生过一位大师,无论在哪一个领域。
何也?并非人们的勤奋程度不够,也并非人们立志成为大师的决心不强,更非中国的文化底蕴不深,而在中国人大多成为机器,只有肢体没有灵魂,只有天赋没有天性,只有物性没有神性,只有奴颜没有铁骨。
既然如此,天道就不会开启他的智慧,神佛就不会对他有所眷顾;即使也有所谓灵感,也不过是低灵附体的邪恶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