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术后滤过泡包裹临床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羊膜移植在抑制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化中的临床观察目的:针对羊膜移植在抑制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化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明确羊膜移植的重要性。
方法:笔者随机选择我院在2017年5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0名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引导患者进行平均分配,并设定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小梁切除术的治疗方法,对于试验组患者在进行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联合羊膜移植。
结果:术后,从眼压层面来看,试验组有效患者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数量,从视力层面来看,试验组显效患者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显效患者数量,而无效患者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无效患者数量。
结论:羊膜移植在抑制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对于青光眼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标签:羊膜移植;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化引言青光眼是一组威胁和损害视神经及其通路而损害视觉功能,主要与病理性眼压升高有关的临床综合征或眼病。
在这一类疾病的治疗中,目前主要采用小梁切除术为代表的滤过性手术治疗方式,但是采用这一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后,很容易使患者出现滤过泡瘢痕,患者眼部功能并没有得到理想性的恢复,为了应对这一困境,则可以采用术中应用羊膜移植,基于此本文则针对这一治疗方式展开讨论。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为了配合本次研究活动,笔者随机选择我院在2017年5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0名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的患者样本中,女性患者有63例,男性患者有37例,患者年龄35—81岁,平均年龄61.5岁。
本次样本的选择标准为:经医学诊断患者均患有青光眼疾病。
为了方便后期的研究活动,笔者引导患者进行平均分配,并设定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在此次研究活动,笔者征求到了患者或其家属的同意,并签订了配合医学研究的同意书,但是出于对患者的考虑,如果患者因病情迅速恶化而无法配合,则应该以患者优先,研究活动立刻停止。
临床研究28小梁切除术是目前治疗青光眼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但是,术后常常因为滤过道的纤维瘢痕化而导致手术失败。
大量的研究证实,干扰素作为一种细胞因子,能够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抑制胶原的产生。
基于这一作用,我们应用干扰素 a- 2b于青光眼滤过手术中,以期获得理想的滤过泡,达到术后良好的滤过功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结果如下。
1 对象和方法1.1对象选择2012年8月-2013年10月在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工作期间被确诊为原发性青光眼,需手术治疗的初次手术患者共32例(32眼)。
其中男20例,女12例。
年龄40-75岁,平均52.4岁。
患者均为在药物治疗下眼压>3.8kPa,视乳头垂直杯盘比(C/D)平均>0.7。
排除其他眼病或全身疾病引起的眼压增高。
1.2 方法手术均由同一医生按常规行小梁切除术,做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及角膜缘为基底的巩膜瓣后,将浸泡有5×105IU干扰素的棉片(约1cm×1cm)置于结膜瓣和巩膜瓣间,5分钟后除去棉片,即用NS100ml充分冲洗巩膜瓣、结膜瓣、角膜及上下穹窿部约5分钟。
切除小梁组织1mm×3.5mm,全层切除周边虹膜1.5mm,巩膜瓣两端用10-0尼龙线做间断缝合2针,(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其中一针为调节缝线)缝线扎紧适中,球结膜做连续缝合一针。
术毕在下方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和地塞米松混合液0.6ml。
术后3天、一周、2周在滤过泡两侧旁结膜下各注射5×105IU干扰素a- 2b各0.25ml,而对照组在相应部位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术后重点观察视力,前房形成情况,滤过泡形态及表面新生血管干扰素 a- 2b预防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临床观察周穗梅 余超明 谭富嫦广东省开平市中心医院 广东省开平市 529300【摘 要】目的:观察干扰素 a- 2b在预防青光眼术后滤过泡瘢痕化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青光眼32例,其中原发性开角型29例,闭角型青光眼3例。
分析青光眼手术后滤过泡的问题【摘要】滤过泡感染和滤过泡相关性眼内炎是青光眼手术比较多见的并发症类型,临床中发生率高。
本文就针对青光眼手术后滤过泡的问题加以分析,旨在为日后的青光眼手术提供简单参考。
【关键词】青光眼;术后;滤过泡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滤过泡的囊壁是避免眼内组织受到细菌侵袭的重要屏障。
如果囊壁较薄,特别是在受到轻微外伤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导致囊壁受到损伤发生渗漏,而渗漏的通道也就成为病原菌侵袭入眼的通道,有时上下眼睑对滤泡的摩擦甚至均有可能对滤泡造成损伤。
滤过泡感染是因术后细胞感染所致,并不会让玻璃体出现感染。
滤过泡相关性眼内炎是因滤过泡、玻璃体等受到感染而出现严重表现的病症。
一、滤过泡的形态学分类(一)理想滤过泡理想滤过泡通常表现为囊壁较厚,表面光滑的弥漫性乳白色多囊样结膜隆起,隆起的结膜表面无血管,这种滤过泡一般都具有疏松较薄的上皮结缔组织,能允许眼内有较多的液体由此处流出。
如果作裂隙灯光学切面检查,可以发现由较薄的单个或多个较大囊泡组成,表面无血管,房水可直接渗流到结膜上皮下,这种滤过泡通常具有良好的降眼压功能。
(二)囊性滤过泡囊性滤过泡和上述的理想滤过泡则有所不同。
它弥漫囊状隆起,泡壁薄,表面有贫血症状,近角膜缘处可见分房样的微小囊。
(三)包裹性囊状滤过泡包裹性囊状滤过泡是近年来文献上报道较多的一种滤过泡,其发生率有逐年增长的趋势。
由于它的泡壁是由致密纤维膜组成,缺乏足够的渗透性小孔,通常在术后4~6周可重新出现眼内压升高。
(四)扁平滤过泡如果滤过手术后,手术区的结膜与巩膜粘连,表面含血管,这样的滤过泡就是扁平滤过泡。
因泡壁厚,有坚实的瘢痕形成,呈硬结状,表面及周围充满新生血管,因此,它无滤过功能,患者术后的眼压也不能下降。
二、滤过泡引流的机制与产生因素(一)滤过泡引流的机制(1)房水通过薄壁的结膜上皮直接与泪液混合;(2)通过新的有内皮细胞的毛细血管直接与输淋氏管连接;(3)房水可使巩膜和球结膜下毛细血管壁周围产生疏松的退行性变,使房水直接被这些血管吸收;(4)通过众多极细的网状相连的淋巴管流入结膜下,然后再进入静脉系统。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疗效观察与研究【中图分类号】R7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3-0078-02【关键词】青光眼浅前房手术后并发症浅前房是青光眼术后,特别是眼外滤过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或长期的浅前房会引起角膜内皮细胞数目减少、角膜水肿、角膜后弹力脱离、白内障、虹膜基质平坦、虹膜前后粘连和房角闭和、青光眼手术失败等严重后果。
因此了解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情况、严重程度、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本文对一组青光眼术后的浅前房情况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自2005年2月~2007年3月在我们医院连续收治的71例青光眼患者,其中男37例,女34例,年龄13~78岁,平均58岁。
在这些患者中,共有100眼施行青光眼手术,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75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4眼,先天性青光眼1眼,继发性青光眼15眼。
1.2 手术方法在100眼中,78眼行小梁切除术,其中62眼为常规小梁切除术,16眼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6眼行小梁切除联合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16眼行虹膜周切术。
2 结果2.1 浅前房发生情况 100眼中,发生浅前房者32眼,浅前房发生率为32%。
其中房水滤过过强21眼(65.6%),脉络膜睫状体脱离8眼(25%),结膜漏3眼(9.4%)。
2.2 浅前房的分级按Spaeth分级法:浅Ⅰ度:中央前房形成,周边虹膜与角膜内皮相接触;浅Ⅱ度:除瞳孔区以外,全部虹膜面均与角膜内皮相贴;浅Ⅲ度:前房消失晶状体前囊和全部虹膜面均与角膜内皮相贴。
本组病例中浅Ⅰ度前房18眼(56.2%),浅Ⅱ度前房13眼(40.6%),浅Ⅲ度前房1眼(3.1%)。
2.3 浅前房发生时间在本组病例中,32眼记录了浅前房发生时间,其中17眼在术后1d出现浅前房(53.1%),9眼发生于术后2d(28.1%),4眼发生于术后3d(12.5%),各有1眼发生于术后4d和术后13d(3.1%)。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临床观察李秋果【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眼压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视力水平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可明显提高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患者视力水平,眼压控制良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期刊名称】《河南外科学杂志》【年(卷),期】2017(023)003【总页数】2页(P84-85)【关键词】青光眼;滤过泡感染;眼内炎;玻璃体切除术【作者】李秋果【作者单位】河南扶沟县医院眼科扶沟461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75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常给予抗增殖药物,但该药物易导致巩膜瓣与巩膜床软化与溶解,伴有球结膜薄壁化,造成球结膜局部渗漏,进而引起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1]。
不仅可引起前房细胞与滤过泡炎症反应,还可侵及玻璃体。
一旦感染眼内炎,可严重损害视功能,给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2]。
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的方法有药物与玻璃体切除术。
现通过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效果,探讨防治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的有效方法,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02—2015-08间就诊于我院的90例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5例。
观察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24~67岁,平均42.63岁。
眼压(15.42±2.54) mmHg(1mmHg=0.133 kPa)。
37例(82.22%)视力水平<0.1,8例(17.76%)为0.1~0.5。
对照组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25~68岁,平均43.45岁。
滤过泡修复手术联合Ologen植入物治疗青光眼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青光眼患者实施滤过泡修复手术联合Ologen植入物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2017年08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青光眼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以入院日期单双号为基准,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滤过泡修复手术+Ologen植入物治疗,对照组:滤过泡修复手术治疗,对比两组眼压、临床总有效率、功能性滤过泡率。
结果:眼压对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对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功能性滤过泡率对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青光眼患者实施滤过泡修复手术联合Ologen植入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既可改善患者眼压水平,又可提高功能性滤过泡率,值得借鉴。
【关键词】滤过泡修复手术;Ologen植入物;青光眼;临床效果青光眼属于致盲性疾病,且该项疾病具有不可逆性,是以视乳头萎缩、视力下降为临床特征的疾病,研究显示,病理性眼压升高,眼部视神经供血不足为诱发该项疾病的主要原因,临床若实施药物治疗后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便需实施手术进行治疗。
临床常见滤过性手术,但其术后极易出现滤过道瘢痕,需在实施手术治疗过程中联合抗代谢性药物进行治疗,但经查阅相关学术性文献,抗代谢类药物使用后并发症较高,Ologen植入物使用后可避免术后组织粘连,应用到手术治疗中有极高价值,本次随机选择80例青光眼患者,实施滤过泡修复手术联合Ologen植入物治疗,对治疗后眼压水平进行研究,现就临床研究结果做如下汇总: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纳入我院(2017年08月-2018年10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80例进行研究,分为2组(入院日期单双号),即每组40例样本。
治疗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62.0±15.5岁;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17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10例,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12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1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45-79岁,平均年龄:61.5±16.5岁;急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16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11例,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11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2例。
青光眼滤过术影响滤过泡形成原因及按摩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眼球按摩护理对滤过泡形成情况及手术成功率的影响。
方法:将我院做手术及其他医院做手术术后复查的70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于青光眼滤过术后早期行眼球按摩护理,对照组患者则不施行眼球按摩护理,术后定期随访半年以上,观察两组效果。
结果:研究组功能型滤过泡的形成率和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行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患者于早期实施眼球按摩护理,对功能型滤过泡的形成具有一定帮助,可将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是辅助提高手术成功率重要方法。
【关键词】青光眼滤过术滤过泡眼球按摩手术成功率【中图分类号】R77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8-0158-02青光眼是一类以眼内压持续或间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征的致盲性眼病,持续的高眼压会对视觉功能于眼球内各部分组织带来严重损害[1]。
目前青光眼的治疗仍以滤过性手术为主,其目的为通过手术在眼球结膜下能够一次一个长期存在的功能型滤过泡。
但术后结膜下纤维组织增生和滤过泡瘢痕化,往往导致滤过手术失败[2]。
为提高青光眼滤过术的成功率,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采用术后早期眼球按摩护理方法,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做手术及其他医院做手术术后复查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70例,其中男37例,女33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5.2岁。
70例患者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31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9例,全部采用小梁切除手术。
术后用复方托品酰胺散瞳1次/d,抗生素激素眼药水点眼3~4次/d,术后5~10天拆除缝线。
所有患者均已排除眼部及全身其他部位疾病。
1.2 分组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患者。
研究组患者于术后5d后行眼球按摩护理,对照组患者则不进行眼球按摩护理。
青光眼术后滤过泡包裹临床观察
作者:刘娟冯天玉
来源:《延边医学》2015年第13期
摘要:青光眼术后滤过泡包裹是青光眼手术后出现的一种常见滤过泡类型,对患者滤过术后的眼压控制以及滤过手术远期成功率有显著影响,眼科医生一直试图明确它的发生机制,了解与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以及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其中一些已应用于临床,但这些药物和方法也有其不足之处,应用不慎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正确评价及合理使用它们非常重要。
关键词:青光眼滤过手术滤过泡包裹
滤过手术是治疗青光眼术式中最常见的方法。
1982年VanBuskirk首次对包裹性滤过泡进行了报道。
目前对包裹性滤过泡诊断仍然是通过患者的滤过泡形态。
定义是:青光眼滤过手术后3个月内出现,形态表现为高度隆起、泡壁厚且紧张、圆顶状的滤过泡。
在包裹性滤过泡形成早期患者的眼压可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然而许多患者会出现眼压增高。
滤过手术后滤过泡瘢痕化与成纤维细胞增生有关,这已被大家公认。
然而,滤过泡瘢痕化后滤过泡形态变为扁平,包裹性滤过泡表现为高度隆起;5-氟尿嘧啶(5-FU)可以降低滤过泡瘢痕化发生率却对包裹性滤过泡的发生无明显影响。
由此研究者们推断引起包裹性滤过泡的成纤维细胞类型与导致滤过泡瘢痕化的成纤维细胞类型是不同的,前者主要合成非收缩性胶原,后者主要合成收缩性胶原。
1 临床特点
包裹性滤过泡最常发生于滤过手术后的2~8周,一般不超过3个月。
由于其他内眼手术或葡萄膜炎等因素的影响,偶有迟发性滤过泡包裹发生。
发生包裹性滤过泡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原有的功能性滤过泡形态发生改变,滤过泡变为高度隆起、局限圆顶状、泡璧厚且张力大,边界清晰,滤过泡表面和周围充血明显;可伴有眼压升高。
患者常诉眼部不适、异物感。
2 发生因素
2.1 手术前状况多项研究表明男性发生率较女性高,年轻患者发生率高于老年患者,可能因为年轻患者成纤维细胞增长活跃。
患者在滤过手术之前使用的青光眼药物、眼部激光治疗、既往的眼部手术史以及对侧眼是否曾发生滤过泡包裹均可能与包裹滤过泡的形成有关。
①药物:长期局部使用青光眼药物会使滤过手术的成功率降低已得到多项研究证实。
Richter等发现术前长期局部使用B受体阻滞剂和拟交感类药物也会导致包裹滤过泡发生率升高,长期局部用药还可能导致滤过泡针刺分离后再次包裹的几率增高。
②激光光凝滤过手术前
行氩激光小梁成形术(ALT)会导致滤过术后包裹滤过泡的发生率升高。
ALT导致包裹滤过泡发生率升高的原因现在尚不清楚,相关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③眼部手术Sherwood等[5]发生有眼部手术史的患者比较容易发生滤过泡包裹,可能与患者的结膜有瘢痕形成导致滤过手术后成纤维细胞增多有关。
对于二次滤过手术患者,如果患者在第一次手术后曾发生滤过泡包裹,那么第二次手术后再次发生滤过泡包裹的几率高达66%,是第一次手术后没有发生包裹的患者发生率的3倍。
此外,对侧眼的情况也可能对手术眼有影响。
如果一眼发生滤过泡包裹,对侧眼发生滤过泡包裹的几率增高。
2.2 术中、术后因素包裹滤过泡的发生与滤过手术本身是紧密联系的,手术者的手术技巧对术后反应有很大影响;术中是否剪除Tenon′s囊、有无使用抗代谢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甚至手套上的滑石粉都可能包裹滤过泡的发生。
Oh等报道如果手术中使用不含滑石粉的手套,术后包裹滤过泡发生率降低。
术中Tenon′s 囊切除并不能阻止包裹滤过泡发生,切除后残留的Tenon′s囊组织可继续发生成纤维细胞增生而导致滤过泡包裹。
术中使用抗代谢药物MMC和5-FU能抑制滤过泡瘢痕化、有效提高滤过手术的成功率,但二者在防止滤过泡包裹中的作用仍然存在争议。
糖皮质激素对成纤维细胞增生具有双向作用,即在低浓度时促进细胞增生,而在高浓度时才抑制细胞增生。
糖皮质激素滴眼液中所含糖皮质激素的浓度较低,因此虽然使用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手术后的炎症反应,但可能会促进对成纤维细胞增生和包裹滤过泡的形成。
所以滤过手术后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时间不应该太长,如果没有明显的炎症反应,术后2周可以停药糖皮质激素。
3 治疗
已报道包裹滤过泡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针刺分离以及手术切除等。
各种方法的治疗目的都是希望将包裹滤过泡转化为功能性滤过泡,从而有效地控制眼压。
对治疗效果的评价也主要是以眼压为依据,无论最终包裹滤过泡的形态有无发生改变,只要该治疗方法能将眼压有效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且不引起患者视功能进一步损害则视为有效。
3.1 药物治疗滤过泡包裹导致眼压升高时,可暂时使用将眼压药物控制眼压。
眼压降低后,一部分患者包裹滤过泡自行转化为功能性滤过泡;即使包裹滤过泡形态不发生改变,许多患者通过降眼压药物治疗也可以长期有效的控制眼压。
最常见的局部降眼压药物是B受体阻滞剂和碳酸酐酶抑制剂,二者通过减少房水的生成而降低眼压。
眼压降低后包裹滤过泡内的压力随之降低,从而使泡壁的张力减低,泡壁内被压陷的小囊腔或毛细血管管壁结构得以恢复,最终房水能有效地从滤过道排出。
3.2 激光治疗激光治疗产生的包裹滤过泡的泡壁裂口会很快闭合,激光治疗效果欠佳。
3.3 针刺分离术许多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差,药物治疗后滤过泡的形态无明显变化,滤过泡高度隆起,导致眼部不适。
此时,可采用针刺分离术对患者进一步治疗。
Allen等对32例患者进行针刺分离,同时加用5-FU结膜下注射,术后随访4~18月后,11例患者只需一次分离,12例患者分离2次,7例患者分离3次,2例患者分离4次;最终71.9%的患者眼压得到有效控制。
但是针刺分离可能引起滤过泡渗漏、前房积血、浅前房、低眼压以及低眼压引起的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所以在药物治疗无法控制眼压时,才考虑针刺分离术,但这不能说明针刺分离术比药物治疗效果差。
3.4 手术现有的关于手术切除包裹滤过泡的报道较少。
由于手术切除包裹滤过泡对患者原有滤过道创伤大,一般不作为包裹滤过泡的首选治疗。
4 小结
综上所述,已有的研究表明包裹滤过泡在青光眼滤过术后并不少见;患者术前眼部情况、手术本身和术后的处理均可能和包裹滤过泡的形成有关;目前对包裹滤过泡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针刺分离以及手术切除等,其中药物治疗和针刺分离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虽然包裹滤过泡发生后患者的眼压可能升高,但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眼压控制好。
因为包裹滤过泡的原因不明,所以有关最佳治疗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Van Buskirk EM. Cysts of Tenon’s capsule following filtration surger-y. Am J Ophthalmol,1982,94:522-527.
[2] Ophir A. Encapsulatedfiltering bleb. A selectivereview-new deductions. Eye,1992,6:348-352.
[3] Campagna JA, Munden PM,Alward WL.Tenon’s cyst formation after terbeculectomy with mitomycin C.Ophthalmic Surg,1995,26: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