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滤过术后早期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745.00 KB
- 文档页数:53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25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的形成原因,并探讨处理浅前房的方法。
方法对122例(133眼) 施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分析滤过性手术后发生浅前房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结果术后浅前房发生25眼,发生率18.7%,其中Ⅰ度15眼(10.1%),Ⅱ度7眼(4.7%),Ⅲ度3眼(2.0%)。
主要原因与引流过畅,结膜瓣漏,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有关。
针对浅前房原因采取保守治疗及手术等方法,均收到满意效果。
结论及时发现浅前房要判明原因,对症处理,可有效的降低浅前房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关键词】青光眼滤过术浅前房分析青光眼滤过手术后浅前房是术后早期较为常见的并发症[1],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或者处理不当,可进一步导致低眼压、低眼压性黄斑病变、周边虹膜前后粘连、并发性白内障,甚至会引起大疱性角膜病变或眼球萎缩等严重后果,因此了解浅前房的形成的原因、正确掌握和处理浅前房则显得极为重要。
我院于2006年5月~2012年5月施行了122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现就有关这一并发症的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6年5月至2012 年5月我院收治的122例(133眼)青光眼患者,施行了抗青光眼滤过手术,术后发生浅前房25例(25眼),男7例(8眼),女13例(17眼),年龄40~75岁。
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6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眼,开角型青光眼3眼,继发性青光眼2眼。
1.2 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在应用药物基本控制眼压的情况下行显微小梁切除术 2%利多卡因加0.75%布比卡因等量混合后取2.5ml做球后浸润麻醉,作上直肌固定缝线,在上方距角膜缘8~10 mm做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暴露巩膜,做以角膜缘为基底1/2巩膜厚度的巩膜瓣4mm×5mm,巩膜瓣向前剖入透明角膜1mm。
巩膜瓣下切除包括小梁在内深层角膜缘组织约1 mm×3 mm,并做相应宽基底周边虹膜切除,用10-0尼龙线固定缝合巩膜瓣顶角2针。
抗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并发浅前房的临床分析浅前房是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如治疗不及时会导致角膜内皮水肿白内障形成虹膜前后周边粘连及恶性青光眼的发生等严重后果。
因此早期明确病因采取合理及时治疗对保护患者视功能意义重大。
1年月~11年月施行小梁切除术86例(17眼)发生术后浅前房6眼(8)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施行常规小梁切除术86例(17眼)男5例(5眼)女51例(75眼)年龄~8岁平均55岁。
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9例(6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8例(51眼)开角行青光眼1例(眼)继发性青光眼7例(1眼)恶性青光眼1例(1眼)。
手术方法:所有病例均应用药物眼压控制在天前房仍未形成应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否则会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主要原因如下:滤过过强:本组病例18眼(5)。
因为房水滤过强至浅前房多因小梁组织切口过长所致。
小梁组织切除过多致滤口过大表现为浅前房、低眼压、滤过泡大、局限或者弥散、扁平。
此外还有巩膜瓣薄边缘对合不齐缝线松弛抗代谢药物使用不当等原因。
所以行小梁组织切除时面积大小一般1~15mm×mm为宜治疗可给予扩瞳、梭形纱枕加压包扎。
结膜瓣渗漏:本组病例有1眼占浅前房的61。
多因注射针孔缝线线结摩擦老年患者结膜脆弱过多牵拉缝线松紧不适中缝合时结膜缘内卷等原因造成的。
表现为低眼压、浅前房、滤过泡低平坦。
检查时结膜囊内滴1滴1荧光素后裂隙灯下观察发现滤过泡区结膜渗漏处有绿色溪流现象。
其中眼在采取散瞳、加压包扎无效时行结膜修补术后前房可恢复。
脉络膜脱离:本组有眼占浅前房的111由于小梁组织切口靠后术后~6天形成无滤过瞳孔散不大通过B超结合眼底检查确诊。
脉络膜脱离因术中不当的切口或小梁切开房水流出时眼压骤降使房水直接进入脉络膜上腔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使滤过液积于脉络膜上腔所致。
也可因非眼压因素炎症和静脉充血造成5。
眼采取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全身静滴地塞米松等措施无效时行脉络膜上腔放液术后前房重建良好眼压恢复正常。
青光眼滤过术后浅前房的临床探讨关键词青光眼手术并发症浅前房资料与方法2003年10月~2005年10月连续收治的青光眼行滤过性手术的住院病人372例495只眼,年龄2.5~84岁,平均52.26岁。
其中106例117眼发生术后浅前房,右59只眼,左58只眼;男55例61只眼,女51例56只眼。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7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50只眼,开角型青光眼20只眼,继发性青光眼9只眼,先天性青光眼4只眼,抗青光眼术后眼压失控17只眼。
手术方法:在352例495只眼中分别行小梁切除术64例78只眼,小梁切除术+丝裂霉素C(MMC)178例291只眼,青光眼联合白内障的三联手术(ECCE+IOL+小梁切除术或Phaco+IOL+小梁切除术)110例126只眼。
其中发生浅前房的1l7只眼采用的手术方法分别为:小梁切除术15只眼,小梁切除术+MMC93只眼,青光眼联合白内障的三联手术(ECCE+IOL+小梁切除术或Phaco+IOL+小梁切除术)9只眼。
术后每天常规给予点必舒及米多林点眼。
浅前房的发生情况、分布和原因:495只术眼中发生浅前房117只眼,浅前房发生率为23.64%。
其中小梁切除可计数19.2%,小梁切除术+MMC为32%,青光眼联合白内障的三联手术为7.1%(9/26) 。
在这些浅前房中,房水滤过过畅36只眼(30.77%),睫状体脉络膜脱离34只眼(29.06%),结膜瓣渗漏27只眼(23.08%),恶性青光眼睫状体脉络膜脱离3只眼(2.56%),脉络膜上腔出血2只眼(1.71%)。
浅前房的类型:术后浅前房的定义为术后第1天未形成前或形成数天内又消失者。
浅前房的分级按照北京同仁医院的分级方法,浅I级:全部有极浅的前房,周边前房呈裂隙状,小于1/5角膜厚度;浅II级中分a、b 两型,浅II a级:仅虹膜小环以内有极浅前房;浅IIb:仅瞳孔区有极浅前房;浅III级:虹膜、晶状体全部与角膜粘贴,浅房完全消失[1]。
青光眼滤过术后并发症30例的临床分析目的讨论研究青光眼患者滤过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病原因及处理方法等临床诊治信息。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并进行滤过性手术治疗的30例患者,对患者术前术后发生的浅前房、虹膜睫状体炎、眼压控制不良、晶状体浑浊、滤过泡不形成、角膜上皮水肿等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30例患者(38只眼)的手术后的出现并发症,其中浅前房患者15例,占50.0%,虹膜睫状体炎的患者有4例,占13.3%,眼压控制不良的患者5例,占16.7%,滤过泡不形成的患者有6例,占20.0%%,脉络膜脱离或者干眼症2例,占6.7%。
经过一系列的对症处理和治疗,出现眼压控制不良、晶状体浑浊的和虹膜睫状体炎的患者全部治愈,前房较浅或者滤过泡不形成的患者也完全得到恢复。
结论根据不同的青光眼滤过术后并发症采取相对应的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标签:青光眼;滤过术;并发症;临床分析近年来,我国不幸患有青光眼的患者人数日益增加,青光眼的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遗传基因、趴在桌子上睡觉、不合理的用药以及一些不良的用眼习惯都可能导致青光眼,因而必须做好预防措施[1],一旦出现青光眼,需立即治疗不可拖延。
作为青光眼是指患者眼内压间断的或者常常呈现高压的一种状态,这种眼内高压状态会严重損害眼球的多个组织以及视功能,如不及时治疗会使病情不断恶化,而青光眼是导致人类失明的主要疾病之一,其致盲率占致盲总人数的5.1%。
目前公认的治疗青光眼的有效手段为滤过性手术,该手术虽然治疗青光眼的效果较好,但是常常会伴随一些并发症,因而探索并且有效处理手术所带来的并发症也是临床上一大重点,笔者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并进行滤过性手术治疗的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8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并进行滤过性手术治疗的30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女性患者19例,男性患者11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2.3±12.3)岁,其中属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有10例,属于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有7例,属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有6例,属于继发性青光眼有7例,患者手术前的平均眼压为(5.25±2.10)Kpa,手术前患者均全身或者局部使用药物进行眼压控制。
青光眼滤过术后低眼压性浅前房35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出现浅前房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
方法选取2009年—2011年119例(128眼)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患者,对术后后35例(39眼)患者发生浅前房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结果 35例(39眼)患者发生浅前房的最主要原因是滤过过畅所致。
采取保守治疗及再次手术重建前房后,均恢复前房。
结论针对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浅前房的原因,在术中及术后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均可达到治疗目的。
【关键词】青光眼滤过性手术浅前房原因治疗浅前房是青光眼滤过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中又以低眼压性前房的发生率最高。
如果处理不当,则能引发周边虹膜前、后粘连、低眼压性黄斑病变、恶性青光眼等严重的并发症[1]。
现将35例低眼压性前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汇报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在2009年至2011年间共对119例(128眼)青光眼患者施行青光眼滤过手术,其中男性61例,女性58例。
年龄最小28岁,最大73岁,平均61岁。
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73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6眼,开角型青光眼19眼。
术后发生浅前房35例(39眼)。
1.2 手术方法小梁切除术目前仍是治疗青光眼最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
119例患者均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
术前全部使用药物控制眼压至1.94~2.74 kPa,严格控制滤过性手术的适应症。
首先进行表面麻醉及球后阻滞麻醉,结膜切口选择以上穹窿部为基底结膜瓣,切穿小梁时使房水缓慢流出以避免眼压骤降。
术毕间断缝合巩膜瓣及球结膜。
术后予以糖皮质激素,阿托品散瞳,高渗脱水剂治疗,并密切观察患者眼压及前房变化[2]。
1.3 诊断标准按Spaeth分类法将浅前房分为3度,I度:周边虹膜与角膜内皮接触;Ⅱ度:整个虹膜与角膜内皮接触;Ⅲ度:前房消失,整个虹膜面、晶状体前囊均与角膜内皮相贴。
术后第1天未形成前房或形成天后又消失者均判定为术后浅前房。
青光眼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诊疗青光眼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处理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分级:Ⅰ级浅前房:周边部虹膜与角膜内皮接触Ⅱ级浅前房:瞳孔区外虹膜与角膜内皮接触Ⅲ级浅前房:前房消失,中央部角膜内皮与晶状体接触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后滤过泡分型(Kronfeld分型)Ⅰ型(多囊状泡)Ⅱ型(平坦弥散泡)Ⅲ型(疤痕泡)Ⅳ型(“包裹”样囊状泡)一、术中并发症1.结膜瓣撕裂或钮扣样孔形成原因:①过度向前分离结膜瓣导致撕裂球结膜止端②过多采用锐性剪刀分离或剪除部分眼球筋膜组织③结膜组织牵拉太多或用力过强,尤其使用有齿镊子④结膜菲薄或与其下巩膜组织粘连(既往有过炎症、外伤或手术史)。
预防:钝性分离,使用无齿小镊子,注意保护结膜瓣处理:修补结膜伤口①未制作巩膜瓣或切开前房前,小裂孔→“8”字式或褥式缝合,大的撕裂需作连续缝合;随后将结膜瓣向一侧扩大②已制备巩膜瓣或切开前房,如裂孔较小且离滤口稍远直接缝合;如在结膜止端撕裂或在滤口相应位置穿破,把结膜自角膜缘环状切开,结膜瓣直接缝合在角膜缘;较大的撕裂需将角巩膜切口、结膜裂孔及结膜瓣缝合,其后更换位置手术。
2.前房出血:原因:①角膜缘切口位置太过偏后误损伤睫状体;②虹膜切除太靠近根部或过度牵拉引起虹膜根部撕裂;③术前虹膜存在明显炎症充血或新生血管;④来自浅层巩膜出血流入前房。
预防及处理:术前控制活动性虹膜炎症,如术前虹膜有新生血管应先作光凝正确选择角膜缘切口位置;止血(肾上腺素棉棒压迫止血,NS 冲洗)少量前房出血多自行吸收可不予处理,大量前房出血应作前房冲洗3.脉络膜上腔出血或驱逐性出血:危险因素包括:浅层巩膜静脉压升高,真性小眼球,长期持续高眼压或术前高眼压未能控制晚期婴幼儿型青光眼,无晶体眼,高血压动脉硬化,血液病,高度近视和术中眼眶静脉压升高等。
临床表现:术中突然出现阳性高眼压体征预防:术前控制血压、眼压、镇静止痛、止血药物;预防性后巩膜切开(颞下和鼻下象限)滤过口预置缝线和缓慢释放房水减压处理:立即关闭巩膜瓣或缝合滤口后巩膜切开引流4.急性脉络膜渗出危险因素、表现、预防和处理与脉络膜出血类似后巩膜切开引流的是淡黄色液体而非鲜红血液或血块5.恶性青光眼表现:术中突然出现阳性高眼压体征,但眼内不会发现团状隆起。
青光眼滤过手术常见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探讨目的:分析探讨青光眼滤过术比较普遍的术后并发症有效处理措施。
方法:抽取2012年6月-2015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青光眼滤过术的90例(90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患者术后滤过泡不出现、前房出血、前房形成较慢以及虹膜睫状体炎产生的原因和具体处理进行分析。
对全部患者随访1~18个月,平均随访9个月。
结果:有3例(3.33%)患者产生前房出血症状,通过双眼包扎以及止血等治疗后,1~5 d完全吸收;有5例(5.56%)患者产生虹膜睫状体炎,采用散瞳以及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后完全吸收;有20例(22.22%)患者产生前房形成缓慢或无前房的症状,通过降眼压、加压包扎、散瞳以及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并且有1例采取巩膜瓣修补方法,全部重新出现前房;有8例(8.89%)患者产生滤过泡不出现症状,采取眼球按摩方法和结膜下注射适量5-FU的手段,滤过恢复正常。
结论:掌握青光眼滤过术几种普遍并发症具体产生原因,实施针对性治疗措施,能够有效防止严重后果的出现。
标签:青光眼;滤过手术;术后并发症临床上治疗青光眼的方法主要是滤过性手术,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患者在术后早期和术后晚期非常有可能产生相应的并发症[1]。
所以,为了提高滤过性手术成功性,就应该找出几种常见并发症主要产生原因,然后针对这些诱因采取合理有效的处理方法,尽量避免手术并发症的产生。
本文以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青光眼滤过术的90例(90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探讨青光眼滤过术比较普遍的术后并发症有效处理措施,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2年6月-2015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青光眼滤过术的90例(90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42例,女48例,年龄45~78岁,平均(60.3±3.7)岁,存在76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其中包括41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35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存在11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3例继发性青光眼患者。
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并发症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目的:分析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探讨其护理对策。
方法:将2019年10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收治的82例青光眼患者按浅前房的发生情况分为浅前房组21例和非浅前室组61例。
分析了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青光眼类型、术前眼压、眼轴长度和前房深度是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的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多变量分析显示,年龄>60岁,术前眼压>50mmHg(1mmHg=0.133kPa),结论:青光眼术后浅前房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60岁、术前眼压>50mmHg、眼轴长度≥21.00mm,前房深度≤1.75mm等。
应为具有上述因素的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以确保青光眼手术患者的安全。
关键词:青光眼;浅前房并发症;因素;护理对策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9年10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82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术前眼压>30mmHg(1mmHg=0.133kPa);符合《中国青光眼指南》(2020)的相关诊断标准;满足青光眼手术或角度分离手术的适应症;年龄>18岁;术前瞳孔活动良好;头脑清晰,语言理解正常。
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眼科疾病,如白内障和视网膜脱离;合并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对于晚期青光眼或视神经萎缩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小于1;粘膜粘连严重或广泛;出血倾向和服用抗凝药物史;数据不完整。
浅前房的诊断标准是术后1天内或前房形成后几天内前房消失。
根据浅前房的发生情况,21例分为浅前房组,61例为非浅前房组。
这项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的相关伦理原则。
1.2方法1.2.1手术方法术后,眼球后麻醉、上球结膜和上直肌浸润麻醉后,将球结膜顺时针切割成弧形,球结膜与后钝部分离,巩膜电凝止血×6)从角膜缘边缘切下Mm巩膜瓣,然后在角膜边缘完全切割,去除房间(1×4)Mm的小梁组织,切除并重建虹膜,形成前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