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成功率
- 格式:ppt
- 大小:279.00 KB
- 文档页数:31
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方法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主要特征是眼压过高导致视神经受损,进而造成视力损失。
目前,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多种,包括传统的切开手术以及现代微创手术等。
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这些手术治疗方法。
传统的切开手术是治疗青光眼的一种常见方法,被称为青光眼过滤手术。
这种手术通过在眼球上做一个小切口,使得眼内部的房水能够自由流动,从而降低眼压。
目前,常用的青光眼切开手术包括经典开放角手术和改良式开放角手术。
在开放角手术中,医生会切开眼部组织,以便房水能够顺畅地流动。
虽然这种手术治疗效果较好,但是术后恢复较慢,存在一定的风险。
除了切开手术,现代微创手术也成为青光眼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微创手术无需切开眼球,减少了手术创伤以及术后恢复时间。
其中,最常用的微创手术包括激光治疗和显微镜辅助手术。
激光治疗是通过激光对房水排泄组织进行切割或焊合,以减少房水的生成或提高排泄能力。
常用的激光治疗方法包括激光三角化术和激光腔内凹治疗。
激光三角化术主要通过激光切割房角结膜和睫状体以增加房水排出通道。
激光腔内凹治疗则是在前房角结膜切口处做一个小孔,以减少房水的流出阻力。
激光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但是效果相对较短暂。
显微镜辅助手术是将显微镜引入手术中,辅助医生进行微创手术。
常见的显微镜辅助手术包括显微镜下滤过手术和显微镜下激光手术。
显微镜下滤过手术是通过显微镜引导下,切开眼球前房壁,将房水引流至结膜下囊,从而降低眼压。
显微镜下激光手术则是利用显微镜引导下的激光,切割房水排泄通道,从而降低眼压。
显微镜辅助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效果稳定等优点,适用于早期青光眼患者。
此外,还有一种新型的青光眼手术——可持续释放药物的植入物术。
该手术使用植入物向眼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调节房水的产生和排泄,从而降低眼压。
这种手术优势在于可持续控制眼压,减少患者不规则用药的情况,但是由于要植入物入眼内,手术过程较为复杂。
总之,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方法有多种,包括传统的切开手术和现代微创手术。
复合小梁切除术提高青光眼手术成功率的探讨摘要目的:探討复合小梁在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两组青光眼滤过术的手术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治疗组病例通过术中使用丝裂霉素(MMC)、可控巩膜缝线使术后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滤过通道形成,减少瘢痕化,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无出现持续性低眼压及顽固性浅前房,视功能相对稳定。
结论:该方法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关键词复合小梁滤过术资料与方法复合小梁组(治疗组)共22例,22眼,男13例,女9例,年龄45~77岁;传统小梁咬切组(对照组)共20例,男11例,女9例。
患者均是闭角型青光眼入院,经药物控制眼压于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结膜充血明显改善,角膜水肿消退,瞳孔缩小或不缩。
控制眼压后视力情况:最好0.6,最差眼前指数,房角镜检查均为窄Ⅱ~窄Ⅳ。
全身无手术禁忌证。
手术方法:常规球后麻醉或球周麻醉。
治疗组:做以角巩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再做以角巩膜缘为基底,12点为中心,底边长5mm,宽3mm的1/2层长方形巩膜瓣。
用5mm×4mm大小的干棉片两片浸泡浓度为0.25~0.33mg/m1的丝裂霉素C(MMC)后于巩膜瓣下及结膜瓣下放置5分种。
MMC的浓度及放置时间视患者年龄和术眼炎症控制情况而定,年龄越大,MMC浓度低,放置时间短,如结膜较薄,球筋膜薄弱,结膜瓣下不放置MMC棉片,除去棉片后,用BSS250ml充分冲洗。
巩膜瓣下切除小梁组织约1mm×2mm,相应虹膜剪除,形成周切口。
巩膜瓣两顶点各缝合1针,两腰部各作可调整缝线1针,球筋膜间断缝合3~4针,结膜瓣连续紧密缝合。
对照组:巩膜瓣形成前所有步骤与实验组相同。
巩膜瓣下及结膜瓣下不放置MMC棉片,直接于巩膜瓣下切除小梁组织约1mm×2mm,相应虹膜剪除,形成周切口,巩膜瓣两顶点各缝合1针,两腰部不作调节缝线,结膜瓣连续紧密缝合。
结果治疗组所有术眼视力与术前一致。
对照组8例术眼视力与术前一致,12例术眼视力较术前轻度下降。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青光眼滤过术后干眼症的效果【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青光眼滤过术后干眼症的效果。
通过临床数据分析,我们发现联合应用两种眼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干眼症状,提高眼表润滑度,减轻眼睛疼痛和灼热感。
治疗效果评价显示,联合治疗组的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单药治疗组。
安全性评估结果表明,联合应用两种眼药在干眼治疗中是安全的。
进一步的机制探讨发现,这种联合治疗可能通过促进泪液分泌和改善角膜表面的光滑度来改善干眼症状。
研究结果表明,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对青光眼滤过术后干眼症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未来有望在临床应用中得到推广。
【关键词】青光眼、滤过术、干眼症、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效果、安全性评估、机制探讨、疗效总结、临床应用前景。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是一组以视神经变性为特征的眼病。
青光眼的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而不断增加,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生活负担。
青光眼滤过术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干眼症是其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青光眼滤过术后干眼症的效果,为临床青光眼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对临床数据的分析和治疗效果的评价,我们希望能够为青光眼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方案,并为未来的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持。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联合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青光眼滤过术后干眼症的效果。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评估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和玻璃酸钠滴眼液在治疗青光眼滤过术后干眼症中的疗效;2. 比较联合治疗与单独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或玻璃酸钠滴眼液的治疗效果;3. 探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和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治疗在改善青光眼滤过术后干眼症症状和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4. 分析联合治疗对患者眼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了解其安全性和耐受性;5. 探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滴眼液和玻璃酸钠滴眼液联合治疗的可能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丝裂霉素C在滤过手术失效病例的应用作者:许友明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第33期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滤过泡瘢痕形成。
近些年来,临床上在手术近期内试用多种药物来抑制滤过手术后瘢痕的形成,取得了一定的疗效[1]。
但对首次行滤过手术失败的病例的再治疗的报道不多。
笔者近几年应用丝裂霉素C(MMC)药物,来观察青光眼患者再次滤过性手术后的眼压,发现其中远期眼压均有明显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取2001年2月至2002年8月间在本院和其他医院已做过滤过手术并出现明显瘢痕化或同时伴有眼压升高的患者35例51眼,其中男12例,女23例,平均48岁(36~70岁)。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29例41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4例7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例3眼。
对全部病例检查结膜切口愈合情况,滤泡形态,前房等并测量眼压。
给药方法:所有病例均重新行滤过手术,切口部位距原手术处约10 mm,手术方法与常规小梁切除术基本相同,在切除小梁和巩膜前,将凝胶海绵吸放在含0.2 mg丝裂霉素C的0.5 ml中,然后将其置于巩膜床与巩膜瓣之间,并将结膜及Tenon’s囊覆盖与海绵上,卷起结膜瓣边缘避免与MMC接触,以减少术后切口瘘,5 min后,用大量平衡盐溶液冲洗,防止MMC直接进入眼内。
手术后紧密缝合巩膜瓣各边,连续缝合结膜瓣,防止结膜渗漏,尽量减少并发症。
2 结果眼压控制情况:应用丝裂霉素C前其平均眼压为33.5 mm Hg以上,其中48眼(94%)经以上治疗后眼压降至15.0 mm Hg以下。
除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例仍需使用降眼压药物外,其他48眼均不使用降眼压药物,眼压始终维持在18 mm Hg以下,随访45眼18~30个月(其余病例失访),眼压仍保持在21 mm Hg以下。
3 讨论3.1 滤过手术后由于结膜下组织增生,瘢痕形成会造成滤过口阻塞而致上诉失败。
有文献报道12.4%做滤过手术的眼术后滤泡不形成,其中88.9%都在1个月后发生青光眼,有64%需再手术。
抗瘢痕药物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应用(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青光眼是临床常见致盲眼病,目前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术后复发率较高,主要原因是术区成纤维细胞增生,致瘢痕形成阻塞滤过道。
为提高手术成功率,一些抗瘢痕形成的药物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青光眼滤过手术的实验与临床研究中,但这些药物也有一定的并发症及毒副作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正在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给药方式和新的抑制瘢痕形成的药物。
【关键词】抗瘢痕药物;青光眼;滤过手术Abstract Glaucoma is a common clinical blinding eye disease, currently surgery is the principal way, but the recurrence rate after surgery is still high, the main reason is fibroblasts in the operation area, which lead to scar forma tion blocking filtration road .To improve the success rate of surgery, a number of anti cicatricial drugs are increasingly being applied in glaucoma filtration surgery in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studies, but these drugs also have certain complications and side effects. As medical technologyadvances, people are looking for some safer and more effective drug delivery methods and new drugs that inhibit scar formation.KEYWORDS: anti cicatricial drugs; glaucoma; filtration surgery1 皮质类固醇激素皮质类固醇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磷脂花生四烯酸代谢,从而减少白三烯和前列腺素生成,间接抑制纤维细胞增生;也可直接抑制纤维母细胞增殖。
青光眼术后滤过泡包裹临床观察青光眼术后滤过泡包裹是青光眼手术后出现的一种常见滤过泡类型,对患者滤过术后的眼压控制以及滤过手术远期成功率有显著影响,眼科医生一直试图明确它的发生机制,了解与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以及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其中一些已应用于临床,但这些药物和方法也有其不足之处,应用不慎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正确评价及合理使用它们非常重要。
标签:青光眼滤过手术滤过泡包裹滤过手术是治疗青光眼术式中最常见的方法。
1982年VanBuskirk首次对包裹性滤过泡进行了报道。
目前对包裹性滤过泡诊断仍然是通过患者的滤过泡形态。
定义是:青光眼滤过手术后3个月内出现,形态表现为高度隆起、泡壁厚且紧张、圆顶状的滤过泡。
在包裹性滤过泡形成早期患者的眼压可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然而许多患者会出现眼压增高。
滤过手术后滤过泡瘢痕化与成纤维细胞增生有关,这已被大家公认。
然而,滤过泡瘢痕化后滤过泡形态变为扁平,包裹性滤过泡表现为高度隆起;5-氟尿嘧啶(5-FU)可以降低滤过泡瘢痕化发生率却对包裹性滤过泡的发生无明显影响。
由此研究者们推断引起包裹性滤过泡的成纤维细胞类型与导致滤过泡瘢痕化的成纤维细胞类型是不同的,前者主要合成非收缩性胶原,后者主要合成收缩性胶原。
1 临床特点包裹性滤过泡最常发生于滤过手术后的2~8周,一般不超过3个月。
由于其他内眼手术或葡萄膜炎等因素的影响,偶有迟发性滤过泡包裹发生。
发生包裹性滤过泡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原有的功能性滤过泡形态发生改变,滤过泡变为高度隆起、局限圆顶状、泡璧厚且张力大,边界清晰,滤过泡表面和周围充血明显;可伴有眼压升高。
患者常诉眼部不适、异物感。
2 发生因素2.1 手术前状况多项研究表明男性发生率较女性高,年轻患者发生率高于老年患者,可能因为年轻患者成纤维细胞增长活跃。
患者在滤过手术之前使用的青光眼药物、眼部激光治疗、既往的眼部手术史以及对侧眼是否曾发生滤过泡包裹均可能与包裹滤过泡的形成有关。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治疗经过发展,目前有几种不同的外部滤过手术。
在某些继发性青光眼上也可施行滤过术。
所有的滤过手术都想达到同样的目的:建立前房至结膜下的永久通道。
滤过手术绕过阻塞的小梁网重建了一个新的“流出通道”,使眼内压回复到正常水平,停止视神经和视网膜的损害。
和白内障手术一样,青光眼滤过术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包括外部感染,手术瘢痕和手术失败,继发性白内障,眼球痨和眼内炎。
小梁切除术是最常采用的外部滤过术式。
在小梁切除术中,切除角巩膜缘带有小梁网的一小块巩膜组织,一并做虹膜切除术(切除一小块周边虹膜)。
虹膜切除术建立了一个前后房通路。
虹膜切除术通过被切除的巩膜形成瘘天津近视眼手术管,房水通过瘘管流至结膜下,形成滤过泡。
如果小梁切除术效果良好,由于房水通过固定的手术瘘管交通,眼内压会回复至正常。
小梁切除术可在局部麻醉下用白内障手术的用具进行。
因为小梁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较少,所以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的手术方法。
但在黑色人种中滤过手术经常失败。
如果瘘管因瘢痕收缩而停止滤过,则眼内压可继续升高。
浅谈5—FU在青光眼术后的应用滤过手术是治疗青光眼普遍采用的手术方法之一。
但是由于手术的滤道堵塞常导致失败。
5—FU作为青光眼滤过手术辅助治疗药物而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价值,为眼科临床医师认同,并已取得满意疗效。
本文报告5例青光眼滤过手术后辅助应用5—FU效果。
1 材料与方法病例:2000年3月—2000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青光眼患者5例5眼,其中男2例2眼,女3例3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例,均于我院行小梁切除术。
此5例患者均为滤过手术后眼压上升较快者,滤过泡局限呈丘状,按摩眼球后眼压难以下降或眼压回升快者。
2 应用方法用1ml注射器,4.5号针头,吸取5—FU3—5mg注射于穹窿或滤泡旁结膜下,每天一次,用药总剂量是40mg左右,注射完毕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
病人用药后每天在裂隙灯下检查角膜及滤过泡大小情况,并每天测量眼压。
3 疗效判断有效:滤过泡弥散,眼压<21mmhg;失败:滤过泡无变化,眼压>25mmhg。
4 结果本组5例5眼注射5FU,4眼滤过弥散,1眼滤过泡较局限,所有病例眼压均在正常范围,无1例出现角膜上皮损害滤过泡渗漏等并发症。
5 讨论滤过手术的成功与否和滤道的通畅密切相关,影响滤道通畅的原因是结缔组织增生及瘢痕粘连,使已建立起来的房水引流通道再度闭塞。
因此手术后如何保持滤道通畅,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5—FU是一种抗代谢及细胞毒性类药物,在人体内转变成5—FU脱氧核苷后,能渗入到RNA中,干扰蛋白质合成,继而导致细胞生成抑制。
在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球结膜下注射5—FU能减少术后的成纤维细胞增殖和滤过口的疤痕形成。
目前5—FU能通常用法是在下穹窿结膜下注射或滤泡旁结膜下注射,每日一次,每次剂量3—5mg,用药总剂量40mg左右,临床观察表明,术后一周到一个月左右对滤过不良者进行5—FU的注射是有效的,由于剂量小,疗程短,减少的药物的毒性作用,且并发症少,本文5例5眼均未发生角膜上皮损害及结膜滤过泡渗漏等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