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地理科试题广东卷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5.38 MB
- 文档页数:58
近五年广东高考地理试题简析从2010年开始,广东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采用政治、历史、地理三门课程合卷考试的方式。
三科卷面分值均为100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总分为300分。
广东地理试卷题型设置均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部分,其中选择题11题,每题4分,共44分。
非选择题2题,共56分,均为学科内综合,没有政治、历史、地理学科间综合题目。
试题坚持能力立意,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等四项能力。
下面我将结合考纲,简要的分析近五年的广东高考地理试题。
一、考查内容表1:2010-2014年广东高考地理考点分布表二、试题特点及建议从上表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试题考查内容分布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三部分,也就是涵盖地理1到地理3的主要内容。
选修中的《城乡规划》与《环境保护》则有机融入必修内容,以非选择题中的简答题型出现。
主要有以下特点:1、突出考查主干知识从考点分配来看,自然地理中重点考查地球运动、气候、水循环主要环节、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人文地理中重点考查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其中城市、农业、工业占比重较大。
区域可持续发展主要考查生态环境问题与信息技术,其中生态环境问题占比重较大。
从考点集中程度看,2010年到2014年,五年来文综分值最多的知识点与原理考查主要在“天气与气候、水循环、地质作用、人口与城市、工业与农业。
”总的来看,自然地理的分值多分布于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填空题中,人文地理分值在非选择题的简答题中分布较多,人文地理分值总体比重稍大。
必修1、2几乎每一个单元都有一道题,主干知识覆盖度很大。
且自2010年以来,地理的常考知识点依然在线,没有回避,因此在教学时仍然要“重基础,抓主干,打好学生基础”。
2、地理图表样式丰富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广东省地理试卷图表丰富,突显了地理的学科特色。
表二:2010-2014年广东高考地理图表统计表从2010年到2014年,广东省地理试卷图表样式有景观图(2012年、2013年个有一幅实物景观图)、数据分析柱状图、关系示意图、区域示意图、等值线图、数据分析表等,样式丰富,承载信息准确,清晰,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007年广东新课标高考地理试题评析
苏平
【期刊名称】《考试:高考文科版》
【年(卷),期】2007()9
【摘要】2007年广东地理高考卷共有三大题,37小题,25幅图,7张表,内容覆盖了考试大纲规定的全部必考内容。
总体而言,全卷难度比2006年有所下降。
试题选材与设问紧紧围绕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展开,引导考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试题注重创设新情境,材料新颖,贴近生活实际。
【总页数】3页(P51-53)
【关键词】试题评析;新课标高考;地理学科;地理事物;地理高考
【作者】苏平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2014年高考广东文科综合高考地理试题评析及备考建议--2014年广东高考文综地题试题启示 [J], 曾玮
2.夯实基础提升能力强化学科思维--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地理试题评析及2017年高考地理学科备考建议 [J], 刘立昌
3.2010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卷地理试题评析——基于“百强名校高考地理研讨群”
平台的网络教研大家侃 [J],
4.领悟高考试题导向提高备考复习实效
——2021年高考广东卷地理试题评析 [J], 张贤芳;周群;袁廉兴
5.2007年广东新课标高考地理试题评析 [J], 苏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7年各地高考试题(区域分析及国土整治)(07北京文综卷)36、读图9,完成下列问题。
(2)、说明图中河流特征及其成因。
(10分)(5)、简述途经乌鲁木齐的铁路线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6分)(2) (10分)特征:多内流河和时令河,河流短小,流量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
成因:深居内陆;降水量少,蒸发量大。
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补给为主,受气温、降水变化影响。
(5)使亚欧大陆交通更为便捷,贸易距离缩短,推进商品交换,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07广东地理卷)31.南、北美洲陆地相连,但区域差异显著。
(共10分)资料2:见图15。
图例 ° °88° 84°图9 城市铁路河流时令河 年降水量(mm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1)-(4)题。
(1)图中的科隆群岛上栖息着南极企鹅,其原因是受的影响。
(2分)(2)有关亚马孙河的描述,可信的是(填正确项字母)。
(3分)A.河上有时漂浮着直径二、三米的大圆叶B.含沙量很大C.发源于西部高大山系,流经平原地区D.流量季节变化大E.其流域夏季降水少F.其河口海域变成了“淡水海”31.(本题共10分)本题考查考生运用图表信息,结合区域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寒流(洋流或秘鲁寒流)(2)A、C、F。
32.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地势高差大,地貌形态奇特,盆地(坝子)面积小,水热及煤、铁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民族多、分布广。
(共18分)资料1:2005年云贵高原地区人均GDP为6619元(全国为15033元/人)。
资料2:G省地处云贵高原,图16和表2反映了G省人口密度分布及相关情况。
图16、表2中的相关系数大于(或小于)零,则表明地理要素之间为正(或负)相关关系,其绝对值越大,表明相关性越显著。
表2:G省农业人口密度与地形坡度和土地开垦率的相关系数表根据上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1)根据图16,在 m之间的地域,人口密度与海拔增加呈明显正相关关系。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文科综合地理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数字高程模型是对地貌形态的虚拟表示,可描述地面高程信息。
图1为某旅游区的数字高程模型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处观景平台视野最广的可能是( )A 、甲B 、乙C 、丙D 、丁【答案】C【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例信息可知,颜色越亮,高程越高,即可丙地海拔最高,是图示区域的最高点,在此处设立观景平台视野最广,甲乙丁三处海拔低,位于山谷或山坡处,受两侧山顶的阻挡,视野差一些。
考点:地形图。
2.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其合理的解释是火山爆发导致( )A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B 、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C 、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D 、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大气中逆辐射增强,会使地表温度上升;极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地表长波辐射增强表明地表温度升高;而火山爆发,所产生的火山灰会对太阳的短波辐射削弱,使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因而地表温度下降。
故选D 。
考点:大气的热力作用图13.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
按此理解。
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答案】A【解析】文献表述的是地带性属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而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属于此规律;而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属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属于沿海到内地的地域分异规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属于非地带性景观,故选A。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地理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 页,满分150 分。
考试用时120 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交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 铅笔半答题卡试卷类型(A)涂黑。
在答题卡右上角的“试室号”栏填写本科目试室号,在“座位号”列表内填写座位号,并用2B 铅笔将相应的信息点涂黑。
不按要求填涂的,答卷无效。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上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70 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40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四川某家电生产集团在广东某市建立了规模化的家电生产基地,其战略目的是A.利用更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降低劳动成本B.利用该市接近原材料产地的优势,减少原料运输成本C.珠江三角洲地区比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更大的国内市场潜力D.利用广东靠海临港的优势,建立以出口为主的生产基地2.对当前中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叙述错误的是A.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升级B.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的矛盾仍很严重C.第二、第三产业开放程度差异大,阻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D.农村城市化进程缓慢,制约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读图 1 回答 3~5 题3.对图中所示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处西风带,气候温和湿润,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B.自然带类型为湿带荒漠带,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C.全部为干旱区,自然带体现了明显纬向地域分异规律D.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径流年际变化大4.图中A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①太平洋②大西洋③北冰洋④印度洋A.①③B.②④C.①②D.②③5.该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其最有利的自然区条件是A.光照B.水源C.地形D.土壤6.对冰川加速融化产生的结果表述错误的是A .可以改变当地地貌B .可以加速水土流失C .从长远看,可以改善灌溉条件D .增加了灾害危险 7.下列哪个观点是正确的A .技术进步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B .人类的发展来自于对自然的征服C .人类活动都会对生物体带来灾难D .人类对自然的维护就是对自身的保护8.图 2 中甲、乙、丙、丁表示的四种气候类型依次是图2A .温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B .高山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C .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高山气候、温带季风气候D .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高山气候 9.与图 2 中丁气候类型相同的城市是A .长沙B .宜昌C .太原D .合肥 10.下列民居最能反映人文环境特征的是A .②③④B .①⑤⑥C .①③⑤D .②④⑥ 图4中外圆表示纬线圈,N 为北极点。
高考地理冲刺——世界区域地理考察2012年高考(2012年高考海南卷)格陵兰岛大部分终年被冰雪覆盖,甲、乙分别是北美洲和英国的港口,甲乙之间的虚线示意航线。
十八世纪邮政长官富兰克林调查发觉,沿北美洲和英国之间航线航行的邮船往、返航程耗时明显不同。
据此完成1~2题。
.图中最有可能出现冰山的海疆在A.①旁边B.②旁边C.③旁边D.④旁边答案:C.沿甲乙之间航线航行的邮船往、返时间不同主要受A.海浪的影响 B.暖流的影响C.海风的影响D.寒流的影响答案:B自2(2012年高考海南卷)0世纪60年头,甲国起先在接近乙国边疆的地区设立边疆工业区,吸引乙国的企业来此投资建厂,并从乙国进口原料和零部件,加工、组装成品后再销往乙国。
目前,这些边疆工业区已发展成规模不等的工业中心。
据此完成8~10题。
.据图文资料推断,与乙国相比,甲国A.劳动力价格较低B.技术水平较高 C.消费市场较广D.资金较雄厚答案:A.影响甲国边疆工业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A.廉价劳动力 B.交通运输 C.研发实力D.环境质量答案:B.甲国边疆工业区的发展,提高了A.乙国的劳动生产率B.甲国的环境质量C.乙国的就业率D.甲国的城镇化水平答案:D(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木家具广受人们的宠爱。
目前,我国红木原材主要依靠进口。
越南是红木原材的主要出口国。
近年来,越南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
凭祥(位置见下图)是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之一,近年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起先在凭祥集聚。
(1)说明越南限制红木原材出口的缘由。
(6分)(2)分析凭祥成为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区位优势。
(10分)(3)说明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在凭祥集聚的缘由。
(6分)答案:(22分)【考点定位】该题考查工业的区位条件和工业地域的形成缘由。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工业区位因素与产业集聚的相关学问。
越南限制红木原材出口主要是为了促进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爱护本土的红木资源。
2007年高考广东地理卷逐题解析深圳市沪教院福田实验学校彭岳1、森林火灾【考查目标】结合实际,运用大气运动原理,分析日常生活中如何应对森林火灾。
【有效信息】顺风逃离、放心休息、坑洞躲避、逆风突破。
【调用知识】火灾发生时,火势顺风蔓延,高温、浓烟和一氧化碳,容易造成热烤中暑、烧伤、窒息或中毒,从而危及生命。
地面受热,空气会上升,与地势低洼处的冷空气间形成对流。
空气冷热变化剧烈,导致风向多变。
【思维路径】身处森林着火区域,应当使用沾湿的毛巾遮住口鼻,附近有水的话最好把身上的衣服浸湿。
然后要判明火势大小、火苗延烧的方向,如果处在下风向,要果断地迎风对火突破包围,切不可顺风逃生,这样会使自己置身火海之中。
躲避不及时,应选在附近没有可燃物的平地卧地避烟,切不可选择低洼地或坑、洞,因为低洼地和坑洞容易沉积烟尘。
如果突然感觉到无风的时候更不能麻痹大意,这时往往意味着风向将会发生变化或者逆转,一旦逃避不及,容易造成伤亡。
2~3、大气【考查目标】结合图表分析,天气对SO2浓度的影响;不同海拔处大气的密度变化、对流层厚度变化。
【有效信息】图表显示,①③时段空气中SO2浓度较高,②④时段空气中SO2浓度较低;在拉萨和上海上空打开降落伞的最低安全高度。
【调用知识】冷空气入侵时,冷暖气团交汇,往往会产生锋面降水;拉萨海拔比上海高,空气稀薄,且近地面平均气温比上海低,大气对流运动比上海弱。
【思维路径】随着降水过程的发生,大气中的SO2浓度应降低。
大气越稀薄,对流运动越弱的地方,大气的顶托作用越小,因此打开降落伞的安全高度应越高。
4~6、工业区位【考查目标】依据图像分析工业区位要素,联系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布局的特点,以及该工业的原料供应、市场联系等。
【有效信息】图像显示,甲、乙、丙三类企业投入比重最高的要素分别为原料费、科技工资。
【调用知识】不同工业的指向类型,我国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经济地区在原料、劳动力、科技等区位要素中的比较优势。
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地理试题分析2007年文综地理部分试题保持了往年的命题思路,其试题结构、分值分布等都保持了相对稳定,其中选择题11道共44分,综合题56分,满分100分,本试卷考查的内容相对集中,以高一系统地理为主干面貌,更加强调地理学的基础知识,突出对地理思维方法、区位分析、图象数据判读分析以及解决地理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其中人文地理占50%,自然地理占50%,地理试题总体难度、分值比例基本上保持往年水平,难度有降低趋势,以往地理作为文科综合中的“瓶颈”被逐渐突破,“分水岭”作用在下降。
一、2007年高考文综地理地理试题考察的知识点:第一组试题(1—2题)考察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的知识。
从中国的城市化过程开始,目前中国城市人口正处在一个快速增长阶段,与美国城市化水平相比有显著不同,这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差异,命题意境深远。
第二组试题(3—5题)是以澳大利亚图为背景材料,考察洋流、气候方面的知识(如: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特点和分布)。
第三组试题(6—8题)是用局部光照图来考察地球和地图、地球的宇宙环境有关方面的知识(如:地方时、经度和纬度等)以及此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主要测试考生从局部图联想到整体图的能力。
本题说明地球和地图部分知识是地理学最基础的。
第四组试题(9—10题)考农业区位因素,体现了热点“三农”问题。
第11题考察河流综合治理(黄河含沙量变化)。
第36题考察工业区位因素,体现了热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37题以中国六个地方降水量资料为材料,对气候中影响降水量因素的全面考察,涉及到的内容:海陆位置、雨带推移、气压带和风带、地形雨等。
第40题的第3小题考察燕京建都的自然条件,第4小题考察燕京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主要考察考生提取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地理)试题特点:1、重点考察学生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能力。
全卷包括城市化过程折线图、澳大利亚图、气温降水条形图、局部光照图、工业区位图、中国部分地区降水量统计表、燕京历史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