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高校银行贷款的风险、性质与政府责任
- 格式:pdf
- 大小:118.30 KB
- 文档页数:1
高校大学生助学贷款风险因素分析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通过助学贷款来完成学业。
助学贷款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政策等多个角度,分析高校大学生助学贷款的风险因素。
一、经济风险因素1.息费负担过重:由于高校大学生贷款期限较长,利息费用也较高,而且还款时间与就业时间可能存在差距,使得贷款人可能需要长时间承担高额的利息费用。
如果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还未找到稳定的工作,还款压力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增加风险。
2.还款能力差异:由于不同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可能由于收入不足无法按时偿还贷款,从而增加了贷款风险。
特别是对于一些就业前景不明朗的专业、贫困地区学生等,还款能力明显偏弱。
二、社会风险因素1.就业压力: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庞大,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部分学生可能找不到稳定的工作,甚至存在一段时间处于失业状态。
失业或低收入状态下,学生仍需承担助学贷款的还款压力,增加了贷款违约的风险。
2.家庭背景差异: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和背景也会对助学贷款的风险产生影响。
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申请和使用贷款过程中可能没有充分的了解和计划,或无法按时还款;而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则可以更容易地偿还贷款。
这种家庭背景的差异也是助学贷款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政策风险因素1.政策变化风险:我国的助学贷款政策可能因国家经济形势、就业形势等因素发生调整,导致助学贷款政策变动。
政策的不确定性会增加大学生借贷的风险。
一旦政策变动不利于贷款人,比如利率上涨、还款期限缩短等,可能使贷款人的还款压力大增,影响其偿还能力。
2.监管不足风险:一些贷款机构可能存在监管不足或监管漏洞,导致贷款资金使用不当、倒贷倒交等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增加贷款的风险,对贷款人造成损失。
针对以上风险因素,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范和管理: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降低贷款违约风险。
通过职业规划、实习实训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助学贷款面临的风险及防范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广泛需求与严峻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的供求关系表现得十分紧张,一方面是庞大的受教育人口、居民教育需求增加,教育消费成为热点,科教兴国战略深入实施;另一方面是居民收入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高校的收费不断高涨,助学贷款的风险日益显现,银行放款不积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学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探讨分析助学贷款的风险问题,已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助学贷款的发展状况1997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从免费教育向成本补偿制度的过渡。
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和公共财政预算约束的条件下,加大了对高等教育成本的补偿力度,这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高等教育财政经费的供求矛盾,并满足了居民对高等教育日益扩大的需求,但是,迅速提高的收费水平,却严重影响到低收入家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与积极性。
1999年,国家出台了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并在北京等8城市的部分高校进行试点。
2000年9月,助学贷款范围从北京等8城市的部分高校扩大到全国高校。
从1999年开始办理国家助学贷款至2006年6月,全国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累计总人数为395.2万人,银行审批人数只有240.5万人,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累计总金额为305.6亿元,银行审批金额为201.4亿元,没有获得贷款的学生已超过27%,金额高达100多亿元,到2006年12月,全国累计审批国家助学贷款学生292万人,与6月份相比,增加51.5万人;审批金额253亿元,与6月份相比,增加51.6亿元;显然仍有大量的贫困大学生没有得到助学贷款的支持。
近几年,尽管国家对助学贷款政策的优惠条件进行了多次调整,贴息方式由过去的在校和离校后财政各贴50%调整为在校期间财政全贴,毕业后学生自付;还款年限由过去毕业后立即还贷、四年之内还清调整为毕业一至两年后开始还贷、六年还清;而且在贷款贴息的基础上,还增加了风险补偿等方面的优惠,这大大降低了银行发放助学贷款的风险,但助学贷款仍然难以满足贫困大学生的需求,助学贷款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严重,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助学贷款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
“校园贷”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校园贷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校园贷通常没有任何担保,借款人信用评级也难以确定,使得借款人的还款能力难以保证。
校园贷的利息往往高于银行贷款利率,借款人若不能按时偿还,很容易形成利滚利的情况,导致债务无法偿还。
校园贷存在一些不法借贷机构,借款人易被骗取个人信息、变相迫使借款人还款等情况。
针对校园贷的风险,可采取以下防范对策。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校园贷风险的认识。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校园广播、公示栏、班级会议等途径,向学生普及校园贷的风险,告诫学生谨慎对待。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校园贷的合法性和监管机构。
政府应加大对校园贷乱象的打击力度,严惩违法行为,并加大监管力度,对于无资质的贷款机构要坚决取缔。
建立起违法校园贷的举报机制,鼓励学生和教职工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违法机构。
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也是防范校园贷风险的重要措施。
学校可以与银行或其他信贷机构合作,建立起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包括学生的信用评级、还款记录等信息,以此为基础来筛查学生的贷款申请,并对于信用较差的学生采取限制借款额度、加强监督等措施。
学校可以开展相关的信用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信用习惯。
学校应加强对校园贷的监督和管理。
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贷款管理部门或委托相关机构进行监管,确保校园贷的合规运作。
学校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财务管理教育,提高学生的财务素养和风险意识,引导学生合理规划和使用自己的资金。
校园贷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工作,需要学校、政府、家庭以及学生本身的共同努力。
只有各方通力合作,才能有效防范校园贷的风险,保证学生的权益和利益。
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撤销),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日期】2017.05.27•【文号】银监发〔2017〕26号•【施行日期】2017.05.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银行业监督管理正文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17〕26号各银监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厅(局、教委)、金融办(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各政策性银行、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邮储银行,中央所属各高等院校:银监会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网贷整治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16〕47号,以下简称银监发47号文)印发以来,各地加大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以下简称网贷机构)校园网贷业务的清理整顿,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部分地区仍存在校园贷乱象,特别是一些非网贷机构针对在校学生开展借贷业务,突破了校园网贷的范畴和底线,一些地方“求职贷”“培训贷”“创业贷”等不良借贷问题突出,给校园安全和学生合法权益带来严重损害,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为进一步加大校园贷监管整治力度,从源头上治理乱象,防范和化解校园贷风险,现就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通知如下:一、疏堵结合,维护校园贷正常秩序为满足大学生在消费、创业、培训等方面合理的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需求,净化校园金融市场环境,使校园贷回归良性发展,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应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开发高校助学、培训、消费、创业等金融产品,向大学生提供定制化、规范化的金融服务,合理设置信贷额度和利率,提高大学生校园贷服务质效,畅通正规、阳光的校园信贷服务渠道。
开展校园贷的银行应制定完善的校园信贷风险管理制度,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贷前调查评估,认真审核评定贷款大学生资质,重视贷后管理监督,确保资金流向符合合同规定。
公办普通高校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对策作者:王静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26期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院校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筹资办学经费格局,银行贷款已成为主要的筹资渠道,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贷款,“负债经营”已经成为目前我国高校的一个基本特征。
到2006年底,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4500亿元到5000亿元。
按照银行贷款利率为7%计算,高校利息的支出就在140亿元以上。
另外,还存在部门预算后的赤字预算问题。
现在高校执行的是政府收支预算制度,但是在高校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过程中不严谨、弹性较大,存在着赤字预算的风险,主要有体制性突破、隐形突破和操作性突破,这些预算的突破就表现为高校在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这些风险对高校的健康、长久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一、公办普通高校财务风险成因(一)管理层缺乏风险管理意识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组织,以前一直处在国家预算约束下,不需要考虑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所以导致是管理层风险意识淡薄。
有很多高校未建立完善的财务预警机制,不结合实际盲目攀比追求加快加大发展。
很多高校管理者往往忽视了财务风险的监测和财务危机前的预兆,从而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导致学校出现严重的财政赤字,同时也加剧了高校财务运作风险。
(二)高校体制层面原因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一是高校法人实体地位缺失。
政府从法律上规定了公办高校的法人地位,除了相关法规规定了高校的法人地位以外,政府相关部门还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扩大高校在办学上的自主权。
然而,不论什么措施,公办普通高校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的地位却未发生根本改变。
因而主体地位的不明确导致高校管理者缺乏自我约束的意识,贷款规模的随意扩大,投资盲目性较强,只是重视投入而不注重经营绩效的现象日益严重,但是管理者们却无视这些行为带来的巨大财务风险。
二是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执行力度的程度对高校日常财务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校债务风险的成因及化解对策作者:季学凤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50期摘要:为了解决高校扩张过程中资金短缺的难题,许多高校都实行了举债办学的发展模式。
在此模式下,高校债务过度,财务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化解高校债务风险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文章对高校债务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从政府、银行两方面提出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债务;风险;对策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084-02随着高校扩招潮的兴起,高校从银行借入大量的贷款,以满足扩招带来的校园基本建设需求。
早在2010年国家审计署就披露,全国1164所地方所属的普通高校负债2634.98亿元。
我国高校债务规模巨大,部分高校的债务问题甚至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
高校负债已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高校债务风险的成因1.高校盲目扩张。
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几乎所有高校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扩招,不少高校没有科学地评估本身的师资力量、校舍条件以及办学规格,就盲目跟风,明明只能容纳一二千学生的学校,偏要多招收一倍到数倍,于是大肆购地皮,搞基建,增加行政和教职员工人数。
而教育资金的投入往往赶不上扩招需求,最终只能是杯水车薪,靠贷款过日子。
2.政府投入不足。
政府部门鼓励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但在财政资金的投入上不是十分积极主动。
我国财政教育投入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也低于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中国经济高增长,但教育经费始终是低投入。
据统计,在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上,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9%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4.1%。
中国早在1993年就提出要在2000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但直到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才勉强达到GDP4%的水平。
3.筹资渠道有限。
普通高校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财政拨款、学校自筹收入。
高校的自筹收入包括各类收费、社会捐赠、发展基金收益等,其中各类收费构成了高校自筹收入的最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