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全国卷Ⅲ理综试题解析(精编版)(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4.80 MB
- 文档页数:60
2020年高考试题(全国卷Ⅲ卷)――理科综合(解析版)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S32 Cl35、5 V51 Fe56第Ⅰ卷(选择题共126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是通过自由扩散实现的B、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中所含蛋白质的功能相同C、分泌蛋白质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存在膜脂的流动现象D、膜中的磷脂分子是由胆固醇、脂肪酸和磷酸组成的【答案】C2、在前人进行的下列研究中,采用的核心技术相同(或相似)的一组是①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②用紫外线等处理青霉菌选育高产青霉素菌株③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④用甲基绿和吡罗红对细胞染色,观察核酸的分布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B【解析】①和③都采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故B项正确;②是利用物理因素来诱发生物基因突变,④用到的是染色方法,属于颜色反应,因此,A、C、D项错误。
3、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答案】B4、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IAA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下段的琼脂块均不含IAA。
两组胚芽鞘在同样条件下,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长,如图所述。
『2020年普高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Mg 24 S 32 Fe 56 Cu 64一、选择题:本题共13个小题,每小题6分。
共7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真核生物的遗传信息及其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A.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 ,也可以从RNA流向蛋白质B.细胞中以DNA的一条单链为模板转录出的RNA均可编码多肽C.细胞中DNA分子的碱基总数与所有基因的碱基数之和不相等D.染色体DNA分子中的一条单链可以转录出不同的RNA分子2.取燕麦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三组,第1组置于一定浓度的蔗糖(Suc)溶液中(蔗糖能进入胚芽鞘细胞),第2组置于适宜浓度的生长素(IAA)溶液中,第3组置于IAA+ Suc溶液中,一定时间内测定胚芽鞘长度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用KCI代替蔗糖进行上述实验可以得到相同的结果。
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A.KCI可进入胚芽鞘细胞中调节细胞的渗透压B.胚芽鞘伸长生长过程中,件随细胞对水分的吸收C.本实验中Suc是作为能源物质来提高IAA作用效果的D.IAA促进胚芽鞘伸长的效果可因加入Suc或KC1而提高3.细胞内有些tRNA分子的反密码子中含有稀有碱基次黄嘌呤(I),含有I的反密码子在与mRNA中的密码子互补配对时,存在如图所示的配对方式(Gly表示甘氨酸)。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一种反密码子可以识别不同的密码子B.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结合C.tRNA 分子由两条链组成,mRNA分子由单链组成D.mRNA中的碱基改变不一定造成所编码氨基酸的改变4.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合理的是A.若病原体不具有细胞结构,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B.病原体裂解后再注射到人体,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C.病原体表面若不存在蛋白质分子,就不会使人体产生抗体D.病原体经吞噬细胞处理后暴露出的抗原可使人体产生抗体5.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
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5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6~8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如图,水平放置的圆柱形光滑玻璃棒左边绕有一线圈,右边套有一金属圆环。
圆环初始时静止。
将图中开关S由断开状态拨至连接状态,电路接通的瞬间,可观察到()A. 拨至M端或N端,圆环都向左运动B. 拨至M端或N端,圆环都向右运动C. 拨至M端时圆环向左运动,拨至N端时向右运动D. 拨至M端时圆环向右运动,拨至N端时向左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无论开关S拨至哪一端,当把电路接通一瞬间,左边线圈中的电流从无到有,电流在线圈轴线上的磁场从无到有,从而引起穿过圆环的磁通量突然增大,根据楞次定律(增反减同),右边圆环中产生了与左边线圈中方向相反的电流,异向电流相互排斥,所以无论哪种情况,圆环均向右运动。
2.甲、乙两个物块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沿同一直线运动,甲追上乙,并与乙发生碰撞,碰撞前后甲、乙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中实线所示。
已知甲的质量为1kg ,则碰撞过程两物块损失的机械能为( )A. 3 JB. 4 JC. 5 JD. 6 J【答案】A 【解析】【详解】由v -t 图可知,碰前甲、乙的速度分别为5m /s v =甲,=1m /s v 乙;碰后甲、乙的速度分别为1m /s v '=-甲,=2m /s v '乙,甲、乙两物块碰撞过程中,由动量守恒得 +=+m v m v m v m v ''甲甲乙乙甲甲乙乙 解得6kg m =乙则损失的机械能为22221111+--2222E m v m v m v m v ''∆=甲甲乙乙甲甲乙乙 解得3J E ∆=故选A 。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3卷(物理部分)答案解析(分值分布:力学44分、电磁学45分、现代物理学6分、热学/光学15分)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
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14.(电磁学)如图,水平放置的圆柱形光滑玻璃棒左边绕有一线圈,右边套有一金属圆环。
圆环初始时静止。
将图中开关S由断开状态拨至连接状态,电路接通的瞬间,可观察到A.拨至M端或N端,圆环都向左运动B.拨至M端或N端,圆环都向右运动C.拨至M端时圆环向左运动,拨至N端时向右运动D.拨至M端时圆环向右运动,拨至N端时向左运动【答案】B【解析】无论开关S拨至哪一端,当把电路接通一瞬间,左边线圈中的电流从无到有,电流在线圈轴线上的磁场从无到有,从而引起穿过圆环的磁通量突然增大,根据楞次定律(增反减同),右边圆环中产生了与左边线圈中方向相反的电流,异向电流相互排斥,所以无论哪种情况,圆环均向右运动。
故选B。
【考点】选修3-2电磁感应【难度】☆15.(力学)甲、乙两个物块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沿同一直线运动,甲追上乙,并与乙发生碰撞,碰撞前后甲、乙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中实线所示。
已知甲的质量为1kg,则碰撞过程两物块损失的机械能为A.3J B.4J C.5J D.6J【答案】A【解析】由v -t 图可知,碰前甲、乙的速度分别为5m/s =甲v ,1m/s =乙v ;碰后甲、乙的速度分别为1m/s '=-甲v ,2m/s '=乙v ,甲、乙两物块碰撞过程中,由动量守恒定律得''+=+甲甲乙乙甲甲乙乙m v m v m v m v ,解得6kg =乙m .则损失的机械能为222211113J 2222''∆=+--=甲甲乙乙甲甲乙乙E m v m v m v m v .【考点】选修3-5动量守恒定律【难度】☆☆16.(力学)“嫦娥四号”探测器于2019年1月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着陆前曾绕月球飞行,某段时间可认为绕月做匀速圆周运动,圆周半径为月球半径的K 倍。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综(化学部分)试题7.化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Al2(SO2)3化学性质实际应用A. 和小苏打反应泡沫灭火器灭火B. 铁比铜金属性强FeCl3腐蚀Cu刻制印刷电路板C. 次氯酸盐具有氧化性漂白粉漂白织物D. HF与SiO2反应氢氟酸在玻璃器皿上刻蚀标记【答案】B考点:盐类水解的应用,氧化还原反应,次氯酸的性质,二氧化硅的性质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乙烷室温下能与浓盐酸发生取代反应B.乙烯可以用作生产食品包装材料的原料C.乙醇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溴乙烷D.乙酸在甲酸甲酯互为同分异构体【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乙烷和浓盐酸不反应,故错误;B、乙烯可以制成聚乙烯,用于食品包装,故正确;C、乙醇含有亲水基羟基,能溶于水,而溴乙烷不溶于水,故正确;D、乙酸和甲酸甲酯的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是同分异构体,故正确。
考点:烷烃的性质,烯烃的性质和用途,乙醇的性质,溴乙烷的性质,同分异构体9.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实验操作A. 配制稀硫酸先将浓硫酸加入烧杯中,后倒入蒸馏水B. 排水法收集KMnO4分解产生的O2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C. 浓盐酸与MnO2反应制备纯净Cl2气体产物先通过浓硫酸,后通过饱和食盐水D. CCl4萃取碘水中的I2先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有机层,后从上口倒出水层【答案】【解析】试题分析:A、浓硫酸稀释应该将浓硫酸倒入水中,故错误;B、实验后应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防止倒吸,故错误;C、气体产物先通过饱和食盐水,除去氯化氢,再通过浓硫酸除去水蒸气,否则水蒸气不能除去,故错误;D、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大,在下层,所以先从下口倒出有机层,再从上口倒出水层,故正确。
考点:浓硫酸的稀释,气体除杂,萃取操作10.已知异丙苯的结构简式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异丙苯的分子式为C9H12B.异丙苯的沸点比苯高C.异丙苯中碳原子可能都处于同一平面D.异丙苯的和苯为同系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分子式为C9H12,故正确;B、相对分子质量比苯的大,故沸点比苯高,故正确;C、苯环是平面结构,当异丙基中间的碳原子形成四个单键,不能碳原子都在一个平面,故错误;D、异丙苯和苯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3个CH2原子团,故是同系物,故正确。
2020年高考新课标3卷理综化学7.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PM2.5是指粒径不大于2.5μm的可吸入悬浮颗粒物B.绿色化学要求从源头上消除或减少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C.燃煤中加入CaO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及温室气体的排放D.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是我国目前推广使用的清洁燃料【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CaCO3受热分解,燃煤中加入CaO不能减小温室气体CO2的排放,故选C。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植物油氢化过程中发生了加成反应B.淀粉和纤维素互为同分异构体C.环己烷与苯可用酸性KMnO4溶液鉴别D.水可以用来分离溴苯和苯的混合物【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A.植物没氢化过程发生油脂与氢气的加成反应,故A正确;B.淀粉和纤维素的聚合度不同,造成它们的分子式不同,所以不是同分异构体,故B错误;C.环己烷与苯都不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所以不能用该方法鉴别环己烷与苯,故C错误;D.溴苯与苯互溶,不能用水分离溴苯和苯的混合物,故D错误;答案为A。
9.下列实验操作规范且能达到目的的是【参考答案】BN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0.A0.6N个中子A.0.1 mol 的11B中,含有A0.1N个HB.pH=1的H3PO4溶液中,含有A0.6N个CO2分子C.2.24L(标准状况)苯在O2中完全燃烧,得到A2N个P-Cl键D.密闭容器中1 mol PCl3与1 mol Cl2反应制备 PCl5(g),增加A【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A、11B中含有6个中子,0.1mol 11B含有6N A个中子,A正确;B、溶液体积未定,不能计算氢离子个数,B错误;C、标准状况下苯是液体,不能利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22.4L苯完全燃烧产生的CO2分子数目,C错误;D、PCl3与Cl2反应生成PCl5的反应是可逆反应,所以1molPCl3与1molCl2反应制备PCl5,增加的P-Cl键的数目小于2N A个,D错误,答案选A。
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理综化学试题一、单选题1.宋代《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历经千年色彩依然,其中绿色来自孔雀石颜料(主要成分为()32Cu OH CuCO ),青色来自蓝铜矿颜料(主要成分为()32Cu OH 2CuCO )。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保存《千里江山图》需控制温度和湿度B.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C.孔雀石、蓝铜矿颜料耐酸耐碱D.()32Cu OH CuCO 中铜的质量分数高于()32Cu OH 2CuCO 【答案】C【解析】2Cu(OH)和3CuCO 在高温时均易分解,在潮湿的空气中会有微量溶解,因此保存《千里江山图》需控制温度和湿度,A 项正确;孔雀石和蓝铜矿颜料中的Cu 元素均为+2价,处于Cu 元素的最高价态,因此孔雀石、蓝铜矿颜料不易被空气氧化,B 项正确;2Cu(OH)和3CuCO 能与强酸发生反应,C 项错误;2Cu(OH)中Cu 的质量分数为65.3%,3CuCO 中Cu 的质量分数为51.6%,因此23Cu(OH)CuCO ⋅中铜的质量分数高于23Cu(OH)2CuCO ⋅中铜的质量分数,D 项正确。
2.金丝桃苷是从中药材中提取的一种具有抗病毒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式如下:下列关于金丝桃苷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 B.分子含21个碳原子 C.能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 D.不能与金属钠反应【答案】D【解析】该有机物分子结构中含有苯环和碳碳双键,可与氢气发生加反应,A 项正确;由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可知其分子式为212012C H O ,B 项正确;该有机物分子结构中含有羟基,能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C 项正确;该有机物分子结构中含有羟基,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D 项错误。
3.A N 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2.4 L (标准状况)氮气中含有7A N 个中子B.1 mol 重水比1 mol 水多A N 个质子C.12 g 石墨烯和12 g 金刚石均含有A N 个碳原子D.1 L 1 -1mol L NaCl 溶液含有28A N 个电子 【答案】C【解析】22.4L (标准状况)氮气为1mol ,含有的中子数为14A N ,A 项错误;1 mol 重水与1 mol 水中的质子数相同,B 项错误;石墨烯与金刚石均为碳元素形成的单质,12g 石墨烯和12g 金刚石均为1 mol ,含碳原子数均为A N ,C 项正确;NaCl 溶液中的水分子中也含有电子,D 项错误。
绝密★启用前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二、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5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6~8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如图,水平放置的圆柱形光滑玻璃棒左边绕有一线圈,右边套有一金属圆环。
圆环初始时静止。
将图中开关S由断开状态拨至连接状态,电路接通的瞬间,可观察到()A. 拨至M端或N端,圆环都向左运动B. 拨至M端或N端,圆环都向右运动C. 拨至M端时圆环向左运动,拨至N端时向右运动D. 拨至M端时圆环向右运动,拨至N端时向左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无论开关S拨至哪一端,当把电路接通一瞬间,左边线圈中的电流从无到有,电流在线圈轴线上的磁场从无到有,从而引起穿过圆环的磁通量突然增大,根据楞次定律(增反减同),右边圆环中产生了与左边线圈中方向相反的电流,异向电流相互排斥,所以无论哪种情况,圆环均向右运动。
2.甲、乙两个物块在光滑水平桌面上沿同一直线运动,甲追上乙,并与乙发生碰撞,碰撞前后甲、乙的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中实线所示。
已知甲的质量为1kg ,则碰撞过程两物块损失的机械能为( )A. 3 JB. 4 JC. 5 JD. 6 J【答案】A 【解析】【详解】由v -t 图可知,碰前甲、乙的速度分别为5m /s v =甲,=1m /s v 乙;碰后甲、乙的速度分别为1m /s v '=-甲,=2m /s v '乙,甲、乙两物块碰撞过程中,由动量守恒得 +=+m v m v m v m v ''甲甲乙乙甲甲乙乙 解得6kg m =乙则损失的机械能为22221111+--2222E m v m v m v m v ''∆=甲甲乙乙甲甲乙乙 解得3J E ∆=故选A 。
3.“嫦娥四号”探测器于2019年1月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着陆前曾绕月球飞行,某段时间可认为绕月做匀速圆周运动,圆周半径为月球半径的K 倍。
已知地球半径R 是月球半径的P 倍,地球质量是月球质量的Q 倍,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
则“嫦娥四号”绕月球做圆周运动的速率为( ) RKgQPRPKgQRQgKPRPgQK【答案】D【详解】假设在地球表面和月球表面上分别放置质量为m 和0m 的两个物体,则在地球和月球表面处,分别有2Mm Gmg R =,002M m QG m g R P '=⎛⎫⎪⎝⎭解得2P g g Q'=设嫦娥四号卫星的质量为1m ,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得1212Mm v QG m R R KK P P =⎛⎫ ⎪⎝⎭解得RPgv QK=故选D 。
4.如图,悬挂甲物体的细线拴牢在一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上O 点处;绳的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通过光滑定滑轮与物体乙相连。
甲、乙两物体质量相等。
系统平衡时,O 点两侧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分别为α和β。
若α=70°,则β等于( )A. 45°B. 55°C. 60°D. 70°【答案】B 【解析】【详解】甲物体是拴牢在O点,且甲、乙两物体的质量相等,则甲、乙绳的拉力大小相等,O点处于平衡状态,则左侧绳子拉力的方向在甲、乙绳子的角平分线上,如图所示根据几何关系有1802βα=+解得55β=。
故选B。
5.真空中有一匀强磁场,磁场边界为两个半径分别为a和3a的同轴圆柱面,磁场的方向与圆柱轴线平行,其横截面如图所示。
一速率为v的电子从圆心沿半径方向进入磁场。
已知电子质量为m,电荷量为e,忽略重力。
为使该电子的运动被限制在图中实线圆围成的区域内,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最小为()A. 32mvaeB.mvaeC.34mvaeD.35mvae【答案】C【解析】【详解】为了使电子的运动被限制在图中实线圆围成的区域内,则其运动轨迹,如图所示A 点为电子做圆周运动的圆心,r 为半径,由图可知ABO ∆为直角三角形,则由几何关系可得()max 222max 3a r r a -=+解得max 43r a =; 由洛伦兹力提供向心力2v eBv m r=解得min 34mvB ae=,故C 正确,ABD 错误。
故选C 。
6.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α粒子轰击铝箔,首次产生了人工放射性同位素X ,反应方程为:42712130He+Al X+n →。
X 会衰变成原子核Y ,衰变方程为X Y+e 01→,则( )A. X 的质量数与Y 的质量数相等B. X 的电荷数比Y 的电荷数少1C. X 的电荷数比2713Al 的电荷数多2 D. X 的质量数与2713Al 的质量数相等【答案】AC 【解析】【详解】设X 和Y 的质子数分别为1n 和2n ,质量数分别为1m 和2m ,则反应方程为1142712130He+Al X+n m n → ,121201X Y+m m n n e →根据反应方程质子数和质量数守恒,解得12+13=n ,121n n =+14+27=1m + ,120m m =+解得115n = ,214n = ,130m = ,230m =即X 的质量数与Y 的质量数相等,3015X 电荷数比2713Al 的电荷数多2,3015X 电荷数比2713Al 的质量数多3,AC正确,BD 错误。
故选AC 。
7.在图(a )所示的交流电路中,电源电压的有效值为220V ,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的匝数比为10∶1,R 1、R 2、R 3均为固定电阻,R 2=10Ω,R 3=20Ω,各电表均为理想电表。
已知电阻R 2中电流i 2随时间t 变化的正弦曲线如图(b )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所用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 B. 电压表的示数为100V C. 电流表的示数为1.0A D. 变压器传输的电功率为15.0W【答案】AD 【解析】【详解】A .交流电的频率为1150Hz 0.02sf T === A 正确;B .通过2R 电流的有效值为2A1A 2I == 2R 两端即副线圈两端的电压,根据欧姆定律可知22110V 10V U IR ==⨯=根据理想变压器的电压规律1122U n U n =可知原线圈的电压 11221010V 100V n U U n ==⨯=电阻1R 两端分压即为电压表示数,即V 01220V 100V 120V U U U =-=-=B 错误;C .电流表的示数为2A 310A 0.5A 20U I R === C 错误;D .副线圈中流过的总电流为2A 1A 0.5A 1.5A I I I =+=+=变压器原副线圈传输的功率为2215W P I U ==D 正确。
故选AD 。
8.如图,∠M 是锐角三角形PMN 最大的内角,电荷量为q (q >0)的点电荷固定在P 点。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沿MN 边,从M 点到N 点,电场强度的大小逐渐增大B. 沿MN 边,从M 点到N 点,电势先增大后减小C. 正电荷在M 点的电势能比其在N 点的电势能大D. 将正电荷从M 点移动到N 点,电场力所做的总功为负 【答案】BC 【解析】【详解】A .点电荷的电场以点电荷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如图M ∠是最大内角,所以PN PM >,根据点电荷的场强公式2QE kr =(或者根据电场线的疏密程度)可知从M N →电场强度先增大后减小,A 错误;B .电场线与等势面(图中虚线)处处垂直,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所以从M N →电势先增大后减小,B 正确;C .M 、N 两点的电势大小关系为M N ϕϕ>,根据电势能的公式p E q ϕ=可知正电荷在M 点的电势能大于在N 点的电势能,C 正确;D .正电荷从M N →,电势能减小,电场力所做的总功为正功,D 错误。
故选BC 。
三、非选择题:共62分。
第9~1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一)必考题:共47分。
9.某同学利用图(a )所示装置验证动能定理。
调整木板的倾角平衡摩擦阻力后,挂上钩码,钩码下落,带动小车运动并打出纸带。
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及相关数据如图(b )所示。
已知打出图(b )中相邻两点的时间间隔为0.02 s ,从图(b )给出的数据中可以得到,打出B 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v B =_____m/s ,打出P 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v P =_____m/s (结果均保留2位小数)。
若要验证动能定理,除了需测量钩码的质量和小车的质量外,还需要从图(b )给出的数据中求得的物理量为_________。
【答案】 (1). 0.36 (2). 1.80 (3). B 、P 之间的距离 【解析】【详解】[1][2]由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2(4.00 2.56)10m/s=0.36m/s 0.04B v --⨯=2P (57.8650.66)10m/s=1.80m/s 0.04v --⨯=[3]验证动能定理需要求出小车运动的过程中拉力对小车做的功,所以需要测量对应的B 、P 之间的距离。
10.已知一热敏电阻当温度从10℃升至60℃时阻值从几千欧姆降至几百欧姆,某同学利用伏安法测量其阻值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所用器材:电源E 、开关S 、滑动变阻器R (最大阻值为20 Ω)、电压表(可视为理想电表)和毫安表(内阻约为100 Ω)。
(1)在答题卡上所给的器材符号之间画出连线,组成测量电路图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时,将热敏电阻置于温度控制室中,记录不同温度下电压表和亳安表的示数,计算出相应的热敏电阻阻值。
若某次测量中电压表和毫安表的示数分别为5.5 V 和3.0 mA ,则此时热敏电阻的阻值为_____kΩ(保留2位有效数字)。
实验中得到的该热敏电阻阻值R 随温度t 变化的曲线如图(a )所示。
(3)将热敏电阻从温控室取出置于室温下,测得达到热平衡后热敏电阻的阻值为2.2kΩ。
由图(a)求得,此时室温为_____℃(保留3位有效数字)。
(4)利用实验中的热敏电阻可以制作温控报警器,其电路的一部分如图(b)所示。
图中,E为直流电源(电动势为10 V,内阻可忽略);当图中的输出电压达到或超过6.0 V时,便触发报警器(图中未画出)报警。
若要求开始报警时环境温度为50 ℃,则图中_________(填“R1”或“R2”)应使用热敏电阻,另一固定电阻的阻值应为_________kΩ(保留2位有效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