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使用障碍-1
- 格式:ppt
- 大小:738.50 KB
- 文档页数:29
2022继续教育练习——西药医疗技术损害责任主体是()答案:医疗机构()是指当事人就技术开发、转让、许可、咨询或者服务订立的确立相互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合同答案:技术合同关于患者的义务,描述不正确的是()答案:遵守医院制度烟草燃烧所产生的烟雾的主要成分不包括()答案:一氧化氮负责任的研究核心是()答案:做正确的事对医生而言,不健康的心理素质会影响到()答案:与病人的沟通和交流、对疾病的诊断以及用药的合理掌握当()问题出现后,科研活动开始被纳入外界监管和社会公众讨论的领域答案:科研伦理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病人的道德权利的是()答案:支持医学科学发展的权利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医学伦理学的具体原则的是()答案:集体主义原则病人对经治医生不满意时,可以重新选择医生属于:答案:病人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是哪年实施的?答案:2010年苯二氮卓类药物中毒可用()静脉注射,根据病情每15 min 重复1次,至呼吸抑制缓解或清醒答案:纳洛酮0.4~0.8 mg不加引注地使用他人已发表文献中具有完整语义的文字表述,并以自己的名义发表,应界定为()。
答案:文字表述剽窃几种药物相比较时,药物的LD50越大,则其()答案:毒性越小宏基因组学的概念包括()答案:以上都对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违反公司法受贿、侵占、挪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索取()属于“数额巨大”答案:10万以上已知阿片受体有多种类型,其中以()与阿片的镇痛、欣快作用关系最为密切答案:μ受体2003年《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利用体外受精、体细胞核移植、单性复制技术或遗传修饰获得的囊胚,其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答案:14天苯妥英钠急性毒性主要表现为( )答案:神经系统反应关于现代医学模式对医德的伦理道德要求叙述错误的是()答案:以疾病为中心()被爆出心肌细胞科研造假事件答案:2018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答案:苯妥英钠是治疗大发作的首选为避免引起大面积中毒表皮坏死松懈症,服用前提提倡做人体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HLA-B*1502)检测的抗癫痫药是( )答案:卡马西平护理风险的防范措施及管理对策,不包括()答案:完善和加强医疗机构的安保措施与麻醉相关病历不包括:答案:手术记录2021版《规范》发布通知中强调了()答案:医学科研机构科研诚信监管的责任下列药品属于国家短缺药品清单的是()答案:米托蒽醌某中年男患者因心脏病发作被送到急诊室,症状及检查结果均明确提示心肌梗死。
精神与行为失调目录(ICD-11)概述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ICD)是全球通用的疾病分类系统,用于疾病和健康状况的统计、监测、和研究。
ICD-11是最新版本,于2022年1月1日生效。
精神与行为失调目录(DSM)是美国的诊断标准,而ICD则更为广泛地应用于全球范围内。
ICD-11对精神与行为失调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类,并增加了一些新的诊断类别。
ICD-11的主要变更1. 去除了ICD-10中的“精神障碍”一词,改为“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
2. 引入了新的分类,如“需要进一步确诊的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
3. 对某些诊断进行了重命名和重新分类,例如将“抑郁症”更名为“重性抑郁障碍”。
4. 增加了一些新的诊断,如“游戏成瘾”。
ICD-11中的精神与行为失调分类A 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A00-A09 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A00-A03 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的疑似症状和体征- A04-A09 其他与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相关的症状和体征A10-A30 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 A10-A19 焦虑障碍- A20-A29 情绪障碍- A30-A34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A40-A69 其他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A70-A79 需要进一步确诊的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 A70-A79 需要进一步确诊的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B 物质使用障碍- B00-B09 药物使用障碍- B10-B19 酒精使用障碍- B20-B29 其他物质使用障碍C 冲动控制障碍- C00-C09 冲动控制障碍,未特定- C10-C19 赌博障碍- C20-C29 其他冲动控制障碍D 性功能障碍- D00-D09 性功能障碍,未特定- D10-D14 性功能障碍,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 D20-D29 性功能障碍,与内分泌系统疾病相关- D30-D34 性功能障碍,与心理因素相关E 睡眠障碍- E00-E09 睡眠障碍,未特定- E10-E14 睡眠障碍,与神经系统疾病相关- E20-E29 睡眠障碍,与呼吸系统疾病相关- E30-E34 睡眠障碍,与心理因素相关F 进食障碍- F00-F09 进食障碍,未特定- F10-F19 厌食症- F20-F29 暴食症- F30-F39 其他进食障碍G 特定的认知障碍- G00-G09 特定的认知障碍,未特定- G10-G19 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痴呆- G20-G29 血管性认知障碍- G30-G39 其他特定的认知障碍H 发育和行为问题- H00-H09 发育和行为问题,未特定- H10-H19 学习障碍- H20-H29 沟通障碍- H30-H39 其他发育和行为问题I 适应性障碍- I00-I09 适应性障碍,未特定- I10-I19 适应性障碍,与家庭、伴侣或儿童相关- I20-I29 适应性障碍,与工作、学校或社会环境相关结论ICD-11对精神与行为失调的分类进行了重要的更新和调整,更细致地反映了精神障碍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阿片类物质使用相关障碍诊断治疗指导原则发布时间:2017-12-06为规范阿片类物质使用相关障碍的诊断治疗工作,原卫生部于1993 年发布了《阿片类成瘾常用戒毒疗法的指导原则》,并于2009年9月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名称为《阿片类药物依赖诊断治疗指导原则》(以下简称《指导原则》)。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和《戒毒条例》的实施,以及戒毒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的戒毒理念的问世,《指导原则》已经不能满足戒毒医疗工作的需要,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专家对《指导原则》进行了修订,修订后更名为《阿片类物质使用相关障碍诊断治疗指导原则》。
修订后的《阿片类物质使用相关障碍诊断治疗指导原则》规范和统一了诊断标准和方法,明确了治疗目的、治疗方法和有效治疗的基本要素,增加了药物维持治疗和防复发治疗干预的内容。
阿片类物质包括天然类如鸦片、从阿片中提取的吗啡生物碱及其人工半合成或合成的衍生物。
常见的阿片类物质有鸦片、吗啡、海洛因、美沙酮、丁丙诺啡、哌替啶和芬太尼等,均具有镇痛、镇静、改变心境(如欣快)、镇咳及呼吸抑制等药理、毒理作用。
反复使用阿片类物质可出现耐受性、依赖综合征、戒断综合征等物质使用相关障碍。
一、临床表现(一)急性中毒症状因单次过量使用阿片类物质所致,主要表现有反应迟钝、意识丧失、呼吸抑制,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典型的临床“三联征”表现为:昏迷、针尖样瞳孔和呼吸抑制(呼吸节律变慢、深度变浅,严重时可降至2-4次/分钟)。
其它表现有皮肤湿冷、体温降低、紫绀、肺水肿、心律减慢、休克、下颌松弛及舌后坠等。
(二)戒断症状1.戒断综合征症状:指停止或减少使用阿片类物质,或使用阿片受体拮抗剂后出现的一组特殊症状群。
2.急性戒断症状和体征:⑴症状:渴求感、恶心、呕吐、肌肉疼痛、骨关节痛、腹痛、不安、食欲差、疲乏、发冷、发热等;⑵体征:流泪流涕、哈欠、喷嚏、瞳孔扩大、出汗、鸡皮征、血压升高、脉搏和呼吸加快、体温升高、震颤、腹泻、失眠、男性自发泄精、女性出现性兴奋等;⑶精神障碍(例如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等)。
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障碍的心理社会干预诊疗规范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障碍具有复杂的生物、心理与社会学机制,导致心理、家庭、职业及社会功能损害,心理社会干预是成瘾治疗的重要环节。
除酒精、阿片类等一部分成瘾药物使用障碍具有一些治疗药物,大多数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障碍,尚缺乏防复发治疗药物,心理社会干预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一、目标及基本技术心理社会干预主要针对物质使用障碍的心理社会原因、依赖后的心理行为表现、复吸的原因及影响依赖者康复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干预。
(一)治疗目标治疗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除了要关注患者的成瘾物质使用问题,还要关注整个个体各方面的生活改变。
这些目标都需要通过心理社会干预来实现,治疗早期主要是帮助患者认识自己问题,增加治疗动机,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降低阻抗,提高患者自信心与自我效能。
治疗中后期主要是帮助患者提高各种心理技能,矫正其心理行为问题,预防复发,改善家庭关系,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二)基本技术心理社会干预常用基本技术包括:目标设定、解决问题、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压力管理、预防复发等,多种心理社会干预方法都会用到这些基本技术。
1.目标设定。
治疗师与患者讨论其治疗目标,目标设定步骤包括列出目标清单、选择确定目标、清晰目标内容,长期目标需分解成数个短期目标,目标设定应遵循SMART原则,即具体(Specific)、可测量(Measurable)、可达成(Achievable)、与成瘾治疗相关(Relevant)、有完成时间节点(Time based)。
2.解决问题。
患者因为生活中存在许多现实问题而继续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帮助患者解决这些问题有助于康复,解决问题主要步骤包括:确定物质滥用的相关问题、列出可能的解决方法、选择可实行的方法、制定计划。
3.时间管理。
患者生活方式以使用精神活性物质为中心,有效时间管理是患者康复过程需要学习的基本技术,治疗师帮助患者制定远离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风险的日常活动计划,即时间管理计划,计划尽量详细,如细化到每小时,与患者兴趣爱好及生活实际相结合,与患者讨论活动计划的执行情况,分析未能执行原因,逐渐帮助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所致障碍与精神障碍共病诊疗规范(2020版)精神活性物质使用所致障碍与精神障碍的共病(comorbidity)又称为共患障碍(co-occurring disorders),指同时患有物质使用障碍及独立的精神障碍,即同一个体至少符合一种物质(酒精或药物)使用障碍和至少一种独立精神障碍的诊断。
不同诊断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影响,但至少有一种物质使用障碍诊断与一种其他精神障碍诊断之间相对相互独立。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精神障碍是物质滥用最强的危险因素,物质使用障碍在几乎所有精神障碍患者中的患病率都高于普通人群。
一、精神活性物质使用障碍常见的精神障碍共病(一)抑郁障碍美国一项对 18 岁或以上者的调查显示,一生中曾诊断过抑郁障碍的患者中共病物质使用障碍为 24%;一年内诊断过抑郁障碍的患者中共病物质使用障碍为 8.5%。
国内一项对海洛因依赖者的调查显示,共病重性抑郁障碍的比例为 13.5%。
(二)双相情感障碍2007 年美国共病调查报道,双相障碍与物质滥用的共病率约为42.3%,双相I 型、双相II 型及阈下双相与物质滥用的共病率依次为60.3%,40.4%和 35.5%。
双相障碍系统治疗强化方案(systematictreatment enhancement program for bipolar disorder,STEP-BD)研究发现,共病物质使用障碍的双相障碍患者更容易从抑郁发作转至躁狂、轻躁狂或混合发作,共病物质使用障碍也会对双相障碍的治疗转归产生不利影响。
美国另一项酒精与相关疾病的调查显示,共病酒精使用障碍的双相障碍患者自杀企图风险增加。
(三)人格障碍物质使用障碍者中人格障碍的比例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调查显示物质使用障碍者中有 50%~90%的个体患有人格障碍,其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最常见。
国内针对海洛因依赖者的调查发现,人格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 59.3%,其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终身患病率为 40.7%。
物质使用障碍的诊断标准
以下为物质使用障碍的诊断标准,根据《精神障碍诊断及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
1. 反复使用某种物质,无论是口服、吸入、注射或其他方式,导致以下任何一种情况:
a. 无法控制使用物质的量和频率;
b. 长时间使用物质或使用过量;
c. 没有能力或愿望停止或减少使用。
2. 继续使用物质,尽管知道其使用会导致明显的身体或心理问题。
3. 出现戒断症状,例如戒断反应、焦虑、抑郁等,以及因为物质缺乏而导致的生理症状,例如恶心、呕吐、肌肉痉挛、失眠等。
4. 对物质的耐受性增加,即需要更高剂量的物质才能达到原先的效果。
5. 因为物质使用而缺乏兴趣、快乐或愉悦的活动。
6. 持续使用物质,尽管知道这种夸张的行为会伤害自己和他人。
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中关于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引致心理与行为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指导姜佐宁【期刊名称】《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年(卷),期】1989()3【摘要】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9月公布的第十版国际疾病分类有关心理、行为与发展障碍部分中对各种病因或有关因素导致的心理异常与精神疾病,根据全世界各专业有关专家反复讨论的意见,重新做出了分类.其中,有关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引致的心理与行为障碍专辟一章,从分类、概念和诊断指导都做出了规定和叙述。
ICD—10中对精神活性物质引致的心理与行为障碍的有关规定反映出当今世界对这一类问题的观点和倾向,对我国有关专业工作的建立与发展有着启发和参考意义,其中关于诊断标准部分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为此,作者据本人从世界卫生组织总部收到的资材整理成文以供参考。
文中编码等原文分类所使用标记予以保留;文中段落的编排序数是作者为了叙述方便并加强可读性而自行安排的。
【总页数】4页(P4-7)【关键词】精神活性物质;ICD;行为障碍;国际疾病分类;症状群;精神疾病;有害使用;知觉异常;致幻剂;知觉紊乱【作者】姜佐宁【作者单位】北京安定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6【相关文献】1.国际疾病分类ICD-10高级培训班及首届ICD-10技能认证考核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成功举办 [J],2.关于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的讨论(二):对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 [J], 贾谊诚3.ICD-11精神与行为障碍(草案)关于物质使用障碍与成瘾行为障碍诊断标准的进展 [J], 杜江;钟娜;Vladimir Poznyak;郝伟;赵敏4.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精神和行为障碍分类标准使用情况的调查 [J], 邹义壮;崔界峰;韩标;马艾丽;李曼颖5.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心理与行为障碍——ICD-10草案介绍 [J], 姜佐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精神及行为障碍分类册(ICD-11)概述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ICD)是全球卫生统计和疾病监测的共同语言。
ICD-11是最新版本,于2022年1月1日生效。
ICD-11中精神及行为障碍的分类有了显著的更新和改进,以更好地反映现代精神健康护理的需求和进展。
ICD-11的主要变化1. 结构化分类系统:ICD-11采用了一种结构化的分类方法,使用核心类别和亚类别,有助于提高诊断的一致性和数据的可比性。
2. 多轴诊断系统:ICD-11保留了多轴诊断系统,允许记录个体在多个维度上的健康问题,例如身体疾病、精神障碍、社会功能障碍等。
3. 症状和行为障碍的分类:ICD-11对症状和行为障碍进行了更细致的分类,包括新的类别如“其他特定的焦虑障碍”和“特定的恐惧障碍”。
4. 药物和物质使用障碍的分类:ICD-11将药物和物质使用障碍视为一种独立的障碍分类,强调了物质使用障碍的严重性和治疗需求。
5. 性别和年龄特定的分类:ICD-11提供了针对不同性别和年龄群体的特定分类,以更好地反映不同群体的精神健康需求。
使用ICD-11进行诊断在使用ICD-11进行诊断时,应遵循以下步骤:1. 详细评估:首先,对个体的症状和行为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心理健康史、家庭史和社会环境因素。
2. 确定核心类别:根据评估结果,确定最符合个体症状的核心类别。
3. 选择亚类别:如果适用,选择更具体的亚类别,以提供更精确的诊断。
4. 考虑其他维度:在必要时,考虑个体的其他健康问题,如身体疾病和社会功能障碍,并在诊断中加以记录。
5. 记录和报告:使用ICD-11的编码系统,准确记录和报告诊断结果,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总结ICD-11为精神及行为障碍的分类提供了一个更加精确和全面的框架,有助于提高全球精神健康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在使用ICD-11进行诊断时,应遵循其结构和步骤,以确保准确记录和报告个体的精神健康问题。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097-《中国物质使用障
碍防治指南》解读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苯丙胺类物质相关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1、下列药物中属于致幻型苯丙胺类药物的是()
A、甲基苯丙胺
B、二甲氧甲苯丙胺[正确答案]
C、二甲吗啡
D、二氧基甲基苯丙
E、苯丙胺
2、临床评估与诊断中,苯丙胺类物质检测时限是()
A、1~3天[正确答案]
B、3~5天
C、4~6天
D、6~8天
E、8~10天
3、治疗核心内容不包括()
A、治疗评估
B、治疗计划
C、隔离治疗[正确答案]
D、药物治疗
E、心理治疗
答案详见:
4、关于治疗原则的描述错误的是()
A、的治疗应该包括急性脱毒、康复、预防复发与回归社会三个阶段
B、对艾滋病(HIV/AIDS)和其他传染病进行评估与干预
C、定期监测成瘾物质使用可帮助患者保持戒断状态,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D、需要自愿才有效,来自家庭、就业或司法系统的压力都能增加患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