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丰顺县黄金中学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人教版【含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6.51 KB
- 文档页数:4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教学目的:(1)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2)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3) 通过分析“仁”在这篇文章中的具体体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4) 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教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
”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
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请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听他们的句读、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
找三个同学朗读课文,之后难点句子请会读的学生带着读,之后,自读全文,之后女生读一二两段,男生读第三段,之后,男女生一起读。
三、文本解读:1、解决翻译学生将之前翻译时的难点进行提问。
这节课,预设学生的主要问题有:(1)“无乃而是过与?”中的“是”怎样理解?(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分别是什么句式?(3)注解15中的译文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第一个为直译,第二个为意译)(4)“既来之,则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则安之”意思一样吗?(5)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在学生没有问题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东西少,“和无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释说“少”,请问,“寡”到底指什么?质疑结束后,分别找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古文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人际关系中的道德和礼仪问题。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2. 颛臾和季氏之间的关系。
3. 孔子在文章中的角色和态度。
三、教学难点:1. 古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2. 对颛臾和季氏之间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季氏将伐颛臾》的文章原文。
2. 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作者孔子。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颛臾和季氏之间的关系,以及孔子在文章中的态度。
3. 分析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每组选择一个观点进行讨论,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4. 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际关系中的道德和礼仪问题,如尊重他人、守信等。
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实际经验,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看法。
5. 总结:对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进行总结,强调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道德价值观。
6. 作业布置: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人际关系中道德和礼仪重要性的短文。
六、教学评估:1. 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3. 评估学生对人际关系中道德和礼仪问题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或学者来讲解关于古代礼仪和道德的讲座,增加学生对相关话题的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文章中的场景,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3. 让学生进行相关话题的调查研究,如现代社会中道德和礼仪的重要性,并向全班汇报调查结果。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2. 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将文章中的道德价值观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3. 提高阅读和解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4. 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内容1. 《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介绍。
2.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3. 文中重要词汇的解释。
4. 文中句子的翻译和解析。
5. 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和文中重要词汇。
2. 互动法:引导学生进行句子翻译和人物形象分析。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合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具体句子和人物行为。
2.2 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词汇讲解:讲解文中的关键词汇。
4. 句子翻译:学生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5.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 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3. 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的掌握。
4. 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3.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和解析。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文言文阅读技巧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结构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分析的能力。
4.2 教学反馈1. 学生对课堂讲解的反馈。
2. 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
3.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1.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文本。
2. 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资料。
3. 相关历史背景的资料。
4. 参考译文和解析。
5.2 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古代文化知识竞赛,增加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教学设计(广东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言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孔子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季氏将伐颛臾》。
(2)学会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文章结构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孔子的人文精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1. 《季氏将伐颛臾》的文言文内容。
2. 孔子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思想。
3.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2. 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文章结构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注释、翻译、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季氏将伐颛臾》,了解文章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论语》及孔子。
(2)导入《季氏将伐颛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季氏将伐颛臾》,理解文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查阅注释,解决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文章结构。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分析(1)教师讲解《季氏将伐颛臾》的文言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
(2)分析孔子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思想。
5. 实践提升(1)学生进行文言文断句练习。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课堂讨论。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
7.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8. 课后作业(1)熟读《季氏将伐颛臾》,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习《季氏将伐颛臾》的氛围。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如何将古文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思辨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季氏将伐颛臾》2.2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2.3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将古文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简介《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汇和句式。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堂讲解(1)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
(2)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3.5 练习巩固(1)翻译课文,巩固词汇和句式。
(2)运用文章中的道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四、课后作业(1)翻译课文,巩固词汇和句式。
(2)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文章中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
(2)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5.2 同伴评价(1)评价同伴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
(2)互相借鉴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
5.3 教师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
(2)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六、教学策略6.1 讲授法教师在课堂上对《季氏将伐颛臾》的文言文文本进行翻译和解读,对重点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6.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颛臾的故事,让学生学会将古文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思辨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优质教学设计(附反思)【教学目标】1、掌握基本文言知识点;2、理解师生对话的背景及过程;3、深入理解孔子的治国理念。
【教学重点】理解师生对话的背景及过程【教学难点】理解孔子为什么要反对攻打颛臾,从而理解孔子的治国理念。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题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详见预习资料。
二、课堂导入最近国内娱乐界发生了一件很值得玩味的事情,据说著名导演胡玫正在筹备拍摄电影《孔子》,大家知道演孔子的是谁吗?(周润发)你觉得周润发适合演孔子吗?(七嘴八舌)孔子第75代直系孙孔健担心:“周润发最擅长的是江湖大哥之类的角色,而孔子是个哲人,需要的是沉稳和大度。
”那么,如果你是周润发,即将排演《季氏将伐颛臾》这场戏,你会怎么演孔子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帮助周润发来揣摩一下这出戏的台词。
三、整体把握我建议先一起朗读全文,找找感觉。
(正音)四、揣摩台词1、背景介绍。
这出戏是孔子和他弟子之间的对话,对话的起因是什么呢?(学生七嘴八舌)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伐”,攻打,季氏将攻打颛臾。
“有事”,指用兵。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冉有、季路向孔子汇报了这件事。
)季氏是谁呢?(季孙氏,鲁国贵族季友之后,这里指季康子。
)颛臾是什么地方呢?(鲁国的附属国)季氏为什么要攻打颛臾呢?(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矛盾很大。
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权势,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冉有、季路又是谁呢?(孔子的学生,当时都担任季氏的家臣。
冉有,即冉求,有是他的字,求是他的名。
季路,即子路。
有必要补充的是冉有是季氏的主要谋臣,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是季氏智囊团的核心成员,首席顾问,参谋长。
)2、第一次责备孔子在听了弟子的汇报后什么态度?(责备)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求!无乃而是过与?)为什么责备?(因为孔子反对攻打颛臾,而冉有是季氏的首席顾问,在这件事情上肯定负有责任。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背诵《季氏将伐颛臾》全文;(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3)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分析、对比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批判性思维;(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平正义、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季氏将伐颛臾》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重要词汇和句子的解读;3. 文章主题思想和观点的概括。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礼仪、制度等方面的理解;2. 文中比喻、典故等的解读;3. 对文章深层含义和启示的领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其注释、译文;2. 学生准备:预习《季氏将伐颛臾》,了解文中涉及的古代礼仪、制度等;3. 教学道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及作者;(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论语》章节,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字词、句子可以查阅注释或向老师提问;(2)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句子、比喻、典故等进行解读;(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老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子、比喻、典故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2)分析文章主题思想和观点,引导学生领悟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5. 实践环节:(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文中场景,体会人物情感;(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文章启示的理解和体会。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孔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2.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3.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为人处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孔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2.教学难点:深入剖析孔子关于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观点,联系现实进行思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作者。
2.提问:你们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二、文本解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季氏、颛臾、孔子等人物形象,讨论他们各自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第二课时一、深入剖析1.分析孔子关于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观点。
2.结合文本,讨论孔子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孔子观点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2.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讨论如何运用孔子的观点解决问题。
第三课时一、拓展延伸1.介绍孔子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其为人处世之道。
2.结合文本,讨论孔子的道德观念对后世的影响。
2.教师点评,强调孔子的道德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四课时一、复习巩固1.回顾课文内容,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二、课后作业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孔子政治主张的短文。
2.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如何践行孔子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读《季氏将伐颛臾》,让学生深入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如何为人处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1.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互动性。
2.在课堂讨论环节,可以增加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的观点。
季氏将伐颛臾高二下册语文教案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 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见: 不患寡而患不均, 不患贫而患担心, 盖均无贫, 和无寡, 安无倾。
及治国策略: 那么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 那么安之。
以下是我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高二下册语文教案, 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季氏将伐颛臾》教案l、解决预习难点, 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及句式。
2、弄清思路, 理解课文。
3、了解孔子的政治主见。
【教学重点】文言多义词与句式辨识。
【教学难点】第3段阐述孔子的主见。
【课时支配】1课时一、入课映示教学目标, 由《论语》这部书和回忆孔子导入课文。
引:初中我们学过《论语六那么》这篇课文, 谁能说说《论语》是一部什么书?(生答, 老师适当点拨)明确: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是语录体散文集, 儒家经典著作。
论:编辑;语:“言谈”的意思。
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可见这部书影响巨大。
引:你了解孔子的哪些状况?(生答)明确: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 闻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公认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相传有弟子三千, 贤者七十三, 课文中冉有、季路是他的学生。
二、有关背景引:题目中的“伐”是“讨伐”的意思, 本文写斗争场面还是别的内容?相关背景如何?点拨:课文共3段, 写孔子与两名学生的三次对话。
当时, 鲁国正处于动乱中, 三大贵族(季孙、孟孙、叔孙)共同把持朝政, 季孙是宰相, 他的权力最大, 他要讨伐颛臾的目的是:贪其土地;担忧颛臾对己不利。
冉有、季路任李氏家臣, 两人都参加了出征前的谋划, 二人把消息告知了孔子。
三、研习课文(一)朗读全文, 扫清字句障碍(1)生分角色读课文, 予以评价。
要求:其他学生看课文, 听清读音, 停顿、重音和语调。
(2)生做附二材料的1、2题后, 着字幕、订正。
(二)分层探讨1、学习第1段①生出声自读, 看注释;理解句义, 师巡场释疑。
广东省丰顺县黄金中学高二语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影响。
2.能够归纳出“是、疾、止、见、过”五个词语的义项;了解两个句式:“无乃……与”“何以……为”。
3.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
教学难点
孔子鼓吹礼治,主张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
课时安排2个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在同学们心中,孔子是怎样一个形象?引出“孔子三怒”
(示孔子三怒)出示投影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一怒)
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
孔子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二怒)
老夫子第三次发火,还是冉有惹的祸,也就是这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
二:孔子生平(幻灯片展示)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一生周游列国,主张实施“仁义,”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下层人民,开办讲学之风,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冉有、曾参,
2. 关于《论语》
《论语》是儒家“四书”(另《大学》《中庸》《孟子》)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汇集整理而成的语录体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
三背景介绍(幻灯片展示)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
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王室日趋衰败。
三大家族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
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自己不利。
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
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四、朗读
1.老师范读注意倾听人物对话的语气,并扫清字音(幻灯片展示)
2请两个学生分演角色表演
五、进入文本,学生结合文本注释,进行翻译、理解
1. .结合课前预习练习理解课文(课前预习,附件一)通过此预习,掌握重点诗词、虚词
(1)扫清语音和句读障碍;
(2)辩析句式,注意语气;
(3)积累“是、疾、见、过、止”和“无乃……与”,“何以……为”。
句读:是社稷之臣也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实词:季路见于孔子无乃尔是过与陈力就列、不能者
句式: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何以伐为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古今异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词类活用: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成语:分崩离析祸起萧墙
五: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翻译下列短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3)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熟背课文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检查上节课的内容,并解答练习
二:分析文章大意
1、文章共写了孔子与冉有的几次对话?
明确:三次
2.对于“将伐颛臾”一事,冉有和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的?
明确: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冉有故意将讨伐轻描淡写,说成“有事”,借此来试探老师孔子的态度。
第三段又振振有词地提出讨伐的理由,可见他是赞同这场战争的。
3孔子是否赞成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理由是什么?
明确:反对,“求!无乃尔是过与?”
理由有三:
(1)先王所封之国不可伐
(2)鲁国境内不必伐
(3)社稷之臣不当伐。
4.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是怎么回答的?
明确: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
推卸责任(开脱自己)
5.对于攻伐颛臾,冉有真的“不欲”吗?如果不是真的,课文中能找到确凿的证据吗?这说明冉有是个什么样的人?
并非真的“不欲”。
证据是冉有的第三句话:“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说明冉有口是心非
6、针对冉有的辩解,孔子是如何反驳的?
(1)1先引名言——不能尽职就别尸位素餐;
(2).再作类比——既为辅助就当恪尽职守;
(3).后设比喻——猛兽出笼为害,龟玉毁于柙中,谁辞其咎?
(4)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7、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政治主张:
对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对外——“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8文中哪一句表现了孔子的远见卓识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明确: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三:中心概括
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季路的一次对话。
通过写孔子谴责了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患寡而患
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治思想,以及用文教德政来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四:归纳总结
思想内容方面
1.表现孔子的文德治国的仁政思想;
2.表现孔子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写作技巧方面
1、对话体
2、以理服人、层层深入、先破后立的辩驳艺术。
知识点回顾
两个固定句式
①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推测语气,意为“恐怕……吧”)
②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要……呢”)
状语后置:有事于颛臾
古今异义词: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把(他)封为]
词类活用:无乃尔是过与[名作动,过错——责备]
省略句:昔者先王以(之)为东蒙主
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
反问句式: 何以……为何辞为?(《鸿门宴》)
谋动干戈于邦内介词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词类活用
“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而不能来(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既来之,则安之。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有国有家者(古今异义词)
古义:奴隶社会中诸侯统治的地方叫“国”,大夫统治的地方叫“家”。
今义:“国”指国家,“家”指家庭。
3、①后世必为子孙忧
②吾恐季孙之忧
五:小结、学生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学记玉不琢不成器(节选)》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首先要设学施教
尽管有味美可口的菜肴,不吃是不会知道它的美味的;尽管有高深完善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
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才能反省,严格要求自己;感到困惑然后才能发愤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学记玉不琢不成器(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