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季氏将伐颛臾
- 格式:ppt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21
必修四文言翻译《季氏将伐颛臾》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文:史官周任有句话说:“施展自己的才能担任职务,如果不能胜任就辞职。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译文:遇到危险却不去保护,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3、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译文:老虎犀牛从木笼里跑出来,龟甲和玉器在木匣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4、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文:君子憎恨那种不愿直接说自己想得到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5、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译文:不怕财富少就怕分配不均,不怕民众贫困就怕社会不安定。
6、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译文:如果这样,远方的人还不服从,那么就发扬教化礼仪来招抚他们。
7、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在鲁国的宫廷内部啊。
《寡人之于国也》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如果黄河以北地区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迁移到黄河以东地区,把黄河以东地区的粮食运往黄河以北地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咚咚咚地敲击战鼓,交战开始了,士兵丢弃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没有逃到一百步而已,但是这也是逃跑啊。
4、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细蜜的渔网不入池塘,鱼和鳖就吃不完。
斧头根据时节进入山林砍伐,树木就用不完。
5、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注重学校的教育,把孝敬父母敬爱兄弟的道理反复强调,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着东西了。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狗和猪吃的是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1、以坚毅不扰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
(革命党人)凭借着坚毅不扰的精神,与民国的敌人搏斗,多次遭遇挫折失败。
2、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
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
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
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
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
高中语文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季氏将伐颛臾》是一篇出自《左传》的文言文,讲述了季孙将要伐打颛臾的故事。
下面将为您提供原文和译文,并通过3000字的文章介绍其背景、内容和价值。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
冬,十月,有一日而三旬。
军于曲沃之中。
曲沃,季氏之子也。
使揖子强将伐颛臾。
季孙谓孙书曰:“夫子必敢犯季氏。
”孙书曰:“然。
”亦曰:“乱之国,多横矣。
以慎事乎?”曰:“然。
犹将有捷。
”曰:“然。
是无罪也。
用民而已矣。
”既曰:“犹为也。
”季孙既与子强女与杞子盟于姑。
译文:季氏准备攻打颛臾。
冬天,十月,持续了30天的一天。
军队驻扎在曲沃之中。
曲沃是季氏的子弟之一。
季孙派遣孙书将军去攻打颛臾。
季孙对孙书说:“夫子一定敢于侵犯季氏。
”孙书回答说:“是的。
”他又说:“混乱的国家,权谋繁多。
你要谨慎行事吗?”他回答:“是的。
还是可能会取得胜利的。
”孙书说:“是的。
这是没有罪过的。
只要维护民众就可以了。
”最后他说:“我还是会去的。
”季孙和子强女与杞子在姑地进行了联姻。
背景:《左传》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书,记载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其中《季氏将伐颛臾》是其中的一篇篇章。
春秋时期,是战乱纷飞、诸侯争霸的时代,颛臾则是其中一个分裂的诸侯国家。
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季孙作为季氏的当政者,决定发动对颛臾的进攻。
内容:文章以季氏将要攻打颛臾的故事为主线,描绘了季孙和孙书之间的对话与思考。
从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季孙深知颛臾国的势力强大,但他依然勇敢决定出兵。
他对孙书说:“夫子必敢犯季氏。
”他相信孙书一定会敢于进攻颛臾。
而孙书也表示了他的决心,他说:“然。
”接着孙书又问季孙是否考虑到了乱之国多权谋的情况,是否谨慎行事,而季孙则说:“然。
犹将有捷。
”他相信自己依然希望能够获得胜利。
最后,季孙和孙书进行了联姻,这也是为了加强季氏与杞子的关系,为进攻颛臾做准备。
价值:这篇文章虽然只是一段简短的对话,但展现了春秋时期的风云变幻。
首先,文章表现了季孙的决心和勇气。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构想:《季氏将伐颛臾》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篇课文,这篇文章体现了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具有极高的文学鉴赏价值。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文教学重在一个“读”字,通过读,可以积累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人物情感;通过读,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难,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体悟孔子“仁”的思想;通过读,可以在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基于以上想法,我将借助读,让学生在读中疑、在读中思、在读中议、在读中悟,将课堂教学连缀成一个有机整体,最终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了解大意,积累文言词语“是、疾、止、见、过”;掌握文言句式“无乃……与”“何以……为”;背诵全文。
2了解孔子以德服人、加强教化的政治主张,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3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重点:背诵全文,掌握“无乃……与”“何以……为”两个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教学方法:这篇课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文章,年代久远,学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扫清字词障碍,理解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了解孔子的思想。
教学方法之一是诵读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会学生自学文言文是文言文教学的归宿。
在本节课中,力图教会学生质疑难点字句、背诵文言文、理解孔子的辩驳艺术。
即教会质疑,在师生互动探究的氛围中完成教学工作。
教学方法之二是质疑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有这样一则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
”这则宣言,出自一个外国人之口,一个外国人为什么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孔子的智慧到底在哪里?问题的答案全在一个字——“仁”,即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让我们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这一思想(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4.1.1 《季氏将伐颛臾》共1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四)教学目标:1. 了解孔子以德服人的政治主张。
2. 学习本文用对话方式反复辩难,掌握生动活泼、富有雄辩力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想1、重点难点:通过辩论,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2、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挂图3、课时:1课时4、课型:讲读课教学过程:1、导入:孔子,名丘,字仲尼。
让我们同孔子见见面(出示孔子肖像图)。
传说孔子身材矮小,面目丑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并创立了儒家学派。
瞻仰了先圣的面容,接下来让我们从《季氏将伐颛臾》中领略一下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
(板书)。
本文出自《论语》。
《论语》主要是孔门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首先,让我们跟随课文录音,一起来浏览一下课文,注意把握句读。
(播放录音)2、分析课文。
⑴.解题季氏将伐颛臾这一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要讨伐颛臾。
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
鲁庄公有第三人:庆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
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
(2).解读课文①第一句话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
“有事于”:对……采取军事行动。
②对于这一消息,孔子的反应是什么?明确:“求!无乃尔是这与(板书)?”(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孔子对二人是当面呵斥,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
批评完后,孔子又阐明了三点不赞成的理由(板书):先王封国不可伐邦域之中不必伐社稷之臣不当伐③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板书),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我们那主公要攻打它,我们两人都不主张这样做呀!)明确:孔子当即给予反驳。
首先引用周任(朱熹注:平声)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施展。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翻译及注释
季氏将伐颛臾,起兵而讨之。
颛臾,春秋时楚国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
湖南怀化、娄底一带。
在楚国早期时代,颛臾是楚国的领土,后来渐渐独立为
楚的一个诸侯国,最终被楚国吞并。
妇好为颛臾的王后。
季氏是楚国的一个贵族家族,与另外两大贵族家族春申君和陈胜有着千丝
万缕的关系。
他们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能够对抗楚国的中央政府。
由于颛臾一
直是楚国的一个难以管理的地方,而季氏对颛臾又有着深厚的兴趣和影响,因
此季氏选择对颛臾进行军事进攻。
然而,楚国的大夫张午劝谏季氏不要轻举妄动,因为颛臾有妇好这样的一
位英明的女性领袖,季氏恐怕难以取胜。
然而季氏不听从劝告,起兵进攻颛臾。
后来,季氏军队在颛臾城外设下了营帐,妇好在城中观察情况,并派出先
锋队进行攻击。
季氏的将领们担心战斗力悬殊,计划于夜间撤退,结果被妇好
及其士兵偷袭,全军覆没,季氏本人也被杀。
注释:
季氏:楚国的一个贵族家族。
颛臾:春秋时楚国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湖南怀化、娄底一带。
妇好:颛臾的王后,亦是一个能干的女性领袖。
张午:楚国的大夫,曾为楚王大司马。
先锋队:在军事进攻中,通常派出的先头部队。
语文课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和译文原文: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颇臾。
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颇臾,先王曾经任命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千,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
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
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
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