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不V式附加疑问句语用功能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6
河北大名方言中“V不”式反复问句中的“不”的功能浅议“V不”式反复问句自西周中期开始出现一直到现在,在普通话和方言里仍在不断使用。
本文试从汉语史和方言两个角度对其句尾的“不”的功能重新做出审视和分析。
关健词:反复问句语气语法化“V不”式反复问句最早出现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
《殷契粹编(上部)》425上部有如下二辞:“A:丁未卜,扶:又咸戊、学戊乎?B:丁未卜,扶:又咸戊牛不?”对此二例历史上有不同看法。
郭沫若说:“案此二辞,一缀以‘乎’,一缀以‘不’,盖均表示疑问之语词,不者否也。
凡卜辞本均是疑问语。
”(《殷契粹编考释》,P66)。
陈梦家也认为,句末的“不”是语气词(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P128)。
而裘锡圭(1988)则认为,“不”命辞中的验辞,而不是疑问语气词。
据确切考证,“V不”式反复问句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刘子瑜,1998)。
20世纪70年代,岐山董家村出土西周中期的五视卫鼎铭文中有“正乃讯厉日:‘汝贾田不?’”之语(《文物》,1976,(5):38)。
这里的讯辞,裘锡圭(1998)认为“显然是‘V不’式问句”。
此后,此类句式相沿许久,从先秦、汉、魏至明清都可看到此类例证:(1)曰“齐多知,而解此环不?”(《战国策·齐策》)(2)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史记·张仪列传》)(3)公卿有可以防其未然救其已然者不?(《汉书·于定国传》)(4)子经历诸山,宁睹太子不?(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2》《须大拏经》)(5)冀罪止于自身,二儿可得全不?(《世说新语·言语》)(6)禅师唤此以为庄严不?(《神会语录》)(7)万里得诗长揖去,他年挈笠再来不?(《陆游诗》)(8)知县又问:“曾引人奸骗你不?”(《拍案惊奇·卷二》)(9)这如今守着我,你看我许你打不!(《醒世姻缘传》)可以看出,“V不”式问句贯穿了汉语的整个历史,后来“否”“未”“无”相继进入此格式,见以下例句:(10)闻诸道路,不知信否?(《左传·定公四年》)(11)欲门伯春无它否?(《后汉书·马援传》)(12)还将得尊胜经来否?(《祖堂集·卷12》)(13)言出子口,入于吾耳。
2023-10-29•引言•v不v句式概述•留学生v不v句式的使用偏误分析•留学生v不v句式偏误的教学建议•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和意义v不v句式的重要性v不v句式是汉语的一种常见句式,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交际性,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有广泛的使用。
研究意义通过对留学生v不v句式的偏误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为汉语教学提供重要的参考,帮助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普遍性到中国学习汉语,掌握汉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技能。
研究目的和方法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限制研究范围本研究主要关注留学生的v不v句式使用情况,重点分析其偏误类型和原因,不对其他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研究限制由于汉语水平和地域差异等因素,本研究的样本可能不够全面,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范围和增加样本量以提高研究的普遍性和适用性。
02v不v句式概述v不v 句式是一种常用的汉语疑问句形式,其中“v”代表动词或动词短语。
这种句式通常用于询问某动作是否发生或某状态是否存在。
特点v不v 句式具有简洁明了的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易于理解和使用。
在口语和书面语中,这种句式都十分常见。
定义v不v句式的定义和特点VSv不v句式的历史演变起源v不v 句式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
在古代汉语中,这种句式被用于表达疑问和不确定性。
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v不v 句式逐渐发展并被广泛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这种句式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疑问句形式。
v不v句式的语用功能询问确认表达不确定性03留学生v不v句式的使用偏误分析语义理解错误语义搭配不当语法结构错误留学生在使用“v不v”句式时,可能存在语法结构上的错误,如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的缺失或多余。
要点一要点二语态错误“v不v”句式通常用于表达一种询问或请求,留学生在使用时可能忽略了这种语态的转换,导致语法错误。
留学生在不适当的语境下使用“v不v”句式,可能导致表达的意思与实际意图不符。
语用策略不当“v不v”句式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是最得体的表达方式,留学生可能没有掌握这种策略,导致使用偏误。
不与动词的组合一、不V不用在动词前,修饰动作,组成偏正性动词短语,差不多能与绝大多数的动词搭配,除了“有”“没有”“工业化”等少数词。
二、V不V1、表示疑问(1)居于句子的谓语或述语位置,构成选择疑问句。
(2)居于句子的谓语或述语位置,在V与不V之间加入“呀”“也”等词,构成选择问句。
(3)居于句子的谓语或述语位置,不构成疑问,强调肯定。
(例)给不给钱!(4)居于宾语位置,构成选择疑问句。
2、不表示疑问句(1)不表示疑问句的V不V,一般居于主语、定语,以及充当主语、定语、宾语的主谓词组中的谓语的位置时,只表示说话人列举出肯定和否定的两种现象,起叙述作用。
(2)V与不V中间加入“和”、“或”等。
3、V带宾语O,有V不VO,VO不V,VO不VO三种格式,三、不与助动词V11、“V1不V1”在状语位置有表示疑问句或不表示疑问句两种用法。
2、在谓语位置上表疑问。
3、在其他位置上,一般为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事实,不表疑问。
四、X不XYXY等同双音节动词V,不可与此类动词组成X不XY或XY不XY五、不V1不V21、联合式不V1不V2:V1和V2表示语义相近、相反、类同,作用是列举出不V1和不V2两项以概括群体。
2、偏正式不V1不V2:不V1是不V2出现的条件。
六、“不”不能和表示完成态、持续态、经历态的动词组合。
不与名词的组合一、否定副词“不”,一般不能单独和名词组合,但在特定语言格式中可以。
1、管他/什么N不N ,针对上文中内容,表示轻蔑,不满,不在乎。
2、N不N,语气较1弱。
3、“N不N,N1不N1”,N与N1是相对意义或相关的名次,表示说话人不满的情绪,“N不N”和“N1不N1”不能单独使用。
4、“不N不N1”等同于3不与形容词的组合一、不A.“不”只能用在性质形容词前面,不能用来修饰状态形容词。
二、A不AA和不A是联合关系,“A不A”有表示疑问与不表示疑问两种形式,与不与动词组合类似。
1、表示疑问:在A不A在谓语位置,构成选择疑问。
“疑问代词+也+VP”式中“也”的认知解释“疑问代词+也+VP”式是汉语中的一种常见表达方式,常用的疑问代词有谁、何、哪、几、怎么等。
这种表达方式在语境中的功能通常是为了引出一个与前文类似但差异不大的例子或情况,从而使听者或读者更好地理解某个概念或现象。
而在这种表达中,“也”扮演的角色是突出例子或情况的不同之处,强调难点或特殊性,从而达到更好地引导听者或读者理解的效果。
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对汉语中这种表达形式中的“也”的认知解释进行探究。
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认知之间关系的一个学科领域。
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语言不再只是一种符号系统,而是与人的认知机制密切相关的。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认知习得过程,既需要语言输入,也需要认知能力的支持。
因此,认知语言学注重探究语言与人类认知活动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即探究语言结构和语义在认知中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层面,语用解释。
在语用学中,语言并不是被孤立地看待,而是与周围的语境紧密相关的。
在“疑问代词+也+VP”式中,语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例如,下列对话:A: 谁要买这本书?B: 张三也要买。
在这个对话中,语境前提是A已经了解有人要买这本书,他只是想知道是谁买。
因此,B的回答“张三也要买”中的“也”实际上是强调了张三也买的这个事实。
若改为“张三要买”,这个事实则被省略掉了,回答就变得不完整了。
第二层面,语义解释。
从语义上来看,“也”在“疑问代词+也+VP”式中扮演突出例子或情况的不同之处,强调难点或特殊性的作用。
例如:他每天都会做运动,周末也不例外。
在这个例子中,“也”强调的是周末这一时间点也不例外,即强调连续性。
而如果是下面这种表达:则“也”所表达的就是他即使在周末也不休息的意思。
第三层面,认知解释。
从认知解释来看,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和语义的表达具有认知加强的作用。
在“疑问代词+也+VP”式中,“也”对前文的信息进行了增强和补充,引起听者或读者的注意,使其更加集中和关注。
爱V不V 句式的语篇考察郭圣林!(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摘∀要] 爱V不V 可以分为 爱理不理 和 爱来不来 两类,它们在语篇功能、语篇依赖、语篇衔接等几个方面都有很大差别。
当说话者的面子受到威胁时,可以使用 爱V不V 将听话者归为 外人 ,借疏远与听话者的密切关系来表达不满。
∀∀[关键词]爱V不V;语篇差别;面子;外人[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9)01-0044-06#0引言爱V不V 指的是 爱理不理 、 爱来不来 之类的句式。
已有研究涉及这类句式的来源、功能、语义等方面。
关于 爱V不V 的来源,俞敦雨(1982)认为该句式是古代汉语中 互文 修辞格在现代汉语中的残留现象,应该用 互文 的结构特点来分析;迟永长(1995)认为该句式是复句 如果爱V,那么就V;如果不爱V,那么就不V 的紧缩。
关于 爱V不V 的句法功能,许维翰(1982)认为该句式在句中作谓语,李卫中(2003)认为主要是作谓语,也可以充当状语、定语,语用上可以凸现焦点。
关于 爱V不V 的语义,许维翰(1982)认为该式有 听凭、听任、听便 的意思,吕叔湘(1980)、武柏索等(1988)、迟永长(1995)认为该式在表达 听凭 、 任凭 语义的同时也附带了说话者对听话者的不满情绪;李卫中(2003)认为其语义因为语境、信息而有肯定或否定的倾向,刘承峰(2004)认为其本质语义是说话者对可能世界中多个动作之间的一致性关系的蔑视。
此外,许维翰(1982)还比较了 爱V不V 与 爱V不V的 ,认为二者相同之处是所表示的意思都不能从字面上按照汉语一般的结构来分析,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一般在句中作谓语,后者有时还作状语。
武柏索等(1988)认为 爱V不V 与 爱V不V 的 的相同之处是结构凝练,不同之处是前者表示是 爱V就V,不爱V就不V ,任选其一;后者偏于否定,表示 不爱V 、 不愿意V 的意思。
附加疑问句的形式及其语调和意义【摘要】附加疑问句就是在一个事实的表述之后加上一个简单的疑问句,来表达疑问或情感。
本文试图对附加疑问句的基本形式、语调和意义做些阐释。
【关键词】附加疑问句语调一、引语人们不可能只用一种语调谈话,不同的语调可能表达说话者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态度。
因此,每当我们说话的时候,除了选用恰当的词和句子结构外,还必须选用正确的语调。
我们讲语调在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态度方面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因素,有时候甚至是决定的因素。
例如:He is↙twenty.He is↗twenty.组成上面的词和和语序是完全相同的,前句用降调,是陈述句,叙述一个事实;后句用升调,则表示疑问。
这句陈述疑问句相当于一般疑问句Is he↙twenty?不同的语调用于附加疑问句,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
例如:You are a student,↙aren’t you?You are a student,↗aren’t you?前句用降调,表明说话者对“你是一个学生“持肯定态度;后句用升调,表明他的态度是不肯定的。
从上面例句我们可以看到,在口语中语调是十分重要的。
二、语调的形式和意义由于附加疑问句用于口语,因此在讨论它的意义时就必然涉及语调。
基于这个原因,我们认为把附加疑问句的形式、语调和意义一起讨论将是可却的。
但是语调是十分复杂、十分灵活的,它与讲话人的态度和他所处的场合有密切关系,下面我们仅仅介绍几种最常用的语调类型。
1.肯定式陈述句否定式附加疑问句降调升调It’s going to↙rain, ↗isn’t itThey ’ll↙wait,↗won’t they?附加疑问句用升调,表示说话者对他讲的话不肯定,希望从对方那得到证实。
2.否定陈述句肯定式附加疑问句降调升调It’s not going to↙rain,↗is it?They won’t↙wait,↗will they?像1类一样,附加疑问句用升调表示说话者对他讲的话不肯定,希望从对方那得到证实。
“爱V不V”结构的构式研究作者:周连英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36期摘; ; 要:“爱V不V”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它由常项“爱”、“不”和变项“V”构成,其中V多为单音节动词。
句法功能上,“爱V不V”结构可充当谓语、状语、定语、宾语等。
语义上,“爱V不V”表示随便义、不愿意,带有不满的主观化色彩。
作为构式,“爱V不V” 的形式不能从其构成成分特征中完全预测,意义并非其构成成分的简单相加。
在评价性语境中,构式语义发生偏移。
该构式对动词音节和动词义都具有一定的制约,因此动词进入该结构需要满足相应的准入条件。
关键词:“爱V不V”; ; 基本结构; ; 句法功能; ; 语义分析; ; 构式解读“爱V不V”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种结构,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关注“爱V不V”结构的学者越来越多,研究也日趋深入。
向若(1958)、吕叔湘(1980)、陈建民(1991)、张卫国(1992)、范晓(1998)等较早对这个结构进行论述,迟永长(1995)、李卫中(2003)、刘承峰(2004)、江蓝生(2007)、郭圣林(2009)等从多方面对“爱V不V”结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向若认为“爱V不V”结构是由多层复句紧缩而成,结构简单但是意义复杂,比如“爱听不听”表示“如果你爱听,你就听;如果你不喜欢听,你就不听。
”吕叔湘先生说明“爱V不V”表示无论选择哪一种都随便,含有不满情绪并且有时意义偏于否定。
张卫国认为“爱V不V”结构是现代汉语中的四字句型,并对“爱V不V”结构的句法形式、语义、来源等方面都做了论述。
他认为“爱V不V”结构中嵌入同一个单音节动词或语素表示两种不同的意义,“爱V不V”是一个紧缩复句凝结后形成的框架。
迟永长指出“爱V不V”句式来源于“如果爱V,,那么就V;如果不爱V,那么就不V”这种两重复句原式的紧缩。
原句式在语用层面上分布于三种不同的语境,而“爱V不V”结构是承载类语义信息即“表示无论选择哪一种都随便不满情绪”的原句式紧缩形成的。
构式语法理论下“爱V不V”构式分析■胡沙沙/郑州大学摘 要:构式语法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可应用于几乎整个语言门类的研究。
本文从构式语法理论的角度探讨构式“爱V不V”。
从格式上来说,他是一个固定的格式,由“如果爱V就V,如果不爱V就不V”紧缩而成;而从它的意义上来说,“爱V不V”结构建构的语义是模糊的,可分为“自由义”和“否定义”,同时这个构式对其他部分也有一定的限制。
关键词:构式语法 爱V不V 构式义 制约一、前言构式语法理论是一种有自己系统语言观和分析语言现象程序的比较完善的语言学理论。
Fillmore、 Lakoff、Goldberg、 Croft是构式语法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理论主要集中反映在Goldberg(1995), Fillmore et al.(2003)和 Croft(2005)三部著作中。
构式语法在引入国内后就有很多学者作了研究,而且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如张伯江(1999)运用构式语法分析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
但是对构式语法的的研究还不完善、不系统,对它的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还需要更多的实践研究。
而且“爱V不V”这个结构也有很多自己独特的特点,比如构成比较精炼,意思也可根据不同场景有不同的意思,因此对它的研究是很有现实需要的。
二、“爱V不V”结构的研究现状为了说明本文研究的必要性,作者对之前学者研究“爱V不V”的状况做了简单地综述。
根据CNKI上关键字的搜索,作者发现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这个结构。
吕叔湘(1980)、武伯索等(1998)认为“爱V不V”结构的意思是随便的意思,也就是说不管选择V还是不V都可以。
也有一些其他的学者比如陈建民(1991)、张卫国(1989)、迟永长(1995)等,他们也对“爱V不V”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并且认为“爱V不V”结构是二重复句的紧缩。
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爱 V不 V”结构是紧缩复句,而有的学者认为“爱 V不 V”结构是汉语中具有特殊的结构和意义的一个固定格式。
河北大名方言中“V不”式反复问句中的“不”的功能浅议作者:张明英来源:《新丝路·下旬刊》2015年第12期摘要:“V不”式反复问句自西周中期开始出现一直到现在,在普通话和方言里仍在不断使用。
本文试从汉语史和方言两个角度对其句尾的“不”的功能重新做出审视和分析。
关健词:反复问句;语气;语法化“V不”式反复问句最早出现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
《殷契粹编》425上部有如下二辞:A:丁未卜,扶:又咸戊、学戊乎?B:丁未卜,扶:又咸戊牛不?对此二例历史上有不同看法:郭沫若说:“案此二辞,一缀以‘乎’,一缀以‘不’,盖均表示疑问之语词,不者否也。
凡卜辞本均是疑问语。
”(《殷契粹编考释》66页下)陈梦家也认为句末的“不”是语气词。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128页)而裘锡圭(1988)则认为,“不”命辞中的验辞,而不是疑问语气词。
据确切考证,“V不”式反复问句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刘子瑜,1998)。
七十年代岐山董家村出土西周中期的五视卫鼎铭文中有“正乃讯厉日:‘汝贾田不?’”之语。
(《文物》1976年第五期38页)这里的讯辞,裘锡圭先生(1998)认为“显然是‘V不’式问句”。
此后,此类句式相沿许久,从先秦、汉、魏至明清都可看到此类例证:(1)曰“齐多知,而解此环不?”(《战国策·齐策》)(2)子去寡人之楚,亦思寡人不?(《史记·张仪列传》)(3)公卿有可以防其未然救其已然者不?(《汉书·于定国传》)(4)子经历诸山,宁睹太子不?(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卷2《须大拏经》)(5)冀罪止于自身,二儿可得全不?(《世说新语·言语》)(6)禅师唤此以为庄严不?(《神会语录》)(7)万里得诗长揖去,他年挈笠再来不?(《陆游诗》)(8)知县又问:“曾引人奸骗你不?”(《拍案惊奇》卷二)(9)这如今守着我,你看我许你打不!(《醒世姻缘传》97回)以上可以看出。
“V是不V”构式探究□田影摘要:“V是不V”构式由两个相对固定不变成分“是”“不”与一个可变成分“V”构成。
语义上,“V是不V”构式具有选择、让步等语义。
句法上,表选择义的“V是不V”构式可作谓语、充当分句,也可独立成句、作宾语和补语等;表让步义的“V是不V”构式可作谓语、充当分句。
语用上,表选择义的“V是不V”构式具有询问的功能;表让步义的“V是不V”构式具有延续话题、委婉等功能。
表选择义的“V是不V”与表让步义“V是不V”是同形异构的两个构式。
关键词:“V是不V”构式;句法;语义;语用;同形异构“V是不V”表达式是指由“谓词性成分+是+不+同一谓词性成分”组合而成的一个比较固定的格式,以四字格为主。
结构中的“是”和“不”是固定词,也就是相对不变部分;结构中的前后两个“V”是可变部分,且“V”是谓词性的,包括动词和形容词两类,说话人可以对其进行自主选择,但前后词必须是一致的。
本文所论及的“V是不V”结构上是一个整体,并且其内部都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所以为了论说方便,下句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本文的语料来自于BCC 和CCL语料库,未标注来源的例句均为自拟语料):(1)树木、楼房、城市、频道、梦想都在拔地而起、见风生长,都在印证“变是不变”的真理。
(刘长乐等《传媒大亨与佛教宗师的对话:包容的智慧》)上例中“变是不变”内部各成分之间是分解的,不是本文所谈论的对象。
1.“V是不V”构式的鉴定Goldberg(1995)认为,假如说C是一个独立的句式,当且仅当C是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应体,而无论是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成分推知。
从形式上看,“V是不V”的结构类型不能从其构成成分“V”“是”“不V”的特征中得到完全的预测,其组合后表面上形成的是主谓结构,而“V是不V”是“V还是不V”与“V虽然不V,但……”等的省缩与结构变换而来。
从语义上看,“V是不V”表达式的语义无法从其构成成分中完全推知,因为其选择义或让步义均不存在于其组成成分“V”“是”“不V”之中,很明显,其构式的整体意义大于其构成成分之和,构式本身的意义是独立于构式本身的组成成分而存在的。
V不V式附加疑问句语用功能探析作者:刘茂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15期摘要:附加疑问句是在由一个非疑问句和一个疑问形式为语言材料所组成的话语中产生的。
本文运用系统功能语法和语用学的相关理论,选取北大语料库中材料,尝试从话语情态角度,分析V不V式附加疑问句在共时系统中的语用功能差异。
触发V不V式附加疑问句具有不同语用功能解释的动因,可以从礼貌原则里得到解释。
关键词:附加疑问句;V不V;句法;语用功能作者简介:刘茂(1992-),男,汉族,湖北天门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词汇。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5--02一、引言在汉语中,附加疑问句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经常出现在日常交流之中。
“所谓附加问(tag—question),是指附加在某个句子(S)后面的一种有特殊交际功能的疑问句。
”[1]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功能,如表示询问,表达态度等,但是其基本的语用功能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我们把附加疑问句看作出现可视为说话人追求礼貌的表现。
即在说话人施行了一个可能会威胁听话人面子的言语行为时,附加问作为礼貌补救措施来使用。
作为一种典型的附加疑问句,本文主要讨论V不V式附加疑问句的语用功能。
二、V不V式附加疑问句的句法特点附加疑问句作为一种特殊的疑问句,在句法形式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
由于附加疑问句中附属的“表疑部分”是其特定功能的形式标志,我们首先讨论附加疑问句中“表疑部分”的形式类型。
V不V式充当“表疑部分”的词主要有两类:一类为判断词:是、对;一类为表态词:好、行、成、怎样。
[2]其形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格式类型:(一)V不V式:好不好、行不行、是不是、对不对、成不成。
例如:(1)我还有一个要求,你让我和汤阿英捧着这块招牌,好不好?(周而复《上海的早晨》)(2)外边的锁全在门里,监狱里的锁全在门外,也完全相反吧!你想想,是不是?(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根据从语料库中获取的数据,笔者认为“V不V式”有两种变体:第一种变式是“V不”式,第二种变体是“不V”式。
(二)“V不”式:是不、对不、行不、好不、成不。
例如:(4)于是她回过头来对许宁淡淡一笑:“咱们该走了,走着谈好不?”(杨沫《青春之歌》)(5)“范爷哎,罐儿生在其次,它还水土不服呐,五百卖我,不赌了成不?” (魏润身《顶戴钩沉》)例(4)(5)中的“好不”“成不”“对不”,可以看作是“好不好”“成不成”“对不对”省略了后面的一个“好”“成”“对”。
(三)“不V”式:不是,不成,不行。
例如:(7)可转念一想,放了王八,我得饿死,人生天地间,得有口饭吃不是?(尤凤伟《金龟》)(8)毛泽东让江青出去,江青还在吵。
毛泽东喊:“闭嘴!你少说一句不行?”(权延赤《红墙内外》)例(7)(8)中的“不是”“不行”可以看作是“是不是”“行不行”省略了前面的“是”“行”。
需要指出的是“V不”式和“不V”式虽然可看作是“V不V”式的变式,但其语用功能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可完全等同看待。
“V不V”式具体表达何种语用功能,应结合语境分析。
三、V不V式附加疑问句的语用功能(一)语言的三大元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是近代语言学流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语言的功能性,将语言在实际交际中所表达的意义作为语言研究的主要内容。
上世纪60年代中期,韩礼德主要探讨了语言的功能问题,他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语言功能的逐渐掌握,并将这一阶段语言的功能总结为:工具功能、控制功能、交往功能、个人功能、启发功能、想象功能、信息功能。
到了成年时期,功能范围缩减,减少到三种含义丰富且更加抽象的功能,可称为元功能:概念功能、交际功能、语篇功能。
按照韩礼德的观点,元功能可分为三大功能:(1)概念功能:语言是对存在于主客观世界的事件的反映。
用语言来描述周围发生的事,传递新信息,称为语言的“概念功能”;(2)人际功能:语言是处于社会中的人有意义的活动,人们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看法,也用语言来影响听话人的观点、行为。
因此语言的功能之一,就是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这就是“人际功能”。
(3)语篇功能:实际的交际过程,并非只有一个句子,而是总是由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
语言的这种将句段或句子组织衔接起来,使得语义连贯的功能,称为“语篇功能”。
韩礼德认为,这三大功能是三位一体的,无主次之分,共同作用形成完整的语言系统。
(二)V不V式附加疑问句的语用功能前面我们提到附加疑问句特点之一,便是它的特定功能性。
即在一定的语境下,附加疑问句能发挥特定的功能。
根据上述语言三大元功能划分,我们也可以从这三方面讨论V不V式附加疑问句的语用功能。
1.概念功能附加疑问句的构成形式是“句子+表疑部分”,所以附加疑问句所表达的基本概念功能是“相信+怀疑”,即既信又疑。
因此,附加疑问句是对“言者在发问时对附加疑问句陈述部分所表达的命题既有程度不同的相信,又不十分确信,即有不同程度的怀疑”[3]这一认知状态的概念化。
例如:(9)徐辉看着她笑笑,说:“林道静,你拿传单叫王晓燕帮你散发过,对不对?(杨沫《青春之歌》)例(9)中徐辉听说了“林道静叫王晓燕发传单”这件事,但又不能十分肯定,所以使用附加疑问句来传达他的这种“又信又疑”的认知状态。
可见,附加疑问句所表达的基本概念功能为半信半疑,既信又疑。
2.人际功能附加疑问句所能表达的人际功能是多种多样的。
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核实信息按照前面句子的信息,这一功能可分为两种:一是让听话人核实有关的情况。
(10)富贵老头慢悠悠地说:“福海,你们社务委员会过晌要开会,是不是?”(刘绍棠《运河的桨声》)例(10)富贵老头就“社务委员会过晌要开会”,让福海来确认“是不是”。
在这里,上述两个附加疑问句的语用功能就是让听话人核实某种情况。
二是核实发话人的猜测。
例如:(11)那就意味着,还存在是纤维肉瘤的可能,对不对?(梁哓声《表弟》)例(11)表弟和“我”聊天,表弟根据诊断结果是神经纤维瘤,推测出自己“存在纤维肉瘤的可能”,故用一个附加疑问句让“我”核实猜测。
(2)寻求赞同使用附加疑问句来表示寻求赞同功能时,大都是发话人先说一番“道理”,认为听话人应该怎么做或应该怎么看待某件事,然后就所说的道理或发话人自己得出的一番“理论”来求取听话人的赞同。
例如:(12)什么尊严,什么人格,不过都是猪尿泡,有尿涨得吓人,没尿就是一张臭皮囊!你说对不对?(苏童《肉联厂的春天》)例(12)里是业余诗人和金桥聊天,他把人格、尊严看做“猪尿泡”,并就这一观点寻求金桥的赞同。
(3)请求、商量使用附加疑问句也可以表示请求、商量的功能。
例如:(13)红帅,昨晚上你好像睡得很不安,今早又是天不明就起来,趁此刻没事,到慧英姑娘的床上去躺一阵好不好?(姚雪垠《李自成2》)例(13)中是红霞掀帘来看红娘子,由于红娘子“昨晚上好像睡得很不安,今早又是天不明就起来,”红霞担心她身体支持不住,所以用“你到慧英姑娘的床上去躺一阵好不好”来表达她的请求。
(4)表达态度、语气使用附加疑问句也能传达发话人的态度和语气。
例如:(14)如果还有什么情况,过了这几天,咱们找个时间认真聊聊,好不好?你看,都已经12点半了,你也早点休息,啊?再见。
(张平《十面埋伏》)例(14)中罗维民半夜给程敏远打电话说犯人准备越狱逃跑,程敏远不相信他,便使用附加疑问句“咱们找个时间认真聊聊,好不好”,表达程敏远的不耐烦态度。
3.语篇功能附加疑问句在语篇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按照它所在的位置,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用在会话的开始:开启话轮。
例如:(15)佑才,这样好不好?我和你,带着百丽向高太太求情,我们可以在高家,再打百丽一顿,一定要打到高太太心软为止。
(岑凯伦《合家欢》)例(15)中何老太为了能把负气回娘家的安妮接回来,动员儿子何佑才和她一起去向高太太求情。
附加疑问句“这样好不好?”在这里起着开启话轮的作用,接下来何老太就会阐释她的措施。
(2)用在会话的中间:推进话轮。
例如:(16)小鸟儿,我离开你以后,你还是要走我们的路,是不是?千万不要跟着齐虹走,他真会毁了你的。
(宗璞《红豆》)例(16)中是萧素对江玫说话,句中使用的附加疑问句——“你还是要走我们的路,是不是?”,并不是为了寻求江玫的赞同,只是为了推动话语前进,并引到自己说话目的:不能跟着齐哄走。
(三)影响V不V式附加疑问句不同语用功能的动因语言是用来交际的。
语言交际过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语言手段的选择、其所发挥的作用等会受到交际双方身份、地位、性别等的影响。
在交际中,附加疑问句的出现可视为说话人追求礼貌的表现。
也就是说,在说话人施行了一个可能会威胁听话人面子的言语行为时,附加问作为礼貌补救措施来使用。
试看:(17)“你是不是又去找汪玉芳了?”林荣明一怔没想到妻子想到那个事上去了就很不高兴地说:“你别没事找事好不好?”林荣明就骑上车走了。
(谈歌《城市票友》)在例(17)中林荣明若没在“你别有事找事”后加上“好不好”,妻子就很有可能与他发生争吵,使用“好不好”不是为了征求妻子意见,主要是为了缓和语气,表达自己不想和妻子争辩的态度,使自己显得礼貌些。
综上,附加疑问句不同语用功能出现的动因,在于人际交往时的礼貌原则。
当说话人的言语行为可能威胁到听话人的面子时,附加问就作为补救措施出现,这样就降低了威胁,表明自己考虑了对方感受,这样就不至于影响人际关系。
四、结语在交际中,附加疑问句的出现可视为说话人追求礼貌的表现。
通过归纳,可以看出V不V式附加疑问句既能表示问询功能,也能表达非问询功能,如表达态度、观点等。
结合前面所谈的,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附加疑问句处于问与非问之间,反映了疑问句功能的变迁。
附加疑问句在疑问句功能变迁上上接询问句,下接反问句,具有重要的中介、桥梁作用。
注释:[1]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23.[2]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23.[3]李佐文、刘运同.陈述性附加疑问句的意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92.参考文献:[1]丁立.从问句系统看“是不是”问句[J].中国语文,1999(6).[2]高华.“好不好”附加问的话语情态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3]胡壮麟、朱永生、张德录.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4]徐杰、张林林.疑问程度与疑问句式[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5]张伯江.疑问句功能琐议[J].中国语文,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