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相关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6.03 KB
- 文档页数:3
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致过敏反应1例报告
黄中炎;吴淑荣
【期刊名称】《中国保健营养》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正>1.病例报告患儿,男,2011年8月17日出生,根据计划免疫程序于2011年10月20日上午赴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如实回答工作人员询问,该患儿已添加配方奶粉且无过敏史后,于10时05分服用脊髓灰质炎糖丸1粒。
产地:北京天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批号:20101030,有效期:2012-10-27,随即回家。
10时15分患儿哭吵不安,颜面及颈部皮肤出现大片风团块。
10时30分急
【总页数】1页(P446-446)
【作者】黄中炎;吴淑荣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医院儿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86
【相关文献】
1.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致过敏反应1例报告 [J], 黄中炎;吴淑荣
2.菏泽市1例接种二价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发生rⅢ型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病例报告 [J], 刘现军;马燕如;孙方;马瑞芳;马敬仓
3.广州市芳村区1995~1999年脊髓灰质炎疫苗常规免疫报告接种率分析 [J], 曾瑞金;张建昌
4.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发生异常反应1例报告 [J], 董柏瑞;王淑华
5.接种乙肝疫苗致过敏反应1例报告 [J], 李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脊髓灰质炎疫苗应用现状及免疫策略进展摘要:中国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在儿童2、3、4月龄和4岁时常规接种OPV,此免疫策略一直延用至今。
2013 年,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消灭脊灰终结战略计划》中提出,2014 年全球阻断 WPV 传播,2015 年所有国家应至少使用 1 剂IPV,停用 OPV 中的Ⅱ型组分; 2018 年完成消灭 WPV 证实后,停用OPV。
现对 OPV 和 IPV 的应用现状以及免疫策略进行简述。
关键词: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策略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的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的使用指导意见,在儿童出生后2、3、4、18月龄各接种1剂次IPV;部分接种IPV,建议第1、2剂次优先使用IPV,其余剂次用OPV,并按OPV的免疫程序完成全程免疫;若已接种过OPV但未完成全程免疫的儿童,原则上不推荐使用IPV。
目前由于国产IPV尚未上市,进口IPV价格相对较高,IPV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应用较为广泛。
现对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ral PoliomyelitisAttenuated Live Vaccine,OPV)和脊灰病毒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IPV)的应用现状,以及免疫策略进行简述。
一、我国脊灰疫苗应用现状除常规免疫外,我国自1990年起,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有计划地每年开展局部地区补充免疫活动,确保了适龄儿童较高水平OPV常规免疫接种率。
1、脊灰疫苗使用以OPV为主,IPV使用量呈逐年升高趋势接种门诊OPV接种总体构成,由2010年的65.76%降至2012年的48.82%,IPV 接种总体构成由2010年的6.21%上升至2012年20.72%,IPV(包括IPV单苗和联苗)接种比例上升明显,截止2012年,全球采用IPV免疫的国家有59个(包括全程使用IPV和采用IPV-OPV序贯)IPV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相关病例研究现状周爽【期刊名称】《预防医学情报杂志》【年(卷),期】2007(23)4【摘要】“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由脊灰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疫苗免疫预防是控制乃至消灭脊灰最重要的策略。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用于全球消灭脊灰的主导疫苗是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
OPV在安全性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服用OPV可能引起麻痹型病例,即疫苗相关病例(vaccine-associated paralytic poliomyelitis,VAPP)。
目前除了非洲以外,各大洲均有关于VAPP发生的报道。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有近20个省、市、自治区报告发生了VAPP病例。
WHO1970-1979年对6个国家的VAPP进行研究,发病率为0.07/100万,其中55%为Ⅲ型相关病例,38%为Ⅱ型相关病例,Ⅰ型的仅为7%,服苗病例主要由Ⅲ型疫苗病毒引起,接触病例中Ⅱ型疫苗病毒多见。
VAPP发病机制主要有病毒基因突变、病毒基因重组、免疫缺陷等。
消灭脊髓灰质炎以后是否应停止脊灰疫苗免疫并以此作为全球消灭脊灰的最终目标是全球专家正在讨论的问题。
【总页数】5页(P436-440)【关键词】脊髓灰质炎;口服;疫苗;疫苗相关病例【作者】周爽【作者单位】重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86【相关文献】1.浙江省江山市首例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致疫苗相关病例的调查分析 [J], 周庆荣2.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致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1例的调查 [J], 徐建荣;陈子萌;陈剑霞3.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引起疫苗相关病例一例 [J], 郑莉;孙爱军;王晓霞4.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相关病例1例调查报告 [J], 孙桂艳5.菏泽市1例接种二价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发生rⅢ型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病例报告 [J], 刘现军;马燕如;孙方;马瑞芳;马敬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实训背景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该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脊髓的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导致肌肉麻痹。
脊髓灰质炎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渐下降,但仍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存在疫情。
为了提高我国脊髓灰质炎防控能力,我们开展了脊髓灰质炎实训活动。
二、实训目的1. 熟悉脊髓灰质炎的基本知识,包括病因、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等;2. 掌握脊髓灰质炎的预防措施,包括疫苗接种、健康教育、疫情监测等;3.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如疫苗接种技术、病例报告、疫情调查等;4.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实训内容1. 脊髓灰质炎基础知识学习(1)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结构与特性;(2)脊髓灰质炎的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3)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4)脊髓灰质炎的流行病学特点。
2. 脊髓灰质炎预防措施学习(1)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种类及接种程序;(2)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接种技术;(3)脊髓灰质炎的健康教育;(4)脊髓灰质炎的疫情监测与报告。
3. 实际操作训练(1)疫苗接种技术训练:包括疫苗的准备、接种部位的选择、接种技术的操作等;(2)病例报告训练:包括病例报告的格式、内容、报告流程等;(3)疫情调查训练:包括疫情调查的目的、方法、步骤等;(4)应急处置训练:包括疫情报告、病例追踪、隔离措施等。
四、实训过程1. 理论学习:通过课堂讲解、视频观看、资料阅读等方式,使学员掌握脊髓灰质炎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
2. 实际操作: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员进行疫苗接种技术、病例报告、疫情调查、应急处置等实际操作训练。
3. 团队合作:在实训过程中,学员分组进行讨论、协作,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4. 案例分析:针对实际病例,学员进行讨论分析,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训成果1. 学员掌握了脊髓灰质炎的基本知识和预防措施;2. 学员提高了疫苗接种技术、病例报告、疫情调查、应急处置等实际操作能力;3. 学员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4. 学员对脊髓灰质炎防控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关于1例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株病毒病例应急处置报告摘要】目的:总结宝应县发现的1例VDPV病例卫生应急处置情况。
方法:启动1V级脊灰相关事件的应急响应,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和检测、脊灰疫苗接种率评估、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主动搜索、应急接种等工作。
结果:病例免疫水平低下,检出脊灰病毒Ⅲ型阳性,经治疗和隔离医学观察痊愈,人群脊灰疫苗各剂次接种率均在99%以上,人群脊灰Ⅰ、Ⅱ、Ⅲ型抗体阳性率均在95%以上,AFP检测敏感度高,无漏报现象,脊灰疫苗查漏补种率达94%以上。
结论: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快速、有效,未发现形成VDPV循环,应急响应终止。
【关键词】VDPV病例;应急处置【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7-0177-022014年12月宝应县发生1例VDPV病例,我县启动1V级脊灰相关事件的应急响应,采取综合性应急处置措施,现将应急处置报告如下。
1.流行病学调查1.1 基本情况患儿,男,2012年12月16日出生;2014年11月21日因“发热两天”收治县人民医院,入院检查T 36.3℃,四肢肌张力可,神经系统检查无病理性阳性体征。
入院后给予“头孢硫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热毒宁、美洛西林舒巴坦”等抗感染对症治疗,症状渐好转,至11月25日下午突然出现双下肢无力,行走不稳,双下肢肌力4级,肌张力正常,痛觉存在,提睾反射存在,双膝反射稍弱,双巴彬斯基征(-),11月26日县人民医院对该病例进行了ATP网络报告,11月26日患儿至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门诊留观,给予匹多莫德分散片治疗,11月30日好转后回家。
1.2 样本采集情况宝应县疾控中心于2014年12月3日和12月4日分别采集了患者的粪便标本,12月22日江苏省脊灰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第二份粪便样本脊灰病毒Ⅲ型阳性,2015年1月12日收到国家脊灰实验室检测确认报告,检测有14个核甘酸变异,符合国家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株病毒诊断标准。
1 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前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及其免疫接种:WHO 立场文件
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前的脊髓灰质炎疫苗
及其免疫接种:WHO 立场文件
公布于2010年6月4日出版的《疫情周报》
流行病学和背景
脊髓灰质炎(脊灰)是由3种脊灰病毒血清型(Ⅰ、Ⅱ、Ⅲ型)引发的急性人类传染病
流行病学和背景(续)WHO 的6大区域中有3个区域已无脊灰野病毒株(
脊灰病毒和疾病
感染和疫苗接种诱发的免疫应答
脊灰疫苗
口服脊灰疫苗(OPV)含有减毒活脊灰病毒,该病毒是通过把父代
(OPV):免疫原性和效果在发达国家,3剂次三价OPV对所有3种病毒血清型均可诱导出100%的血清阳
口服脊灰疫苗(OPV):安全性总体而言,OPV是一种安全的疫苗。
灭活脊灰疫苗(IPV)
通常由经遴选的WPV株制成,在Vero细胞系或人二倍体细胞中
灭活脊灰疫苗(IPV):效力和效果
IPV-OPV序贯接种
接种脊灰疫苗的成本效果
美国通过把脊灰疫苗引进常规免疫接种,避免了约110万例麻痹型脊灰发生,超过16万人因此而免于死亡,而脊灰疫苗接种费用仅为
世卫组织的建议(1)
全世界所有儿童均应接种脊灰疫苗,各国应尽其所能实
世卫组织的建议(2)
选择脊灰疫苗(续)
感染的病例中,及早接种OPV也具有很好
世卫组织的建议(3) 选择脊灰疫苗(续)
世卫组织的建议(4)
各国在选择脊灰疫苗和免疫接种程序时,应充分考虑WPV输入和传播的潜在可能性。
世卫组织的建议(5)
世卫组织的建议(6)。
计划免疫具体考核指标流行病学计划免疫是一种通过有计划地使用疫苗来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公共卫生策略。
它对于保障人群健康、降低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评估计划免疫工作的效果和质量,需要建立一系列具体的考核指标,而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些指标,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计划免疫的成效和问题。
一、疫苗接种率疫苗接种率是计划免疫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考核指标之一。
它反映了在特定人群中接受某种疫苗接种的比例。
常见的疫苗接种率包括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等的接种率。
计算疫苗接种率时,需要明确分母(目标人群数量)和分子(实际接种人数)。
分母通常根据人口统计数据或特定的免疫规划目标人群来确定,分子则是通过接种记录、报表等统计得出。
高接种率是形成群体免疫屏障的关键。
当接种率达到一定水平时,即使有少数人未接种疫苗,也能有效阻断传染病的传播。
例如,对于麻疹这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一般认为疫苗接种率达到 95%以上才能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
然而,接种率的计算可能存在一些误差和偏差。
例如,接种记录的不准确、重复计算或漏算,以及人口流动导致的接种情况难以追踪等。
因此,在评估接种率时,需要对数据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并结合现场调查等方法进行核实。
二、疫苗效力和效果疫苗效力是指在理想的临床试验条件下,疫苗预防疾病的能力。
而疫苗效果则是指在实际应用中疫苗预防疾病的效果。
疫苗效力通常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评估。
在试验中,将接种疫苗的人群与未接种疫苗的人群进行比较,观察两组人群中疾病的发生率。
疫苗效力的计算方法是:(未接种疫苗组的发病率接种疫苗组的发病率)÷未接种疫苗组的发病率 × 100%。
疫苗效果的评估则更加复杂,因为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疫苗的储存和运输条件、接种的及时性和规范性、人群的基础免疫水平、疾病的流行情况等。
疫苗效果的评估通常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如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
对于计划免疫工作来说,了解疫苗的效力和效果非常重要。
流行病学中的疫苗接种研究评估疫苗对疾病控制的效果疫苗接种是流行病学中一项重要的控制传染病的策略。
通过研究评估疫苗对疾病控制的效果,我们能够判断疫苗接种是否对疾病的传播和发病率产生积极影响,并且提供科学依据来指导疫苗接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本文将介绍流行病学中的疫苗接种研究评估方法和重要研究结果,以及疫苗接种对疾病控制的效果。
一、疫苗接种研究评估方法疫苗接种研究评估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的不同,可分为实验研究和观察性研究两大类。
实验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和群体间研究,观察性研究包括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群体间比较研究等。
随机对照试验是最具可靠性和科学性的疫苗接种研究评估方法之一。
研究将被试者随机分为接种疫苗组和接受安慰剂或非活性物质组,观察两组人群在疫苗接种后对疾病的感染和发病情况。
这种设计可以最大程度地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评估疫苗接种对疾病控制的效果。
观察性研究则是在实际应用中进行的,通常基于已有的人群或者病例数据,通过对比接种与未接种疫苗人群或疾病发病前后的情况来评估疫苗接种的效果。
这类研究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代表性更强,可以提供更多的现实世界数据来支持疫苗接种的推广和应用。
二、疫苗接种对疾病控制的效果评估1. 传染病发病率的降低疫苗接种对传染病的控制主要体现在降低感染和发病率。
通过大规模的疫苗接种活动,我们可以观察到疫苗接种后疾病的传播速度明显减缓,发病率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
例如,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广泛接种使得该病在全球逐渐消失,麻疹疫苗的推广应用使得麻疹病例数显著减少。
2. 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并发症的减少除了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外,疫苗接种还可以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一些疫苗接种后即使感染了对应病原体,也可以降低疾病病情的严重性,减少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避免了一些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例如,在流感疫苗的接种下,即使感染了流感病毒,疫苗也可以减轻患者的疾病症状,降低患者住院和死亡的风险。
病例报告文章编号:1006-6223(2014)11-1936-01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出现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1例高贵珍(河北省承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河北 承德 067000)关键词院 脊髓灰质炎疫苗; 麻痹型脊髓灰质炎; 接 种文献标识码: B doi:10.3969/j.issn.1006-6233.2014.11.0661 病例摘要患儿,男,2011年7月20日出生,第一胎,妊娠40周,剖宫产。
出生时无窒息、青紫史,生后身体发育正常。
9月23日该患儿在辖区内预防接种门诊,口服第1剂次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OPV),疫苗由北京天坛生物制品生产。
(批号:2009101302,效期: 2011年10月22日)。
10月1日家长发现患儿肛周出现一包块,一周后包块增大。
于10月7日晚到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儿外科就诊,查:一般情况好,T:37.3℃,发育正常,神志清。
查体不合作。
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晰,双侧肺未闻及干湿性罗音。
心率120次/ min。
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腹平软,肝脾未触及。
肛门无畸形,肛周皮肤潮红,膀胱截石位3点钟处隆起,可触及约2.0cm×2.0cm×0.5cm大小肿物,边界不清,质韧,触痛,有波动感,无活动性。
初步诊断为“肛周脓肿”收入院。
10月8日在全麻下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予以静点“吉他霉素”,抗感染、补液对症治疗。
10月9日,患儿出现发热,院内儿科会诊考虑“上感”,继续抗炎、对症治疗。
患儿住院期间最高体温达39℃,术后一周患儿肛周切口未愈合。
10月15日上午发现患儿四肢不能动,查右上肢肌力Ⅲ级,双下肢肌力Ⅲ级,双侧巴氏征、克氏症阴性,儿科会诊“不除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该院建议即刻转上一级专科医院诊治。
患儿于15出院。
10月17日到北京儿童医院就诊,查体:四肢肌张力减低,左上肢肌力Ⅴ级,右上肢肌力Ⅰ级,左下肢肌力Ⅰ级,右下肢肌力Ⅰ级。
中国乡村医药不注意口腔卫生等有关。
因此,公办幼儿园应不定期为儿童举行口腔卫生健康教育活动,有利于儿童对口腔卫生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与提高。
同时2~3岁乳磨牙已全部萌出,通过窝沟封闭从而有效增强牙齿抗龋能力。
在肥胖方面,此次调查儿童肥胖患病率3.4%,低于张爱君等[3]调查发现大庆城区学龄前儿童肥胖的发病率(4.49%),但在比较中,发现公办幼儿园学龄前儿童肥胖患病率高于民办幼儿园,原因可能与公办幼儿园儿童得到洋快餐,热能及营养摄入过度,也与幼儿园食谱分析后未采取有效措施等有关,通过向家长宣传科学合理饮食的知识,控制肥胖率。
公办幼儿园儿童的视力不良患病率高于民办幼儿园,可能由于公办幼儿园儿童户外活动少,玩电子产品和看电视时间长等导致。
因此,幼儿园领导在保育方面需引起重视、严格执行浙江省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制度中提到的儿童室外活动时间每天不少于2小时的规定。
同时全社会需提倡素质教育等综合措施,以减少视力不良的发生。
本次调查发现,贫血检出率2.6%,高于昆山市的1.53%[4],低于合肥市的10.4%[5],可能与我市经济条件明显好于合肥市,但稍低于昆山市有关。
民办幼儿园儿童贫血患病率明显高于公办幼儿园,说明民办幼儿园的经济饮食条件仍需加强。
综上所述,幼儿园儿童的常见病防治应引起政府、社会、学校等部门的重视,制定并落实防治措施,加强幼儿园卫生保健方面的健康教育,降低常见病患病率。
参考文献[1]马善晶,赵冬梅,杜京辉,等. 济南市托幼机构儿童患病率和患病现状调查分析[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5):548.[2]徐奇,姚志珍,童泓澜,等. 上海市浦东社区学龄前儿童乳牙龋齿现况和家长知信行调查[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4,13(8):649.[3]张爱君,白静波,魏佳琦. 大庆市城区3~6岁学前儿童肥胖调查[J]. 中国实用医药,2009,4(14):250.[4]冯佩,韩霞,胡健伟,等. 昆山市2013年学龄前期儿童营养不良和贫血状况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4,22(5):545.[5]黄永玲,李迎春,胡传来,等. 4~6岁儿童贫血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57.(收稿:2017-08-01)(发稿编辑:薛芳)桐乡市首例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分析高慧娟商颖钰盛钟嘉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VAPP)病例是因服用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引起的疫苗相关麻痹型病例,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严重者可造成儿童终生残疾。
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相关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河北省2008-2011年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相关病例(VAPP)发生情况。
方法估算河北省VAPP发生率并进行临床及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VAPP发生率为0.28/100万,首次服苗后发生率为1.45/100万;服苗至麻痹平均间隔时间为20.2d,12例VAPP 均集中在8月龄及以下婴儿,男女之比为5:1。
麻痹以单肢和双下肢为主,病毒分离以Ⅲ型为主。
结论河北省2008-2011年由OPV引起的VAPP发生率较低,但应进一步加强研究,严格掌握VAPP的诊断标准。
适时调整脊灰疫苗免疫策略,减少和/或避免VAPP的发生。
脊髓灰质炎(脊灰)是一种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口服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OPV) 是预防乃至消灭脊灰的有效控制手段。
河北省自1963年开始使用OPV进行预防接种,对控制和消灭脊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在应用的同时,由OPV引起的疫苗相关病例(VAPP)也时有发生,虽然发
生率很低, 但VAPP作为一种严重的接种副反应对儿童可能造成终生残疾,应采取措施减少和避免发生。
现将河北省2008-2011年VAPP的发生情况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来源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信息管理系统。
1.2VAPP诊断标准按卫生部颁布的《疫苗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诊断依据及治疗参考意见》(WS 294-2008)中有关规定[1]。
1.3VAPP发生率的计算方法VAPP发生率用疫苗实际接种数量计算[2],为某阶段VAPP发生数除以同期OPV接种量。
首次服苗VAPP发生率分母按接种首剂OPV儿童数计算。
1.4病毒分离自1992年起按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标准方法用Hep-2和RD细胞,1996年后用L20B和RD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分离到的脊灰病毒(PV)标本送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型内鉴定。
2 结果
1.1VAPP发生率的估算2008-2011年全省AFP监测系统报告1 578例AFP病例,同期全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信息管理系统共报告VAPP病例12例,占总报告AFP病例数的0.76%。
其中首次服苗后发病7例,第2次服苗后发病3例,第3次服苗后发病2例。
2008-2011年全省0~5岁儿童共接种OPV 4351.14万人,VAPP发生率为0.28/100万。
2008-2011年全省共接种首剂OPV儿童414.47万人,首次服苗VAPP发生率为1.45/100万(表1)。
1.2服苗史和潜伏期12例VAPP均有服苗史,7例为首次服苗,3例第2次服苗,2例是第3次服苗;麻痹距服苗天数间隔时间最短为4 d,最长为53 d,平均间隔时间为20.2 d。
1.3临床特征12例VAPP发病时10曾出现发热,其中伴有腹泻的2例,2例在麻痹前3 d 内有注射史。
单下肢4例,双下肢不对称麻痹3例, 四肢对称麻痹3例,四肢不对称麻痹2例。
发病时麻痹最严重肢体肌力为0级6例、Ⅰ级3例、Ⅱ级、Ⅳ级和Ⅴ级各1例。
12例有11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1例因年龄太小不能判断,2例伴有感觉障碍。
麻痹60 d后随访, 1例死亡,10例残留麻痹,但与麻痹初期比较均有不同程度好转,6例残留单下肢麻痹,2例残留双下肢不对称麻痹残留,2例残留四肢不对称麻痹;5例腱反射未恢复正常,2例腱反射不能判断;5例病例出现不同程度肌肉萎缩。
1.4 就诊情况12例患儿中有7例为首次就诊,就诊2~3次的有5例;4例在首次就诊时因诊断结果为非AFP或无临床诊断没有报告,首诊报告率66.6%。
就诊的医疗机构级别分别为省级4例、市级3例、县级5例;
1.5流行病学特点病例中男性10例,女性2例,男女之比为5:1;病例均为8月龄及以下婴儿,其中2月龄2例、3月龄2例、4月龄3例,5月龄4例、8月龄1例,平均月龄为4月龄;除7月、9月份没有病例之外,其他月份均有病例发生,1月、2月、3月、4月、5月、6月、11月、12月份各有1例,8月和10月各有2例;12例VAPP病例高度散发,分布在5个地级的市12个县区,无地区性和季节性集中分布的特点。
1.6病毒型别12例VAPP中有1例病例从麻痹到死亡时间很短,没有来得及采集标本,余11例病例标本经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病毒型内鉴定,从病人粪便标本中分离到Ⅲ型疫苗株病毒4例(33.3%)、Ⅱ型2例(16.7%)、Ⅰ型1例(8.3%)、混合型4例(其中Ⅰ+Ⅱ+Ⅲ型1例、Ⅰ+Ⅱ型1例、Ⅰ+Ⅲ型1例、Ⅱ+Ⅲ型1例)。
3 讨论
河北省接种OPV已有近40年的历史了,OPV在控制乃至消灭脊灰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由于OPV是减毒活疫苗,随着消灭脊灰工作的进展,特别是2000年实现了无脊灰目标后,由OPV引发的VAPP逐渐引起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
河北省AEFI信息管理系统的监测表明,2008-2011年VAPP的年平均发生率为0.28/100万,首次服苗VAPP发生率为1.45/100万,略高于江苏[3]、与甘肃[4]基本持平、但低于北京和上海[5-6]。
与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该省的VAPP发生的危险性相对较低,例如拉丁美洲VAPP总发生率为1/150万~1/220万剂[8], 印度1999年报告发病率为1/1 220万疫苗投放量,其中首次服苗发生率1/280万疫苗投放量[9],美国1/150万~1/20万剂次疫苗投放量[10],由此可见,不同的国家和地区VAPP
发生的危险性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总体而言VAPP的发生率还是很低的。
河北省VAPP统计结果表明,12例VAPP均有服苗史,其中58.3%的病例是第1次服苗, VAPP 的发生率与首次服苗显著相关,首次服苗发生VAPP的危险是总发生率的5倍,结果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3-7]。
12例VAPP病例的年龄集中在≤8月龄的婴儿,男性发生VAPP 的危险明显高于女性;VAPP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分布。
监测结果还显示,VAPP 服苗后麻痹平均潜伏期为20.2 d;麻痹前大都伴有发热,同时可伴消化道症状如腹泻等症状。
麻痹以不对称下侧肢体麻痹多见,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多数病例麻痹时仍伴有发热,且90%的病例有残留麻痹。
另外还发现,有2例VAPP麻痹前有肛门周围脓肿,上海也有VAPP伴肛门周围脓肿的报道[6]。
河北省VAPP的病毒学监测结果显示,引起VAPP病例的疫苗株病毒型别以Ⅲ型为主, Ⅱ型次之,Ⅰ型最少,与上海的结果一致[6]。
WHO对6个国家1970-1979年的VAPP的研究结果显示,其中55%为Ⅲ型相关病例, 38%为Ⅱ型相关病例,Ⅰ型的仅为7%[9]。
有报道提示脊灰病毒的Ⅲ型相对于Ⅰ型和Ⅱ型更不稳定,其疫苗病毒的核苷酸与其相应的野病毒间仅有10个突变点,其中2个与神经毒力有关,易发生回复突变[11],病毒学检测结果也符合这个论点。
由于VAPP对儿童可能造成永久的伤害,所以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精神和经济负担。
很多国家为减少VAPP的发生,已经采取了相应措施,开始在儿童常规免疫中使用IPV。
我国也引进了IPV,并出台了相应的接种指南。
虽然使用IPV可避免VAPP的发生,但因为成本远高于OPV,难以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广泛使用。
OPV具有免疫效果好、价格便宜、接种方法简单等特有的优点, 目前仍在多数发展中国家推广使用。
国内外的资料显示,免疫功能缺陷的儿童VAPP发生的危险性较高。
我省尚未对VAPP患儿进行免疫功能测定,但在12例VAPP病例中发现有2例合并肛门周围脓肿,这在北京、上海市也有报导[5,6],所以选择性的对免疫缺陷这部分高危儿童接种IPV可能会减少或避免VAPP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