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教程(第三章)
- 格式:ppt
- 大小:175.00 KB
- 文档页数:108
逻辑学(第3版)课后练习题答案(部分)人大出版社-图文逻辑学课后练习题答案(部分)王震14年11月8日整理第一章练习题答案二、在下列命题或推理中,哪些具有共同的逻辑形式,用公式表示出来。
1和5:所有S是P2和7:所有P是M,所有S不是M,所以,所有S不是P。
3和8:只有p,才q。
6和9:如果p,那么q;p;所以,q。
三、选择题1.C2.C3.ABCD4.BE第二章练习题答案一、判定下列断定的正误。
1.错误2.错误3.正确4.错误5.错误6.正确7.错误8.错误二、运用本章的相关知识以及相关常识,回答下列问题。
1.错误。
定义过宽。
2.错误。
定义过宽。
3.错误。
“勇敢”和“勇敢的战士”之间不存在属种关系。
4.错误。
“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之间不存在属种关系。
三、在以下各句的括号中填入哪个或哪些选项是适当的?1.C2.ABC3.A4.A5.B6.BC7.B8.B9.BC10.AC四、下列各题中括号内的话,是从内涵方面还是从外延方面来说明标有横线的概念的?1.分别从内涵和外延2.从内涵3.分别从内涵和外延4.分别从内涵和外延5.分别从内涵和外延6.分别从内涵和外延五、从两种概念分类的角度(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正概念和负概念)说明下列各题中标有横线的概念属于哪一种类。
1.“美术作品”是普遍概念、正概念。
2.“《孔乙己》”是单独概念、正概念;“作品”是普遍概念、正概念。
3.“非司机”是普遍概念、负概念。
4.“中国女子排球队”是单独概念、正概念;“世界冠军”是普遍概念、正概念。
5.“中国工人阶级”是单独概念、正概念。
6.“国家检察机关”是单独概念、正概念。
六、试分析下列各题中标有横线的语词是在集合意义下使用的,还是在非集合意义下使用的?1.集合2.非集合3.非集合4.集合5.1)集合2)非集合3)非集合6.集合7.集合七、下列各组概念是什么关系?1.真包含2.全异(反对)3.交叉4.真包含于5.全异6.全异(矛盾)7.全同8.全异(反对)八、用欧拉图表示下列各题中标有横线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十、对下列概念各作一次限制与概括。
逻辑学基础教程教学大纲和教案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1)简要了解普通逻辑的对象范围;(2)简要了解普通逻辑的科学性质;(3)了解学习普通逻辑的意义。
教学要求:(1)了解几个基本概念(思维,思维的基本形式,思维的基本规律,简单的逻辑方法)。
(2)明确学习普通逻辑的目的。
第二章概念第一节概念的概述一、概念的本质(什么是概念)定义: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属性:是指事物自身性质以及一事物与它事物的关系。
本质属性:是决定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使它与别的事物相区别的属性。
任何思想的表达,总是从概念开始的。
而人们真正认识一个事物,也是以认识这个事物所反映在概念中的本质属性为终结的。
即认识、理解、明确一个概念是从认识、理解、明确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属性开始的。
二、概念与语词的关系概念是用语词表达的,认识、表达概念必然涉及到概念与语词的关系。
1.概念与语词的联系概念是语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语词是表达概念的语言形式。
2.概念与语词的区别(1)概念与语词有不同的特点。
概念是思维的最小单位,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是认识论、逻辑学等学科研究的对象。
语词是语言的最小单位。
体现民族文化的特点,有约定俗成的性质。
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2)词语并不都表达概念。
实词表达概念,虚词不表达概念。
(3)概念与语词不一一对应。
①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②同一个概念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
了解了概念与语词的关系,可以避免思维混乱,保持思维的确定性,亦即“用词恰当”。
三、概念的逻辑特征第二节概念的种类概念的种类是根据概念内涵或外延方面的不同特征,对概念进行的不同的分类。
一、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根据是概念外延的数量)单独概念:是反映某一个别事物的概念。
它的外延是独一无二的。
一般以专有名词或摹状词表达。
普遍概念:是反映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别事物组成的一类事物的概念。
它的外延是这一类事物中所有的个别事物。
二、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根据是概念内涵的不同)集合体:一类事物中每个分子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具有新的本质属性的整体。
《普通逻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逻辑学课程编号:010132001总学时:24学分:1。
5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1。
课程性质:《普通逻辑》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限选课中的必修课。
其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抽象性,公式、符号、图、表颇多;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处处都含有思维方法、演算技巧的应用。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普通逻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解决思维的实际问题,以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从而增强语言表达的逻辑力量,并且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科学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工具.2。
教学目的:逻辑学是现代基础学科的重要门类,包括逻辑的应用、演绎逻辑、一般逻辑、归纳逻辑、方法论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普通逻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推演技巧,提高思维的准确性和敏捷性,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和论辩能力,以及初步具有运用逻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提供必要的逻辑知识.3。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4.教学方式:开展多媒体教学和案例教学,大力采用互动、启发、探究、讨论、质疑、争论、搜集信息、自主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5。
课程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
期末占总成绩的80%,平时作业、小测验占总成绩的20%。
6。
教材与教学参考书目:教材:普通逻辑编写组。
《普通逻辑》(第五版)。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主要参考书目:[1] 吴家国主编《普通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4。
[2] 何向东主编.《逻辑学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3]刘新友,田宏第主编《普通逻辑自学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9.[4]何应灿主编《怎样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3.[5]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逻辑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
[6]王海传等编著.《逻辑学》。
(完整版)逻辑学教程逻辑学教程第⼀章导论第⼀节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逻辑”的含义Logic在中国古代为“名学”、“辨学”、“理则学”、“论理学”1、含义:⑴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⑵指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者看问题的⑶⼈们的思维的规律性⑷指⼀门科学,即逻辑学、㈠、逻辑学的产⽣1、逻辑学发源地之⼀:古代中国“以名举定,以辞抒意,以说出故”2、逻辑学发源地之⼆:古代印度代表作:陈那《因明正确门论》商羯罗主《因明⼊正理论》3、逻辑学发源地之三:古希腊㈡、逻辑学的发展1、欧洲中世纪的逻辑学重演绎,轻归纳2、17世纪的逻辑学培根著作《新⼯具》3、18世纪到19世纪的逻辑学康德“形式逻辑”第⼆节逻辑学的研究对象⼀、认识与思维1、思维具有间接性2、思维具有概括性3、思维和语⾔密不可分⼆、逻辑形式与逻辑规律1、所有S都是P2、如果p,那么q3、所有的M都是P所有的S都是M所以,所有的S都是P4、如果p,那么qP所以,q三、演绎性与可靠性1、演绎推理的有效性:形式有效,前提真实2、归纳推理和类⽐推理的可靠性第三节逻辑与语⾔⼀、逻辑与语⾔(逻辑≠语⾔)逻辑是思维的内容,语⾔是思维的表达形式。
⼆、⾃然语⾔与⼈⼯语⾔⾃然语⾔:便于交流、沟通三、对象语⾔与元语⾔1、对象语⾔:作为讨论对象的语⾔2、元语⾔:⽤来讨论对象的语⾔四、学习逻辑学的意义1、逻辑学的性质:⼯具性、全⼈类性、基础性第⼆章概念第⼀节概念及其特征⼀、什么是概念1、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总是不全⾯的)2、属性是指事物的性质特点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3、事物与其属性是不可分离的,事物都具有⼀定的性质4、属性:⑴偶有属性⑵固有属性①⼀般属性②本质属性Ⅰ特有属性Ⅱ派⽣属性⼆、概念与语词、词项㈠、概念与词语之间的关系1、联系: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表达形式。
2、区别:⑴概念具有全民性,语词具有民族性⑵所以的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不是所以语词都表达概念(如虚词不表达概念)⑶同⼀个概念可以⽤不同语词来表达(同义词)⑷同⼀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概念㈡、词项1、词项是现代逻辑的⼀个基本概念,它是概念和词形的统⼀,即表达概念的语词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概念的内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属性、是什么)2、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对象、有哪些)3、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4、概念的外延是⼀个类,同⼀类的对象叫做“类”,把从属于“类”的每个对象叫做“分⼦”,把⼀个“类”中包含的⼩类叫做“⼦类”第⼆节概念的种类⼀、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外延个数)1、单独概念是外延仅有⼀个单独对象的概念2、普遍概念是外延有2个或2个以上的概念3、从语⾔⾓度看,⽤专有名词和摹状词表达单独概念;同时⽤普遍名词、形容词、动词表达普遍概念※摹状词:通过对某⼀个别事物某⽅⾯特征的描述⽽泛指该事物的语词⼆、集合概念和⾮集合概念1、集合概念就是以事物的群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2、⾮集合概念就是不以事物的群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反映事物的类)3、⑴集合概念和⾮集合概念的判定要依据⼀定的语境⑵集合概念拥有的属性个体不⼀定具有;⾮集合概念所拥有的属性个体也必须具有⑶集合概念不具有传递性,在三段论中不能做中项三、正概念和负概念1、是否具有某种属性,具有则为正概念,不具有则为负概念例:正概念—⿊⾊负概念—⾮⿊⾊3、论域=相应的正概念+负概念四、实体概念和属性概念1、反映对象的是实体概念;反映属性的是属性概念第三节概念间的关系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属种关系相容关系真包含关系交叉关系概念间关系不相容关系反对关系全异关系⽭盾关系第四节概念间的限制和概括⼀、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1、具有属种关系的两个概念其内涵和外延之间具有反变关系,即:⼀个概念的外延越⼤、内涵越⼩;反之,外延越⼩、内涵越⼤⼆、概念的限制和概括1、定义: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内涵以缩⼩概念的外延,由⼀个较⼤的概念过渡到⼀个外延较⼩的概念2、规则:(1)必须由属概念推衍到种概念(2)单独概念不能再限制三、概念的概括1、定义: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扩⼤概念的外延,由⼀个外延较⼩的概念过渡到⼀个外延较⼤的概念2、规则:(1)由种关系推衍到属概念(2)哲学范畴不能再概括,如:物质、意识第五节定义⼀、定义及定义的结构1、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的逻辑⽅法2、⼀个完整的定义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即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3、定义项通常由“是”、“就是”、“即”、“称为”、“是指”等语词来表达4、定义的公式是:Ds就是Dp⼆、定义的种类及下定义的⽅法1、真实定义(也叫属加种差⽅法)(1)公式:被定义项=种差+邻近属概念(2)具体步骤:第⼀,找到属概念第⼆,找到种差(即可以将被定义项所反映的对象与包含在同⼀属中其他种事物区别开来的特有属性或本质规定)第三,⽤种差限制邻近属概念以构成定义项第四,⽤适当的定义项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形成⼀个完整的定义(3)不同的种差,从不同⾓度去揭⽰事物的特有属性(发⽣定义、性质定义、功⽤定义、关系定义)2、语词定义(1)说明的语词定义是对某个语词的已有的、并得到社会承认的意义作出解释、说明的定义【对字⾯意思作出解释】(2)规定的语词定义是⼈们通过约定对某个原有的或新出现的词赋予特定意义的定义三、定义的规则1、定义概念的外延和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必须完全相等【定义过宽、定义过窄】2、定义不能循环【同语反复:定义项中直接包含被定义项(圆就是圆形的曲线);循环定义:定义项中间接地包含了被定义项(⽣命是有机体的新陈代谢)】3、定义应当⽤肯定的语句形式和正概念【定义离题】5、定义必须明确,不可以⽤⽐喻代替定义【定义含混:使⽤的语词含混不清;以⽐喻代定义:定义中运⽤了⽐喻】第六节划分⼀、划分及划分的结构1、划分就是以对象的⼀定属性为标准,将⼀个属概念分成若⼲个种概念,以明确其外延的逻辑⽅法2、划分由三部分构成:划分的母项、划分的⼦项和划分的根据3、母项:被划分的概念;⼦项:划分后得到的概念;根据:把母项划分为⼦项所依据的标准⼆、划分的类型1、⼀次划分和连续划分⼀次划分:只有母项和⼦项两层连续划分:把⼀个母项划分划分为若⼲个⼦项,再对⼦项进⾏划分2、⼆分法划分标准:以对象有⽆某种属性→【划分出来的是正概念和负概念】三、划分的规则1、划分所得各⼦项的外延之和必须全同于母项的外延→【⼦项和母项外延是全同关系】【划分不全、多出⼦项】2、每次划分的标准必须同⼀【多标准划分】3、划分的各⼦项之间必须互不相容→【划分出来的⼦项外延具有全异关系】【⼦项相容】?【多标准划分必与⼦项相容同时出现】四、划分、分解与列举1、分解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分解后的部分不具有整体的属性;划分后母项和⼦项是属种关系,⼦项具有母项的属性2、单独概念不能再划分,但可以再分解3、列举是划分的省略形式,是⼀种特殊的划分4、列举的规则:⑴每次列举的标准只能是⼀个⑵列举的各⼦项外延之间互不相容第三章命题逻辑第⼀节命题和推理概述⼀、命题及其特征1、命题:⽤语句来反映事物情况的思维形式2、命题的特征:(1)任何命题都有所陈述→【断定性】(2)任何命题都有真假→【真假性】→【主要特征】⼆、命题与判断1、区别(1)命题只是对事物情况的陈述,⽽判断是对事物情况的断定,也就是对陈述事物情况的命题的断定(2)命题⽐判断的外延要⼴,包括已被断定的命题——判断和未被断定的命题——⾮判断【命题⽐判断的外延⼤,命题具有主观性】三、命题与语句1、虽然命题都通过语句来表达,但并⾮所有语句都表达命题⼀般来说,陈述句直接表达命题,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不直接表达命题(反问句也是表达命题)2、同⼀命题可以⽤不同的语句来表达3、同⼀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命题4、命题是描述事件的语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命题属于思维范畴,语句是⼀种符号】四、命题形式及种类1、命题形式:⑴所有的⾦属都是导体→【所有的S都是P】⑵法律与道德是相联系的→【a与b有R关系】⑶他或者是医⽣,或者是教师→【P或者q】⑷如果明天不下⾬,那么我们就组织学⽣去博物馆参观→【如果P,那么q】2、命题形式的种类?(1)根据命题是否有模态词→(可能、应该、则、必须等)命题模态命题⾮模态命题(2)划分关键是逻辑变项逻辑变项是概念→简单命题逻辑变项是命题→复合命题简单命题性质命题关系命题命题复合命题联⾔命题假⾔命题选⾔命题负命题五、推理及其分类1、推理是⼀个命题序列,它从⼀个或⼏个已知命题推出⼀个新命题的思维形式2、推理的结构:P,所以,Q ?【前提,逻辑标志“所以”,结论】3、推理的分类:(1)前提和结论之间是否有蕴涵关系:必然性推理(演绎推理、完全归纳推理);或然性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类⽐推理)(2)思维进程⽅向的不同:演绎推理→【从⼀般到特殊】归纳推理→【从特殊到⼀般】类⽐推理→【从特殊到特殊】*(3)前提数量的不同: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第⼆节联⾔命题及推理⼀、联⾔命题1、联⾔命题是陈述若⼲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命题2、形式:p并且q(p、q都表⽰命题) ,也可表⽰为合取式:p∧q(p合取q)⼆、联⾔推理(⼀)分解式公式:(p∧q)→p(⼆)组合式公式:(p,q)→p∧q第三节选⾔命题及其推理★既然命题反映情况,那么选⾔命题是反映若⼲事物中⾄少⼀种情况存在的命题⼀、相容选⾔命题⼀个⼆肢的相容选⾔命题的形式是:p或者q,也可表⽰为析取式:p∨q⼆、相容选⾔推理1、否定肯定式:蕴涵式:(p∨q)∧┐p→q※⽆效的推理形式即肯定否定式2、析取附加式:蕴涵式:p→p∨q【两条规则】①否定⼀部分选⾔⽀,就要肯定另⼀部分选⾔⽀②肯定⼀部分选⾔⽀,不能否定另⼀部分选⾔⽀三、不相容选⾔命题★陈述若⼲事物情况中有且仅有⼀个为真的命题【排斥同真】⼀个⼆肢的不相容选⾔命题的形式是:p要么q,也可表⽰为析取式:p q(p 不相容析取q)四、不相容选⾔推理★不相容选⾔推理是前提有⼀个是不相容选⾔命题,并且根据不相容选⾔命题的逻辑性质进⾏的推理。
第1篇第一章引言法律逻辑学是研究法律推理、法律论证和法律论辩的学科,它对于提高法律从业人员的法律思维能力和法律文书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程将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帮助读者了解法律逻辑学的原理和方法,提高法律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章法律逻辑学基本原理一、法律逻辑学的基本概念1. 法律逻辑:指在法律领域内,遵循逻辑规律进行推理、论证和论辩的活动。
2. 法律推理:指根据已知事实和法律规定,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
3. 法律论证:指为支持某一法律主张而进行的推理和论辩。
4. 法律论辩:指在法律领域内,针对某一法律问题,各方就自己的观点进行辩驳和反驳的过程。
二、法律逻辑学的基本规律1. 同一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应当是一致的。
2. 矛盾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时肯定和否定同一对象。
3. 排中律: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某一对象所形成的判断,要么肯定,要么否定,不能既肯定又否定。
4. 充足理由律:一个真实的判断必须有充足的理由。
第三章案例分析一、案例分析一:合同纠纷案情简介:甲乙双方签订了一份买卖合同,约定甲方向乙方购买一批货物,总价款为100万元。
合同约定,乙方应在收到货款后10日内发货。
然而,乙方收到货款后并未按时发货,甲方向乙方催促多次无果。
甲方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乙方承担违约责任。
分析:1. 甲乙双方签订的买卖合同是双方真实意愿的表示,合同有效。
2. 乙方未按合同约定发货,构成违约。
3. 甲方要求乙方承担违约责任,符合法律规定。
结论:法院应支持甲方的诉讼请求,判决乙方承担违约责任。
二、案例分析二:侵权责任案情简介:甲驾驶一辆轿车行驶在道路上,突然发现前方有行人乙正在过马路。
甲紧急刹车,但由于车速过快,未能及时停下,导致乙被撞成重伤。
乙将甲告上法庭,要求甲承担侵权责任。
分析:1. 甲在驾驶过程中,未确保安全驾驶,违反了交通法规。
2. 甲的违法行为与乙的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逻辑学研究思维是暂时撇开(具体内容),专门研究(形式)。
2.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两部分构成的,即(逻辑常项)和(变项)。
3.逻辑常项是指逻辑形式中(不变)的部分,变项是指逻辑形式中(可变)的部分。
判别逻辑形式的类型的唯一依据是(逻辑常项)。
4.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及其特点决定形式逻辑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是没有(民族、阶级)性的。
二、单项选择题1.思维的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取决于(B)?A.思维的内容B.逻辑常项C.逻辑变项D.语言表达形式2.“所有S是P”与“有的S不是P”,(B)A.逻辑常项相同但变项不同B.逻辑常项不同但变项相同C.逻辑常项与变项均相同D.逻辑常项与变项均不同3.“任何改革者不是思想僵化的,有些干部是改革者,所以有些干部不是思想僵化的”。
此推理的逻辑形式是(B)A.所有M不是P,S是M,所以S不是PB.所有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有些S不是P{C.有些M不是P,有些S是M,所以S不是PD.M是P,S不是M,所以S不是P三、指出下列各段文字中个“逻辑”一词的含义1.“虽说马克思没有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答:前一个“逻辑”是指逻辑学,即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后一个“逻辑”是指某种理论观点。
2.写文章要讲逻辑。
答: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3.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
答: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4.艾奇逊当面撒谎,将侵略写成了“友谊”……美国老爷的逻辑,就是这样。
答:表示某种特殊的立场观点或论证方法四、下列各组命题是否具有相同的命题形式为什么1.“有些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者”与“有些唯物主义者是先验论者”。
答:具有。
它们的命题形式都是“有的S是P”。
}2.“如果甲是三好学生,那么甲会按时到校”与“只有甲是三好学生,甲才会按时到校”。
答:不具有。
前者的命题形式是“如果p那么q”,后者的是“只有p才q”。
逻辑学教程(何向东本)分章练习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任何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和两部分组成的。
2.在“并非如果p,那么q”中,逻辑常项是,变项是。
二单项选择题1.“只有p,才q”与“如果p,则q”这两个命题形式,它们含有()。
A. 相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B.相同的逻辑常项,不同的变项C. 不同的逻辑常项,相同的变项D.不同的逻辑项,不同的变项第二章传统词项逻辑(第一、二节)一填空题1.“青年人是时代的先锋”中,“青年人”从单独概念与普遍概念的角度看,它是概念;从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的角度看,它是概念。
2.负数是不大于零的数”中,“不大于零的数”从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的角度看,它是概念;从正概念和负概念的角度看,它是概念。
3.定义是揭示概念的逻辑方法;划分是揭示概念的逻辑方法。
4.属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之间具有关系,这种关系是对概念进行概括和限制的逻辑基础。
5.划分的母项与子项在外延上具有关系,各子项在外延上具有关系。
6.概念限制的极限是;概念概括的极限是。
二单项选择题1.“人民是历史的主人”这一语句的“人民”属于()。
A.集合概念 B.非集合概念 C.负概念 D.空概念2.“所有的鲸都不是鱼”这一命题中主项“鲸”和谓项“鱼”两概念外延之间具有()。
A.全同关系 B.非集合概念 C.交叉关系 D.全异关系3.“工厂”和“工人”两个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是()A.全同关系 B.属种关系 C.交叉关系 D.全异关系4.“红”与“白”两个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A.属种关系 B.交叉关系 C.矛盾关系 D.反对关系5.“工人”这个概念可以概括为()A.工厂 B.共产党员 C.青年 D.劳动者6.“大学生”这个概念可以限制为()A.共青团员 B.学生 C.北京大学的学生 D.北京大学7.下列属于正确划分的是()A.三段论分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B.思维形式分为概念,命题,推理C.关系命题分为关系项,关系者项,量项 D.定义分为被定义项,定义项,定义联项8.“联言命题”可以概括为()A.联言推理 B.复合命题 C.关系命题 D.选言命题三双项选择题1.“郭沫若是著名的学者和作家”中的“郭沫若”()A.是单独概念 B.与“作家”之间为真包含关系 C.可以进行限制 D.可以进行概括2.下列各组概念中具有交叉关系的是()A.“出口商品”和“自行车” B.“青年”和“团员”C.“超过18岁的人”和“不超过50岁的人” D.“非知识分子”和“文盲”3.下列各组概念中具有全异关系的是()A.“中国”和“北京” B.“汽车轮子”和“汽车” C.“台湾同胞”和“中国人”D.“人口不少于1亿的国家”和“人口多于1亿的国家”4.“这个商店的商品琳琅满目”中的“这个商店的商品”属于()A.单独概念 B.普遍概念 C.集合概念 D.非集合概念5.“中国人连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中的“中国人”属于()A.单独概念 B.普遍概念 C.集合概念 D.非集合概念6.若“A可以分成B,C,D”是一个正确的划分,则B和C的外延一定是()A.矛盾关系 B.反对关系 C.交叉关系 D.全异关系7.简单命题可以限制为()A.性质命题 B.负命题 C.关系命题 D.选言命题8.下列各组概念中具有属种关系的是()A.“企业”和“工厂” B.“工厂”和“车间”C.“森林”和“树” D.“行星”和“木星”四多项选择题1,如果有S是P,那么S与P可能具有()A.全同关系 B.真包含于关系 C.真包含关系 D.交叉关系2,如果所有S都是P,那么S与P不可能具有()A.全同关系 B.全异关系 C.真包含关系 D.交叉关系3,下列对概念的限制中错误的是()A.把“北京市”限制为“西城区” B.把“书籍”限制为“《普通逻辑学》”C.把“黄山”限制为“风景秀丽的黄山” D.把“数学家”限制为“陈景润”4,下列对概念的概括中错误的是()A.把“海淀区教育局”概括为“北京市教育局”B.把“商品”概括为“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C.把“性质定义”概括为“定义” D.把“北京大学哲学系”概括为“北京大学”5,两概念外延之间具有相容关系的,包括()A.全同关系 B.属种关系 C.交叉关系 D.全异关系五图示题1.用欧拉图表示下列句子中概念外延之间的逻辑关系:按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第三章真值表的判定作用第一节重言式矛盾式可满足式一、真值联结词比较下面两个例子1、如果天下雨,那么地上湿。
2、如果2+2=4,那么北京是个大城市。
第一例我们听起来就觉得顺耳,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
第二句我们听起来觉得有点别扭,不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
这就说明我们平时说“如果……那么……”时除了考虑前后件的真假以外,还考虑了前后件之间意义上的联系。
但是从现代逻辑的观点看,这两个命题都是正确的。
因为现代逻辑撇开了命题间意义上的联系,仅研究命题间的真假关系。
由于现代命题逻辑和传统逻辑一样都属二值逻辑,真和假是命题仅有的两个值,统称“真值”,因此,复合命题与肢命题之间在真假方面的联系,就是真值联系。
所谓真值联结词是指仅仅表示复合命题与肢命题之间真假关系的联结词。
基本的真值联结词有五个1、否定(并非)┒2、合取(并且)∧3、析取(或者)∨4、蕴涵(如果……那么……)→5、等值(当且仅当……才)←二、真值形式定义:真值形式是指由真值联结词和命题变项所构成的形式结构。
第二章所讲的所有的复合命题的形式结构和复合命题推理的形式结构都是真值形式。
但是第五章中的讲的性质命题和第六章所讲的关系的命题不是真值形式。
例:P∧q (P∧q)→P 是真值形式但 SAP aRb 不是真值形式真值形式是命题形式的一部分。
最基本的真值形式有五种1、否定式:┒P2、合取式:P∧q3、析取式:P∨q4、蕴涵式:P→q5、等值式:P←q其他的真值形式都是由这五种基本真值形式构成的。
三、重言式、矛盾式、可满足式(一)重言式的定义如果一真值形式不论其中的变项赋什么值,这个真值形式的值总是真的,这样的真值形式叫做重言式。
(重言式)如P∨ ┑q,P→P等等(二)矛盾式的定义如果一真值形式不论其中的变项赋什么值,这个真值形式的值总是假的,这样的真值形式就叫矛盾式。
(永假式)如P∧ ┑q(三)可满足式的定义如果一真值形式当其中的变项赋不同的值后,这个真值形式的值在有些情况下是真的,在有些情况下是假的,那么这样的真值形式就是可满足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