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第三章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2.37 MB
- 文档页数:289
第三章判断(二)一、思考题1.0l什么是复合判断?什么是支判断?1.02什么是联言判断?如何理解联言判断形式的真值表?1.03什么是相容选言判断、不相容选言判断?如阿理解这两类判断形式的真值表?1.04什么是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如何理解这三类判断形式的真值表?1.05什么是负判断?如何理解负判断与否定判断的区别?1.06什么是模态判断?如何理解四种模态判断形式之间的真假关系?二、概念解释题2.01充分条件2.02必要条件2.03充要条件2.04负判断三、分析下列复合判断的类型与形式。
3.0l对待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或者战而胜之,或者被吓倒。
3.02当一个人为胜利而冲昏头脑的时候,他就要犯或大或小的错误。
3.03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大家仍然坚持工作。
3.04打击经济领域中的犯罪活动不采取群众运动的办法,更不搞人人过关。
3.05如果加热于物体。
那么它的体积就会膨胀。
3.06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3.07只有抗战到底,才能团结到底;也只有团结到底,才能抗战到底。
3.08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3.09这个工厂的生产任务完成得既快且好。
3.10陈胜、吴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
3.11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
3.12劳动人民不但创造了物质财富,并且创造了精神财富。
3.13并非所有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
3.14并不是所有哺乳动物都不是胎生的。
3.15“有的金属没有光泽”是假的。
3.16张华和李华是兄弟。
3.17 老王与老赵都是工程师。
3.18 东城造船厂既是大厂又是国营企业。
3.19 与会者不都是年青人:3.20 或者是你说错了,或者是我听错了。
3.21 某甲突然死亡,要么是自杀,要么是他杀。
3.22 飞碟是昆虫群,或者是人造卫星,或者是外星来客。
3.23如果粮食丰收,则猪肉降价。
第三章直言命题判断是不同表象的意识统一之表象,或构成一概念的不同表象的关系之表象。
任何判断都有作为其主要成分的质料和形式。
判断的质料是所与的、在判断中为意识的统一所联结的知识;判断的形式是不同表象如何属于一个意识的样式和方式规定。
——[德]康德《逻辑学讲义》139主要内容•直言命题•对当关系•周延性•存在预设•直接推理140一. 直言命题1、为什么讨论直言命题?演绎逻辑分为两种:“古典的”或者“亚里士多德式”的(演绎)逻辑,“现代的”或“符号的”(演绎)逻辑。
古典演绎逻辑的主要内容是直言三段论,处理的是直言命题之间的推理关系。
因此,要讨论古典演绎逻辑,首先要研究直言命题。
推理是为获取真命题。
对概念而言,无法讨论真和假(正确或错误),因为它本身是不完整的。
当概念被填充之后,形成命题,命题是有真值的。
2、定义直言命题又称性质命题,指反映事物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从外延的角度来说,直言命题是刻画两类事物之间的外延关系,即肯定或否定某个类S全部或部分地包含于另一个类P之中。
例1.所有的老虎是动物。
没有哲学家是不爱好沉思的。
有的政府官员心系百姓。
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家都惟利是图。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
3、种类标准式直言命题可分为六种:(1)全称肯定命题:所有的S是P SAP A (2)全称否定命题:所有的S不是P SEP E (3)特称肯定命题:有的S是P SIP I(4)特称否定命题:有的S不是P SOP O(5)单称肯定命题:某个S是P SaP a(6)单称否定命题:某个S不是P SeP e其中,A和I分别来自拉丁文affirmo的两个元音字母a和i,该词意思是“我肯定”;E和O分别来自拉丁文nego的两个元音字母e和o,意思是“我否定”。
4、逻辑结构(1)有的科学家不是大学毕业生。
量项主项联项(质项)谓项(2)有的S不是P常项变项常项变项在这里,量词中的“有的”指“至少有一个”,也可以指“很多、少数、多数”,是一个不确定的量词。
第三章 第2-4节 逻辑基本规律的内容一、 同一律的内容同一律的内容:正确、合理性思维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个思想都保持着自身同一。
同一律的公式:A 是A ,或A =A 。
其中“A ”表示任一思想,即任一概念、判断或其他思维形态。
1.概念使用中的同一律在同一正确、合理性思维过程中,任一概念都保持着自身同一。
也就是说,相同语词(或概念变项)的不同出现始终表达同一个概念,其内涵和外延不会随意更改。
例如:“泰山”这个概念,在同一正确、合理性思维过程中,如果它反映的对象是山东境内的那座山,那么它就始终确定地反映那座山;不会一会儿指一座山,一会儿又指某个人或者别的什么对象。
2.判断使用中的同一律在同一正确、合理性思维过程中,任一判断都保持着自身同一。
也就是说,相同语句(或判断变项)的不同出现始终表达同一个判断,其判断的内容和真值不会随意变化。
例如: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式(p →q )∧p ⇒q 中,判断变项p 共出现了两次。
但p 在两次出现中所表达的却是同一个判断。
特别地,在同一正确的论证过程中,论题总是保持着自身同一。
也就是说,作为论题的是哪个判断就始终是哪个判断,论据始终为同一论题服务,不会随意更改,出现偏题、离题、跑题等的现象。
什么叫“在同一正确、合理性思维过程中”?一、 矛盾律的内容矛盾律的内容:正确、合理性思维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对立的思想不会都得到肯定,必然至少被否定其中之一。
矛盾律的公式:A 不是非A ,或⌝(A ∧⌝A )。
其中A 表示任一概念或任一判断,非A 表示与A 具有矛盾或反对关系的另一个概念或判断。
1.概念使用中的矛盾律在同一正确、合理性思维过程中,反映同一对象的概念是A 就不会是非A (即A 的矛盾或者反对概念),A 与非A 两者不可能并存。
换言之,说了一个对象是A ,就不会再说它是非A ,即决不会说它既是A 又是非A 。
例如,“植物”与“非植物”两个概念具有矛盾关系,外延互相排斥,客观上没有任何对象既是“植物”又是“非植物”。
逻辑学第三章判断和推理第一节判断的概述一、判断的特征1.什么是判断判断是对客观事物情况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形式,是用肯定或否定的形式反映周围现实的一种思维形式。
例如:(1)秘书工作要既不失职,又不越权。
(2)张三不是杀人犯。
2.判断的逻辑特征:一是有所断定。
如果对对象既无所肯定,也无所否定,那不是判断。
二是有真假(把我们所讲的逻辑称为二位逻辑)。
判断是对客观事物有所断定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情况的反映,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因此,存在着是否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问题。
例:(1)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行的。
(2)地球不是围绕太阳运行的。
3,凡是判断都是命题,但不一定一切命题都是判断,只有当命题加上断定成分后才能成为判断。
如:把门打开。
这是一个祈使句。
应注意的问题:普通逻辑并不考虑思维的具体内容,它只是从判断形式的结构方面研究不同类型的判断的真假特征,以及各种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
至于判断本身的真假,是由实践来检验的。
二、判断与语句1.判断是思维形式,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语句是表达完整思想的语言单位,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2.任何判断都必须用语句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表示判断。
表达判断的语句在逻辑上也称作命题。
一个语句能否是判断,关键在于它能否直接地表现出判断的两个逻辑性质。
(1)一般来说,陈述句表达判断。
例如:“所有的法律都是有强制性的”,“人民检察院不是审判机关”这些句子都表达判断。
(2)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一般不表示判断,除非它们都对事物作出了判定。
例如:①美丽的杭州啊!②年轻人,不要吸烟!③有绝对静止的事物吗?3.判断与语句并非一一对应(1)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
例如:①每一个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
②没有一个公民可以不遵守法律!③难道有可以不遵守法律的公民吗?以上三个句子语法结构都不同,但都表示了同一个判断,即“所有的公民都必须遵守法律”。
(2)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