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第三章传统词项逻辑
- 格式:ppt
- 大小:993.50 KB
- 文档页数:44
第三章词项逻辑(含词项)题型练习(一)填空(二)单项选择(三)判断正误(四)分析简答题(一)填空题1、主项(S)周延,谓项(P)不周延的直言命题形式是(SAP )。
2、主项周延,谓项周延的直言命题形式是(SEP)。
3、主项不周延,谓项周延的直言命题形式是(SOP )。
4、主项不周延,谓项不周延的直言命题形式是(SIP )。
5、从是否反映群体的角度分析,“财经院校分布在全国各地”中的“财经院校”是(集体)词项。
6、从词项指称的事物的数量看,“北京人环保意识强”中的“北京人”是(单独)词项。
7、根据对当关系,如果“有的大学生是中共党员(SIP)”为真,则同素材的SAP(不定)、SEP(假)、SOP(不定)。
8、根据对当关系,如果“有的教师不是青年(SOP)”为真,则同素材的SAP(假)、SEP (不定)、SIP(不定)。
9、根据对当关系,如果“所有中共党员都是干部(SAP)为假,则同素材的SEP(不定)、SIP(不定)、SOP(真)。
10、根据对当关系,如果“所有共青团员都不是知识分子(SEP)”为假,则同素材的SAP (不定)、SIP(真)、SOP(不定)。
11、把自然语言中的“没有人不爱美”整理成标准的直言命题,其形式是SAP 。
(二)单项选择题1、将“学生”限制成“中学生”,概括成“知识分子”。
以下哪项对上述限制和概括的评价最为确切?(C )。
A、限制和概括都正确B、限制和概括都不正确C、限制正确,概括不正确D、限制不正确,概括正确2、正方形就是四角相等的四边形。
以下(B)对上述定义评价最为准确?A、正确B、不正确,定义过宽C、不正确,定义过窄D、不正确,循环定义E、不正确,同语反复3、已知“基本粒子不都可分”为真,则据此不能确定真假的命题是(B )(1)所有的基本粒子都可分(2)所有的基本粒子都不可分(3)有的基本粒子可分(4)有的基本粒子不可分A、仅(1)和(4)B、仅(2)和(3)C、仅(2)D、仅(3)E、(1)、(2)、(3)、(4)都可确定真假。
逻辑学集合和非集合句子一.传统词项逻辑1. 集合词项与非集合词项的区别表达普遍词项的语词在自然语言中有两种用法:(1)汇集式用法词项的内涵是以一类对象的集合体的整体属性来表达的,这种词项称为集合词项;(2)分布式用法词项的内涵是以一类对象的每一个分子的属性来表达的,这种词项称为非集合词项。
1.1. 类与集合体◆要弄清楚集合词项与非集合词项的区别,我们首先要明白类与集合体的不同。
·一个类是由许多事物组成的,事物叫做这个类的分子,属于这一类的任何分子,都具有这类事物的特有属性。
当然组成类的事物之间在某些方面是可以存在差异的,例如同样属于“人”这个类,曹操和杜甫显然就是有区别的,但他们都具有“人”这个类的特有属性。
也可以说,人这个类的特有属性是将各分子化为同一类标准,从组成其类的单个分子那里,我们也能知道人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
“类”概念对应的就是“非集合概念”。
·一个集合体是由许多事物作为部分有机地组成的,一个集合体的部分不必具有这个集合体的特有属性。
例如,森林是一个集合体,它是由许多树木作为部分有机地组成的,但是单个的,单种的树木却不具有森林所具有的特有属性,也就是说,无法从森林中抽象出单个的“树木”,从它那里我们能够知道“森林”的内涵。
“集合体”对应的是“集合概念”。
·一个集合体与由这个集合体的部分作为分子所组成的类是有很大区别的。
“森林”这个集合体与“树木”这个类有很大的区别。
1.2. 从一个孤立的语词无法区分其究竟是汇集式用法还是分布式用法,要正确地做出区分,就必须将其置于特定地语境里并严格按照分类标准来判定。
1.3. 判定一个语词究竟是否表达集合词项,关键在于它是否表达同类对象的集合体的整体属性。
这种整体属性的一个特征,就是集合体中的个体不一定具有该属性。
·即上述“类”与“集合体”的区分。
“这种整体属性的一个特征,就是集合体中的个体不一定具有该属性。
现行逻辑学教材传统词项逻辑争议点述评[摘要]现行逻辑学教材中的传统词项逻辑部分,还存在一些争议点。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单称命题有没有量项,如何处理单称命题和全称命题的关系,三段论有哪些规则。
我们认定:单称命题没有量项。
对当关系推理中,单称命题不能作为全称命题来处理;三段论推理中,单称命题应作为全称命题来处理;命题变形推理中,单称命题可以作为全称命题来处理,也可以不作为全称命题来处理,不作为全称命题来处理为好。
“在三段论中有且只有三个不同的项”不应作为三段论的一条基本规则。
[关键词]现行逻辑学教材;传统词项逻辑;争议点;述评现行逻辑学教材中的传统词项逻辑部分,某些内容还没有达成共识,还存在一些争议点。
这些争议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单称命题有没有量项,如何处理单称命题和全称命题的关系,三段论有哪些规则。
一、单称命题有没有量项一些教材认定单称命题有量项,如《普通逻辑》[1]、《逻辑学基础教程》(第二版)[2]、《普通逻辑学》(第二版)[3]、《逻辑》[4]、《大学逻辑导论》[5]、《逻辑学教程》[6]、《逻辑学教程》[7]。
一些教材认定单称命题没有有量项,如《逻辑学基础教程》[8])、《批判性思维教程》[9]、《形式逻辑》[10]、《逻辑与批判性思维》[11]、《逻辑学》(第2版)[12]、《逻辑学概论》[13]、《逻辑导论》[14]。
《普通逻辑》是如此解释单称量项的:它表示在一个命题中对主项外延的某一个别对象作了反映。
可以用“这个”、“那个”来表示。
如“这个学生学得很好”。
在命题的语言表达中,如果主项是一个单独概念,不需要用单称量项,如果主项是一个普遍概念,单称量项的语言标志(“这个”等)不能省略。
《逻辑学基础教程》(第二版)这样阐释单称量项:单称量项(通常用“这个”、“那个”等表示)指明所断定的主项是某一个别对象。
当一个单称判断的主项是单独概念时,不必用单称量项去表示被断定对象的数量;当一个单称判断的主项是普遍概念时,则须用单称量项去表示被断定的对象。
第四章词项逻辑通过前面两章的学习,我们不但了解了有关概念、命题和推理的一些一般知识,而且了解了作为研究思维形式的出发点的逻辑基本规律。
现在可以深入学习各种具体命题形式和推理形式了。
人们在日常思维中所运用的命题和推理是多种多样的。
以不同的命题和推理为研究对象,可以形成不同的逻辑理论。
我们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先从简单命题和简单命题推理讲起。
词项逻辑就是研究简单命题和简单命题推理的。
所谓词项,是指在命题中表示被断定的事物、事物的性质或事物之间的关系的概念。
对简单命题和简单命题推理的研究,是建立在对词项的研究基础之上的,因而称为词项逻辑。
第一节简单命题简单命题是其本身不再包含其他命题的命题。
它不以其他命题为自己的组成部分。
简单命题按其断定的是事物的性质还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直言命题(又称性质命题)和关系命题。
一、直言命题(一)什么是直言命题直言命题是断定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命题。
直言命题由主项、谓项、联项和量项(有的没有量项)组成。
直言命题的主项是在直言命题中表示事物的部分。
直言命题的谓项是在直言命题中表示事物(具有或不具有的)性质的部分。
直言命题的联项是在直言命题中把主项和谓项联结起来,表示肯定或否定的部分。
表示肯定的联项称为肯定联项,通常用“是”表示;表示否定的联项称为否定联项,通常用“不是”表示。
直言命题的量项是在直言命题中表示事物的数量范围的部分。
它包括全称量项和特称量项两种。
全称量项表示在直言命题中断定的是一类事物的全部,通常用“所有”表示。
在日常语言中,表达全称量项的语词除了“所有”外,还有“一切”、“凡”、“任何”、“每一个”等。
特称量项表示在直言命题中断定的是一类事物中的一部分,通常用“有”表示。
在日常语言中,表达特称量项的语词除了“有”外,还有“有的”、“有些”等。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特称量项“有”的逻辑含义是“至少有一个”。
究竟有多少个呢?并不确定。
客观上可以是只有一个,也可以是有几个,甚至可以是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