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疾病
鱼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 、 病原、鱼体、池塘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的水生动
物,鱼类的摄食、呼吸、排泄、生
长等一切生命活动均在水中进行, 因此水环境对鱼类生存和生长的影
响超过任何陆生动物。
二 、鱼病发生的环境因素
(一)理化因素 1.物理因素 主要为温度和透明度。
二、提高鱼体的抗病力
一要根据池塘条件和技术水平,制定合理
的放养密度;
二要根据天气、水质和鱼的生长活动情况,
定时定量投喂,保证鱼吃饱吃好;
三要选择配方科学、营养均衡的优质全价颗
粒饲料投喂,避免鱼体发生营养性疾病;
四要加强日常管理及细心操作,要勤巡塘;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做好池塘日记;
(三) 了解饲养管理情况
对投饵、施肥、放养密度、放养品 种和规格、各种生产操作记录以及历
年发病情况等都应作详细了解。
另外,对当地气候变化情况,各地敌 害的发生情况也应一并进行了解。
二、病鱼的检查 (一)鱼体的肉眼检查 一些较大的寄生虫和真菌如蠕虫、甲壳动 物、软体动物幼虫、体型较大的原生动物、 水霉等,用肉眼即可识别出来。
鱼病的防治方法
一、加强精养池塘的水质管理
第一、清除池塘底过多的淤泥。
第二、定期泼洒生石灰(pH值偏低时)。
第三、高温季节晴天的中午开动增氧机,减少 底层氧债,改善池水溶氧状况. 第四、水质过肥时用硫酸铜等药物适当杀死 部分藻类,加注新水。 第五、在高握季节、高产池塘,定期施入底 质改良剂,改善水质。 第六、利用光合作用改良水质。
(二) 了解水质情况和周围的环境情况
很多致病菌和病毒在平均水温25℃左右时, 毒力显著增高,水温降到20℃以下时,则毒力减 弱。斜管虫适宜在水温12-18℃时大量繁殖。小 瓜虫生长和繁殖的水温,一般在15—25℃,当水 温低于10℃以下或高于26℃时,则停止发育。 当水源被污染时,因污水种类和性质不同而 出现不同的颜色,如红、黑、灰白色等,透明度 也会随之大大降低。 水中的溶解氧、硫化氢、pH值、氯化物、硫 化物等与鱼病流行的关系极为密切。 了解周围的环境中是否存在污染源或流行病 的传播源,鱼池周围的环境卫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