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增养殖学整理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86 MB
- 文档页数:23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养殖部分)复习参考第一篇: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养殖部分)复习参考《水产动物增养殖学》复习参考(鱼类养殖部分)一.名词解释1.水产动物栖息于水中生长、发育、繁殖的动物。
2.水产经济动物在鱼、虾、蟹、贝等种类中,可被人们开发利用的水产动物。
3.水产动物增养殖学整合了鱼类、虾蟹类、贝类和其他种类增养殖的理论和技术,是研究增养殖对象生物学原理与增养殖技术的一门应用性科学。
4.繁殖保护就是通过休渔、定额捕捞等措施对渔业资源的保护。
5.放流就是把鱼类等种苗培养到一定大小,使它可以进行独立生活,具有抵抗敌害的能力,然后放到自然水域中任其索饵、生长、发育。
6.移植指把某一地区特有的生物种类引到其它地区,使其在新地区的环境条件中能继续生活、生长和繁洐后代(目的在于改善和充分利用某一特定天然水域的生产潜力,形成新的渔业对象)。
7.驯化被移植的种类在新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期的生存适应,发展了某些适应性状,使它们适应于新的环境中生活和繁洐后代,形成相当规模的种群。
8.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淡水经济鱼类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由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学和海水鱼类增养殖学三课合成)9.水产业及其分类水产业又称渔业,是从海水和淡水水域中取得各种有经济价值的水生动、植物(鱼、虾、蟹、贝、藻等)以供人类利用的事业。
按生产水域,水产业可分为淡水渔业、海洋渔业。
按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则可分为捕捞业、养殖业、增殖业、加工业、休闲渔业。
10.养殖在较小的水体内将鱼等品种养到商品规格以供上市的生产过程。
11.养殖的分类按基础设施,可分为池塘、河道、湖泊、水库、稻田、工业化、海水网箱、港湾养鱼等;按养殖对象,可分为鱼类养殖、虾蟹养殖、贝类养殖、藻类栽培及龟鄨蛙类养殖等;按水域盐度,可分为海/咸水(16‰以上)、咸淡水(0.5-16‰)、淡水(0.5‰以下)养殖;按养殖适温,可分为冷水(20℃以下)养殖和温水(20℃以上)养殖;按措施强度,可分为精养、半精/粗养和粗养;按生产方式,可分为单养、混养和套养。
一、考试说明1、参考教材《鱼类增养殖学》王武主编中国农业2000年第一版2、题型与分数比例1、题型比例名词解释占40%;问题占60%。
2、容比例专业述语和专用名词的根本概念占40%;水产养殖的根本技能占20%〔注:具体的养殖工艺不列入考试围〕;与水产养殖生产密切有关的根本理论占40%。
二、考试容绪论1、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
1、鱼类养殖已经成为我国水产品增长的主要途径2、所选鱼类具有生长快、肉味美、食物链短、适应性强、饲料容易解决、鱼种容易获得的特点3、充分利用当地天然饵料资源和有机肥料4、通常采用立体混养的方式5、科学的养殖管理6、综合养鱼:养殖业、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环保、营销等结合一体2、何谓综合养鱼?以池塘养鱼为主,兼营作物栽培、畜禽饲养和农畜产品加工的一种生产方式。
3、何谓用生态养殖?生态养殖就是利用无污染的水域如湖泊、水库、江河与天然饵料,或者运用生态技术措施,改善养殖水质和生态环境,按照特定的养殖模式进展增殖、养殖,投放无公害饲料,也不施肥、洒药,目标是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生态养殖的畜禽产品因其品质高、口感好而备受消费者欢迎,产品供不应求。
第一篇、总论〔根底篇〕(一)养殖鱼类生物学1、试述物种与品种的区别。
①物种是动物分类学上的单位,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②品种是畜牧学的根本单位,是人工选择的产物。
从遗传角度来看,品种是具特殊的基因频率和基因配套体系的类群2、试述优良养殖对象的选择条件。
1、生长快2、食物链短3、食性或食谱围广,饲料容易获得4、苗种容易获得5、对环境的适应性强3、试述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生活习性和繁殖习性。
食性:草鱼,典型的草食性鱼类青鱼,为肉食性鱼类鲢、鳙,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它们具有特殊的滤食器官鳊、鲂,均为草食性鱼类鲮,口下位繁殖习性:青草鲢鳙鲮均为敞水性产卵类型,它们不能在池塘等小水体自然界产卵。
鲤鲫不仅可在江河中产卵,也能在湖泊、水库,池塘等净水中产卵。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提纲一、填选1. 按照对温度的适应能力。
主要养殖鱼类可以分为热带鱼类、温水鱼类、冷水鱼类和冷温鱼类。
2. 鱼类的泪游根据其泪游方向可分为溯河洄游、降河洄游;根据其目的可分为产卵洄游、越冬洄游、索饵洄游。
3.鱼类食性的阶段性变化分为内源营养、混合营养和外源营养。
4. 虑食性鱼类的代表种类有鲢鱼和鳙鱼。
5.水体中氨态氮,随着温度升高,毒性增强;pH升高,毒性增强。
6.人们常将毒物按其对鱼或其它生物的毒性大小分为剧毒物、高毒物、中毒物、低毒物和微毒物。
7.处理养殖用水和废水时,根据所采取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可分为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8.鱼类卵巢一般成对,位于体腔背壁.根据其形态结构可分为游离卵巢和封闭卵巢两种类型。
9. 鱼类精巢一般成对,位于腹部两侧,呈囊状.依其显微结构可分为壶腹型和辐射型两种类型。
10.影响鱼类精子活动和寿命的因素主要有盐度、水温、pH值、氧和光线。
11.常用的鱼类精液抗冻剂有二甲亚碗(DMSO)、乙二醇或甘油等,另外卵黄、蜂蜜、葡萄糖和牛奶等也有一定的抗冻作用。
12.影响鱼类卵子发育的主要外部条件包括氧气、温度、营养、光照。
13.鱼类催产剂的注射依据注射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体腔注射和肌肉注射。
14.池塘养鱼时日投饵量的确定的“四看”原则指的是依据水温、水色、天气、摄食情况等确定投饵量。
15.池塘养鱼时日投饵的“四定”原则指的是依据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16. 水产养殖中常用的益生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酵母菌等。
二、名词解释1. 鱼类增养殖学:研究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增养殖技术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
2. 生殖洄游:当鱼类生殖腺发育成熟时.脑垂体和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对鱼体内部就会产生生理上的剌激,促使鱼类集合成群,为实现生殖目的而游向产卵场所,这种性质的迁徙称为生殖洄游。
3.水体自净作用: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污染物质的总量减少或浓度降低,使曾受污染的天然水体部分或完全地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本体的净化或自净。
《养鱼经》是首部用文字形式记录池塘养殖鲤鱼技术。
第一章一、养殖鱼类的食性及特点1、滤食性:鳃耙致密,用来过滤水体中细小的食物,代表种:鲢鱼、鳙鱼、匙吻鲟等。
2、草食性: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也摄食陆生植物。
鳃耙不发达,但咽齿发达。
代表种:草鱼、团头鲂等。
一般都没有胃,也没有消化纤维素的酶,消化道也不长,如草鱼仅为体长2.5-3倍。
因此草鱼食量很大,而对草类的利用率很低。
3、杂食性:食物来源广,有植物性成分也有动物性成分,动物成分主要来自底栖动物,植物成分则包括水草、着生藻类、腐屑、植物碎片、植物籽实等。
代表种类:鲤鱼、鲫鱼、罗非鱼、斑点叉尾鮰、淡水白鲳等。
其中鲤鱼有发达的咽齿用于磨碎螺蛳的壳。
有些具有较发达的鳃耙,可以滤食水中的腐屑、大型浮游动物等,如白鲫、罗非鱼等。
4、肉食性:主要以底栖动物和其他鱼类为食。
代表种类: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的,如大部分鲑鳟鱼类、青鱼等;主要以鱼类为食的如鳜鱼、鲈鱼、大口鲶、石斑鱼、鳗鲡、鳡鱼等。
消化器官特点各不相同。
如青鱼有发达的咽齿;有些有发达的胃或颌齿。
5、刮食性:主要以着生藻类为食,有发达的角质齿,用以刮食着生在石头等物体上的藻类。
代表种类:鲮鱼、鲃科鱼类、鲴科鱼类等。
二、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老师说,注意食性和活动水层。
)1、青鱼:体长近圆筒形,似草鱼,但头比草鱼尖,背不如草鱼平直,背部和体侧上半部为青黑色。
以软体动物有壳为食,肉食性,性情温和,水体底层。
2、草鱼:体长而近圆柱型,头钝圆,体呈草黄色,体表鳞片大而有规则,呈网纹状。
草食性,性情活泼,活动力强,各个水层活动。
通常栖息于中下层,觅食在上层。
3、鲢:体侧扁、背腹较高,背部青灰色,两侧灰白,腹部银白,腹部鳞片细小,易脱落。
腹部狭窄如刀棱(腹棱)。
滤食性,性情活泼,喜跳跃,在水中上层活动。
4、鳙:体形似鲢,但头特别大,约占体长的1/3,鳙鱼腹棱自腹鳍基部到肛门。
中上层活动,性情温和,滤食性。
5、鲤:体呈纺锤形,有2对须,鳞片较大,体侧呈金黄色。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1、全人工养殖:指养殖对象的整个生活史完全在人工管理下进行,即使用人工苗种养成的亲体采卵,人工培育苗种,养成商品直至亲体。
2、轮辅轮放:在密养的水体中,根据养殖动物的生长情况,到一定,时间捕出一部分达到商品规格的成体,再适当补放苗种,即“一次放足,分期捕捞,捕大留小,去大补小”。
轮辅轮放是提高单产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技术措施。
3、氧债:氧债是好气性微生物、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和无机还原物在缺氧条件下,其理论耗氧值受到抑制的那部分耗氧量。
4、效应时间:指亲鱼末次注射催情剂之后到开始发情产卵所需要的时间。
5、转水:由于天气突变等因素的影响,过度繁殖的藻类发生大量死亡,使水质突变,水色发黑,继而转清、发臭,成为“臭清水”,这种现象称为“转水”。
6、补偿深度:由于光照强度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递减,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产氧量也随即逐渐减弱,至某一深度,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产氧量恰好等于浮游生物(包括细菌)呼吸作用的耗氧量,此深度即为补偿深度。
7、驯化:把某一地区特有的生物种类移入到与原产地自然条件不同的其它地区,并使其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经过一定时期的生存适应,发展了某些适应性状或生物学特性有所改变,最终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形成一定规模的种群的过程称为驯化。
8、放养效益:放养鱼的渔获量与放养鱼种重量之比,称为放养效益或群体增重倍数。
9、浮头与泛池:当水中溶氧降低到一定程度,鱼类因水中缺氧而浮到水面将空气和水一起吞入口内,这种现象称为浮头。
大批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称为泛池。
10、人工放流:对已衰落或已被破坏的鱼类资源,采取人工繁殖的办法培育苗种,然后放流,使其自然生长,迅速加入现存资源量的行列,这一做法称为人工放流。
11、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长发育、营养繁殖、衰老死亡等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渔业生产,保护和合理开发水域的环境和鱼类资源的一门自然科学。
第一章绪论1、鱼类养殖的概念: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
2、养殖方式:(1)精养:在单位水体内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大管理强度下的养殖方式(2)半精养:在管理强度和人力、物力的投入上介于精养和粗养之间(3)粗养:在单位水体内投入较少人力、物力,因而产量较低;一般不进行投饵、施肥,只进行放养或放流和一般看护、捕捞等基本管理三种3、池塘养鱼的地位:池塘养鱼是我国传统的养鱼方式,是我国鱼类增养殖业的立足点:(1)池塘养鱼完整包括鱼类养殖的四个阶段:亲鱼培育、获取鱼苗、鱼种培育、成鱼养殖(2)池塘养鱼已经形成一整套完整而成熟的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3)湖泊、海域的鱼类养殖所需的鱼种均由池塘养鱼提供(4)港塭养鱼等技术大多在池塘养鱼的理论和技术上发展4、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1)鱼类养殖已经成为我国水产品增长的主要途径(2)所选鱼类具有生长快、肉味美、食物链短、适应性强、饲料容易解决、鱼种容易获得的特点(3)充分利用当地天然饵料资源和有机肥料(4)通常采用立体混养的方式(5)科学的养殖管理(6)综合养鱼:养殖业、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环保、营销等结合一体第二章主要养殖鱼类的生物学1、我国鱼类资源:(1)内陆土著淡水鱼类(2)过河口洄游性鱼类及河口半咸水鱼类(3)国外引进的养殖鱼类(4)沿海海水鱼类(5)我国珍惜濒危水生野生动物2、养殖鱼类的选择:(1)所养鱼类以生产的整体效益(社会、经济、生态)为目标,为发展生态渔业创造条件(2)具有良好的生产性能,包括:生长快、食性广、鱼苗多、食物链短、适应性强(在生产上要考虑市场、温度、水体、饲料、混养可行性、实力等因素。
)3、食性:滤食性,鲢鱼、鳙鱼(取食方式:滤食,挖食,刮食,猎食,吞食)草食性,草鱼,团头鲂杂食性,鲤鱼,鲫鱼肉食性,青鱼,鲈鱼刮食性,鲮鱼,鲴科鱼类4、鱼类的生长分为体长和体重两个方面的生长,鱼只要活着,就在生长,只是咋生长速度上有差别。
(资环)鱼类增养殖学一、名词解释1、仔鱼和稚鱼仔鱼:指刚从孵膜孵出,卵黄囊较大,眼无色素,身体具鳍褶的鱼。
稚鱼期:指鳍褶完全消失,体侧开始出现鳞片至全身被鳞的鱼。
2、鱼苗和鱼种鱼苗:系指孵化脱膜后的仔鱼和稚鱼的统称;鱼种:指供池塘、水库、河沟等水体放养,以养成食用鱼的幼鱼。
3、轮养和套养轮养:又称轮捕轮放,是将多种且多规格的鱼类混养在同一池塘中,分次捕捞达到食用规格的个体并补放适量鱼种的养殖方式。
套养:指同一种或不同种鱼类不同规格的鱼种同池混养。
4、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个体绝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繁殖季节前卵巢中所怀的成熟卵粒数。
个体相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一个生殖季节中,单位体重或单位体长所具有的平均怀卵量。
5、池塘养鱼和网箱养鱼池塘养鱼:是利用经过整理或人工开挖面积较小的静水水体进行养鱼生产。
网箱养鱼:指在天然水域中设置由合成纤维网片或金属网片等材料装配成的一定形状的箱体(称网箱),借助箱内外不断的水交换,维持箱内适合鱼类生长的环境,利用天然饵料或人工投饵,高密度地培育鱼种或饲养商品鱼的养鱼方式。
6、生态养鱼和综合养鱼生态养鱼:指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在总结传统渔业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的综合养殖生产模式。
综合养鱼:是以养鱼为主,渔、农、牧(或渔、农、牧、果)和农副产品加工综合经营及综合利用的生产形式。
7、合理放养和放养效益合理放养:指使放养鱼类种群对天然饵料的利用程度尽可能与水体的供饵适应,在能养成商品规格的成鱼或能达到预期规格鱼种的前提下,可以达到最高鱼产量的放养密度。
放养效益指产出量与放养量的比值。
8、水域生产力和水域鱼产力水域生产力指单位水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能生产生物有机质的能力。
水域鱼产力是指自养生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再转化到鱼类的生产能力,是水域内在的产鱼潜力,即水体在不投饵、不施肥,依靠天然饵料(初级或次级生产力),通过逐级营养层次的能量转化,可能提供的最大鱼产量。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资料能流渠道: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从一个生物体传到另一个生物体的方式。
池塘物质循环: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运动,首先通过绿色植物吸收各种营养素,合成植物有机体,进入食物链,转到其他食植物的动物体,最后被分解为各种营养素回到环境。
绝对怀卵量:亲鱼卵巢中的怀卵数。
鱼类发情:成熟亲鱼在催情剂的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出现雌雄鱼相互追逐的兴奋现象。
成熟系数:性腺重占鱼体重的百分比卵细胞的大生长期:卵细胞中卵黄大量累积,卵母细胞的细胞质大量蓄积,卵黄充满细胞质的时期卵细胞的生理成熟与生长成熟:初级卵母细胞经大生长期结束后其体积不再增大,卵核发生成熟变化。
起主要特征为细胞核极化,核膜溶解,处于这种状态的Ⅳ期末的卵母细胞,称为生长成熟。
即亲鱼性腺已发育到第Ⅳ期能够进行催产。
而发育到生长成熟的卵细胞,在内源或外源促性腺激素的刺激下,进行二次成熟分裂,即减速分裂和均等分裂。
在次过程中,初级卵母细胞进行第一次成熟分裂放出第一极体,紧接着成熟卵母细胞又开始进行第二次成熟分裂分裂,并停留在分裂中期,等待受精,称为生理成熟。
性周期:鱼类的性腺成熟随季节的变化而呈规律性周期变化的现象。
相对怀卵量:绝对怀卵数比上体重。
亲鱼游塘:亲鱼达到性成熟后,为了寻找鱼巢,在养殖水体中,成群地沿池塘边缘游动的现象叫做“亲鱼游塘”。
理论耗氧值:在溶氧充分供应时有机物的耗氧值。
出苗率:下塘鱼苗数占受精卵数的百分比,是判断孵化的指标。
受精率:受精卵数占总卵数的百分比,是判断催产效果的指标。
氧债:是好气性微生物、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和五级还原物在缺氧条件下,其理论耗氧值受到抑制的那部分耗氧量。
效应时间:指亲鱼最后一次注射催产剂到开始发情高潮的时间。
肥水下塘:清塘后,在鱼苗下塘前1周左右注水50-60cm,并立即向池中施放有机肥料以繁殖适量的天然饵料,鱼苗下塘后便可呼玛足够的适口食物,这种方法称“肥水下塘”下塘水花:卵黄消失;能正常的艇游,能垂直运动;腰点出现。
一、名词解释1.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淡水、海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学科。
2.漂浮性卵:是鱼类的雌性生殖细胞,它的特性介于浮性卵与沉性卵之间,卵的密度稍大于水,卵产出后即吸水膨胀,有较大的卵间隙。
3.肉食性鱼类:以动物性饵料为主要食物的鱼类。
又可分为伏击式猎食性、追捕式掠食性和吮吸式猎食性。
4.生理生态产卵:将生态法与生理法结合运用,既注射催情剂又提供合适的生态条件的产卵方法。
5.胚前期:是精、卵细胞发生和形成的阶段。
6.混合性营养期:随着鱼体内鳔的充气,消化道、眼、鳍等初步发育,鱼苗一边吸收卵黄,一面开始摄食外界食物。
7.摄食效率:成功捕食到食物对象的反应次数占已进行过的捕食反应次数的百分数。
8.养殖周期:是指饲养鱼类从鱼苗养成食用鱼所需要的时间。
9.主养鱼类:又称主体鱼,也就是主要的养殖鱼类。
10.合理放养:包括合理的放养对象、确定放养种类间的合理比例、合理的放养数量和良好的鱼种规格。
11.养殖容量:在特定水域和养殖对象条件下,维持水域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保持环境友好,采用科学的养殖技术和手段,实现养殖生物学安全,保证水域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单位水体对增养殖对象的最大承载量。
12.外流河: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
13.经营管理:包括经营和管理两部分内容。
经营就是以市场为对象,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为手段,为实现企业的长远性总目标所进行的制定方案等一系列组织活动。
管理是对企业的劳动者、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按市场和生产要求进行有效地组织,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利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14.经营决策:为了解决企业当前或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通过民主化、科学化的手段在多种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以达到一定目的的过程。
15.鱼类增养殖:包括养殖和增殖两个部分。
鱼类增殖是将鱼放入水体中并加以适当管理,促使其生长发育繁殖,最终培育成满足市场需求的食用鱼的过程;鱼类增殖是指对天然水域鱼类资源进行繁殖保护以及鱼苗、种苗人工放流,增加鱼类资源数量的过程。
鱼类增养殖学考试重点1.养殖:在人工控制的水域,通过对渔业对象进行投饵、施肥或仅利用天然饵料等方法,达到提高渔业产量的目的。
2.增殖:在天然水域采用恢复、维持和增加等人为措施,促进渔业对象自然繁育、生长,补充群体数量。
达到保护和扩大渔业生产的目的。
3.生长成熟:是指初级卵母细胞经大生长期结束后,其体积不再增大,卵核发生成熟变化。
主要特征为细胞核极化,核膜溶解,处于这种状态的Ⅳ期末的卵母细胞,称为生长成熟。
即亲鱼性腺已发育到第Ⅳ期能够进行催产。
4.性周期:鱼类性腺发育、成熟过程有一定的周期性,这是鱼类在进化过程中的一种适应,其实质每批卵母细胞从形成到发育成熟所经历的周期。
5.赤潮: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集聚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的生态现象。
6.富营养化:它是指水体中营养物质过多,特别是氮、磷过多而导致水生植物(浮游藻类等)大量繁殖,影响水体与大气正常的氧气交换,加之死亡藻类的分解消耗大量的氧气,造成水体溶解氧的迅速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加速水体衰老的进程。
7.内源营养:刚孵化出的鱼苗绝大多数都是以卵黄囊中的卵黄为营养。
9.不可逆点:指仔鱼因饥饿抵达某一时间点,尽管还能生存一段较长时间,但其身体已虚弱得不可能再恢复摄食能力,故称为不可逆点10.生物入侵:外来物种对生态环境的入侵,由此造成的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或削弱。
11.禁渔区:禁止或限制捕捞活动的水域。
(未成熟的进行索饵、肥育阶段的幼鱼栖息区域、繁殖场地和亲鱼的产卵场)12.禁渔期:禁止或限制捕捞活动的期间。
对特定水域严禁一切捕捞活动,对其产卵群体和补充群体实行重点保护,以恢复资源。
13.生殖洄游:又称产卵洄游,当鱼类性腺发育趋于成熟时,由于体内激素的刺激,产生生殖要求,因此鱼类集合成群,并依照种在历史上已经形成的习性寻找并游向适合产卵条件的场所,这就发生了生殖洄游。
14.摄食效率: 成功捕食到食物对象的反应次数占已进行过的捕食反应次数的百分数,叫做摄食效率或摄食成功率。
一、考试说明1、参考教材《鱼类增养殖学》王武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题型及分数比例1、题型比例名词解释占40%;问题占60%。
2、内容比例专业述语和专用名词的基本概念占40%;水产养殖的基本技能占20%(注:具体的养殖工艺不列入考试范围);与水产养殖生产密切有关的基本理论占40%。
二、考试内容绪论1、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
1、鱼类养殖已经成为我国水产品增长的主要途径2、所选鱼类具有生长快、肉味美、食物链短、适应性强、饲料容易解决、鱼种容易获得的特点3、充分利用当地天然饵料资源和有机肥料4、通常采用立体混养的方式5、科学的养殖管理6、综合养鱼:养殖业、种植业、畜牧业、加工业、环保、营销等结合一体2、何谓综合养鱼?以池塘养鱼为主,兼营作物栽培、畜禽饲养和农畜产品加工的一种生产方式。
3、何谓用生态养殖?生态养殖就是利用无污染的水域如湖泊、水库、江河及天然饵料,或者运用生态技术措施,改善养殖水质和生态环境,按照特定的养殖模式进行增殖、养殖,投放无公害饲料,也不施肥、洒药,目标是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生态养殖的畜禽产品因其品质高、口感好而备受消费者欢迎,产品供不应求。
第一篇、总论(基础篇)(一)养殖鱼类生物学1、试述物种与品种的区别。
①物种是动物分类学上的单位,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②品种是畜牧学的基本单位,是人工选择的产物。
从遗传角度来看,品种是具特殊的基因频率和基因配套体系的类群2、试述优良养殖对象的选择条件。
1、生长快2、食物链短3、食性或食谱范围广,饲料容易获得4、苗种容易获得5、对环境的适应性强3、试述主要养殖鱼类的食性、生活习性和繁殖习性。
食性:草鱼,典型的草食性鱼类青鱼,为肉食性鱼类鲢、鳙,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它们具有特殊的滤食器官鳊、鲂,均为草食性鱼类鲮,口下位繁殖习性:青草鲢鳙鲮均为敞水性产卵类型,它们不能在池塘等小水体自然界产卵。
鲤鲫不仅可在江河中产卵,也能在湖泊、水库,池塘等净水中产卵。
生活习性:鲢鱼性急躁,行动敏捷,活泼而善跳跃。
鳙鱼性温和,行动迟缓。
草鱼性活泼,行动迅速,游泳快,食量大,抢食凶。
青鱼性胆怯,行动迟缓,吃食斯文,抢食能力差。
鲤鱼鲫鱼鲮鱼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强,食性杂对饵料的要求不严,寻食能力强,能清扫食物残饵。
团头鲂性情温和易捕捞抗病率强。
鳊鱼性胆怯不易捕捞。
(二)养殖水域生态环境与控制1、试述各养殖水域中水环境的特点。
2、试述水的运动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3、试述水色在水产养殖中的作用。
4、试述池塘溶氧的特点。
5、何谓热阻力、密度流、氧盈、氧债?它们对池塘溶氧有何影响?6、试述溶氧对鱼类生存与生长的影响。
7、CO2、pH、O2三者之间有何关系?分别测定草鱼段气调包装袋内CO2气体动态变化与鱼体的肌肉表面pH值,得出了气体的动态变化与pH值关系.在草鱼的气调包装中,采用CO2、O2和N2作为混合气体,其中CO2是一种抑菌气体.由于CO2溶解度较大,因此,CO2在鱼体中的溶解是产生抑菌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引起气体组分变化的重要原因,影响鱼的贮藏效果.CO2被鱼体表面吸收后,水解生成碳酸,引起鱼体表面pH值下降,反映了CO2被鱼体吸收的量.8、NH3与NH4+之间有何关系?它们受哪些因子制约?9、试述精养与粗养水体中三态氮的变化与比例。
10、试述池塘、湖泊、水库生物的特点。
11、水域富营养化有哪些指标?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引起水质污染,这样的水体称为富营养化水体。
(1)水体中的氮、磷浓度高,负荷量大;(2)多数水体生产力异常高;(3)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
(1)藻类污染指示种及综合指数在水体富营养化的评价中,氮、磷浓度,藻类现存量和种类多样性指数均是重要的评价指标。
作为富营养指示种的蓝藻和绿球藻大量存在,可以表明水体水质营养水平很高。
(2)多样性指数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多样性有机体渊动物尧植物尧微生物冤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总称。
它是对自然界生态平衡基本规律简明的科学概括,也是衡量生产发展是否符合客观规律的主要尺度遥一个湖泊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它是由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昆虫、底生藻类、水生维管束植物、腐屑和细菌以及摄食各种生物的多种鱼类构成。
(3)指示生物法把浮游植物作为评价水质污染的指示生物是由于藻类种群与水环境间存在天然的生态平衡和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关系遥一旦水质污染使环境因子发生改变,将直接影响原有生物种群的平衡,改变种群的组成和数量。
因此袁可用生物的指示种群来划分水质的污染级别和表示其污染程度,还可以用轮虫的种类来判定水体的水质状况以确定污染等级。
(4)营养状况指数法TSI 指数:卡森是以透明度为基础袁分为0~100 的连续值,作为评价湖泊营养状况的分级标准。
营养度指数法:AHP-PCA 法,通过分析国内外现有湖泊营养化评价模式袁进行了反复的理论探索和实践验证,将层次分析法AHP和主成分分析法PCA相结合,提出湖泊富营养化状态综合评价方法,即层次分析-主成分分析营养度指数法。
(5)数学评价法富营养化模糊评价模式:现有的模糊评价模式较多,如方正使用的模糊综合评判法、多级模糊模式识别方法等。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方法:人工神经网络理论是目前最活跃的前沿学科之一,尤其适合于处理非线性系统。
它力图模拟人脑的一些基本特征,可进行并行计算,分布式信息存储,具有很强的自适应性,自组织性,特别是能处理任意类数据,这是其他传统方法所无法比拟的遥国内,人工神经网络技术虽已在湖库的富营养化评价方面获得了应用。
(6)指标测定法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的比值:这里所说的光合作用指水中藻类原生质的合成作用,呼吸作用主要是指藻类为动物性浮游生物和鱼所捕食,以及藻类和有机底物为微生物所降解的呼吸作用的总和。
藻类生产潜在能力的测定:该法测定时在水样中接种特定藻类,然后置于一定照度和温度条件下培养,使藻类生长达到稳定期,最后用测定藻类细胞数或干重的方法,来决定藻类在某种水体中的增殖量(algal growth protential,AGP)。
光合作用产氧能力的测定:该法测定的是水样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由于藻类光合作用而增加的氧量12、试述淤泥的特点以及对水质与鱼类的影响。
13、试述“藻型湖泊”与“草型湖泊”的特点。
14、试述养殖水体有哪几种脱氮方法。
15、何谓生物修复?目前生产上常用的有哪些生物修复方法?(三)鱼类人工繁殖生物学1、试述中枢神经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
2、试述内分泌系统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
3、试述环境因子对鱼类性腺发育的影响。
鱼类是变温动物,其繁殖活动受体内激素诱导对性腺发育的制约,同时也受外界环境包括营养、温度、光照、水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影响.一、营养鱼类在性腺发育过程中,卵巢增重约占鱼体重的20%左右,因此需要从外界摄取充足的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和脂肪,以提供卵子生长的物质基础.一般地,卵巢水分占55%~75%,蛋白质20%~33%,脂质1%~25%,灰分0.7%~2.2%.除水分外,蛋白质含量最高,可见其重要性.在成熟卵内蛋白质以卵黄蛋白占大部分,卵黄蛋白在化学上不是单一的蛋白,其主要成分是卵黄脂磷蛋白(脂蛋白),它是构成卵黄的主体,供胚胎发育需要.因此,饲料种类和数量直接影响到性腺的发育成熟,饲料投喂充足,成熟卵子数量增加;反之减少,成熟系数下降,甚至推迟产卵期,或不能顺利产卵.卵巢中蛋白质含量变动的基本趋势是随性腺发育成熟而上升,成熟产卵后下降,其变动幅度较大.卵巢中蛋白质的含量在性成熟早期增加最多,而此期正是原生质生长阶段.Ⅲ期以后,主要增长的是脂蛋白和磷脂类,蛋白质增加的比重反而不如早期多.从Ⅱ期到Ⅲ期,体内蛋白质转化为卵蛋白质仅占5%,95%的蛋白质依靠外源;后期卵巢蛋白质直线上升,80%以上的蛋白质仍然靠外源.在卵母细胞形成过程中,肝脏起着积极的脂质转移作用,性腺正在成熟的个体,其肠系膜脂肪的中性脂肪和游离脂肪酸减少,而肝脏和血浆中这些成分却增加,脂质以中性脂肪和游离脂肪酸的形式释放到血液中,进入肝脏参与脂蛋白合成.此外,肝脏里也由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合成脂质.二、温度温度对鱼类性腺发育、成熟具有显著影响.由于同种鱼达到性腺成熟的积温基本一致,因此在我国南方或温热水域培育的亲鱼,性腺发育成熟早,可提前产卵.温度对鱼类繁殖的重要性还基于一个温度阈值,每种鱼在某一地区开始产卵的温度是一定的,低于这一温度则不能产卵.正在产卵的鱼,遇到水温骤降,常发生停产现象.所以人工繁殖时,应注意天气变化,催产后几天水温适宜,才能保证产卵、孵化成功.三、光照光照时间的长短与鱼类性腺的发育和成熟有关,光刺激通过中枢神经,引起脑垂体的分泌活动,从而影响性腺发育.鱼类的生殖周期在很大程度上受光照时间长短的调节.对春季产卵鱼类,延长光照期可促进性腺发育和提早产卵;对秋冬季产卵鱼类,缩短光照期可促进性腺发育和提前产卵.四、水流流水对某些鱼类的性腺发育成熟及产卵特别重要.鱼类的侧线受流水刺激,通过中枢神经使下丘脑LRH大量合成并释放,再触发脑垂体分泌GTH,诱导发情产卵.如家鱼的天然产卵场因降暴雨而水位猛涨,水流湍急,经数小时亲鱼即可完成从Ⅳ期卵巢向Ⅴ期的过渡而立即产卵.五、盐度固定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的鱼类,其繁殖时仍需与生长相同的盐度.而溯河或降海性鱼类,在性腺成熟的过程中,盐度起重要作用.如鲥和暗纹东方鲀的性腺发育成熟和繁殖必须在盐度低于0.5的淡水中进行;而鳗鲡和松江鲈的性腺发育和繁殖必须在盐度高的海水中进行;有些栖息于河口和半咸水的鱼类如鮻,性腺仅在盐度高于3的水体中才会发育成熟.第二篇、各论(技术篇)(一)鱼类人工繁殖技术1、试述鱼类人工催产的基本原理。
注射外源的LRH或者LRH-A可以起到GnRH的作用,进而触发雌雄鱼的垂体分泌大量GtH,经血液循环到达性腺,性腺受到GtH的作用后,迅速发育成熟,开始排卵;与此同时,分泌性激素,促使亲鱼发情而进入性活动—产卵、排精。
2、试述催产剂的种类、特点和功能。
3、何谓生长成熟和生理成熟?何谓排卵、产卵?何谓效应时间?(1)生长成熟(growth maturation)鱼类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小生长期和大生长期,卵体长足,卵质内的卵黄物质完全充满,卵核或胚泡(GV)明显偏向动物性极受精孔下方附近位置(Ⅱ-17,18),处于这种状况的Ⅳ+++时相卵母细胞,可以被认为是已经达到生长成熟。
(2)生理成熟达到生长成熟(Ⅳ+++)的初级卵母细胞的生殖泡(GV)进行染色体的减数分裂(meiosis),排出第一极体(first polar body),处于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second meiotic metaphase)(Ⅱ-22,23);分散在卵黄间隙和卵周的细胞质向动物性极集中,形成胚基(Ⅱ-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