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感受文化影响》
- 格式:ppt
- 大小:3.17 MB
- 文档页数:36
高中政治:1.2.1《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教案(旧人教版必修2)课题: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目的:理解意识的含义,意识的三种形式;宗教的本质重点:意识的含义教法:边读边议教学建议: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这一部分内容比较多,教师在教学中总体要求是应做到:分清两个层次,突出三个重点问题。
所谓两个层次是把“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分作两层来讲解。
第一个层次是讲人恼在产生意识中的作用。
要明确,只有人脑才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在教学中,可结合“忆一忆”进行,不必花去太多时间。
要强调动物的脑不可能产生意识,但不必细致讲解人的意识与高等动物心理活动的区别。
第二个层次是讲客观事物在产生意识中的作用。
要明确,“有了人脑不等于就有了意识”。
要着力于说明,意识的根源在于客观存在,只有客观事物通过实践作用于人脑,才能在人脑中形成意识。
所谓三个重点是指意识的三组类型。
一、意识的三组类型1、意识的第一组类型:正确的思想意识与错误的思想意识都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可由学生举例说明“正确的思想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教师要着力分析错误的思想意识为什么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尤其要重点分析宗教观念。
讲述时,可让学生提出问题,在议论与讲解中明确认识。
要注意,教材仅限于从认识论的一个角度去分析宗教,不是从认识论根源上全面讲述宗教的产生,更不是专门分析宗教,必须注意控制教学的深度与广度,切不可展开论述。
当然,在有神论影响教大的地区,如何展开论述,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2、意识的第二组类型:无论是人的具体感觉还是人的抽象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这里首先涉及到第一组类型和第二组类型的关系问题。
必须明确,无论是“正确的思想意识”还是“错误的思想意识”,它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都有“具体感觉”和“抽象思维”的区别。
反过来说,“具体感觉”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抽象思维”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牛郎织女(二)》1. 核心素养目标1.1文化自信:通过学习《牛郎织女(二)》这一民间故事,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民间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1.2语言运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汇和语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内容。
1.3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分析故事的情节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同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对故事的结局进行思考和拓展。
1.4审美创造:引导学生感受故事中所蕴含的美好情感,如牛郎织女之间坚贞不渝的爱情,以及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 教学重难点2.1教学重点2.1.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故事的主要情节,包括牛郎织女婚后的幸福生活、王母娘娘的干涉以及他们的抗争等。
2.1.2分析牛郎、织女、王母娘娘等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体会人物的性格。
2.1.3引导学生体会民间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势力的反抗等。
2.2教学难点2.2.1理解民间故事中幻想与现实相结合的特点。
例如,故事中牛郎披上牛皮就能飞上天,这是幻想的元素;而封建势力对自由爱情的干涉则是现实的反映。
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幻想与现实的交织是教学的难点之一。
2.2.2引导学生对故事结局进行深入思考和拓展。
故事的结局是牛郎织女只能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鹊桥相会,这是一种悲剧性的结局,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种结局背后的文化意义,并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创造不同的结局,这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个挑战。
3. 教学过程3.1导入(3 - 5分钟)3.1.1故事导入教师讲述《牛郎织女(一)》的故事梗概,重点回顾牛郎和织女是如何相识、相爱并结为夫妻的。
例如:“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牛郎织女(一)》,知道了善良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美丽的织女,他们相爱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课时)全章概述文化是一个大家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不一定真正明白它的内涵。
本课从文化“万花筒”入手,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涵义和作用,进而引导学生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学生发展文化、增强综合国力的热情。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一、体味文化二、文化与经济、政治1.1 体味文化★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文化的涵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
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
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一、文化“万花筒”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
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对民俗文化的感受与思考1. 民俗文化的魅力民俗文化,这可是咱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呢!咱们平常见到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民间艺术,都是它的一部分。
走在街头巷尾,有时候你会发现,老百姓的生活中那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其实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比如说,咱们过年时的贴春联,那个红红火火的场面,不仅仅是为了增添节日气氛,更是寄托了大家对新年的美好愿望。
就像“万事如意”这四个字,背后其实是对幸福生活的无尽向往啊!1.1 节日习俗的深意说到节日,那可是民俗文化中最能体现“年味”的部分了。
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这些习俗不仅仅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更让我们铭记传统的意义。
春节的“年夜饭”,不仅是吃饭那么简单,它代表着一家人团聚的幸福和对来年的期盼。
这种习俗,经过了岁月的打磨,成为了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了我们心中那份最温暖的情感寄托。
1.2 民间艺术的瑰宝再来说说民间艺术,这可真是民俗文化中的“瑰宝”了。
像京剧、皮影戏、剪纸等等,都是咱们老祖宗留下的精华。
京剧的唱腔,皮影戏的神奇,还有那精致的剪纸,每一项都透露出一种古老而又鲜活的美感。
你瞧,那些剧中人物,那些剪纸里的图案,真是让人看了直呼过瘾。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让人感受到“民风民俗”的魅力。
2. 民俗文化的现实意义咱们的民俗文化,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忆,它在现代社会中也有着独特的意义。
许多传统习俗经过现代人的重新诠释,依然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
比如说,现在许多人在过节的时候,虽然不再像以前那样贴春联、放鞭炮,但在家庭聚会、朋友相聚的时候,依然会保留一些传统的仪式感。
这样一来,民俗文化就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了新的位置,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2.1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说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那可是个大话题。
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开始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纷纷去学习剪纸、书法、国画,这就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一种体现。
特别是一些传统节日,现在也有了许多现代化的庆祝方式,比如用手机发祝福,或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节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