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基本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及其派别引言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是二十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新兴社会学理论,该理论反思了现代社会学的局限性,并试图超越传统理论的范式。
本文将介绍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核心观点及其派别。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是一种以后现代主义思想为基础的社会学理论体系。
后现代主义强调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质疑单一而普遍适用的真理和结构,强调相对主义和多元主义。
这一理论批判了现代主义社会学在研究中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并认为社会现象是由多种经验、立场和观念的复杂互动所构成的。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主要包含以下核心观点:1. 反抗主导话语: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批判了传统社会学中的主导话语,并主张对不同的经验和观点给予同等的重视。
它不再认为唯一的正确观点是存在的,而是强调存在多种合理的解释和理解。
2. 去中心化: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拒绝了物质或心灵的中心性观念,并认为权力和知识是多元化和相对的。
它拒绝了中心化的社会结构和单一的解释框架,强调人类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 解构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批判了现代社会学的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并倡导从更具批判性和反思性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
它认为社会现象存在于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中,不可简单地被归纳或解释。
4. 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社会学强调语言和符号的作用,认为社会是由各种符号和意义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
它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并主张个体的主观性和独特性。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的派别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派别众多,其中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派别:1. 结构主义后现代社会学派:这个派别强调符号和意义的作用,关注社会结构的符号性解读。
代表人物有让-弗朗索瓦·里奇特等。
2. 反结构主义后现代社会学派:这个派别批判了结构主义的观点,强调个体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代表人物有米歇尔·费柏等。
3. 批判性后现代社会学派:这个派别关注社会的权力关系和社会不平等,强调社会变革和社会正义。
后现代主义简单解释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它的哲学风格和思想观念是现代主义的反面,其基本特征包括拒绝对统一真相的认同,强调差异、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的存在,特别是对语言和符号的挑战和颠覆。
后现代主义在文化和艺术领域尤其流行,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频繁引起普遍关注。
它概念上的出现是响应了宏大的变革,这些变革是由在现代化与全球化潮流下的全球政治经济体系所触发的。
换言之,后现代主义是对一系列历史上的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事件的反应。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1、拒绝认同唯一真实后现代主义是文化认同的大胆的反对派,尤其是对于那些声称单一真相存在的观念。
后现代主义反对一切思想、系统、体系都是确定的,不可更改的,并以此认定其为真实的。
因此,后现代主义认为那些表达和塑造现实的语汇和当代文化符号不可能存在唯一的、不变的意义。
他们更认为意义是多样且相互关系差异的总和。
后现代主义的理念之所以称之为“后”,是因为他们否定了现代主义信条的独立权利,并加入了一系列新的认知要素,如对多重真相的认同、对类别边界模糊性的认知、对语境依存性的关注等等。
2、挑战权力结构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工作者也会挑战权力结构。
他们相信只有反对知识或阶级的根源是真实表象的存在,人们才可以对历史、生命和身体这些实践现实不断地延伸自己的思想甚至是行动。
因此,后现代主义的社会和政治哲学倾向于站在下层的立场,相信少数群体和木讷的知识是真实的力量,因此会挑战这些主流体系的权力结构。
3、强调以语言和符号为中心后现代主义还强调以语言和符号为中心。
他们认为语言和符号本身已经成为现代权力行使的工具,对人的思想方式和思考程度的影响更是被忽视了。
纷至沓来的大量文字和语言信息已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符号系统,他们在其中探索表明更多的观点和意见,那些隐藏身份和背景的信息更是可以被挖掘出来。
4、对过度流行文化的厌恶后现代主义对日益流行的文化也提出了反批判和反预设立场。
他们认为个体的独创创意和创意成为当代文化的生命力的体现。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question/12248490.html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8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泛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deconstruct)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
这一反现代性思潮虽然孕育于30年代现代主义的母胎,但主要是后现代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发展需要的产物,也是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的反映。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1)反主体性(counter subjectivity) 后现代主义哲学继尼采的“上帝死亡”的口号之后,提出“主体死亡”、“人已死亡”的口号,他们的意思是说主客二分式的主体和人的概念不现实,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人类中心论”已破灭。
(2)反普遍性及反同一性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差异无所不在,即使在重复中也有差异出现,无差异的世界是苍白枯燥的世界,传统哲学以普遍性(universality)、同一性(identity)为人的最高本质,只能使人成为丧失个性、无血无肉无情感的抽象的人。
(3)不确定性(uncertainty) 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没有独立自在的世界,世界是由语言构成的。
这就是说,世界本身有语言的结构,语言不是人表达意义的工具,它有其自身的体系。
每一件已知的事物都是由语言来中介着的,所谓事实、真理只是语言上的。
在他们看来,“不是我说语言,而是语言说我”。
这样,人就从西方传统哲学所讲的以人为中心的地位而退居到为语言所掌握的地位。
但语言又总是不确定的,并且随言说者的不稳定的情绪而动摇不定。
因此,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多元的和解构的[4]。
(4)内在性(internality)如果说不确定性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体论消失的结果,那么内在性则代表使人类心灵适应所有现实本身的倾向。
这表明后现代主义哲学不再具有超越性(transcendence),它不再对精神、价值或终极关怀、真理、美善之类超越价值感兴趣,相反,它是对主体的内缩,是对环境、现实、创造的内在适应。
2001年第2期(总第57期)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Q ingdao Institute of Chem ical T ehno logy (Social Sciences )N o.2,2001General N o.57[收稿日期]2001—03—05[作者简介]陈延庆(1962—),男,山东冠县人,聊城师院马列部哲学所副教授,哲学硕士。
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渊源、基本特征和未来趋势○ 陈延庆(聊城师范学院 哲学所,山东 聊城 252000)[摘 要] 尽管后现代主义本身和对后现代主义的认识人人言殊,但后现代主义既和传统观念,又和现代主义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从后现代主义与传统观念的关系以及与现代主义的关系看,后现代主义既是一种体现了文化主导性根本变化的社会文化思潮,它本身也必将被更新社会文化思潮所超越和取代。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传统;文本间性[中图分类号]B 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73(2001)02—0016—05On the H istor ica l Or ig i n ,Ba sic Fea ture and Future Trend of Post -m odern is mCH EN Y an 2qing(Ph ilo sophy R esearch Institute,L iaocheng N o rm al U niversity,L iaocheng 252000,Ch ina )[Abstract ] In m y op in i on ,differen t peop le have differen t op in i on s abou t po st 2modern is m ,bu t po st 2mod 2ern is m has very comp licated relati on w ith traditi onal though ts and modern is m .F rom the visual angle of traditi onal though t and modern is m w e can reach tw o fo llow ing conclu si on s :1.Po st 2modern is m has em bodied som e dom inan t changes in social cu ltu re ;2.Po st 2modern is m w ill inevitab ly be superseded by som eth ing new in the fu tu re .[Key W ords ] po st 2modern is m ;modern is m ;traditi on ;in ter 2tex tuality 应该说,用“后现代”或“后现代主义”来概括西方现时代的精神文化状况是相当不准确的。
一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哲学流派,而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流行于西方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
它广泛涉及建筑、文学、艺术、历史、社会、政治以及女权运动等众多学科和领域,其核心是哲学思潮。
“后现代”是相对于"现代"而言的。
在西方文献中“现代”一般是指自17世纪产业革命开始的西方现代化以来的整个资本主义时代。
现代主义文化在19世纪晚期开始出现是时候,以进步和理性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念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后现代主义的兴衰也有哲学理论渊源。
西方哲学,从产生至今,一直有两种倾向既分疏对立,又纠缠交汇地发展着。
一种倾向的特征是追寻世界的本质,探求人类知识的基础,表现为营造理论体系,目标是求得真理。
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端,这种倾向就声势显赫,硕果累累,占据主导地位。
另一种倾向以怀疑、批判、讽刺、否定为基调,提醒和警告人们不要执迷于现存与流行的见解,而要为另一种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敝开大门。
这种倾向的开创者是苏格拉底。
从西方哲学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思维的两难境地。
这既表现于认识论,也表现于价值论方面。
)二、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征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相对比表现出的几个主要理论特征。
(1)反逻各斯中心主义。
这一观点是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提出来的。
反逻各斯中心主义与反传统形而上学是同一个意思。
(2)反基础主义。
罗蒂在《哲学与自然之镜》等著作中论述了反基础主义观点。
反对依靠某个“第一原理”推出一切的方式和做法,强调在现实中不存在语词所指的独立自在的实体性的对象,因而也不存在可以作为“某种思想中心”基础。
(3)反本质主义。
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坚决反对传统认识论的这种本质和现象的二元对立,反对在认识论中套用归类、原则、模式这类“人为”概念。
在反本质主义旗帜下否定传统认识论哲学,是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的共同立场。
4)反表象主义。
后现代主义坚决反对传统认识论主张的人可以通过表象的中介认识客观对象的表象主义。
(5)反真理、反权威。
第七章后现代主义(提纲)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哲学流派,而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流行于西方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
它广泛涉及建筑、文学、艺术、历史、社会、政治以及女权运动等众多学科和领域,其核心是哲学思潮。
“后现代”是相对于"现代"而言的。
在西方文献中“现代”一般是指自17世纪产业革命开始的西方现代化以来的整个资本主义时代。
关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尽管有各种说法,不过一般说来,当代后现代主义哲学大多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哲学。
第一节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根源及其特征后现代主义思潮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韧,70和80年代在西方一些后工业社会风靡一时,进入90年代则开始走下坡路,至今己呈衰颓之趋。
一、后现代主义产生的根源从社会根源看,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反映。
所谓后现代是与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相对应的。
当今属于前工业社会的是亚非拉第二世界国家,属于工业社会的有西欧、日本等国,属于后工业社会的是美国。
从社会根源还应看到,后现代主义首先是对时代状况的确认和诠释。
后现代主义的兴衰也有哲学理论渊源。
西方哲学,从产生至今,一直有两种倾向既分疏对立,又纠缠交汇地发展着。
一种倾向的特征是追寻世界的本质,探求人类知识的基础,表现为营造理论体系,目标是求得真理。
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端,这种倾向就声势显赫,硕果累累,占据主导地位。
另一种倾向以怀疑、批判、讽刺、否定为基调,提醒和警告人们不要执迷于现存与流行的见解,而要为另一种思维方式和人生态度敝开大门。
这种倾向的开创者是苏格拉底。
从西方哲学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思维的两难境地。
这既表现于认识论,也表现于价值论方面。
理论界一般认为,尼采、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库恩、费耶阿本德等是后现代主义的先驱。
尼采的反传统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库恩的范式理论、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方法论等都是现代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
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80年代以来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泛文化思潮,也是对现代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进行批判和解构(deconstruct)的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和态度。
这一反现代性思潮虽然孕育于30年代现代主义的母胎,但主要是后现代社会(又称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晚期资本主义)适应科学技术革命发展需要的产物,也是美国社会危机和精神异化的反映。
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1)反主体性(counter subjectivity) 后现代主义哲学继尼采的“上帝死亡”的口号之后,提出“主体死亡”、“人已死亡”的口号,他们的意思是说主客二分式的主体和人的概念不现实,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人类中心论”已破灭。
(2)反普遍性及反同一性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差异无所不在,即使在重复中也有差异出现,无差异的世界是苍白枯燥的世界,传统哲学以普遍性(universality)、同一性(identity)为人的最高本质,只能使人成为丧失个性、无血无肉无情感的抽象的人。
(3)不确定性(uncertainty) 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没有独立自在的世界,世界是由语言构成的。
这就是说,世界本身有语言的结构,语言不是人表达意义的工具,它有其自身的体系。
每一件已知的事物都是由语言来中介着的,所谓事实、真理只是语言上的。
在他们看来,“不是我说语言,而是语言说我”。
这样,人就从西方传统哲学所讲的以人为中心的地位而退居到为语言所掌握的地位。
但语言又总是不确定的,并且随言说者的不稳定的情绪而动摇不定。
因此,一切都是不确定的、模糊的、多元的和解构的[4]。
(4)内在性(internality)如果说不确定性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体论消失的结果,那么内在性则代表使人类心灵适应所有现实本身的倾向。
这表明后现代主义哲学不再具有超越性(transcendence),它不再对精神、价值或终极关怀、真理、美善之类超越价值感兴趣,相反,它是对主体的内缩,是对环境、现实、创造的内在适应。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是一种社会理论和研究方法,它挑战了传统的现代主义观念和方法,强调社会的多元性、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的主要特点包括:
1.对宏大叙事的批判:后现代主义社会学质疑传统的宏大叙事,如现代化、进步等观念,认为这些叙事过于简化和抽象,忽略了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强调多元性和相对性:后现代主义社会学认为,社会现象是多元的、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真理或客观性。
因此,研究者应该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文化,避免单一的、普遍适用的解释。
3.关注微观和日常生活:后现代主义社会学关注微观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经验,认为这些现象和经验反映了社会的多元性和相对性。
4.强调话语和权力:后现代主义社会学认为,社会现实是通过话语和权力构建的,因此研究者应该关注话语和权力的作用,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5.反对实证主义:后现代主义社会学反对实证主义的研
究方法,认为实证主义过于强调客观、量化和确定性,忽略了社会现象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对传统的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提出了挑战,促进了社会学的多元化和创新。
同时,它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批评,如过分强调相对性和主观性,忽略了社会结构和宏观因素的作用等。
后现代社会理论的基本特征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生邹吉忠
后现代主义社会理论基本上是—种话语理论。
在它看来,一切现象都是依照一定符号和规则建立起来的话语文本,“文本即一切,文本之外别无他物”(德里达语)。
不过我们透过后现代主义者对话语(或文本)意义的分析可以发现,他们所谓“文本”并非自有其意义,而是在现代制度场景中、通过大量制度性实践被社会地建构起来的,因而话语分析必然涉及到社会及制度的层面。
这要求我们不能对后现代社会理论做寻章摘句的分析,而必须透过后现代主义文本分析其社会思想实质。
我们所选取的四个代表人物在社会理论上切入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但却可互为补充:福科以其《规训与惩罚》为中心,对现代社会的权力压迫机制进行深刻历史研究和理论透析,他展开其社会理论的独特视角是对现代社会压迫机制的揭示;德勒兹和加塔利运用改造过的弗洛伊德欲望理论,从微观(个人)的角度,对现代社会进行全面的批判和瓦解;利奥塔从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理论出发,运用语用学方法,从话语理论的角度重新诠释后现代社会状态;鲍德里亚的独特视角是对人在未来社会生存策略的设计,他主要考虑的是高科技社会的一般特征、以及人在这—社会的生存状况。
后现代社会理论虽不是一个统一的体系,但我们还是可以总结它的一些共同特征:首先,它对社会只是进行微观分析。
由于拒绝辩证法和总体化的方法论,后现代理沦只强调差异、多元、片段、异质分裂,对理性、共识、总体性、系统、社会概念则一味拒斥。
这既是它的优点,但局限性也存在于此。
就其优点言,微观分析看到现代权力运作和制度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就其作为缺点言,微观分析大多是一种文化分析,忽略了那些对我们社会生活起决定作用的资本、国家、阶级、制度等社会因素〃这使后现代主义在社会作用上有保守主义的倾向,找错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因而也看不到社会发展的方向。
其次,文化主义倾向。
后现代主义者否定社会理论,并用文化理论(即话语理论)来置换社会理论,其认识论根源是对“外在实在”的否定,由于“所有后现代主义者都否认任何种
类的假定独立于个体精神过程和主体间沟通的实在观念”,因而在他们看来,任务不在于提供现实,而在于发明各种隐喻性的谈论方式,以便使无法呈现的事物可以被料想到。
这种置换的逻辑是:在解构语言所指过程中把语言本身当成实在,所指的实在性只是在语言的上下文中确立起来的。
这种唯心主义思路在社会理论中显然不可能贯彻到底、这使得后现代主义者事实上超出文本上下文关系和话语范围去谈论社会的本质和变迁,“对客观的、可观察的、可触知的、可控制的空间提出了诘难”,这些都是他们回避不了的实在。
他们这种回避态度倒充分表现出他们对现实权力结构的无能,因为他们否定了建立新的合理权力替代不合理的现代权力的可能性〃但他们却试图要人们相信他们的观点是最好的——最公正、最适当、最真实,这不能不使他们陷入尴尬的情形中,这也证明:任何文化理论须有坚实的社会理论作基础,否则难有真正的解释力。
再次,无构想与目标。
(在—定程度上)除德勒兹和加塔利之外,“后现代的目标不在于提出一组替代性假说,而在于表明建立任何诸如此类的知识基础之不可能性。
”似乎它的目标就在于批判和否定现代性,对后现代社会则少有构想和说明。
在政治上祟尚犬儒主义,他们拒绝行动,回避选择,对任何政治及社会运动都不接受、不参与、采取超然和冷漠态度。
主张“后现代退却”。
认为如果抛弃一切,世界就将变得更美好。
这种态度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从文化或文本的解构走向的是对现实的辩护、无奈和投降。
这种态度与他们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是一致的。
最后,后现代主义者所考察的社会是一个“没有主体或个体的社会。
”在此,主体失落在冲跨个体的各种解构的滔滔洪水之中。
在解构和“处决”了现代主体这一社会的至高无上的建构中心之后,后现代社会理论把目光转向被现代社会所塑造的边缘者、被忽略者、非中心者和被剥夺权力者,他们作为映衬现代主体的“他者”是现代主体奴役和统治的物件:后现代理论试图从这些人中发现“后现代个体”的影子。
这种对现代社会理论所忽略的东西的关注是有意义的,但并未建立起后现代的、新型的社会理论。
对后现代主义者关于“作者的死亡”的观点,我们要做辩证的分析,就其目的要消除行为者即主体的责任而言,这是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所要谨防的;但它在另一方面则要抬高“读者”的地位〃提出“读者主权论”,把读者看成是一批情趣各异、精神饱满、争强好胜的人。
然而吊诡的是:“如果权力被赋予了每—个读者,那么更多的权力感觉就纯然是一种幻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