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探(最终版本)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7
2005年5月安阳工学院学报May 2005第2期(总第14期)Journal of Anyang I nstitute of Technol ogy No .2(Gen .No .14)3收稿日期:2004-11-16作者简介:刘永杰(1972-)河南民权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研究生,郑州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戏剧与文化。
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的启示刘永杰(华东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上海 200062) 摘 要:詹姆逊(Fredric Ja mes on )是当代重要的后现代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他对后现代理论建构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提出了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并总结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
这不仅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建构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建设也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文化特征;大众文化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28X (2005)02-0100-04 詹姆逊(Fredric Ja mes on )是人文社科领域的世界知名专家。
他不仅是美国新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代表人物,而且是一位重要的后现代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
近20年来,他密切关注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发展的新趋势,不断扩大研究对象,在后现代文化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詹姆逊1934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市,曾就读于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自1985年秋至今,他一直是杜克大学威廉・莱恩讲座教授,并担任文学系主任、批评理论研究所所长,兼任学术刊物《南大西洋季刊》主编、《疆界》第二期主编。
他一生著述颇丰,如:《马克思主义和形式》(1971)、《语言的牢笼》(1972)、《政治无意识》(1981)、《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1991)、《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1989)、《时间的种子》(1994)、《文化转向》(1998)、《全球化与政治策略》(2000)、《全球化的形象》(2001)、《独一无二的现代性》(2002)等。
海外文摘 17海外文摘 OVERSEAS DIGEST 总第847期 2021年第8期Total of 847No.8,2021语言文学 LANGUAGE&LITERATURE后现代文化中的“失语症”危机——析《后现代主义及文化理论》赵建宇 李卓群(郑州小小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07)摘要:费雷德里克·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及文化理论》是一部研究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的理论著作,本文结合杰姆逊对语言与人类思维问题的探讨,以及后现代语境下语言内涵的贬损现象,通过概述历代语言学对于语言本质研究的流变,探讨语言遭受后现代工业化生产及形象文化侵掠、腐化所造成的“失语症”危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语言学;形象文化;工业化生产;失语症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8-0017-020引言《后现代主义及文化理论》是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家费雷德里克·杰姆逊(Fedric Jamson)于1985年应北京大学之请来华讲学所开设的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课的翻译记录,聚焦于晚期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种种文化特征。
时值中国改革开放后的转型时期,学术界整体上承接“五四”时期以来的启蒙思想,还停留在对“现代性”的仰望之中,因此,杰姆逊教授对于后现代理论的引入在当时可谓掀起巨浪,引来学界广泛的关注及讨论[1]。
书中,杰姆逊曾多次提及“语言”这个承载文化、且与其不可分割的概念。
在正式迈入现代性之前,传统语言学一直认为人类是语言的中心,而语言不过是用来表情达意、传递思想的工具;直到19至20世纪“语言学革命”以来对于语言与人类思维关系的研究面目一新,加上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跨领域带来的补充、解构,语言在现代社会工业化生产的萌芽与发展过程中,于日常用语贬值、陈词滥调肆意横行的普遍情状下逐步走向失控。
本文籍此现象为参考,从现代语言学对语言本质研究的流变出发,探讨语言遭后现代工业生产及形象文化侵掠、腐化现象所造成的“失语症”危机[2]。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探析———读《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冯慧玲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合肥230601摘要:杰姆逊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在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分期的基础上,运用总体性的手法对后现代主义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同时,作为一个时代的智者,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杰姆逊文化分期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研究方法局限性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并以后现代主义理论著称。
其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萨特:一种风格的起源》、《语言的牢笼》、《政治无意识》等。
他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用总体性的思路阐释后现代社会尤其是其文化现象,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后现代文化理论。
本文试图以《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为蓝本,对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进行相应的分析。
一、杰姆逊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分期根据比利时政治经济学家厄内斯特?曼德尔对资本主义进行分期的相关论述,杰姆逊创作了自己的“文化分期论”。
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这本的引言中,他给资本主义国家划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国家资本主义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垄断资本帝国主义阶段;第三个阶段可概括为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
然后,他认为与这三个时期相对应的文化也有其各自的特点。
“他在文中写到,“第一阶段的艺术准则是现实主义的,……于是第二阶段便出现了现代主义,而到第三阶段现代主义便成为历史陈迹,出现了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是文化工业的出现。
……”[1]在该书的第五章中他对于三阶段的划分又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对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和“后现代主义”而言,我们应该将其视为社会的某个特定阶段的文化风格,而非只是文学作品的风格,因为它们反应了那个时代背后的文化逻辑; 第二,在三阶段中,由于人们对世界有着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有着各自对应的心理结构,因此,在不同的阶段,人的性质和特征也会相应地进行相应的转变;在第三点中,杰姆逊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实际是一种“断裂”,而非现代主义的继续。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对于这个当时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杰姆逊却不急于给出答案。
首先需要解决的难题,恐怕不在于如何定义和描述后现代,而在于如何让中国的听众和读者尽快了解与后现代相关的基本问题,诸如:西方文化是如何分期的?“后现代”之前是什么?“后现代主义”在理论层面的依据是什么?这些理论又是如何演变的?……等等。
毕竟,当西方文化已经累积、发展至“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时候,身处20世纪80年代的我们对于那些现代的、结构主义的著作与观点却依然陌生。
阿尔图塞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还有曼德尔关于“晚期资本主义”的论述,都是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
而后现代主义,则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症候做出的进一步诊断。
故此,在开始讨论后现代主义这一“正题”之前,杰姆逊感到有必要将后现代理论的来龙去脉,以及他自己的理论资源做一个充分的交待。
他似乎把每一家理论都看成一处风景,一个故事。
而他的任务,就是充作导游,引领听众和读者和他一起,进行一次轻松的旅行。
于是,对于每一种深厚晦涩的思想,杰姆逊都只撷取其中的一二片段,或是某个闪光点,加以糅和、改造,最后缝合进自己的体系之中,再使之趋向于一种与当代西方文化实践更相符合的文化逻辑——后现代主义。
无论是马克思、弗洛伊德、海德格尔,还是福柯、萨义德,甚至于更接近实践层面的麦克卢汉和大卫·里斯曼……所有这些令我们或者兴奋、或者挠头的名字,无论他们本人的观点有多么艰深晦涩,或者如何标新立异,杰姆逊却能轻轻巧巧地邀请他们,携带着各自思想的某个片段,在自己的精致结构中各就其位。
他用叙述击退了实际的困难与读者的沮丧,使艰难的理论回溯真正变成了一次轻松的旅行。
这种做法虽为杰姆逊招来了缺乏原创性的尖锐批评,却难以掩饰他的聪明和独到眼光,以及他那与生俱来的叙事冲动和高明的叙述技巧在经过一番兜兜转转之后,杰姆逊终于进入全书的主题。
他的表现绝不令人失望。
“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确是全书之华彩,是最吸引人的章节。
概述弗·杰姆逊的后现代文化逻辑理论(1)三种文化形态与三种社会形态:①市场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的是现实主义,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的是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的是后现代主义。
②三个阶段既是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联系作用的,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对世界的体验和自我体验,分别反映了一种新的心理结构,标志着人的性质的一次次改变。
(2)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的三个主要表现:①空前的文化扩张。
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的界限基本消失。
②语言和表达的扭曲。
后现代语言已经完全不同于现代主义语言,我们被语言所控制,说话的主体不是“我”而是“他者”。
即我只是语言体系的一部分,语言体系是一个独立的体系,是“语言说我”而非“我说语言”。
③后哲学不再宣布发现真理是自己的天职和使命。
后现代社会是一个“他者引导”的社会,理论不再提供权威和标准,而是以一种怀疑的态度进行不断的否定,对真理和价值等话题的讨论被关于语言的游戏所取代。
(3)后现代主义的表征:①深度模式削平导向平面感。
后现代主义所要打破削平的是四种深度模式:一是黑格尔式的辩证法对现象与本质的区分。
二是弗洛伊德的表层与深层心理分析模式。
三是存在主义关于真实性与非真实性、异化性与非异化性的二元对立。
四是索绪尔符号学所区分的能指与所指。
②历史意识消失产生断裂感。
这意味着后现代主义所拥有的是一种非连续性的时间观。
③主体性消失意味着“零散化”。
主体在零散化为碎片之后以人为中心的视点被打破,世界变成了物与物的世界,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消失了,只剩下纯客观的表现。
④距离感消失皆肇因于“复制”。
复制的核心在于本源的丧失,一切都在一个平面上,没有了深度和历史,没有主体和真理。
(4)“辩证的批评”理论:①认为任何解释都必须依据文本所提供的解释性的主导符码来进行。
②对艺术文本可以有多种多样的解释。
③要结合社会背景来解释艺术作品。
④强调整体性或总体性的观念。
他认为,只有从整个文化社会生活中观察文艺作品,才具有分析的准确性。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解析作者:郭哲韬弗雷德里克·杰姆逊(Fredric Jameson),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评论家和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批评家。
他的后现代理论已成为当代西方文论的经典叙述。
1985年9月12日,杰姆逊教授应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所和国际政治系国际文化专业之请,在北京大学开设有关当代西方文化理论的专题课,《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杰姆逊教授演讲录》这本书就是根据他的上课录音翻译整理而成的,而他关于后现代主义和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理论也是在这次传入中国的。
杰姆逊着重谈到了后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特征。
他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和工业生产和商品已经紧密结合在一起,“商品化”不仅表现为物质产品,也渗透到了社会的精神领域,人们生活的环境被无数商品化了的广告,电影,录象带,录音带所构成的形象充斥着。
在这样的社会中,上层建筑起着决定性的重大作用,“多民族、无中心、反权威、叙述化、零散化、无深度概念等则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征”即“后现代主义”。
他在“引论:文化与文化分期”中谈到了文化分期。
他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形成了国家的市场,第二阶段是列宁的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阶段,这个阶段形成了不列颠帝国、德意志帝国等,第三阶段则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资本主义。
第二阶段已经过去了,第三阶段的主要特征可概述为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与这三个时代相关联的文化也有其各自的特点,第一阶段对应的是现实主义,第二阶段对应的是现代主义,而到第三阶段现代主义便成为历史陈迹,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就是文化工业的出现。
他以曼德尔的资本主义三阶段理论为基础,对现代主义特别是后现代主义的后期资本主义文化进行了分析批判。
他从建筑、绘画、文学、摄影、广告、电影、音乐等方面具体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
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是一个完全商品化的社会,“到了后现代,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纯文学和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杰姆逊与他的《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杰姆逊是美国当代最有影响、著述最丰富的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也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的最富活力、最雄心勃勃、最多产和系统的实践者。
他对西方后工业时代的文化做了深入、精湛的分析,尤其是他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的描述已经成为经典。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这本书是人们根据他在北大演讲的讲稿整理而成。
一.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提出与界定在北大的这次演讲中,杰姆逊在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指出资本主义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阶段)和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
与这三个阶段对应的分别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并把后现代主义作为晚期资本主义的主导文化形式来加以阐释。
这部著作跨越了诸多界限,从建筑、美术、音乐、文学、摄影、电影、电视等不同的领域选取了不同的作品加以分析,以感性的方式揭示后现代主义的特性。
有趣的是,杰姆逊并非单刀直入,从理论层面对后现代的概念与特质加以直接限定,而是在与现代主义的联系与比照中,在对不同作品的分析中缓缓行进,娓娓道来,既揭示了后现代与现代的区别,又显现出二者之间的深层联系,在并且揭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所发生的三个转向:二.后现代主义的文化三个转向:1. 文化大众化杰姆逊指出:在19世纪,文化还被理解为只是听高雅的音乐、欣赏绘画或看歌剧,文化仍然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法。
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文化已经完全大众化了,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后现代主义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开始与市场社会相联系,并通过日常生活本身被消费,从而出现了消费文化。
他指出后现代社会中,出现了文化工业。
文化工业打破了文化与商品的界限。
不仅商品化的形式遍布于文化之中,而且伴随着文化的彻底大众化,艺术作品及美学理论和文学理论等也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商品。
浅析后现代文化理论【摘要】《文化转向》是詹姆逊分析后现代文化理论的代表著作,本文在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主体性消解、空间优位等后现代文化关键词梳理的同时,发掘詹姆逊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解读方式。
同时我们更应该从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理论分析中辩证的看待后现代文化中的全球化浪潮,并加以借鉴,以便更好的思考我们的文化策略。
【关键词】詹姆逊;后现代文化;马克思主义;全球化作为20世纪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分析是透彻和独到的。
《文化转向》这本书中,涵盖了詹姆逊丰富的后现代文化思想,他从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谈起,坚持将后现代置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更新中加以评价,解读了主体性消解,空间优位,视像文化盛行等后现代文化关键词。
同时詹姆逊坚持对后现代持一种清醒的马克思主义立场,从生产方式的基本概念入题,以历史的辩证的方法看待后现代主义文化,此外对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进行了批判。
一、后现代文化关键词1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詹姆逊把后现代主义概念定义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他认为对后现代主义的分析,必须与晚期资本主义的时代特征联系起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联系起来,与现代主义联系起来。
《后现代主义与消费》提到后现代两个特征,一是大部分的后现代主义都是“作为对高级现代主义的既有形式,对占据大学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基金会等这样或那样的主导性的高级现代主义的刻意反动。
这意味着,有多少不同形式的高级现代主义就会有多少相应的后现代主义”。
二是,一些主要边界或分野的消失,“最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高雅文化和所谓的大众或通俗文化之间的区别的消弭,高雅艺术和商业形式之间的界限似乎越来越难以划清”。
詹姆逊敏锐地觉察到,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和资本运行的中,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和渗透,一方面经济进入到了各种文化形式,使艺术作品成为商品;另一方面文化也逐步变得经济化,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从过去较为狭小的文化圈中扩散出来,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消费品。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对于这个当时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杰姆逊却不急于给出答案。
首先需要解决的难题,恐怕不在于如何定义和描述后现代,而在于如何让中国的听众和读者尽快了解与后现代相关的基本问题,诸如:西方文化是如何分期的,“后现代”之前是什么,“后现代主义”在理论层面的依据是什么,这些理论又是如何演变的,……等等。
毕竟,当西方文化已经累积、发展至“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时候,身处20世纪80年代的我们对于那些现代的、结构主义的著作与观点却依然陌生。
阿尔图塞的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还有曼德尔关于“晚期资本主义”的论述,都是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
而后现代主义,则是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对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症候做出的进一步诊断。
故此,在开始讨论后现代主义这一“正题”之前,杰姆逊感到有必要将后现代理论的来龙去脉,以及他自己的理论资源做一个充分的交待。
他似乎把每一家理论都看成一处风景,一个故事。
而他的任务,就是充作导游,引领听众和读者和他一起,进行一次轻松的旅行。
于是,对于每一种深厚晦涩的思想,杰姆逊都只撷取其中的一二片段,或是某个闪光点,加以糅和、改造,最后缝合进自己的体系之中,再使之趋向于一种与当代西方文化实践更相符合的文化逻辑——后现代主义。
无论是马克思、弗洛伊德、海德格尔,还是福柯、萨义德,甚至于更接近实践层面的麦克卢汉和大卫?里斯曼……所有这些令我们或者兴奋、或者挠头的名字,无论他们本人的观点有多么艰深晦涩,或者如何标新立异,杰姆逊却能轻轻巧巧地邀请他们,携带着各自思想的某个片段,在自己的精致结构中各就其位。
他用叙述击退了实际的困难与读者的沮丧,使艰难的理论回溯真正变成了一次轻松的旅行。
这种做法虽为杰姆逊招来了缺乏原创性的尖锐批评,却难以掩饰他的聪明和独到眼光,以及他那与生俱来的叙事冲动和高明的叙述技巧在经过一番兜兜转转之后,杰姆逊终于进入全书的主题。
他的表现绝不令人失望。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后现代主义文化篇一: 后现代主义文化弗雷德里克·杰姆逊1.多国化资本主义·无意识和自然·新型文化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是和资本主义的前两个阶段分不开的,这两个阶段一个我称为现代主义,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有后现代主义,就必然有个现代主义:另外一个阶段我称之为现实主义。
也就是说,我用的这些名称—般都是用来描写某一美学风格的,我们有现代主义的文学,也有现实主义的文学。
但我认为这些风格不一定只是描写文学作品中的风格,而应该将这些名称看成是其一阶段的文化风格,代表某一阶段的文化逻辑。
这不同的风格与语言的关系也是不一样的,每一阶段都有对语言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的使用方法。
我想进一步指出,也许可以认为或假设——你们将发现我这—假设是很有用处的——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对世界的体验和自我的体验。
在西方,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都分别反映了—种新时心理结构,标志着人的性质的一次改变,或者说革命。
当然应该指出,这种变革只是花一相对和局部的意义上是这样的,因为这三个阶段只是资本主义这一社会政治制度中不同的特定阶段,按理来说,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的转变会带来更大的文化领域的革命,比这三种阶段的转变要深刻得多。
我们可以认为资本主义的三个不同阶段分别体现在三种不同的文化风格上。
在对资本主义的研究中公认的有两个阶段,一是所谓市场资本主义,即国家范围内的资本主义,也就是—般所谓古典时期,马克思的《资本论》描写的基本上就是这一时期,但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的大约20、30年里,列宁指出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虽然他并非首先提出这一论点,但他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文却明确地进行了理论阐述,他已经指出资本主义书可能发生辩证的变化。
所谓辩证,就是说这一个制度既可能是同一的,又会有差别。
1885年,西欧国家在柏林召开了一个会议,讨论对非洲的分割。
这就是帝国主义出现的象征。
天津师大学报一九九七年第五期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心理逻辑阐释——关于弗雷德里克・杰姆逊的文化理论研究佟 立 弗・杰姆逊(Fredr ic Jameso n1934- )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新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
近年来,他致力于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研究,具有广泛影响的著作有《马克思主义与形式》(Marx ism and Form)、《大众文化中的物化与乌托邦》(Reification and U to pia in Mass Culture)、《政治无意识》(T he Po litical Unconscious)、《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Postmodern-ism and Co nsum er Society)、《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Postmo dernism or the Cultural Log ic of Late Capitalism)。
在这些著作中,杰姆逊以他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特别是他对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分析,在西方学术界享有盛誉,其中他所建构的后现代文化心理逻辑——深度消失、历史意识消失、主体消失、距离感消失等理论,引起了西方哲学、美学、文艺学、历史学等领域有关后现代主义问题的广泛而深入的论争。
本文从哲学文化视角,通过对杰姆逊文化理论的阐释与评价,管窥当代西方社会文化发展的新特点与新趋势。
1.深度消失 “深度消失”又称“平面感”,也称“削平阐释深度模式”。
杰姆逊把它看作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的首要特征之一。
所谓“深度消失”是指后现代主义力图推翻前现代、现代一切主张探究“深层意义”的思维逻辑模式。
从哲学上讲,后现代主义试图消除现象(phenomenon)与本质(essence)、表层(surface)与深层(depth)、真实(truth)与非真实(truthlessness)、能指(sig nifier)与所指(signified)之间的对立关系阐释模式。
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摘要: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作为美国当代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当代重要的后现代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他的理论既具有很强的马克思主义特色,又具有很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色彩,詹姆逊凭借其从权力和意识形态角度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经济和政治问题进行深刻分析闻名于国际思想界。
因此,通过对近几年研究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的成果进行述评,不仅可以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有一个比较全面细致的掌握,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建设具有一定启示,可以对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趋势和发展方向有预测作用。
关键词: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关于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
学者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评立场,从当今我国社会文化现实出发,探析詹姆逊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理论与当今我国大众文化现状的相关性,这种研究的立场和角度为我国大众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宏观上提供了指导作用。
一、近几年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国内研究述评目前,国内翻译过来的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著作主要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文化转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政治无意识》《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和《快感:文化与政治》。
从发表的论文来看,国内关于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的研究是近几年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主要集中于詹姆逊的后现代文化批评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对我国大众文化的影响、后现代文化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等方面研究。
近几年,国内关于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关于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内容和特点的研究。
詹姆逊从后现代主义视角提出关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的论断使之成为西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开创者;其归纳概括出后现代主义文化特点———深度消失,历史意识消失,主体消失,距离感消失,对理论界的影响十分广泛。
同时,他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化已成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主导,后现代社会中文化大众化、文化视像化和文化商品化等文化问题日渐突出,文化与资本相互渗透,从而揭示出后现代社会文化转向的本质。
论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面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后现代哲学家对现代文化展开批判,并试图给世界一个重新的解释,构建一种新的文化。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能够站在很高的角度和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他的理论具有很强的马克思主义思辨的特色,也有很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色彩。
他认为后现代文化理论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的晚期,又提出“认知图绘”,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的眼光,审视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现象,认清这种文化现象背后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从而对这种文化保持清醒的认识。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持续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涌入和冲击都提醒着我们应当批判的接受和吸纳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
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认清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意识形态背景,有效地帮助我们抵制腐蚀人类思想灵魂的文化对我们的侵略。
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关注的焦点就是现代主义所出现的“问题”,要透过现代主义的表面现象,去寻求真理而并不是要告诉人们什么是真理。
现代主义的目的是要改变历史和社会,是资本主义人的异化下的一种乌托邦理想。
而后现代主义文化则具有消费性、大众性、商业性、文化创作的目的是商业利润,文化创作以市场和消费者的需要为动力,市场需要大量的文化消费品,后现代主义文化创作者就把生产出来的文化产品贴上商品的标签,大批量的复制,比如现在的中国电影产业。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战争不再需要真枪实战,而是转变成文化软实力,它不需要浪费一枪一弹就能入侵一个国家的各个领域。
首先来看电影领域,仅2012上半年中国票房近55个亿,超过去年的48.41亿。
可是仔细分析一下,从《上半年国产电影全军覆没表》来看,上半年有155部片上映,过八成是国产片,但国产票房目前却只占总票房38%。
《泰坦尼克号》、《复仇者联盟》等12部好莱坞电影,赢得票房27亿。
而选择与对方同期上映的17部国产片,总票房才4亿,除了《绣花鞋》和《黄金大劫案》基本保本,上半年上映的国产片在进口大片的夹缝下几乎全军覆没。
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研究作者:池英姿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5期詹姆逊后现代文化理论研究程中的重要代表性形态之一,他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后现代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后现代主义理论。
在詹姆逊看来后现代主义就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他的理论中后现代主义具有四种审美特性,即深度的削平、历史感的断裂、主体的消逝以及距离感的消失。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社会不可避免的存在,而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4-0099-0120世纪中后期,在西方不论是社会方面还是文化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尤其是在文化上出现了断裂现象,使西方社会由现代主义进入后现代主义。
詹姆逊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出发,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与垄断资本主义向多国资本主义转变有关。
多国资本主义也称为后工业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或媒介社会,在这样以商品经济为主导的社会中,利益成为最大驱动力。
二战后,这种对利益的无限追求延伸到了文化领域,文化逻辑被资本的逻辑吸收并纳入商品生产的总过程中,使文化改变了自身以往的文化角色和社会功能。
詹姆逊将新的文化形态和新的社会变化想对应,为他的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提供了基础,即后现代主义就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并会成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文化形态。
后现代主义根本无法摆脱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变化因素而存在,它的出现只不过是晚期资本主义资本扩张的一个层面,并为其扩张充当工具。
所以说后现代主义不仅是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主导形式,还作为资本扩张工具成为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基于此,詹姆逊在《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中谈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深度的削平。
詹姆逊说“后现代给人一种缺乏深度的全新感觉,这种‘无深度感’不但能在当前社会以‘形象’及‘模拟体’为主导的新文化形式中经验到,甚至可以在当代‘理论’的论述本身找到。
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探析———读《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冯慧玲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合肥230601摘要:杰姆逊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在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分期的基础上,运用总体性的手法对后现代主义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同时,作为一个时代的智者,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杰姆逊文化分期后现代主义文化特征研究方法局限性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并以后现代主义理论著称。
其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与形式》、《萨特:一种风格的起源》、《语言的牢笼》、《政治无意识》等。
他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用总体性的思路阐释后现代社会尤其是其文化现象,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后现代文化理论。
本文试图以《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为蓝本,对杰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进行相应的分析。
一、杰姆逊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分期根据比利时政治经济学家厄内斯特?曼德尔对资本主义进行分期的相关论述,杰姆逊创作了自己的“文化分期论”。
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这本的引言中,他给资本主义国家划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国家资本主义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垄断资本帝国主义阶段;第三个阶段可概括为晚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的资本主义。
然后,他认为与这三个时期相对应的文化也有其各自的特点。
“他在文中写到,“第一阶段的艺术准则是现实主义的,……于是第二阶段便出现了现代主义,而到第三阶段现代主义便成为历史陈迹,出现了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是文化工业的出现。
……”[1]在该书的第五章中他对于三阶段的划分又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对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和“后现代主义”而言,我们应该将其视为社会的某个特定阶段的文化风格,而非只是文学作品的风格,因为它们反应了那个时代背后的文化逻辑; 第二,在三阶段中,由于人们对世界有着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有着各自对应的心理结构,因此,在不同的阶段,人的性质和特征也会相应地进行相应的转变;在第三点中,杰姆逊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实际是一种“断裂”,而非现代主义的继续。
最后,他在文中用了《一双鞋》和《钻石灰尘鞋》这两个例子来进行阐述说明。
二、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1.“深度感的消失”。
何谓深度感,也即“阐释必要性的丧失”。
杰姆逊是如何阐述的呢?他以《一双鞋子》和《钻石灰尘鞋》为例来分别说明。
《一双鞋子》是梵高的名画,画里描绘的是一双安静的破烂的鞋子。
杰姆逊认为这幅画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活,虽然鞋子很破,但它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点,是一种“通向某种更广阔现实的线索或症候,那更广阔的现实是一种将能取代艺术品本身的最终的真实”。
相反的,《钻石灰尘鞋》中的鞋子虽然很精致,却给人一种“平面感”或“无深度感”,一种“表面性” 或“死气沉沉” ,也即没有一种真实感,因此,根本就没有阐释的必要性。
通过这两双鞋子的对比,杰姆逊认为在后现代主义文化中,《钻石灰尘鞋》已经代替了《一双鞋子》;相应的,深度的标准,已经被新的实践、话语和文本游戏的构想所取代,人们对本真的追求已经被金钱、私利、享乐等多取代。
2.“拼盘杂烩”。
这一概念的出现是与后现代主义主体的消失和个人风格的消失紧密相关的。
杰姆逊是通过把“拼盘杂烩”与“戏拟”作对比来阐述其概念的。
他认为拼盘杂烩和戏拟相似,戏拟“是一种奇特面具的模仿或抄袭,一种用僵死的语言来编织假话”,拼盘杂烩与之不同的是,前者是采取中立的态度,在其中不做价值的增删,而后者在表面抄袭的背后隐藏着别的用心。
拼盘杂烩;既缺乏讽刺原作的冲动,也无取笑他人的意向。
“作者在进行拼凑时并不相信一旦借用了异乎寻常的说话口吻,便能找到健康的语言规范。
由此看来,拼凑是一种空心的模范———一尊被挖掉眼镜的雕像。
”[2]3.“历史感危机”。
“拼盘杂烩”文化的出现和盛行,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们历史记忆的打乱,甚至是历史记忆的彻底的消除。
杰姆逊认为,在“拼盘杂烩”文化中,过去成为一大推形象的拼凑叠加,成为一个复杂多样、毫无生命力,如( 摄影)映像般的模拟体。
“因为…过去?作为…所指?,先是逐步被冠以括弧,然后整体地被文字、映像所撤销、抹去,留下来的,除了…文本?以外,正是一无所有了”[3]。
在这里,过去在逐渐消失。
过去也就是一种过去的意识和历史感,这也就预示着文化的时间之维开始断裂。
在后现代主义文化中,随着文化历史感的消亡,对空间立体的关注开始盛行。
三、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研究方法杰姆逊在对后现代社会及其文化进行研究时,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我们说他是运用了总体性的思维方法,为什么这样说呢,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第一,从研究范围来看。
他的研究领域非常的宽广,涉及文学、绘画、电影等各个领域。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着的。
杰姆逊的研究范围非常的宽广,从他研究的宽广性就可以看出他是在用总体性的思路,来联系的看待他所研究的每一领域。
第二,从研究方法来看。
杰姆逊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来看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他的著作当中,我们可以随时看到这种理论的影子。
在他所著的《文本的意识形态》一文中,他认为后现代的理论,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与其生存方式的假设上,根据这一假设,资本已经经历了三次特定的变异,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基础的持续性与完整性是通过几个扩张的阶段( 对资本的安排组织方面的量变) 来维持的。
这看起来也像是几次断裂,仿佛在文化与上层建筑中也出现了崭新的现实存在的文化逻辑。
”从该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杰姆逊是在经济基础上研究上层建筑的文化现象,这无疑是运用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主义方法论。
四、杰姆逊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的局限性杰姆逊对后现代社会及其文化的分析是深刻的,但其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杰姆逊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现代主义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爱。
杰姆逊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的第五章《后现代主义文化》中说到现代主义的建筑家雷?柯比兹,认为在美学史上他和席勒有继承关系。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认为改变人们的思想是最重要的,因此必须在文化领域中进行革命,这场革命成功了,政治革命也就没有进行的必要性了。
杰姆逊认为这个观点在西方美学史上很重要,甚至可以和“文化革命”的理论联系起来。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主义中的文学艺术也受到了西方美史上这一传统的影响。
现代主义想要表现的是“绝对”,最终的真理,想改变生活,使生活朝某一方向发展。
因此,现代主义中的文学艺术想要突破自身固有的局限,来影响人们的思想,改变人们的生活。
“有人说过现代主义的艺术,就是想要成为一个没有宗教社会里的宗教。
”[4]这句话也许有点夸大其辞,但杰姆逊认为,在现代主义者那里,小说家不是想写一堆小说,而是要写一部小说,甚至不仅仅是一部小说,而是唯一的一部小说,而是想写出宇宙之书,即包含一切的一本书。
与此相适应,表达就成了现代主义中一个很核心的主题。
在现代主义的艺术家那里,他们都试图通过自己的艺术来表达特定的内涵。
绘画家通过自己的绘画形式来表达,文学家通过自己的文字来表达,表达成为现代主义中一个很重要的东西。
不同的表达也就成就了不同的风格,丧失了风格,在现代主义中,也就等于丧失了自我。
现代主义的风格是个人化的,是不可能学来的,风格已经与作家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联系在一起了。
而在后现代主义那里,杰姆逊认为,文化成为了一种工业,文艺的深度已经消失,后现代主义艺术的这一特色,是和客观世界及主体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联系在一起的,客观世界本身已经成为一系列的文本作品和类像,而主体则充分地零散化、解体了。
在这里,杰姆逊还给出两个例子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进行比较,一是梵高的《一双鞋子》,二是安迪?沃霍尔的《钻石灰尘鞋》。
他认为前者正是通过作品本身,“揭示出了所有不在场的世界和土地,表现为农妇那滞重的脚步,田野上小径的孤寂和林间空地的茅屋,还有田垄里和壁炉旁那种磨蚀而破烂的劳动工具。
”[5]而后者,似乎什么也没有表现,“表达”这一概念并不适用于这类画。
最后,他又说沃霍尔正是以一种比较特殊的方式反映了后现代主义中的商品化倾向。
在杰姆逊的眼里,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什么就不能算表达呢,难道是因为这种“表达”不同于后现代主义中的那种“表达”吗?文艺是时代的产物,对于文艺的优劣,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评判标准,我们不能以那一时代的眼光来看待这一时代的文艺。
当然文艺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继承性,历史的眼光必须保留,但我们要站在一个更客观更公正的立场来评判。
后现代主义文化反映了现实世界商品化的倾向,如唐小兵所说,讨论后现代主义究竟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归根结底,这是一个思维方式而不是思想内容的问题。
之所以会出现后现代主义文化,究其根本是因为我们生活的世界发生了变化,后现代主义者就是以后现代主义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发现我们这个世界存在的问题。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杰姆逊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运用总体性的研究方法,对后现代主义社会及其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后现代主义文化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表现出一种纯粹的形象或幻象,话语或游戏,对于同时具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三者交叉下的中国文化来说无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1]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7.[2] [美]杰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张旭东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453.[3] [美]杰姆逊.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张旭东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456.[4]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75.[5] [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85.An Analysis of Jameson’s Post - modernism Culture TheoryFeng huiling————Reading “Postmodernism and Theories of Culture”Abstracts:In the position of Marxism,Jameson analyses deeply of postmodernism culture using the overall way on the basis of the staging of capitalist culture.At the same time,Jameson, as a wise man of an era, also has some limitations in his the postmodern cultural theory.Keywords:Jameson; cultural stage; post-modernism culture; characteristic; the research method; limitation作者简介:冯慧玲 1989 女汉安徽省六安市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联系电话:158********通讯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九龙路111号。